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放疗是胸部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乳腺癌、肺癌、食管癌、纵隔淋巴瘤、胸腺瘤等胸部恶性肿瘤接受放射治疗时,肿瘤组织在受到放射线照射的同时,纵隔处的心脏亦不可避免受到不同体积、不同剂量的照射,引起不同程度的放射性心脏损伤(Radiation-Induced Heart Disease,RIHD)。由其所致的放射性损伤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重者死亡,抵消放疗带来的生存受益。若能及早发现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及时治疗、降低放射后并发症的发生,可大幅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因此研究放射性心脏损伤的发生条件、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以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阳  高世乐  胡宗涛 《安徽医药》2016,20(10):1813-1816
放疗是胸部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乳腺癌、肺癌、食管癌、纵隔淋巴瘤、胸腺瘤等胸部恶性肿瘤接受放射治疗时,肿瘤组织在受到放射线照射的同时,纵隔处的心脏亦不可避免受到不同体积、不同剂量的照射,引起不同程度的放射性心脏损伤(RIHD)。放射性损伤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重者死亡,抵消放疗带来的生存受益。若能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降低放射后并发症的发生,可大幅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因此研究放射性心脏损伤的发生条件、发生机制、临床特点、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以及防治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迟红玉  曹月娟 《天津医药》2018,46(10):1140-1144
摘要:放疗作为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乳腺癌、食管癌、肺癌、纵隔肿瘤和淋巴瘤等疾病。 接受放疗患者长时间在X线照射下很容易导致心脏损伤,引起不同程度的放射性心脏病(RIHD),RIHD可以破坏心 脏的任何结构,因此心脏损伤在癌症幸存者中成为危及生命的疾病,而有效的临床管理及防治仍然具有很大的挑战 性。本文对放疗后心脏损伤的表现、发生机制、心脏相关指标监测及防治进展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胸部肿瘤放疗技术的广泛应用,放疗已成为胸部恶性肿瘤的常规治疗手段。在取得良好疗效的同时,放疗所致心脏损伤也逐渐增多[1],心脏是重要的生命器官,一旦发生损害,严重者将危及生命。我们在放疗同时应用参麦注射液,并与单纯放疗对照,观察参麦注射液对放疗所致早期心脏损伤的防治作用,现将结果与方法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995年1月至1996年8月,我科经病理细胞学确诊的肺癌放疗病人99例,均符合:①全部为住院病人,接受Co60放疗;②按Karnofsky评分标准≥60分,估计能存活3个月,可完成全程放疗;③放疗…  相似文献   

5.
<正>放疗是目前治疗胸部恶性肿瘤等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由于食管位于纵膈内,身体中线附近,又毗邻心脏、脊髓等重要器官,在胸部恶性肿瘤放射野的设计中很难将其完全避开。随着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的开展,食管的放疗受量已较普通放疗剂量有所下  相似文献   

6.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作为多种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在胸部肿瘤的诊疗中居于重要地位。随着放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恶性肿瘤患者整体生存率和放射性相关损伤的发生率均不断上升。放射性心脏损伤(RIHD)逐渐成为影响肿瘤放疗患者生存质量和预后的重要原因。目前RIHD的发病机制逐渐被阐明,并提出了一些预防和治疗RIHD的潜在手段。微小RNAs(miRNAs)是一种大小约为22个核苷酸的非编码小分子RNA,在基因的调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miRNAs可以调节多种心脏功能,具有发育、病理生理和临床意义。现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miRNAs的表达与RIHD密切相关。本文结合RIHD的现状,对miRNAs在放射性心脏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RIHD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Tei指数研究放疗对心脏的损伤.方法 收集我院住院接受胸部放疗放射野累及心脏的患者共42例.放疗前、半程、全程放疗后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及Tei指数测量.结果 放疗后LVEF与放疗前无显著性差异;随放疗累积剂量的增高,Tei则逐渐升高,呈现剂量效应关系,全程放疗后与放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ei指数能敏感地检测出放疗对心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彦卿  郭丽娟  李增平 《河北医药》2009,31(19):2629-2630
放射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得以长期生存,与放射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也逐年增加,并日益受到重视。为此,我们应用24h动态心电图(DCG),对56例因胸部肿瘤接受放疗的患者追踪观察2年,以探讨胸部肿瘤放射治疗对心脏损伤的远期作用。  相似文献   

9.
心脏微血管损伤是胸部肿瘤放射治疗(放疗)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继发性心肌病、冠状动脉相关疾病、心脏传导系统异常和心包疾病等放射性心脏毒性(RICT)的病理基础。明确放疗引起的心脏微血管损伤机制对RICT的早期预防和精准化诊疗决策的制定有重大意义。该文从放疗引起的心脏微血管损伤形式、机制及其与RICT相关性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RICT的预防与监测提供新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近年来我院食管癌患者行三维适形及调强适形放疗时对心脏放射性损伤的监测、观察其影响。方法对2011年8月~2014年2月在我院行食管癌放射治疗的102例患者,分为普通放疗组和适形放疗组,在放疗前后及放射治疗后3个月内分别检查患者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肌肌钙蛋白、超声心动图和胸部CT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普通放疗组患者49例出现急性放射性损伤39例,占79.6%,适形放疗组患者53例出现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32例,占60.4%,x2=3.93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食管癌患者适形放疗对累及心脏照射剂量及体积予以适当限制,可以减轻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  相似文献   

11.
《中国药房》2020,(2):250-256
目的:了解抗肿瘤药物致心脏毒性的特点、防治措施及相关循证依据,为临床治疗决策和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心脏毒性""肿瘤""癌症""靶向治疗""化疗""Cardiotoxicity""Tumour""Cancer""Target therapy""Chemotherapy"等为关键词,在Pub Med、Cochrane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2000年1月-2019年6月发表的相关文献,以致心脏毒性常见的化疗药物、靶向药物为对象,就其致心脏毒性的特点、防治措施及国内外相关循证医学证据进行汇总。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 256篇,其中有效文献47篇。抗肿瘤药物致心脏毒性主要以左室功能障碍(LVD)和心力衰竭(HF)为主,主要代表药物为蒽环类和曲妥珠单抗。其中,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多为Ⅰ型(不可逆),与药物累积剂量以及患者年龄、心脏病史、心脏部位高剂量放疗、联合用药等因素有关;曲妥珠单抗致心脏毒性多为Ⅱ型(可逆),虽与药物累积剂量无关,但与患者年龄、体质量指数、LVD病史、高血压、心脏放疗史及与蒽环类药物联用等因素有关。此外,血管生长抑制剂等抗肿瘤药物所致的LVD亦不容忽视。现有指南的预防和治疗策略以及相关临床研究大多围绕蒽环类药物和曲妥珠单抗展开。在预防方面,应首先控制高血压等心血管高危因素;对于使用蒽环类或曲妥珠单抗致LVD的高危人群,中、低证据支持使用心脏保护剂[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联合β受体阻滞剂]进行预防;此外,高累积剂量蒽环类药物致心脏毒性还可采用限制累积剂量、使用脂质体、延长滴注时间等综合策略。在治疗方面,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推荐参考抗HF标准方案治疗;而对曲妥珠单抗所致心脏毒性则应参考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等指标,选用观察、停药、继续用药等策略,但现有证据尚不足。今后,相关研究者需完善心脏毒性的定义,进一步探讨除蒽环类和曲妥珠单抗外的抗肿瘤药物致心脏毒性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2.
抗肿瘤药物在肿瘤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同时具有一定的潜在心脏毒性。抗肿瘤药物对心脏有多种损害机制及不同临床表现,对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有着明显影响。心脏毒性可表现为心衰,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和高血压等。心脏毒性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放疗史、既往心脏病史以及与其他心脏毒性药物联用等。防治方法包括用药前评估,优化用药方式及定期检测等。  相似文献   

13.
目前,颅脑放射治疗引起的放射性脑损伤(RBI)是影响颅脑放疗后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晚期的放射性脑损伤往往是不可逆的。目前大量研究认为,血管与血脑屏障损伤、免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多种机制可能参与了RBI的发病。近年来,随着对RBI的研究及大量临床经验的积累,对RBI的治疗与预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归纳了当前对RBI发病机制、临床诊断与治疗的相关研究,对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胸部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长期居高不下,最新发表的中国癌症数据显示,所有癌症患者中肺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所占比例均超半数,仍占据着主导地位。放疗作为非小细胞肺癌、食管癌、乳腺癌等胸部恶性肿瘤的极其重要的一种治疗手段,其所带来的严重不良反应之一便是放射性肺损伤(RILI)。RILI由于其后期进行性、不可逆地发展为肺纤维化的临床特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临床及科研工作者对其发生机制及相应治疗方案进行探索。本文就RILI的病理生理、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的重要细胞、分子及预防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吴洪斌 《上海医药》1998,19(6):37-38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体健康的完整概念是躯体健康加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人们承受的各种压力也越来越大,各种不良的刺激因素可引起消极的情绪反应,导致相当一部分人产生痛苦心理与抑郁症。因此,重视心理健康显得尤其重要。 痛苦心理是指人们遇到严重的生活事件时所产生的心理紊乱的所有症状。它包括躯体不适、心理不适、器官功能紊乱、行为改变等症状。所谓癌症患者的痛苦心理是指病人因患癌症而产生的痛苦心理。专家认为,痛苦心理可能贯穿癌症诊断、治疗的临床全过程,因为癌症的确诊、化疗放疗对身体产生的损伤、手术所致的紧张心理等都将直接导致和加强痛苦心理。提起癌症,人们常常具有恐惧心理,这主要是对癌症理解的不完全所致,认为癌症是绝症,是不能治愈的。其实,随着医学的发展,治疗癌症的水平在不断提高,据统计,至少有1/3的癌症患者可获治愈。  相似文献   

16.
目前,癌症仍然是全世界最常见的发病和死亡原因之一。癌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放疗、化疗为主。随着科技的发展,癌症的发病机制也逐步被揭示出来。本文主要介绍了Rab3D作为原癌基因在肺癌、结直肠癌、胶质瘤、骨肉瘤、乳腺癌、食管癌、肝癌、肾癌、黑色素瘤等9种癌症中的分子机制及其研究进展,Rab3D有望成为新的癌症诊断和治疗靶点,以期为研究者开发癌症治疗药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探讨组织多普勒(TDI)评价胸部放疗对肿瘤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某院在2015年6月~2017年5月期间所收治的80例胸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40例,A组患者施以单纯放疗治疗,B组患者施以放疗与化疗联合治疗,于放疗前后对患者施以组织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相应参数变化。结果:与放疗前相比,A、B组患者在放疗后其组织多普勒参数显示出其在Sm’、Am’、Em’、RSm’、Rem’以及Ram’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组织多普勒在对接受胸部放疗的肿瘤患者其心脏功能的评价表现出卓越的准确性、敏感度以及简便性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放射治疗(RT)作为恶性肿瘤治疗手段之一,被临床广泛应用。其急、慢性放射性损伤不乏报道。随着设备的改进,放射性损伤有下降趋势,但仍不可避免。我科收治7例重度放射性损伤患者,均为接受放射治疗的癌症患者。男2例,女5例。年龄50~80岁。原发病为乳腺癌4例,结肠癌1例,左肺癌1例,食管癌1例。术后放疗5例,姑息性放疗2例。5次/周,照射剂量为2Gy/d,共放疗30次,总量约60Gy。其中4例乳腺癌患者于放疗第17次时,在同一天,发生胸部急性放射性损伤。其中2例前胸皮肤呈Ⅱ度损伤,范围约20cm×20cm,开…  相似文献   

19.
西帕依固龈液防治口腔黏膜急性放射损伤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西帕依固龈液防治放疗患者口腔黏膜急性放射损伤的疗效。方法将80例鼻咽癌、口腔癌术后放疗出现口腔黏膜急性放射损伤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以西帕依固龈液含漱治疗的患者为治疗组,洗必泰液含漱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按WHO放射性口腔黏膜反应标准记录患者口腔黏膜放射损伤的程度。结果西帕依固龈液治疗40例,出现Ⅰ、Ⅱ、Ⅲ、Ⅳ级口腔黏膜炎分别为17、14、4、5例;对照组40例,出现Ⅰ、Ⅱ、Ⅲ、Ⅳ级口腔黏膜炎分别为2、5、20、13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西帕依固龈液防治口腔黏膜急性放射损伤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曹杰红  谭华清 《肿瘤药学》2013,(4):290-292,296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注射液对放疗所致肺癌患者心脏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将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80例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三维适形放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左卡尼汀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变化、心脏炎性反应的发生率、心脏主要不良症状以及放疗完成率。结果观察组心脏炎性反应的发生率和心电图异常的总发生率、心脏主要不良症状如胸闷、胸痛及心悸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放疗完成率为100.0%和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卡尼汀注射液可有效地预防放疗所致肺癌患者的心脏损伤,有利于放疗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