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8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管负压常规包扎和单管负压加压包扎引流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临床疗效。方法 96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分为两组,双管负压引流常规组50例(观察组),在腋下及胸骨旁置硅胶管各1根,分别外接一次性负压引流器,伤口常规敷料覆盖,胸壁不加压包扎;单管负压加压包扎组46例(对照组),在腋下置橡皮管1根,外接一次性负压引流器,胸壁再加普通绷带加压包扎。观察术后平均置管时间、皮下积液发生率和皮瓣坏死率。结果观察组术后平均置管时间为(6.89±2.03)d,对照组为(7.86±2.95)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发生皮下积液6例(12.0%)明显少于对照组的13例(28.3%),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91,P0.05);观察组皮瓣坏死6例,对照组8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创面常规包扎加双管一次性负压引流器持续引流是降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创面采用不同引流包扎方式的效果分析。方法:对19例女性乳腺癌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与同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取传统的"双管引流+加压包扎",进行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分析比较。结果: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组和"双管引流+加压包扎"组皮下积液的发生率分别为2.7%、40.6%,皮瓣坏死的发生率分别为1.3%和14.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双管引流+持续负压吸引"能明显减少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较"双管引流+加压包扎"有更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免加压包扎、双管负压引流预防乳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89例行乳癌改良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免加压包扎、双管负压引流的方法,对照组采用创面加压包扎(宽胶布法叠瓦式粘贴)、腋窝单管引流的方法,对比2组皮下积液发生率(例数)、引流管拔除时间、出院/转科时间。结果 189例患者手术后共发生皮下积液31例,其中实验组8例,对照组23例,引流管拔除时间实验组(8.4±1.4)d、对照组(11.3±1.8)d,出院/转科时间实验组(9.6±1.3)d、对照组(13.1±1.9)d,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区采用免加压包扎、双管负压引流的处理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可以降低皮下积液发生率、缩短引流管拔除时间及出院/转科时间,减轻患者不适,有利于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持续中心负压吸引在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作用。方法将临床符合标准的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术后常规连续单管或双管接一次性负压瓶负压引流及弹力绷带加压包扎3~5天。实验组利用持续中心负压吸引,负压维持在-0.01--0.03Mpa(-100--225mmHg)之间持续负压吸引,连续3~5天,比较两组患者皮瓣区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发生睛况。结果实验组术后皮下积液2例,对照组9例,实验组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1实验组术后皮瓣坏死0例,对照组6例,实验组术后皮瓣坏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持续中心负压吸引可用于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及根治手术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并促进伤口愈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置双条硅胶管接负压球引流创面加适度胸壁包扎对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55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0例,采用双条硅胶管接负压球引流创面加适度胸壁包扎;对照组15例,采用两条普通橡胶管接引流袋引流创面加胸壁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结果两组病人引流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P值〈0.05)。结论双条硅胶管接负压球加适度胸壁包扎引流创面渗血,渗液更充分,更彻底。  相似文献   

6.
邵伟斌 《江苏医药》1999,25(8):642-643
乳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与皮瓣坏死是其主要并发症,我院自1990年始,在乳癌根治术中应用单向负压引流球,明显降低了皮瓣坏死、皮下积液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1990年至1998年共施行乳癌手术339例,其中女334例,男5例,年龄32~78岁,平均53岁。扩大根治术12例,根治术295例,改良根治术26例,姑息切除6例。二、方法术后常规放置两根硅胶引流管,一根引流腋窝处,于腋下胸壁侧方引出;另一根引流锁骨下及部分腋下,于腋下线胸壁处引出,引流管前端有一长约20cm的多孔扁平引流管,后端连接单向负压球(100ml),手术切口…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防治方法。方法 182例乳腺癌患者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于腋窝置单管负压引流及加压包扎,出现积液后细针穿刺抽吸或留置针引流。结果 182例患者中出现皮下积液28例,发生率15%,多数经细针穿刺短期治愈。结论单管负压引流及适当加压包扎防治乳癌术后皮下积液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出现皮下积液时的有效处理方法。方法 68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出现皮下积液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试验组采用多根套管针自然引流加多头胸带局部加压包扎处理皮下积液,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即注射器抽液加绷带包扎。比较两组患者第1天引流量、总引流量、积液治愈时间、总换药费用、总住院天数等。结果试验组第1天引流量多于对照组(P<0.01),而总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积液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总换药费用低于对照组,总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多根套管针自然引流加多头胸带局部加压包扎治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操作简便、引流效果好、治愈时间短、治疗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两种双管负压引流装置应用于乳腺癌术后引流的效果。方法将12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实验组放置硅胶侧孔引流管,接一次性负压引流球;对照组放置普通橡皮侧孔引流管接普通负压袋。并观察两组患者皮下积液、置管时间、住院天数的情况。结果实验组发生皮下积液2例(占3%),常规抽液,3天后治愈;对照组发生13例(占22%),1例须重置引流管,5天后拔除;置管时间:实验组比对照组少3.3天,术后平均住院日缩短4.2天,两组对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一次性负压吸引球应用于乳腺癌术后患者创面引流,能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王威 《中国实用医药》2012,7(14):100-101
目的 探讨应用多管腔硅胶管对预防乳腺癌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6例乳腺癌患者按手术时间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04例,应用多管腔硅胶管,在腋下及锁骨下窝置分别多管腔硅胶管各1条,接负压球持续负压吸引,再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对照组102例,在腋下及锁骨下窝置单腔引流管各1条,接负压球持续负压吸引,再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结果 观察组术后平均置管时间为(5.62±2.19)d明显少于对照组(9.37±2.85)d(t=2.418,P<0.01);观察组术后发生皮下积液7例(6.73%)明显少于对照组明显少于对照组(38例和37.25%)(χ2=8.930,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多管腔硅胶管可明显缩短乳腺癌根治术后置管时间及减少皮下积液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分析乳腺癌术后防止皮下积液两种不同方式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数字表法将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11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8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的负压引流方法 ,试验组患者负压引流同时应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对两组患者皮下积液发生率、引流液体量以及带管时间进行临床比较。结果试验组患者皮下积液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引流液体量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带管时间低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应用负压引流的同时进行弹力加压包扎有助于术后皮瓣的贴合,具有引流液体量少、预防皮下积液的发生、带管时间短的优势,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和功能锻炼的进行,有利于术后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降低肥胖女性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的方法 。方法 将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该院收治的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200例肥胖女性乳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98例)和对照组(10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处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皮瓣与胸壁固定缝合、自制胸带包扎及术后一次性胃肠减压吸引器持续负压引流进行术中及术后处理。结果 观察组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14.29%(14/98)]明显低于对照组[46.08%(47/102)],满意度[(32.1±3.6)分]优于对照组[(17.8±3.7)分],住院时间[(7.5±2.1)d]明显短于对照组[(10.5±1.4)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皮瓣与胸壁固定缝合、自制胸带包扎及术后一次性胃肠减压吸引器持续负压引流预防肥胖女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后合理、实用的引流方法。方法自2003年7月至2005年7月应用环形双管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实施乳腺癌60例与同期加压包扎腋下单管引流组60例比较。结果双管负压引流组术后前3d引流量大于单管组(P〈0.05),4~6d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管负压引流组皮下积液发生率明显低于单管组(P〈0.05),切口延迟愈合发生率低于单管组(P〈0.05)。结论双管负压引流更充分,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效果可靠,值得推荐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影响因素、主要原因及其防治对策。方法本院1987年1月至2007年12月共行乳腺癌根治术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796例,发生术后皮下积液106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的引流方法对皮下积液有一定的影响,引流不畅是乳腺癌术后发生皮下积液的主要原因。结论适度的加压包扎并腋后下并胸内侧缘双管负压引流能保障充分引流,防治皮下积液效佳,值得提倡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刘源 《淮海医药》2013,(6):521-521
目的探讨降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皮下积液患者资料的发生率和处理方法。方法通过对159例患者中,27例皮下积液患者资料的分析,研究使用2根硅胶多侧孔引流管接负压球持续负压吸引,结合加压包扎等综合方法防治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结果159例手术患者,发生皮下积液27例,发生率为17%。对不同患者采用抽吸、重新放置引流等方法,大多2周内治愈,1例20d治愈。结论乳腺癌皮下积液的预防和治疗是综合防治的过程,根据不同病因,积液的量,有无其他并发症采取系统的、个性化的方法才能减少皮下积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金焰 《医药论坛杂志》2011,(24):200-201
目的探讨乳腺癌改良术后皮下积液的护理措施的改进。方法对2008年10月—2009年10月采用传统的乳腺癌改良术后伤口皮下积液护理方法(负压引流及加压包扎)和2009年11月—2010年11月改进的护理方法(搔刮积液处胸壁皮瓣、放置多根引流管于积液腔内、患侧腋下皮瓣加压缝合)治疗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护理进行对比。结果采用传统护理方法的皮下积液31例患者中21例未痊愈,不得不行胸壁纤维板切除术,平均痊愈时间183d,6例出现切口感染。采用改进护理方法的皮下积液32例患者均获痊愈,未行纤维板切除术,平均痊愈时间15d,无1例出现切口感染。结论改进的护理方法对治疗皮下积液的效果优于传统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预防乳腺癌术后皮下积液的方法.方法:2006年6月-2007年5月住院手术的乳腺癌病人70例,按照科学操作流程,合理切口设计,正确使用中心负压持续负压吸引,及时调整中心负压引流的负压值,伤口均匀加压包扎等方法,预防皮下积液,结果:70例I级愈合,发生皮下积液7例.通过穿刺、引流等方法治愈.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防止切口并发症的关键是合理切口设计,防止皮瓣血运障碍.充分引流和适度加压包扎.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探讨双管负压引流在乳腺癌根治术中的预防皮瓣坏死积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近2年于我院普外二科行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53例,其中Ⅰ期者18例,Ⅱ期者32例,Ⅲ期者3例,Ⅳ期者(TNM分期)0例。于患者胸骨旁和腋下各放置1个内径为3mm的硅胶管,各自连接负压引流器,为防止创伤处感染进行常规处理,包扎胸壁时不加压。观察并记录患者积液情况、皮瓣血运、引流量等,统计其皮瓣坏死率、平均置管时长和皮下积液发生率等。结果据记录统计可知:1术后患者平均置管时长为(6.57±1.09)d;253例中出现皮下积液6例,11.32%的皮下积液发生率,后经加压包扎,穿刺抽液,更换止血纱布等应对措施,患者恢复。3 53例中出现皮瓣坏死7例,13.21%的皮瓣坏死率,后经单参、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静脉滴注,更换止血纱布等应对措施,患者恢复。4 53例患者均未出现长时间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等情况。结论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持续双管负压引流能有效预防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等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我院1997-06~1998-08实施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腋下及胸骨分均放置"Y"型乳胶管引流,使引流更充分,效果更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资料实施乳腺癌改良根治术66例,均为女性,年龄28~68岁.2术后引流方法将本组资料随机分2组,实验组36例,为腋下及胸骨旁放置"Y"型乳胶管引流,引流管直径0.6~0.8cm,接负压为2.67kPa,容量为1000ml的负压引流瓶吸引引流,术区加压包扎,对照组30例,常规采用单纯腋下放置乳胶管引流.3护理观察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手术创面大,渗血渗液难以避免,眼窝及锁骨下区有较大间隙,术后放.置引流管…  相似文献   

20.
冯晓军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8):2837-2838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皮管引流负压吸引的护理效果。方法对4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运用硅胶皮管引流负压吸引进行护理。结果 40例患者中无一例发生皮下积液、皮瓣坏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对硅胶皮管引流负压吸引的护理是预防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