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玉米主要数量性状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爱琴  黄世全  戴保威 《种子》2006,25(3):68-70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遗传设计对16个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的60个杂交组合的13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相关分析得出,各农艺性状对单株粒重的遗传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单株穗重、百粒重、穗粗、穗长、株高、穗三叶面积、秃尖长、穗位、出籽率、穗行数、行粒数。而通径分析得出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单株穗重、出籽率、穗长、穗粗、穗三叶面积、株高、穗行敷、秃尖长、百粒重、穗位、行粒数。  相似文献   

2.
运用灰关联熵分析的方法,对18个玉米杂交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灰关联熵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熵关联度为:穗长0.990 6,穗粗0.988 6,穗行数0.990 1,行粒数0.992 6,虚尖长0.991 7,轴粗0.987 9,穗粒重0.999 4,出籽率0.994 0,千粒重0.992 1,株高0.990 3,穗位高0.993 6;熵关联序为:穗粒重﹥出籽率﹥穗位高﹥行粒数﹥千粒重﹥虚尖长﹥穗长﹥株高﹥穗行数﹥穗粗﹥轴粗。杂交种选育应注重穗粒较重、出籽率高、穗位适中、行粒数较多组合的选择,而对株高、穗行数、穗粗、轴粗的选择应适当放宽要求。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玉米群体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营养品质的关系,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2个玉米群体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营养品质等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与产量密切相关的农艺性状是出籽率、行粒数、穗粗、百粒质量、株高等;与粗蛋白、粗脂肪、粗淀粉和赖氨酸含量等营养品质密切相关的农艺性状是穗粒数、百粒质量、行粒数、出籽率、穗行数等。根据玉米群体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灰色关联度关系,说明在玉米群体产量、营养品质改良的过程中,在保证适当株高的前提下,要注重选育出籽率、百粒质量较高品种,同时不要忽略对玉米群体穗行数、行粒数、穗粗的选择,为选育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掌握生产上广泛使用的12个玉米单交种的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系,对被测试材料的植株、穗粒、产量以及品质性状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与产量密切相关的植株与穗粒性状是出籽率、行粒数、穗粗、穗粒重、百粒重等,其关联度在0.4353~0.3327。与粗蛋白、粗脂肪、粗淀粉和赖氨酸含量等营养品质密切相关的植株与穗粒性状是出籽率、株高、穗长、轴粗、行粒数等,其关联度在0.5106~0.3929。综上所述,对于不同玉米种质材料进行遗传改良宜在保证正常生长的前提下,优先对出籽率、百粒重进行选择,还要注重对株高、穗长、轴粗、行粒数等性状的选择,进而提高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5.
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玉米10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穗粒重是提高籽粒产量的决定因素;株高、百粒重、生育期、穗行数、行粒数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穗长、穗粗与产量呈正相关,主要是通过单穗粒重和百粒重间接影响的,而穗位高虽与产量呈正相关,但主要是通过株高和单穗粒重的间接影响,对出籽率的直观选择,难以实现大的突破。因此,在选育优良玉米新品种考虑农艺性状时,不但要着眼于某一性状对产量的突出作用,更要重视研究其它性状对突破产量的综合效应。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鲜食甜玉米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程度,用灰色关联度的分析方法,对 18 个甜玉米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18 个甜玉米品种出苗—采收天数为 79~88d,株高为 185~285cm,穗位高为55~130cm,穗长为 16.0~20.8cm,穗粗为 4.7~5.1cm,秃尖长为 0.2~5.5cm,穗行数为 13.6~17.6 行,行粒数为 21.4~40.4 粒,百粒重为 23.3~43.3g,出籽率为51.8%~60.8%,产量为 9036.0~14919.0kg/hm2;18 个甜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穗长 > 行粒数 > 穗粗 > 株高 > 出苗—采收天数 > 穗位高 > 百粒重 > 出籽率 > 穗行数 > 秃尖长;穗长是影响甜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行粒数、穗粗,秃尖长对产量影响相对较小。表明在重庆地区要选育出高产甜玉米杂交品种,应在育种中着重考虑穗长、行粒数和穗粗 3 个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摘要:本研究将黑龙江省玉米自交系吉846和K10与CIMMYT种质Pob45、Pob46杂交构建半外来群体并从中选育改良系,再按原杂交种的组配形式或配制成若干改良杂交组合,对其产量和其它性状进行测定并与原杂交种进行比较,研究其产量和产量性状的变化特点与规律,分析改良的效果和进一步改良的方向,为更有效地利用外来种质特别是来自CIMMYT的热带和亚热带多数种质改良黑龙江省现有的种质资源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从半外来群体吉846×Pob45中选育的吉846改良系与K10组配的杂交组合的产量有高于同熟期对照龙单13和原组合的,部分杂交组合的株高、穗位有所降低,部分杂交组合的雄穗一级分枝数、全株叶面积、出籽率、百粒重也有较明显的改良。从半外来群体K10×Pob46中选育的K10改良系与吉846组配的杂交组合的产量都低于同熟期对照龙单13和原组合,但个别性状如百粒重、出籽率、行粒数、穗长有一定的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玉米自交系主要植株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选择代表性的父本、母本自交系采取随机区组设计,测定其主要植株性状和单株产量。结果表明,穗行数、行粒数、穗位高、雄穗分支数、节间长与单株产量均显著正相关,其中,穗行数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最强,相关系数达0.8824。株高与节间长、穗位高(r=0.7372)、穗行数和雄穗分支数显著正相关。穗长与百粒重极显著正相关(r=0.6631)。出籽率与穗行数、行粒数极显著正相关。在自交系选育过程中,穗行数、行粒数等穗部性状直接影响自交系的单株产量,但株高等同样是自交系选育的关键性状,自交系选育要兼顾穗部性状和植株性状,以获得株型适中兼大穗型的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9.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以2014年国家西南玉米区试一组8个组合的10个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区玉米新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关联度的大小依次为株高百粒重穗粗穗位高行粒数穗长穗行数出籽率秃尖生育期,株高、百粒重、穗粗是影响玉米产量的3个主要因素,而生育期对产量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分析了来自CIMMYT的Pob45、Pob46、Pob69、Pob70四个改良群体自交系的玉米淀粉含量和穗部性状的关系,得出与淀粉含量关系密切的穗部性状是:穗重>行粒数>百粒重>穗粗>穗长>穗行数。玉米淀粉主要存在于胚乳细胞中,而胚乳重量占玉米籽粒90%以上。因此,选择行粒数多、百粒重大的材料有利于得到淀粉含量高的自交系。  相似文献   

11.
玉米自交系表型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57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玉米自交系产量(单株粒重)的主要表型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关联序排在前三位的是全生育期、散粉期与吐丝期,生育期是影响玉米自交系单株粒重最重要的因素,其他性状与单株粒重的密切程度依次减小;与产量相关的主要性状中,关联序排在前三位的是穗位、穗长、百粒重;总体排序为全生育期>散粉期>吐丝期>穗位>穗长>百粒重>全株叶数>株高>穗位叶面积>穗粗>出苗期>行粒数>行数;高产玉米自交系选育目标:尽量延长生育期,提高穗长及百粒重,其他性状适中,协调相关因素,提高产量。本试验利用大量有代表性的玉米自交系,明确了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贡献,为选育高产玉米自交系提供了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将CIMMYT种质Pob46和Pob45分别导入东农250的父本自交系吉846和母本自交系444中,研究CIMMYT种质对其产量及其他农艺性状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吉846改良系和444改良系所配杂交组合的株高及穗位均有所降低,有利于增强组合的抗倒伏性;百粒重普遍增加但产量普遍降低,仅有个别组合增产;其它性状如雄穗一级分支数和行粒数等,二者改良效果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旨在为优异玉米自交系改良及其杂交种选育、玉米种质创新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选用‘黄早四’、‘昌7-2’、‘西农672’等11个玉米自交系,采用NCⅡ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人工配制成30个杂交组合作为试验材料。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性状田间调查和室内鉴定相结合,试验数据采用SPSS软件LNT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早四’自交系各性状一般配合力普遍较低,负向效应明显大于正向效应,只有株高、穗位高、叶面积系数表现为正向效应。(2)‘昌7-2’各性状一般配合力较‘黄早四’均有明显提高,株高、穗位高、叶面积系数、穗行数、行粒数、出籽率和产量均表现出正效应值;而穗长、结实长、百粒重表现出负向效应。(3)‘西农672’穗长、穗行数、结实长、行粒数和产量都有较高的正向效应,但百粒重、出籽率表现为负向效应,株高、穗位高、叶面积系数表现与‘昌7-2’和‘黄早四’相反,表现负效应值。由此可见,高基点自交系受体、供体组材、不断导入新的优异玉米基因,充分利用加性遗传方差、累加提高优异玉米种质的基因频率是新优玉米自交系选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13个玉米品种的12个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出籽率(r=0.7389)与产量的关联度最大,其次是单穗粒重(r=0.7199)和行粒数(r=0.7092);关联度最小的是穗位高(r=0.598);其他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都介于0.6~0.7之间。说明出籽率、单穗粒重、行粒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穗位高与产量的关系最远,相对于其他性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5.
玉米9个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遗传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陈华文 《种子》2003,(4):74-76
本文通过对 14个杂交玉米品种 9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遗传相关与通径分析 ,结果表明果穗长、结实长、行粒数、株高与单株籽粒产量遗传相关达极显著水平。进一步进行通径分析 ,结果表明 ,各性状对单株籽粒产量直接贡献的大小依次为 :结实长 >穗粗 >千粒重 >穗位高 >出籽率 >株高 >行粒数 >穗行数 >穗长。选育春播高产杂交种时 ,要重视选择果穗结实长、果穗粗、千粒重高的类型。  相似文献   

16.
吕玲  杨惠 《种子科技》2012,30(10):28-30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杂交玉米产量比较试验中11个参试组合的产量与11个相关性状间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穗粗>出籽率>穗行数>行粒数>粒长>千粒重>株高>穗长>穗位高>茎粗>秃尖长。因而,在杂交玉米品种选育过程中,应当注重选择果穗比较粗、出籽率高、穗行数较多、行粒数比较多、籽粒比较长的组合,对于秃尖长、茎粗、穗位高等可放宽要求。  相似文献   

17.
华北地区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演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华北地区1970-2005年审(认)定的26个玉米单交种的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认为我国华北地区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为:株型由平展型逐渐向紧凑型和半紧凑型过渡;产量稳步提高;穗长、穗粒数和行粒数增多;穗位高有下降趋势;秃尖长和秃尖度有上升趋势;千粒重、株高、穗行教、穗粗、出子率、ASI和成熟期等性状趋于稳定;产量的绝对杂种优势和相对杂种优势分别呈上升和下降趋势.试验结果认为,千粒重、行粒数、穗粒数和穗行数对提高玉米产量的作用最大,是我国华北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玉米杂交种提高产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11个春玉米新品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2018年西南玉米区试11个新组合的12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1个玉米新组合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百粒重>生育期>秃尖长>穗位高>穗粗>穗行数>空秆率>出籽率>株高>穗长>倒折率>倒伏率,百粒重、生育期和秃尖长对产量的影响排在前3位,而倒折率和倒伏率对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9.
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自育的74个玉米杂交材料为研究对象,运用SPSS 18.0对玉米杂交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中的生育期、株高、穗位、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粒宽、粒厚、百粒重、容重、出子率关系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计算主要农艺性状对杂交种产量的决策系数。结果表明,出子率、百粒重、生育期、穗长和穗行数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正因素。  相似文献   

20.
Reid系*PN系培育玉米自交系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NCⅡ设计方法,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25个杂交组合,分析了株高、穗高、穗长、穗粗、结实长、穗行数、行粒数、小区产量、百粒重、出籽率10个性状的GCA和SCA。结果表明:用PN群系改良Reid系,随5003遗传基础增加,改良新系配合力有所增高;采用相同的选育方法,选育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主要取决于该自交系选育的基础组材;优中选优(优系×优系)能够使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效应累加、超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