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是血管外科常见急症之一,静脉应用尿激酶等溶栓药物是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常用方法。近年来,有关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cium Related GeneticPeptide,CGRP)在周围血管疾病中的研究比较活跃;为探讨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药物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CGRP水平,我们对40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溶栓治疗前后的CGRP血浆水平进行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2.
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是血管外科常见急症,其溶栓治疗中血液凝固学及血液流变学检查报道较多,但对本病患者内分泌功能的研究较少,尤其是甲状腺内分泌功能的研究,国内尚未见系统报道。作者近年来对60例住院病人进行血清T_3、T_4、rT_3、TSH测定,发现本病患者存在低甲状腺素血症,并在溶栓治疗中出现规律性变化,现分析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60例(男14,女46),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年龄18~60岁,平均45岁。另选择30例健康献血员作为对照组。 二、诊断标准:下肢突然胀痛,股三角区自觉疼痛或压痛、屈髋、屈膝活动障碍。查体可见整个下肢弥漫性肿胀,张力增高,皮肤苍白或发绀,皮温略低,肢体握痛,功能障碍。Doppler检查:患肢股、腘  相似文献   

3.
利用放射免疫和酶联免疫方法,对54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血清白细胞介素2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测定。结果表明54例病人均存在低IL-2血症和高SIL-2R血症,并于有效治疗后趋于正常水平;同时表明二者水平的高低同病情轻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60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围溶栓治疗期血清β_2-微球蛋白(β_2-m)、乳酸脱氢酶(LDH)测定,以其探讨其变化规律及与病情变化、预后的关系。 材料和方法 一、一般资料:60例(男19,女41),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病人,年龄19~59岁,平均42岁。 二,诊断标准:下肢突然胀痛,股三角区自觉疼痛或压痛,屈髋、屈膝活动障碍。检查可见整个下肢弥漫性肿胀,张力增高,可有压痕,皮色苍白或发绀,皮温略低,肢体握痛,功能障碍。Doppler检查:患侧股、腘静脉血流声音减弱或消失。 三、临床分型及标准:为便于观察,以症状和体征的轻重,分为轻重两组。轻症组20例:下肢疼痛,水肿增粗,皮肤发绀,股三角区压痛,Homane征阳性;重症组40例:下肢剧烈疼痛,高度肿胀,皮肤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7年1月—2018年6月233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5例、女98例,年龄17~85(58.69±15.73)岁,行腔内治疗200...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25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顺行性深静脉造影进行检查,确诊后行介入导管溶栓,以及抗凝、祛聚和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性治疗,并分析治疗结果。结果全部病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顺行性深静脉造影确诊为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经综合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显著,小腿周径由治疗前6.5±3.0cm缩小为治疗后1.0±0.5cm(p<0.01)。结论介入导管溶栓、抗凝、祛聚和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性措施是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25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顺行性深静脉造影进行检查,确诊后行介入导管溶栓,以及抗凝、祛聚和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性治疗,并分析治疗结果.结果全部病例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顺行性深静脉造影确诊为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经综合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显著,小腿周径由治疗前6.5±3.0cm缩小为治疗后1.0±0.5cm(p<0.01).结论介入导管溶栓、抗凝、祛聚和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性措施是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3种不同路径置管溶栓联合髂静脉腔内治疗髂静脉受压综合征(IVCS)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附属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及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7月—2017年9月收治的63例IVCS合并急性DV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例、女30例,年龄28~70岁。按照置管入路不同将63例患者分为A、B、C组,每组21例。其中A组经小隐静脉入路置管溶栓,B组经腘静脉入路置管溶栓,C组经胫后静脉入路置管溶栓。3组患者溶栓治疗后造影发现左髂静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即予髂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对比3组患者成功置管时间、置管成功率、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溶栓时间、溶栓效果评分、患肢健肢周径差,根据溶栓效果评分计算深静脉再通率,根据患肢健肢周径差计算患肢消肿率。结果 A、B、C组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0.5%(19/21)、100.0%(21/21)、100.0%(21/21),成功置管时间分别为(33.04±8.96)min、(43.15±12.97)min、(5.68±1.25)min,并发症生发生率分别为13.3%(3/19)、3.3%(1/21)、3.3%(1/21)。3组间比较,C组成功置管时间少于A、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置管成功率、并发症生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患者溶栓后评分均明显低于溶栓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溶栓术后患肢肿胀均明显消退,溶栓后第7天患肢健肢周径差均较溶栓前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组间比较,溶栓时间、溶栓前后的评分、深静脉再通率、溶栓前后患肢健肢大腿周径差、患肢消肿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63例患者中59例获随访6~24个月,平均12.7个月。随访期间定期检查,患者均未出现异常情况以及复发。末次随访时,静脉造影或彩超检查提示患肢深静脉病变段均无堵塞,血流畅通;37例盆腔侧支循环中,6例盆腔侧支血管明显减少、31例完全消失,髂静脉均通畅。结论 3种不同入路置管溶栓治疗IVCS合并急性DVT具有相同的治疗效果,经胫后静脉入路置管溶栓在置管时间上有明显优势,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的治疗方式,降低并发症,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一种严重而具有潜在危险的疾病 ,如未得到适当治疗易发展为血栓形成后综合征 ,甚至发生肺栓塞 (pulmonaryembolism ,PE)造成死亡。流行病学研究提示年发病率为 1.6 0‰~ 1.82‰。Hansson报告累计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腋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0例急性腋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的病人,利用放射免疫分析动态观察其血浆CGRP水平;同时检测30例同龄健康查体者和30例慢性病人血浆CGRP。结果:急性腋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存在高CGRP血症,而慢性病人则无明显改变;急性患者溶栓治疗后6h血浆CGRP继续升高,3d达高峰,与临床疗效最佳时间相符。结论:血浆CGRP水平可作为溶栓治疗效果的一种检测指标,并可作为疾病进程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胫后静脉途径置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8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先行患肢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的基础上采用胫后静脉置管微泵持续推注尿激酶直接溶栓治疗,对其中髂静脉狭窄5例和闭塞1例患者在拔除溶栓导管后实施髂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结果:18例患者置管溶栓治疗后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1例术前合并肺动脉栓塞者症状消失。溶栓后的健、患侧大腿周径差及小腿周径差比治疗前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期间,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无肺动脉栓塞发生,无置管处渗血或血肿形成、神经损伤等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1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1~12个月,平均5个月。15例肢体肿胀基本消退、肌张力减低、恢复正常劳动力;2例活动后肢体出现轻微肿胀伴沉重感,能进行正常家务劳动;17例均未出现患肢浅静脉曲张及静脉营养性障碍。结论:腔静脉滤器置入联合胫后静脉置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疗效好、创伤小、安全性高、适应证宽,便于护理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导管接触性溶栓(CDT)与CDT联合猪尾管碎栓治疗非慢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安全性及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2月安徽省淮北矿工总医院血管外科接受腔内手术治疗的非慢性期下肢DVT患者55例,其中男28例,女27例,年龄33~83(65.8±12.4)岁;左下肢34例,右下肢21例;病程1~26(9.7±5.5)d;急性期36例,亚急性期19例。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联合组27例采取CDT联合猪尾管碎栓方案进行治疗,对照组28例仅采取CDT方案进行治疗。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者近期(术后1周)临床疗效、尿激酶用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及出血并发症;术后随访12个月,采用Villalta评分表评估2组患者血栓后综合征(PTS)的严重程度。结果 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所有患者的技术成功率为100%。联合组近期临床有效率为92.59%(25/27),优于对照组的67.86%(19/28);联合组疗效Ⅰ级2例、Ⅱ级9例、Ⅲ级16例,对照组分别为9例、10例、9例,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2,P=0.016)。尿激酶用量、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在联合组分别为(188.2±41.5)万U、(3.7±0.7)d和(7.9±1.2)d,分别低于对照组的(262.1±34.0)万U、(6.6±0.6)d和(14.0±2.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3、17.10、13.85,P值均<0.001)。术后发生出血并发症联合组2例、对照组4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P=0.699)。术后12个月,联合组发生PTS 7例,其中轻度2例、中度3例、重度2例,对照组发生PTS10例,其中轻度3例、中度3例、重度4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1,P=0.416)。结论 对于非慢性期DVT患者,单纯CDT和CDT联合猪尾管碎栓治疗都是安全有效的。联合组方案早期临床有效率更高,同时还能够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溶栓药物的用量,节约治疗成本,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小腿胫/腓静脉-腘静脉顺行置管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 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8月—2022年8月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介入血管科经下肢静脉造影确诊为急性下肢DVT累及腘静脉的患者27例。其中男8例、女19例,年龄23~75(55.3±14.3)岁。彩色超声多普勒引导下穿刺小腿胫前、胫后或腓静脉,顺行置入溶栓导管,溶栓段覆盖血栓全程,在充分抗凝基础上间断泵入尿激酶,每24~48 h经导管行造影复查,并调整溶栓导管位置。观察指标: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经小腿胫/腓静脉-腘静脉顺行置管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溶栓前后健侧与患侧肢体周径差、患肢静脉总通畅度评分和溶栓后通畅度,以及腘静脉通畅度评分和溶栓后通畅度。结果 27例患者经小腿胫/腓静脉-腘静脉顺行置管成功,其中彩色超声多普勒导引下穿刺成功22例(穿刺成功率为81.5%),其余5例经足背静脉留置针推注造影剂顺行造影后穿刺成功。经3~7 d溶栓治疗,患者溶栓前、后的小腿周径差分别为(4.19±1.51)、(1.38±0.50)cm,大腿周径差分别为(6.07±1.78)、(2.22±1.22)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21、9.28,P值均<0.001);患者溶栓前、后患肢静脉通畅度评分分别为(7.41±1.55)、(2.04±0.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76,P<0.001);溶栓后患肢静脉通畅度为70.62%±14.55%。溶栓前、后腘静脉通畅度评分分别为(5.04±1.01)、(1.26±0.7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2,P<0.001);溶栓后腘静脉通畅度73.21%±17.05%。患者住院溶栓期间均未出现大出血、小腿血肿、血栓进展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导引下小腿胫/腓静脉-腘静脉顺行置管溶栓治疗急性混合型下肢DVT溶栓疗效好,对下肢静脉通畅度,特别是腘静脉通畅度改善明显,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目的探讨应用动脉造影在骨折术后下肢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的溶栓方法及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10例骨折术后下肢动脉急性血栓形成,均行骨折内固定术,其中1例骨折内固定并血管吻合术后形成,通过造影确定栓塞的程度、范围、部位后,在抗凝的同时用尿激酶溶栓,开通后常规口服抗凝剂3个月。结果 10例急性形成的血栓均溶解,患肢远端血运明显改善或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结论 骨折内固定术后急性形成的血栓通过造影明确栓塞的部位、程度、范围。然后采取急诊溶栓措施可有效地解除动脉闭塞。  相似文献   

15.
我们于1992年11月~1997年12月,对采用钴-60体外放疗、药物腔内灌注、微波加热及近距离后装综合治疗低位直肠癌的40例患者,在治疗前后及随访观察5年期间,联合检测CEA、AFP、β_2-m、进行动态观察,认为免疫瓜不仅能帮助分析治疗效果,而且对推断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放免法测定实验性犬心肌梗塞和溶栓后再闭塞时血浆中GMP-140、TXB2、6-K-PGF1α的含量变化,并探讨其与心肌梗塞溶栓后再闭塞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血栓形成时血浆中TXA2稳定代谢产物TXB2水平显著升高(p〈0.05),在溶栓后再闭塞率高(87.5%)的非治疗组(B组)。在溶栓后4小时至溶栓后3天期间呈进行性升高(p〈0.01),而在再 埘经低(16.7%)的API0134治疗组(  相似文献   

17.
本文测定160例不同疾病老年人的血清和尿中的四种微量蛋白:β_2—微球蛋白(β_2—m)、Tamm—Horsfall蛋白:(THP)、α_1—微球蛋白(α_1—m)及白蛋白(Alb)的含量,以探讨这些指标变化对老年人肾功能早期变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尿中β_2-m、AIb、IgG对急性脑出血110例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临床资料:正常对照组98例(男45,女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血清中SF、CEA、AFP、β2-MG的含量在肿瘤诊断中的意义,运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对213例已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清进行了联合检测,结果发现联合测定SF等四项指标,比单独测定一项指标诊断恶性肿瘤的阳性率可有明显提高。消化系统有咬性率由原来的63.8%提高到82.7%,泌尿生殖系统肿瘤阳性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86.7%,呼吸系统肿瘤阳性率由原来的57.9%提高到89.5%,肝癌的阳  相似文献   

20.
血清AFP测定对原发性肝癌(PHC)有较高的特异性,其阳性率为70~90%。但部分PHC血清AFP始终呈阴性,为探讨其他肿瘤标志物测定是否对其有诊断价值,我们自1993年9月~1997年5月对38例AFP阴性的PHC患者作血清CEA、β_2-m、γ-GT联合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