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情况.方法选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0月收入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共53例,患者给予PFNA手术治疗,并计算患者隐性失血量.结果患者术后Hct、Hb显著高于术前,手术前后差异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FHR)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术期隐性失血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 1月至2017年6月我院165例实施手术治疗的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生物型FHR组患者68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手术(PFNA)组患者97例。FHR组患者根据术后1周复查血红蛋白(Hb)水平,分为高Hb亚组(≥9 g?dL-1)和低Hb亚组(<9 g?dL-1)。比较FHR组和PFNA组患者围术期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下床时间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的差异。对高Hb亚组和低Hb亚组的Hb量、红细胞压积(Hct)、院内感染、术后1个月和12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功能独立性评定(FIM)评分进行分析比较。结果:FHR组患者围术期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手术切口长度均大于/长于PFNA组,而下床时间短于PFNA组,P<0.01。FHR组与PFNA组患者的隐性失血量均占总失血量的60%以上。FHR组患者中低Hb亚组院内感染率高于高Hb亚组,低Hb亚组术后1周Hb和Hct水平、术后1个月和12个月的Harris评分及FIM评分均低于高Hb亚组,P<0.01。结论:FHR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快,但总失血量高于PFNA组患者,其中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60%以上。术后中重度贫血(<9 g?dL-1)患者院内感染率增高,影响了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围术期定期监测Hb有助于及时发现并纠正贫血,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补血祛瘀汤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2例,治疗组18例.对照组给予围手术期常规抗感染补液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围手术期口服补血祛瘀汤.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贫血病例数及隐性失血量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血红蛋白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贫血病例数及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补血祛瘀汤能提高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的Hb水平,减少患者围手术期隐性失血,从而减少贫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四物汤对高龄粗隆间骨折PFNA术后隐性失血情况的影响,为临床应用中医药解决高龄粗隆间骨折术后隐性失血问题提供参考。方法?48例高龄粗隆间骨折PFNA手术患者,按患者术后是否口服中药四物汤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抗感染、对症治疗以及饮食指导等基础上,从术后第3天开始连续口服四物汤汤剂10?d。观察并记录所有患者身高、体质量、术中及术后显性失血量;检测并记录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和红细胞比容(HCT)含量,应用Gross方程计算红细胞容量,进而推算出隐性失血量。结果?治疗后治疗组Hb、HCT含量明显提高,隐形失血量明显改善(P<0.01),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四物汤可以改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PFNA术后隐性失血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术期隐性失血情况.方法 选择河北大学附属医院2010年9月~2012年8月采取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9例.对围术期失血量在性别、年龄、骨折AO分型和创伤前是否应用抗凝药物等因素间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48.6±7.8)min.术前血红蛋白下降(16.4±5.8)g/L,术后血红蛋白下降(19.1±6.7)g/L.围术期理论失血量为(960.1±142.5)mL,其中显性失血平均为(172.3±20.7)mL,隐性失血平均为(790.2±116.3)mL,术前失血量为(355.6±57.9)mL.年龄≥80岁组患者隐性失血为(904.6±134.6)mL显著高于<80岁组患者的(736.5±1 10.8)mL,而长期应用抗凝药物患者隐性失血(886.5±128.3)mL,显著高于术前未应用抗凝药物患者的(730.4::±120.7)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隐性失血量较多,应着重加强高龄、长期应用抗凝治疗患者的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刀片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微创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隐性失血原因及对策。方法:对2011年11月至2013年2月采用PFNA治疗老年AO/OTA A1、A2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手术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的下降程度,根据公式估算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情况,分析隐性失血原因。结果:临床数据研究发现本组36例患者手术后Hb、Hct均有不同程度下降,隐性失血与术中可见的失血量差距很大。结论:PFNA手术微创,但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却不小,临床上需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计算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各时间段的隐性失血量,并分析隐性失血量与术后时间的关系,提高临床医师对PFNA内固定术后隐性失血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潍坊市人民医院骨创伤外科2012年3月~2013年3月采用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采用Gross方程计算PFNA内固定术后各阶段(1d,2~3d以及4~5d)的隐性失血量,并与患者围手术期显性失血进行比较。结果 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89.7%,术后隐性失血量第4~5天与第2~3天、第1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主要的失血途径是隐性失血,并且主要发生在术后3 d内。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应用氨甲环酸治疗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隐性失血的疗效。方法56例老年股骨转子问骨折髓内固定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8例,术中扩髓前应用1g氨甲环酸加入至25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对照组28例,术中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滴注。分别计算其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对其结果进行对比。并术后10d超声检查是否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结果2组患者总失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隐性失血平均为(426.69±56.25)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58.36±60.76)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显性失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检查所有患者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应用氨甲环酸治疗能有效减少转子间骨折髓内固定术后围术期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减少了输血患者人数及输血量。同时未增加血栓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InterTan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围手术期失血量,提高对其隐性失血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0年12月~2013年5月,采取治疗的6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手术前后的红细胞压积(Hct)变化,计算围手术期失血量。结果65例患者中围手术期未输血的44例,男17例,女27例;平均年龄76.1岁,平均手术时间73.9min,术中显性失血及术后引流量共172.0mL,术前血红蛋白(Hb)平均118.6g/L,术后93.7g/L,降低了24.9g/L;术前Hct平均33.1,术后25.2,降低了7.9;采取输血支持的21例,男9例,女12例;平均年龄81.5岁,平均手术时间72.4min,术中显性失血及术后引流量共179.8mL,平均输血量624mL,术前Hb平均98.1g/L,术后94.5g/L,降低了3.5g/L;术前Hct平均30.1,术后28.1,降低了2.0。按方程计算,两组围手术期失血量分别为877mL和884mL,其中隐性失血分别占80.2%和81.2%。结论隐性失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围手术期应特别注意补充血容量。对隐性失血的正确认识有助于提高围手术期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逐渐增多,90%的髋部骨折发生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近年来,以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为主导的术式逐渐成为治疗的主流,但并发症也相应显现,其中术后隐性失血困扰较大,手术记录出血量往往并不能反映围手术期失血量[1]。笔者对77例70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PFNA治疗的老年患者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可知因素(性别、年龄、骨折分型、手术时机、术前贫血情况)与失血情况[血红蛋白含量(Hb)、血细胞比容(HCT)]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甲型H1N1流感病毒A/California/7/2009分别与A/Brisbane/10/07和A/ShenZhen/406H/06共感染小型香猪,预测甲流病毒在与季流H3N2病毒/甲流病毒与禽流感病毒共感染时是否会发生变异.方法 分别将A/California/7/2009(CA7)与A/Brisbane/10/07(H3N2),A/California/7/2009与A/Shenzhen/406H/06(H5N1)对5~6月龄小型猪共感染,小型猪经复方氯胺酮0.1 mL/kg麻醉后进行滴鼻感染,感染后第5天安乐死动物,取动物肺组织作病毒测序分析.结果 A/California/7/2009(CA7)与A/Brisbane/10/07(H3N2)共感染后,A/California/7/2009病毒PB1基因993位G→A突变,PA基因1659位G→A突变,没有氨基酸的变异.A/California/7/2009与A/Shenzhen/406H/06(H5N1)共感染后A/California/7/2009病毒PB2基因1711位T→C突变.碱基的突变未引起氨基酸的变异.结论 A/California/7/2009(CA7)与A/Brisbane/10/07(H3N2),A/California/7/2009与A/Shenzhen/406H/06(H5N1)共感染后在猪的体内没有发生病毒重组、变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使用Fura-2做为细胞内钙离子荧光指示剂,在大白鼠胰腺分离细胞观察缩胆囊素和乙酰胆碱对细胞内钙离子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结果表明1nmol/L缩胆囊素和lmmol/L乙酰胆碱分别使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从基础水平的122±8nmol/L增高至360±32nmol/L和380±20nmol/L,半最大有效浓度分别为0.45nmol/L及54μmol/L。不同剂量的缩胆囊素和乙酰胆碱彼此不同程度抑制对方的作用,后加入的试剂提高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幅度与先加入的试剂所引起的增加幅度成反比,加入各自相应的受体拮抗剂可使细胞恢复对另一激素(蛙皮素)刺激的反应。说明了缩胆囊素受体和胆碱能受体的相互调节影响细胞内钙离子的活动.加入受体拮抗剂后,细胞恢复反应过程中的时间动力学改变可能与受体阻滞后钙离子通道关闭的程度和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甲型H1N1 流感病毒A/California/7/2009感染BALB/c小鼠,研究甲型H1N1流感病毒病毒性肺炎发病机制.方法 4~6 周龄雌性BALB/c 小鼠60只,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CA7 流感病毒滴鼻制备甲流病毒感染小鼠模型.攻毒后第5天解剖实验和对照组小鼠,取肺组织,测定肺组织中IL-2,IL-6,TNF-α含量.结果 结果实验组肺组织中IL-6,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IL-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IL-6、TNF-α、IL-2这3种细胞因子在感染甲流病毒后的显著性变化与病毒感染后的肺组织病理损伤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甲型H1N1流感病毒A/California/7/2009与A/California/4/2009病毒序列比较同源性在99%以上,本实验旨在比较两株病毒感染BALB/c小鼠研究感染力强弱。方法分别将A/California/7/2009(CA7)与A/California/4/2009(CA4)两株病毒分别连续10倍稀释后,对4~6周龄雌性BALB/c小鼠经乙醚麻醉后进行滴鼻攻毒,每个稀释度接种10只实验小鼠,测定CA7 MLD50为101.24/0.05 mL,检测小鼠感染、致病的多项指标,观察期为14 d。结果相同TCID50的CA7和CA4病毒感染小鼠,CA4感染小鼠后14 d内死亡率为20%,而CA7感染小鼠后8 d内死亡率为100%。CA7 106TCID50感染的小鼠病理表现为重度弥漫性间质性肺炎,CA4 106TCID50感染的小鼠病理表现为中度-重度间质性肺炎。结论在相同条件下,CA7感染力明显强于CA4。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可手术胃癌患者血清HER-2/neu胞外域部分(ECD)水平与临床特征及疗效的关系。方法:收集江苏省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01月至2010年12月,可手术胃癌患者46例进入研究,术前、术后收集血清,同时获取15例正常人、22例胃良性病变患者血清为对照组。另外收集7例血清HER-2/neu ECD阳性患...  相似文献   

16.
镉对大鼠胚胎损害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镉对大鼠胚胎的毒性效应及可能机制。方法 :雌雄性 SD大鼠按 2∶ 1同笼交配获取 38只孕鼠 ,随机分为 4组 (对照组 ,低镉组 ,中镉组 ,高镉组 )。分别在妊第7、1 0、1 3天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不同剂量的氯化镉 ( Cd Cl2 ) ,妊 2 1 d,剖宫取胎鼠 ,活杀取出胎鼠的肝、脑组织称重后测定 Cd、Zn、Ach、AKP、DNA含量。结果 :1高镉组未见存活胎鼠 ;2染镉组胎鼠肝中镉增加 ( P<0 .0 5 ) ,脑中锌有下降趋势 ;3染镉组胎鼠肝组织中的AKP活性 ,脑组织中的 Ach、DNA含量较对照组减低。结论 :1高剂量的镉可使孕鼠胚胎发育异常 ;2母鼠染镉可致胎鼠肝中 AKP酶活性降低及脑组织中 Ach、DNA含量减少 ,抗脂质过氧化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17.
赐百龄胶囊系选用螺旋藻为原料直接精制而成。本研究采用吸收光谱法鉴别蓝藻蛋白,可见620nm的特征吸收峰。采用三氯化锑试管反应鉴别β-胡萝卜素,显蓝绿色。采用TLC鉴别氨基酸,可显7个斑点。采用TLC鉴别多糖水解液,可显3个斑点,其中2个斑点与葡萄糖、半乳糖对应.采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游离、水解氨基酸,含丰富的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总量高达55%以上。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总氮量,提示蛋白质总量高达60%以上。采用柱层析-UV法测定β-胡萝卜素,含量为44mg%。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疾病血清胆红素与血脂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胆红素浓度与四种动脉粥样硬化( AS)性疾病的关系。方法:观察组分为四组,单纯性高血压组、冠心病组、糖尿病组、脑梗死组,对照组为同年龄段健康查体者,检测空腹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计算间接胆红素,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中直接胆红素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 P>0 .0 5 ) ,总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除脑梗死组外,其他各组均明显降低( P<0 .0 5 ) ;除脑梗死组HDL - C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他观察组血脂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 .0 5 ) ,且糖尿病组三酰甘油及冠心病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对照组比较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 P<0 .0 1 )。结论: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等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疾病血清胆红素浓度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间接胆红素降低更明显,提示可将胆红素水平作为AS患者体内氧化活性增加的一个临床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研究服镁后,血镁钙及24h尿钙和钙/肌酐比值变化及与妊高征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双盲的方法,对治疗组52例(治疗1组24例和治疗2组28例)孕妇自孕28周起,连续服用葡萄糖酸镁,每日3g。结果:治疗组血钙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2组的尿钙和钙/肌酐明显高于对照2组,且妊高征发生率3.57%,明显低于对照2组(30.77%);治疗组和对照组尿钙与钙/肌酐比值分别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服镁后,调节体内钙平衡,使妊高征发生率降低。  相似文献   

20.
黄体不健是不孕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对52例黄体不健者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早卵泡期血请FSH、LH、PRL、E_2和黄体中期血清PRL、E_2,P_0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黄体不健组早卵泡期FSH、LH、E_2及黄体中期P_0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低,而PRL水平则高于正常对照组,其差别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由此说明,黄体不健与卵泡发育障碍有关。因而认为对黄体不健的治疗,如果采用补充黄体酮的方法仅是“治标”,而促进卵泡发育成熟才是“治本”。并认为中医药的周期疗法可能为此打开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