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地缘经济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或资源超越民族、国家和社会制度界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以实现其最优配置;经济一体化使区域内各国经济生活由国家过程转化为国际过程.交通成了激活国际与区域经济的火车头.俄罗斯作为地缘政治上传统的欧洲国家,目前难以参加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俄罗斯要实现强国富民愿望,必须发挥其欧亚桥梁的地缘经济优势,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西伯利亚大铁路在俄罗斯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其国际联运是促进俄罗斯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美国的东亚经济一体化战略经历了有限支持、局外搅局和局内控制等几个次大的调整,而加入TPP是美国深度介入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战略大转轨。这一战略大转轨的目的就是诱使相关国家牢牢地捆绑在美国的"重返亚洲战略"的战车之上,迟滞东亚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势头,巩固和扩大其在东亚的战略利益。日本作为东亚的主要国家之一,在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也曾提出自身的一体化战略。但是日本作为美国的同盟国,其战略主要是与美国相符合的。美国东亚经济一体化战略大转轨给我国的和平崛起带来了严峻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予以积极地应对。  相似文献   

3.
南亚地区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历来不占重要地位。不过,美国在南亚国家的外交中却一直居于重要地位,影响甚大。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加速,南亚各国都走上了经济自由化道路,把经济和贸易作为外交活动的主要领域。美国作为世界贸易、资本流通和技术转让方面领先的国家,在南亚独占鳌头。  相似文献   

4.
论著提要     
危机后的危机〔德〕R.约尔丹1997年夏天的亚洲金融危机使20世纪90年代备受瞩目的亚洲经济奇迹戛然而止。数十万人失去了工作岗位,人民收入减少,物价上涨。许多亚洲国家的政府不重视福利国家的建设曾经被认为是“亚洲发展道路”的特征,而正是这一特征在当时显露出其弊端:已有的保障体系太不完善,根本不足以承担危机所带来的后果。因此,许多经济观察家认为,受危机波及的国家应当把建设和扩大福利保障体系作为日后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危机过后,许多国家做了很多工作,然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福利政策结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亚洲经济危机的爆发最初…  相似文献   

5.
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使东盟各国认识到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的弊端以及开展货币合作的重要性.经济大国日本也因日美元汇率的急剧变动给其经济带来的不良影响转变了原本消极的态度,正在积极支持和推动亚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中国经济的发展给亚洲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亚元"的可能性提供了更大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自1997年以来,犹如亚洲地区和其他地区大多数经济观察家那样,许多欧洲人对亚太地区突然爆发的金融危机感到颇为震惊。这场危机始于泰国和印度尼西亚,最后波及到韩国。随后转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其他国际金融机构的危机,不言而喻,是日积月累的债务问题。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亚太地区的许多国家都是欧洲联盟重要的贸易伙伴。应当说,欧盟统一市场的发展有助于加速国际贸易的一体化进程。1990年,欧洲联盟61%的贸易额是在其成员国内部实现的,然而与此同时,亚太国家作为欧盟国家的外部贸易伙伴,其与欧盟的经贸关系呈现出缓慢和稳步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缔结FTA已在世界上成为一种潮流,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取得相当进展。中国和日本也开始积极参与本地区经济合作和一体化进程,制定和实施FTA战略及有关政策。中日两国的FTA战略存在相似之处和利益交汇点,同时由于双方在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发展阶段和国家利益等方面的差异,二者也存在不同之处和利益分歧点。  相似文献   

8.
二战后日本依托全球性国际组织、洲际性国际经济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以及双边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顺利地实现了从被动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到全方位地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从全球经济治理的被治理者、配角到全球经济治理的贡献者、领导者的转换。这种转换之所以能顺利实现,既是当时的全球经济治理形势变化使然,更是日本抓住全球经济治理形势变化所带来的机遇,采取了有效对策的结果。日本通过制定和调整国家战略、争夺全球经济治理规则的制定权、开展经济外交、提供公共产品等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对于正在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来说,日本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角色转换的成功经验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亚洲地区有关全球化的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80年代之前 ,南亚地区一直是世界经济一体化最薄弱的地区之一。然而 ,在 2 0世纪80年代后期 ,该地区主要的经济体都进行了重大的经济改革 ,这些改革促使它们与世界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尽管这些国家经济改革的缘由不尽相同 ,但一般而言 ,所有这一切都反映出人们对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科学院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所所长罗戈夫撰文 :《2 1世纪全球经济体系中的俄罗斯》,文章最后部分的内容主要论述世界经济前景问题 ,现摘译如下 :罗戈夫认为 ,2 0 15年前 ,世界经济体系可能发生如下变化 :首先 ,区域性一级的经济一体化过程将获得最大发展。欧盟的经济集聚将进入最后阶段 ,其成员多数 (30 - 35个 )为大陆国家。尽管东欧国家一体化有一定困难 ,但最终东欧和东南欧国家将会在 2 0 30 -2 0 40年以后成为欧盟正式成员。第二 ,就一体化程度而言 ,区域联合将在西半球出现。在 2 1世纪初 ,许多拉美国家将取得稳步发展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1.
1985年12月7至8日在达卡召开的第一次南亚七国首脑会议上,南亚地区合作联盟(SAARC)宣告成立。正如会议主席孟加拉国总统艾尔沙德所指出的,这个联盟真正代表了“未来的潮流”。其他南亚国家的领导人对于在合作基础上努力解决本地区普遍存在的贫困问题也表示了共同的愿望。  相似文献   

12.
1997年夏天的亚洲金融危机使20世纪90年代备受瞩目的亚洲经济奇迹戛然而止.数十万人失去了工作岗位,人民收入减少,物价上涨.许多亚洲国家的政府不重视福利国家的建设曾经被认为是"亚洲发展道路"的特征,而正是这一特征在当时显露出其弊端:已有的保障体系太不完善,根本不足以承担危机所带来的后果.  相似文献   

13.
最近,关于世界将分为若干贸易集团的问题引起了许多研讨活动。欧洲共同体于1992年实现其市场一体化的计划和东欧共产主义制度的崩溃将促使其他欧洲国家加入欧共体,成为它的正式成员或准成员,从而形成巨大的欧洲经济集团。与此同时,美国一加拿大自由贸易区可能扩大到包括墨西哥及其他拉美国家而形成美洲经济集团。在这种背景下,时事评论家们提出下述看法便不足为奇了,即欧美的趋势将刺激西太平洋地区形成以日元为基础的经济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以来,多国公司寻求在世界范围内安排其生产经营活动,于是多国公司成为全球化的支持者和主体;而全球化的反对者认为在世界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同时,许多国家不再能够采取主权国家政策,尤其是在社会保障方面。不同国家对于全球化的态度不尽相同,但是某些国家却把其面临的经济困境归咎于全球化。相反,本文表明,国家对国际贸易的开放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选择,并且是解决许多国家在2 0世纪70~80年代遭遇的经济困难的良方。因此,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程度地扩大了开放。文章指出了国家的公共政策是促进全球化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南共联盟机关刊物《社会主义》与斯普里特市马克思主义中心,1988年2月在该市组织了题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条件下的所有制形式”的圆桌讨论会。南斯拉夫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D.扎尔科维奇、T.尼科利奇、M.科拉奇等参加了讨论会。《社会主义》杂志1988年第4期刊登了部分与会者的论文和发言。现按问题综述如下: 公有制与危机社会主义国家自建立以来,曾进行过多次改革,其目的都是为了使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经济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 ,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出现了许多观点 ,这些观点对战后整个亚洲历史的理解以及亚洲现代史的理解都有一定影响。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面出现这些动向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前近代史研究的多角度化 ;其二是2 0世纪 70年代亚洲经济的发展对历史研究的影响。进入 2 0世纪后 ,世界曾被划分为帝国与殖民地 ,而亚洲被划为殖民地 ,历史学研究主要关注在帝国主义列强的统治之下亚洲如何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 ,研究主题主要为亚洲的民族运动、民族独立运动和民族国家的形成。2 0世纪 80年代东亚和东南亚经济的发展及社会变化 ,赋予了近现代史研…  相似文献   

17.
出发点创建现代经济(包括资本主义经济)调节理论还要考虑到世界发展的特点以及一体化和与必须扩大国际劳动分工有关问题的深化趋势。然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积累的调节经济的经验表明,这种调节系统包含着对社会经济过程的集中性的国家的和国家间的预测、计划和设计。国家调节(包括计划与市场调节)的宗旨在于使经济结构和具体经济关系主体的活动最佳化。它们的作用取决于评定经济与社会合理性的标准。  相似文献   

18.
徐聪 《创新》2010,4(1):72-75,8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为了保证经济稳定,维护金融安全,使东亚各经济体在国际金融体系中获得更大的发言权和发展空间,东亚区域金融合作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金融危机对亚洲金融合作产生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分析金融危机产生推动效应的原因,总结在金融危机推动下亚洲金融合作的发展特点,并展望亚洲金融改革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国际图书馆学研究:亚洲前景〔泰〕R.D.斯图埃特亚洲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亚洲国家正在稳步进入信息时代。大多数国家,包括那些不太发达的国家已意识到信息的价值,并且着手考虑制定教育和更广泛的信息政策。这种发展使亚洲的...  相似文献   

20.
2005年3月14~15日,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和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全球治理会议在上海召开。由东西方的学者、政府官员和地区组织(主要是上海合作组织人士等所组成的第二轨道,就亚洲一体化(多边机制)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内容涉及对亚洲一体化现状的评判、亚洲一体化(多边机制)的建立路径等各个方面,反映了东西方在亚洲一体化(多边机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一、亚洲一体化现状的评判第二轨道中,东方对亚洲一体化的现状基本上持肯定态度,认为近几年亚洲的多边机制得到了积极的发展,尤其是在经济方面,东盟“1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