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排涝期水中高氨氮和有机物污染问题,研究了示范工程滤池联用曝气系统对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氮、CODMn和UV254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高压增氧曝气对增加滤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最有效,活性无烟煤和活性炭滤池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显著优于砂滤池,高压增氧曝气与活性无烟煤滤池联用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对氨氮、亚硝酸盐氮、CODMn和UV254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3.57%、87.93%、42.65%和37.21%。  相似文献   

2.
以汾河一坝垂直潜流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选取溶解氧、BOD5、CODCr、氨氮、总氮、总磷共6项指标,分析其对太原市上兰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整个取样期,湿地可有效降低所选污染物浓度,其中CODCr、氨氮、总氮、总磷的去除效果显著且稳定,证明垂直潜流人工湿地是一种有效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适宜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一种应用在氧化沟工艺中的增氧导流装置。试验证明,该装置具有增强曝气设备对水体中的充氧能力,调整水体底边流速,防止活性污泥沉降。试验还表明,随着该装置浸没深度、安装角度及其与曝气装置的安装距离等参数的调整,水中溶解氧浓度和水流速度也相应发生变化。因此该装置可通过调整,来适应不同污水水量和水质条件,以使氧化沟始终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  相似文献   

4.
对高铁锰氨氮伴生的地下水采用传统接触氧化工艺处理时,水厂滤池出水锰严重超标,经模拟滤柱试验发现,滤层结构和溶解氧不足是高浓度Fe~(2+)、Mn~(2+)、NH_3—N同池生物净化失败的原因。根据滤柱试验结果,提出了强化曝气溶氧,无烟煤锰砂双层滤料一级生物过滤的工艺流程,实现了寒区高铁锰氨氮伴生的潜流地下水的同池深度净化。并用研究成果改造了哈尔滨市松北区前进水厂一期净水系统。出厂水总铁小于0.2 mg/L,锰小于0.05 mg/L,氨氮小于0.2 mg/L,满足国标要求,且长期高效、稳定运行,由此,创建了寒区高铁锰氨氮伴生地下水生物深度净化示范工程。  相似文献   

5.
利用芦苇和砾石构建太阳能曝气人工垂直潜流湿地处理生活污水。设定水力负荷400 mm/d,气水比10∶1,当进水氨氮(NH4-N)、总氮(TN)、溶解性反应磷(SRP)和总磷(TP)平均浓度为5.14,7.56,0.40,0.53 mg/L时,引入太阳能曝气后,各自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提高24.8%,9.4%,15.7%和11.5%。随着气温下降和进水浓度降低,湿地微生物脱氮除磷能力下降,曝气对改善生活污水氮磷去除作用不显著。对试验系统而言,太阳能曝气湿地基本建设费用是无曝气湿地的2.85倍;但以20 a运行为基础折算出的污水处理费比无曝气湿地仅高0.02元/m3。综上,从污染去除性能和污水长期处理费用来看,太阳能曝气湿地在生活污水处理方面具有较好的技术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6.
冯硕  张晓健  陈超  杨至瑜  汪隽 《给水排水》2012,38(11):41-45
针对炭砂滤池仅靠进水中的溶解氧不能满足高氨氮硝化耗氧要求的难题,开发了在炭砂滤池的滤层中间敷设曝气头的曝气炭砂滤池工艺,气源为空气。曝气头上方的滤层主要用于氨氮的去除,曝气头下方的滤层主要用于浊度的去除,因此该工艺可以在保证对浊度去除的基础上,明显提高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曝气炭砂滤池工艺适用于水源水季节性高氨氮污染的净水厂。  相似文献   

7.
以华南农村的重污染河道水体底泥为试验对象,利用实验室模拟方法研究不同曝气复氧方式对水体氮磷素迁移与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环境溶解氧水平的变化对底泥氮磷的输出和转化途径产生较大的影响;2静置低溶解氧/厌氧条件下,氨氮、总氮的释放质量浓度呈逐渐线型上升的趋势,总磷的释放质量浓度保持相对稳定不断释放;3相对静置实验组,曝气复氧条件使底泥氨氮输出最大质量浓度经一定时间下降到相对稳定的较低质量浓度释放状态,输出氨氮的转化周期缩短,总氮保持相对稳定的较高质量浓度释放趋势,总磷保持相对稳定的较低质量浓度释放状态;4对底泥曝气有助于水体溶解氧的恢复,可明显提高除氮磷效果,并能有效抑制底泥氮磷的再次释放。因此,合理地利用曝气复氧技术有助于河流环境的修复。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作为含油废水的三级处理工艺.试验研究了植物、季节变化对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性能的影响及湿地去除污染物的沿程趋势.结果表明,潜流湿地脱氮、降解有机物、去除油类性能与植物生长、季节变化密切相关,相关程度为脱氮>去除油类>降解有机物.潜流湿地脱氮、降解有机物、去除油类具有沿程同步性.芦苇湿地的去除污染物的性能明显好于空白湿地.  相似文献   

9.
人工湿地是指人工筑成水池或沟槽,填充一定深度的基质,种植芦苇等根系发达的水生植物,污水由湿地的一端进入,以推流方式与布满生物膜的介质和溶解氧进行充分的植物根区接触,进行吸附、过滤、及湿硝化、反硝化作用而获得净化。人工湿地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和潜流流人工湿地,潜流流人工湿地可分为水平潜流流人工湿地和垂直  相似文献   

10.
河道曝气技术在苏州地区河流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河道曝气技术控制河流水环境污染的基本原理以及在国内外的应用进展,结合苏州河流污染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在苏州地区利用河道曝气技术的可能性、可行性。针对苏州河道的特征,应选用相应的模型来计算需氧量并选择不同的充氧设备进行曝气复氧,同时配合多种措施来提高河道曝气复氧的效果。合理运用河道曝气技术可以快速提高溶解氧、改善水体黑臭现象、净化水质,在苏州这样的河网城市具有较为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在广州市白云湖水利工程不同水域布置9套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并对其曝气效果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本监测周期内,曝气装置溶解氧的增幅与处理水体的溶解氧本底值有关,在同等条件下,本底值较低时增幅大于本底值较高时,单套曝气装置单位距离平均增氧效果达到0.16%/m;流速对曝气装置的增氧效果影响比较明显,流速越快,单位时间距离内溶解氧的增幅越低;单套曝气装置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增幅为6.684%/min,综合所有费用情况,每套装置的增氧效率为0.15元/%,按白云湖一台泵单位时间引水量8.6 m3/s换算每套装置的吨水处理费用为0.001 9元/m3;微纳米曝气装置对白云湖工程水质改善项目溶解氧指标的改善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总结潜流人工湿地相关试验研究和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湿地植物、基质填料、微生物、溶解氧、水力学条件以及温度等影响因子出发,综合概述了潜流人工湿地对氮磷、有机和悬浮污染物等的去除机理,总结并探讨了影响因子的去污原理和效应,同时提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为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的设计、运行以及最大化的处理污水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人工湿地系统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作用对微污染水体脱氮性能的提升效果及影响因素,构建两级垂直流潜流湿地系统,对比分析了间歇进水、同步回流、预曝气等运行方式下的净水效果及含氮污染物的转化规律,结果表明:进水低碳氮比条件下,系统对CODCr和NH■-N的去除率稳定在60.5%~64.3%和90%以上;通过水位/水量调节方式强化湿地内部自然富氧作用,实现TN去除效果增长8%~10%,亚硝化率呈升高趋势,NO■-N的累积现象有所改善;氨氧化细菌(AOB)和氨氧化古菌(AOA)群落分布一致性和优势群菌丰度显著提升,反硝化细菌(nirS)优势种群分布同时得到改善,水位/水量调控的运行方式可以提升短程硝化效率,为反硝化反应提供更充足的底质和溶解氧条件,强化湿地系统对微污染水体的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城市景观水体的修复和保持是水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中的热点之一。以重庆市双龙湖为例,研究了潜水曝气装置用于城市景观水体修复中的复氧功效,及其对修复水体、保持水质的重要作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潜水曝气复氧设备能提高水体中溶解氧水平,抑制水体"水华",可有效修复受污染水体,其高效复氧半径为30m,充氧动力效率1.97kgO_2/(kW·h)。  相似文献   

15.
Do和pH作为SBR硝化终点参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好地实现SBR脱氮在线模糊控制,以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曝气量、氨氮负荷等因素,研究DO和pH作为好氧硝化过程终点控制参数的特点。结果表明:曝气量过大时,DO曲线不能明显反映出好氧硝化终点;曝气量在0.16~0.8m~3/h范围内时,SBR好氧硝化阶段出现两次跃升,分别指示异氧菌降解有机底物的结束和自氧菌降解氨氮的终点。pH在7.5~8.2之间,有机物降解至难降解时pH出现极大值,随着硝化反应的进行直至硝化结束,pH不断下降并出现极小值,然后pH快速上升或维持不变。  相似文献   

16.
生态水景社区的景观湖补水方案及水质控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上海郊区一大型生态水景社区景观湖工程,研究其湖体补水方案和水质控制技术方案.景观湖的补水方案主要采用社区雨水收集和外围河道引水.水质控制方案主要采用水生态系统构建技术、潜流湿地处理技术以及水动力循环、生态浮床、曝气增氧、生物栅等湖内水质净化技术来控制内源污染,并采用生物截流设施等分散式雨水收集处理系统、湖滨植被缓冲带以及入湖雨水排放口生态过滤系统控制社区雨水径流可能引起的外源污染.  相似文献   

17.
温度和基质对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由潜流人工湿地和表流人工湿地串联而成的复合人工湿地系统,研究了复合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效果以及温度和基质对人工湿地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人工湿地TP、氨氮平均去除率为33.64%、57.24%;水温降低会导致人工湿地氮磷去除率下降;基质为粗砂的潜流人工湿地脱氮除磷能力大于基质为砾石的潜流人工湿地。  相似文献   

18.
选择典型城市缓流水体,增加浮体和提水式曝气机等试验设施,进行强化复氧人工湿地的净化试验研究。投加浮体和曝气设施之后,试验区域周边水质能够得到较好改善,试验区域DO能够保持在6.0 mg/L以上,COD能够维持在30.0 mg/L以下,BOD_5能够维持在10.0mg/L以下。结果表明,强化复氧浮体湿地工艺对于缓流水体中的有机污染物有较好的净化效果。  相似文献   

19.
ABR—好氧组合工艺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分别与跌水曝气和曝气生物滤池组合工艺对农村生活污水中COD_(Cr)和氨氮的去除效果,并对两种组合工艺去除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ABR—好氧组合工艺处理生活污水,COD_(Cr)的平均去除率基本上稳定在84.2%左右,这说明生活污水经过ABR厌氧反应器和好氧处理后,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在后续好氧段,采用跌水曝气作为后处理,COD_(Cr)去除率比单独采用ABR提高了9.5%,采用曝气生物滤池作为后处理,COD_(Cr)去除率提高了24.9%,与ABR—跌水曝气相比,采用ABR—曝气生物滤池去除COD_(Cr)的效果较好;ABR—好氧组合工艺对氨氮的去除效果较差,达不到理想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20.
生物滤沟处理景观水体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提出将传统的砂石过滤与湿地塘床相结合的组合处理工艺———生物滤沟 ,并对其在常温下处理受污染城市景观水体的性能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生物滤沟采用多级跌水曝气方式能有效地控制出水的嗅味、氨氮值和提高有机物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