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从人口结构、收入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储蓄率的影响进行分析,并采用200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人口结构、收入不确定性显著促进了居民增加储蓄,且后者因素的影响在西部地区的作用强度要高于非西部地区;实际利率、社会保障水平对居民储蓄率反而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此外,储蓄率对银行资管、金融市场流动性、货币政策稳定性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结论对今后的人口政策特别是二胎开放政策的制定,以及市场深化改革或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福建省为例,利用协整理论和1995—2011年间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数据,构建了误差修正模型,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动态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存在协整关系,居民的消费行为受到可支配收入的明显影响,同时,前一期的误差对当期的消费出也有着显著作用。此外.由于福建省的低水平社会福利导致了居民的预储蓄行为,这就需要加大调整力度将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之间的非均衡状态拉回到长期均衡状态。  相似文献   

3.
居民储蓄持续增长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现象之一。理论上,影响我国居民储蓄的主要因素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价格水平。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进一步表明,在居民储蓄、居民可支配收入和价格水平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居民储蓄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均快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  相似文献   

4.
居民高储蓄一直都是中国宏观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并且中国也一直都处于世界少数几个高储蓄国家之一的境况。高储蓄率不能有效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会导致内外均衡失衡。因此,提高消费、降低储蓄率,将是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所无法回避的一环。要解决居民高储蓄率的问题上,就必须找到其背后的原因,从我国的传统思想,金融发展水平,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此找到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中国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仅从节育技术和妇女受教育等角度进行解释明显缺乏说服力。利用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1999-201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动态面板GMM估计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房价对出生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房价的过快上涨对居民生育行为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进一步的研究显示,房价对居民生育行为的影响程度大于其他影响因素,表明房价在生育率下降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房价与工资的变动关系,选取中国35个大中城市并分成北部、中南、东部、西部四个区域,建立不同区域的面板数据模型,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建立动态面板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研究表明房价增长速度与工资增长速度存在着正向的增长关系,工资增长速度高于房价增长速度.建议政府在制定收入政策和住房调控政策时,应结合不同区域的情况,制定合适的住房调控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工资差距.  相似文献   

7.
家庭是教育事业的重要承担者,研究家庭教育投资对于整个教育事业发展有着积极意义。通过搜集我国1992—2021年城镇家庭和农村家庭数据集,构建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实证分析经济收入、银行储蓄率对家庭教育投资的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收入和银行储蓄率对城乡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存在差异。对于城镇家庭而言,滞后一期经济收入和银行储蓄率是家庭教育投资的格兰杰原因,且均对家庭教育投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后者的影响效果较小;对于农村家庭而言,滞后一期经济收入是家庭教育投资的格兰杰原因,不仅对家庭教育投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影响效果相比城镇家庭更好,但银行储蓄率对家庭教育投资没有影响。为此,建议稳步提升农村家庭教育投资补贴比例,以降低农村家庭教育投资成本;努力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城乡教育均等化;构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提升农民群体的经济收入;提供教育储蓄产品,间接扩充教育投资总量。  相似文献   

8.
1998年房地产市场改革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日益增长的房价引发了社会居民与专家学者的热议.通过1998~2012年华东六省的面板数据检验,阐述了国内房地产市场价格波动存在若干影响因素,及这些因素对解释我国房价波动是充分且显著的.文章研究发现:房地产市场价格存在显著的"外围效应",即城市外围人口基数愈大,越是推动房价上涨;城乡环境差异对房价具有正向影响,即城市与乡村在教育、卫生等方面差距愈大,城市房价上升趋势愈加显著;贷款的变动显著影响房价变动,即贷款的供给效应显著低于转嫁效应,导致利率推动房价上升;道路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于房价稳定,即乡村道路交通的改善有效地降低了房价快速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央行通过调节利率来影响储蓄向消费和投资的转化程度,储蓄的利率效应大小左右着我国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因此,研究和认识利率对我国居民储蓄的影响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建立相关模型对储蓄的利率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居民储蓄与利率水平之间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但居民储蓄对利率水平的变动并不敏感,即利率水平的变动对居民储蓄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
通过税收途径和消费途径,构建了收入差距影响财产性收入的理论模型。以全国30个省份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收入差距对财产性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全国总体、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对财产性收入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然而西部地区的检验结果不显著。可以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和不断完善财税体制,从而缩小我国的收入差距以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11.
扩大农村居民消费对提升山东省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文章建立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运用1998—201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经济、社会与心理诸因素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人均储蓄余额、社会保障支出和消费习惯对农村居民消费呈现正的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12.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背景下,贸易开放能显著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因此,研究贸易开放通过哪些途径对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产生影响,是理清贸易开放与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之间关系的关键任务。利用2010—2020年中国29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贸易开放对人均消费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开放推动了我国人均消费支出不断增长;在我国西部地区,贸易开放不能促进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贸易依存度能通过促进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降低城乡收入差距的泰尔指数、降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来促进人均消费支出增长。因此,应不断提升职工平均工资,通过高水平开放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3.
居民储蓄高低的判断是备受关注同时也是颇有争议的问题,纯理论分析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提供了实证研究的逻辑和思路.通过对1985~2004年我国居民储蓄的估算发现,居民储蓄率并不和居民储蓄额一样呈明显上升趋势,但二者均显著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因此,现阶段我国居民储蓄是偏高的,基本政策导向应该是提高居民储蓄-投资转化效率和适当降低居民储蓄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甘肃省1978-2011年间的经济数据为基础,基于线性回归模型,利用最小二乘法分析较高经济增长速度与较高居民储蓄率的相关性,并对其做了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实证研究发现,甘肃省的经济增长率与滞后一期的储蓄率之间存在着弱相关性.基于实证分析结果,并结合甘肃省省情,本文提出了争取差异化的金融政策制定权、控制储蓄总量、拓宽投资渠道、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利率变动通过影响虚拟经济改变了主流经济学中利率变动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在虚拟经济下:(1)利率上升通过虚拟经济的财富效应,在短期中使储蓄增加,在长期中使储蓄减少;(2)利率上升通过虚拟经济的替代效应,在短期中使储蓄减少,在长期中使储蓄增加。通过中国2000-2007年数据实证表明:利率变动对居民储蓄都产生负向作用;利率变动通过股市对居民储蓄产生的替代效应大于财富效应;利率变动通过影响投资从而作用于居民收入、居民储蓄的机制不存在。  相似文献   

16.
基于房地产市场需求方的结构状况,通过构建一个购房者、开发商的局部均衡的理论模型,考察利率变动对房价的影响,结果显示,利率变动对房价的影响方向取决于购房者的组成情况,当贷款购房的消费者占比大于临界值时,提高利率将导致房价下降。使用我国35个大中城市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进行的GMM估计表明,短期内实际利率的变动与房价存在反向关系,尽管这种影响是微弱的,但却验证了理论分析结论。实证检验还发现,其他宏观经济变量(政策、世界经济状况)对房价存在显著的影响,因此,利率政策的运用应当与其他政策措施相配套,才能达到调控房地产市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在Becker(1977)所开创的婚姻经济学中,离婚是由两个因素导致的:婚姻错配和收入冲击,不过实证研究却很难将两者的效应分离。本文使用中国地级市2005—2012年的离婚和房价的面板数据,采用向量自回归的残差项测量未预期到的房价变化,证实收入冲击是影响离婚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由于未预期到的房价波动与婚姻匹配的质量无关,因此未预期到的房价冲击效应就可以全部归结为收入冲击。这些研究发现说明近年来高速上涨的房价与离婚率攀升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在婚姻市场上,"同享福"比"共患难"更不稳定,这也暗示着从更宏大视角来评估房地产市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居民储蓄存款是社会总储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资源。根据国民收入公式,我们很容易分析出储蓄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然而,过度储蓄构成经济的一种潜在威胁甚至现实扭曲,它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针对我国居民高储蓄率的现象一直在持续甚至加剧,利用逐步回归法,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影响居民储蓄的原因。从而,得出相应结论并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居民储蓄规模及其变化趋势是影响特定时空国民经济发展中宏观调控变量的重要因素和基本依据之一,持续增加的居民储蓄也成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投资来源和动力保障之一。选取可支配收入、通货膨胀率、一年期存款名义利率、预防性储蓄等因素,以山东省1978-2013年的居民储蓄为例系统分析发现,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是储蓄增长的主要因素,储蓄的低利率弹性是利率政策在实践层面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体制转换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则进一步强化了居民储蓄的倾向。面对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常态",立足于建立健全金融市场、增加投资品种及渠道,不断改善银行结构、提高经营效益和降低金融风险,促进居民储蓄分流和缩小贫富差距,进一步通过健全城乡公共服务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来提升居民消费水平、减少预防性储蓄,对于实现居民储蓄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和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升级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运用东、中、西部地区2002-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收入、消费习惯、医疗支出和购房支出等因素对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收入弹性随地区的发达程度依次递增;各地区城镇居民受消费习惯的影响差异较大;医疗支出对东、中部地区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的影响显著为负;西部地区购房支出与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可能与房价上升的财富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