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患者女,46岁。因全身乏力伴周期性发热、皮疹、双足疼痛1个月,加重2周,于2001年10月22日入院。2001年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乏力、发热,体温高达40℃,双足疼痛、肿胀,伴全身皮肤散在红色皮疹,以颜面及四肢多见。曾于当地医院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5.9×10~9/L,红细胞1.84×10~(12)/L,血红蛋白75 g/L,血小板39×10~9/L,给予多种抗生素、消炎止痛及输血治疗无效。检查:体温  相似文献   

2.
例1 男性 26岁因患浸润型肺结核用含HSR方案化疗5个月,痰菌仍阳性,于1988年6月25日住本院。检查:营养中等,无贫血征,肝脾不大,Hb128g/L。给予含HR方案化疗,用药38天加服PZA(Z)0.5,日3次。1月后出现腹胀、厌食、口腔溃疡、头晕无力及睑结膜苍白等。查Hb69g/L,RBC2.4×10~(12)/L,WBC2.3×10~9/L,血小板计数54×10~9/L,镜下红细胞部分体积增大,红细胞压迹17%,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28岁。因间断头晕、乏力8年余,发热2个月伴腹泻20余天,于2002年5月13日入院。患者8年前出现头晕、乏力、面色发白,到当地医院查“贫血”,输血400 ml后出现发热,诊断为“疟疾”,经抗疟治疗后出院。1个月后再次发热,检查白细胞0.8×10~9/L,血红蛋白30 g/L,血小板30×10~9/L。骨髓穿刺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经输血、抗感染、服肌酐治疗后出院,未复查血常规。否认有肝炎、结核史,无药物过敏史,无放射  相似文献   

4.
安乃近中毒致急性溶血性贫血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乃近诱发溶血已有不少报道,但多数是常规量所致的G6PD缺乏性溶血.本文报告2例系中毒所致.1 病例介绍 例 1,女,37岁.因与人口角,8月12日晚11时40分服安乃近100片(每片0.5克),30分钟后出现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出胃内容物(食物及部分药物).8月13日零时30分入院.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正常,神清,表情淡漠,皮肤无出血点、瘀斑及黄染,余无异常.RSC3.68×10~(12)/L,Hb105g/L,WBC5.2×10~9/L,PC195×10~9/L,Ret0.5%,进院后给予洗胃、导泻、利尿、护肝治疗、8月15日患者头晕、乏力加重,尿呈浓茶色,皮肤、巩膜轻度黄染、RBC2.28×10~(12)/L.Hb65g/L,WBC16.5×10~9/L,中性87%,尿三胆阴性.尿潜血性.8月17日RBC降到1.6×10~(12)/L,Hb40g/L,Ret2%,尿潜血强阳性.经用皮质激索,碱化尿液,输血等治疗,8月19日皮肤黄染消失,HB上升.治疗1周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5.
患儿男,14岁。因高热2天,皮疹1天入院。体检:体温39℃,脉搏90次/min。四肢、躯干可见融合成片的猩红热样疹。眼结膜充血、口唇潮红、口腔粘膜充血,草莓舌。心肺(-)。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3.5g/L,红细胞4.72×10~9/L,白细胞9.1×10~9/L,中性0.93,淋巴0.7。初诊为猩红热。经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地塞米松治疗10天,全身脱屑出院。出院后,因体温仍持续在37.5~38℃,颈、耳后淋巴结大而再入院。查血红蛋白10.9g/L,红细胞3.78×10~9/L,白细胞18.6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院遇到6例由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引起的肾中毒,现举2例。例1:女,1岁,因发热、咳嗽5天,血尿2天入院,入院前5天肌注庆大霉素每日2次,8万单位,连用3天,并用复方扑尔敏退热。近2天来患儿小便发红,尿频,无遗传病史。尿常规蛋白(+++),镜检红细胞8~10个,脓细胞0~1个。Hb115g/L,红细胞4.11×10~(12)/L,白细胞7.3×10~9/L,中性0.70,淋巴0.30。泌尿系B超(一),听力检查未发现异常。诊断:①庆大霉素肾中毒,②上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72岁。因头昏、乏力伴呕吐2周于1990年11月14日入院。体检:T37.4℃,P80次/分,BP12/8kPa,贫血貌,全身皮肤无黄染,出血点及皮疹、浅表淋巴结(-),心肺正常,腹平软,无压痛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活跃,脊柱四肢无畸形,病理性反射(-)。实验室检查:Hb 54g/L,WBC 6.7×10~9/L,N57%、L40%、E1%、M2%,PC133×10~9/L,网织红细胞0.06×10~9/L,出凝血时间、血沉及肝肾功能正常,HBsAg(-)。尿常规及尿本周蛋白测定阴性。总蛋白90.8g/L,白蛋白18.2g/L,球蛋白72.6g/L,蛋白电泳示白蛋白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77岁。1984年5月21日因咳嗽、咳黄白泡沫样痰、气短而入院。胸部X 线所见:右肺上野3×4cm 空洞,中下野可见散在浓淡不均边缘模糊的斑点状阴影。痰结核菌检查阳性。临床诊断:浸润型肺结核进展期,采用链霉素、异菸肼、利福平治疗,病情逐渐好转。1984年9月14日因活动后突然大咯血,先后三次总略血量2000ml 以上,给于止血治疗。当时查体:面色苍白。化验:血红蛋白64g/L(6.4g/dl),红细胞1.84×10~(12)/L(184万/mm~3),白细胞2.0×10~9/L(2000/mm~3),血小板60×10~9/L(6万/  相似文献   

9.
病历摘要:患者男,52岁。于1985年5月23日因腹部胀痛12天,诊断“胆囊炎”,住本院治疗。实验室检查:白细胞7.(?)×10~9/L(7600/mm~3),中性72%,淋巴26%,单核2%,血红蛋白120g/L(12g/dl),血小板110×10~9/L(11万/mm~3),血沉13mm/h,十二指肠引流液细菌培养均无细菌生长。用庆大  相似文献   

10.
病历摘要:男,41岁.因腹痛、呕吐、粘液血便,以菌痢收入传染科.一年内曾患肠炎2次住院.此次入院时为粘液便,白细胞1~2/HP,红细胞0~2/HP,脓细胞1~2/HP.末梢血象:红细胞2.4×10~(12)/L,血红蛋白170g/L,白细胞10.6×10~9/L,  相似文献   

11.
患儿,女,10岁.因反复发热28天伴满腹剧痛8小时于1988年3月22日入院.既往无伤寒及肝胆疾患史.近期当地有伤寒流行.体检:T38.2℃.P156,R30..Bp13.3/7.98kPa(100/60mmHg)消瘦,精神萎糜,巩膜无黄染,两肺(一),心率156次,节律齐.腹部未见肠型,全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消失.实验室检查:H(?) 80g/L.RBC2.01×10~(12)/L;WBC8×10~9/N0.84,L0.16:腹腔穿刺液黄绿色.脓细胞+红细胞+.入院后即行剖腹探查术,见胆囊(?)部有  相似文献   

12.
患者朱××,男性,34岁,干部,因反复发热、乏力8个月伴右侧睾丸疼痛肿大1个月于1988年2月6日住院。查体:体温38~40℃,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正常。肝肋下刚及,软,触痛。脾肋下1cm右肾区叩痛。右侧睾丸肿大(7×5×3cm),无红肿,质硬,压痛。血红蛋白116~38g/L,白细胞0.9~1.95×10~9/L,血小板40~7×10~9/L,嗜酸细胞计数为0.血NBT试验阳性率13%。尿常规正常。骨髓检查粒:红=0.95:1,意见为增生性贫血。2月27日胸骨骨髓原淋10%,幼淋29.2%,3月25日骼后骨髓  相似文献   

13.
兹报道我院1987年以来收治的急性骨髓纤维化(AMF)3例如下: 例1,男,52岁。因头昏、心悸半年入院。体检:肝肋下刚及,脾肋下1cm。Hb19GL,WBC1.74×10~9/L,BPC148×10~9/L,血片中少量晚幼粒、晚幼红细胞,未见泪滴状红细胞.骨髓活检仍符合AMF.曾用支持疗法治疗14个月病情无改善。改用VitD_(?)30万u肌注每周一次,3周后Hb上升稳定在102~114g/L,WBC3.1~4.5×10~9/L,  相似文献   

14.
例1,男,30岁。因解黑便一周,呕吐咖啡样物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术中仅见胃粘膜轻度糜烂及渗血。输血1200ml,症状无改善。近10天心慌、头昏进行性加重,伴耳鸣、听力减退、胸骨痛,1988年7月26日以“贫血原因待查”转我院。查体:重贫血貌,胸骨压痛明显,创口愈合好,肝脾不大.次日查大便OB(一),血Hb25g/L,WBC11×10~9/L,BPC24×10~9/L,血片异常早幼粒细胞60%.骨髓象:早幼粒细胞占71%,并可见成束Aure小体,诊断“急非淋白血病(M_3型)”. 例2:男,54岁,因上腹部剑突下疼痛三天,伴解柏油便6次,1983年11月8日入院。查体:贫血貌.肝大2cm,脾大3.5cm.查血Hb 80~95g/L,WBC 4.5~5.7×10~9/L,髓象因早幼粒占82.5%,可见Aure小体,诊断“急非淋白血病(M_(?)型)”. 例3,男,20岁。1984年5月5日突然呕吐咖啡样物以“上消化道出血”入院.检查:贫血貌,血Hb80g/L,WBC 4×10~9/L,可见少数幼稚细胞,骨穿发现原+幼淋85%,POX(-),诊断“急淋白(L_3型)”.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49岁.1983年7月因头晕、耳鸣、颜面发绀2个月,在某院就诊.查:血红蛋白225g/L,红细胞7.9×10~9/L,白细胞10.1×10~9/L,血小板146×10~9/L;骨髓示增生活跃,红系0.21,各阶段比值正常,粒系、巨核系正常范围.患者无心、肺疾患及高  相似文献   

16.
自1998年以来,我院应用低分子肝素辅助激素治疗小儿难治性肾病12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12例均系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符合1981年全国儿科肾脏疾病科研协作组制订的诊断标准),男10例,女2例;单纯性肾病7例,肾炎性肾病5例;初发6例,复发6例。12例均为难治性肾病(激素耐药8例,频繁复发4例),9例呈高凝状态。实验室检查:血小板300~600×10~9/L9例、200~300×10~9/L2例、<200×10~9/L1例;胆固醇>11.0mmol/L8例、6.11~1mmol/L4例;白蛋白<20g/L9例、20~28g/L3例;10例测血浆纤维蛋白原,>4g/L9例。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34岁。因腹胀、纳差、鼻出血8年,呕血20天于1986年3月1日入院。7年前曾行脾切除术.查体:全身状况可,蛙腹,腹叩诊移动性浊音(+).血常规:血红蛋白70g/L(7g/dl),白细胞6.2×10~9/L(6200/mm~3),血小板90×10~9/L(9万/mm~(?)).肝功:锌浊18u,HBsAg(+),白蛋白18g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26岁,因右颈淋巴结肿大伴发热4天,于2000年11月13日就诊,入院后查血常规:WBC 2.9×10~9/L,GR 60.8%,LY 36.1%,MO 3.1%,RBC 4,18×10~(12)/L,HGB 123g/L,PLT 129×10~9/L。后反复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均低,给予头孢唑啉钠静滴10d,仍有发热,体温波动于37.2~39.5℃之间,遂行右颈部淋巴结活检,病理报: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以“坏死性淋巴结病”给予环丙沙星静滴4d,患者因消化道反应而停药,给予强的松45mg/d口服,5天后患者仍发热、颈部淋巴结仍肿大。复查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53岁,因黑便伴头昏乏力4d于2005年3月4日入院。患者既往无多潘立酮(商品名:吗丁啉)服用史,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入院后查血常规示:红细胞2.14×10~(12)/L、血红蛋白63g/L。胃镜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伴出血,大便隐血阳性。予泰美尼克、硫糖铝悬液,并2次输同型红细胞200ml,患者无皮肤瘙痒、皮疹、呼吸困难等不适。患者于3月8日诉腹胀,予多潘立酮治疗。第1次服用10mg,  相似文献   

20.
痰液中检出梨形端丛鞭毛虫1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患者女,45岁,因咽痛、咳脓性痰于2003年5月6日就诊。查体:一般情况可,T38℃,Hb105g/L,RBC3.49×10~(12)/L,WBC4.6×10~9/L,N62%。L33%,M5%,ESR45mm/h。胸片示:右肺门部及右下肺呈大小不等片状阴影,痰查TB菌阴性。留取痰液用无菌生理盐水涂片做超高倍生物显微镜检查,发现梨形端丛鞭毛虫2~5个/HP,虫体成梨形,约6~10μ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