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常见吸虫微量金属元素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对常见吸虫日本血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华支睾吸虫和布氏姜片吸虫四种成虫及日本血吸虫卵进行微量金属元素测定,测出成虫和虫卵含有镁、钙、铜、铁、锌、锰、铅等元素,血吸虫卵还含有镉元素,四种吸虫成虫示检出镉、铬、镍、银元素。  相似文献   

2.
复殖目吸虫生殖系统对其本身的生存是重要的,并占居体腔的较大部分。在感染人类的血吸虫中,雌虫所产的卵是引起病理变化的重要病因。所以,对于生殖系统功能的认识有助于血吸虫病化学治疗的发展。本研究系选用敏感的曼氏血吸虫的波多黎各株、日本血吸虫的日本株、埃及血吸虫的埃及株。曼氏血吸虫和日本血吸虫成虫是感染仓鼠40~44天后取得的,埃及血吸虫是感染90天后取得的。将成虫转移到含有50微居里/毫升氚化胸腺嘧啶核苷溶液中(稀释于  相似文献   

3.
应用酶联免疫印迹分析姜片吸虫、肝片形吸虫、华支睾吸虫和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结果显示,各种抗原的蛋白多肽均多达数十个成分,四种吸虫抗原与同源兔免疫血清产生颜色较深、数量较多(20~40条)的免疫反应区带,与其他三种异源免疫血清及日本血吸虫感染血清显示数量不等的交叉反应性区带。四种抗原共有10个特异的抗原性多肽。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进一步阐明水蛭与日本血吸虫抗原交叉性机理提供依据。方法制备日本血吸虫子胞蚴抗原、尾蚴抗原、肝期童虫抗原、雌(雄)成虫抗原、虫卵抗原,采用Western blot方法对制备的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抗原与水蛭可溶性抗原(LSA)免疫兔血清分别进行免疫印迹反应,分析其交叉性。结果LSA免疫兔血清能识别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抗原,且所识别的抗原成分有明显差异,雌性成虫抗原和雄性成虫抗原分别有3条和2条蛋白组分可被LSA免疫血清识别,而不含抗虫卵和抗尾蚴抗体。结论在LSA成分中与血吸虫的共同成分主要存在于成虫中,LSA免疫血清中含有较多的抗雌性成虫抗体,而雄虫次之。  相似文献   

5.
日本血吸虫体外培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吸虫体外培养研究工作在曼氏血吸虫方面发展迅速,其中较突出的有Clegg(1965)从童虫培养至成虫;Basch(1981)使尾蚴人工转变童虫后继续体外培养达到童虫发育,雌雄虫合抱,雌虫产卵,但卵为异常卵。血吸虫体外培养研究除了曼氏血吸虫和本文着重介绍的日本血吸虫外,其他,如埃及血吸虫和杜氏小裂体吸虫,也曾有人作过研究。  相似文献   

6.
分泌抗日本血吸虫卵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SP2/0骨髓瘤细胞与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融合,经筛选和克隆化后获得4株分泌抗血吸虫卵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此4株单克隆抗体均能用虫卵抗原的ELISA、IHA和COP检出。用成虫冰冻切片作IFA可出现3种不同的免疫荧光反应类型。经交叉和吸收试验(ELISA法)证明其中3株对血吸虫卵具有高度特异性,另1株针对血吸虫、肺吸虫、华支睾吸虫共同抗原决定簇。4株单克隆抗体免疫球蛋白亚类鉴定均属小鼠IgM。  相似文献   

7.
目的 结合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和侧流层析试纸条(LFD),建立一种快速、便捷的曼氏血吸虫核酸可视化检测方法,并初步评价其检测效能。方法 以曼氏血吸虫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1(SmCOX1)基因为靶序列,利用Primer Primer 5软件结合手工辅助,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并进行筛选,建立曼氏血吸虫核酸LFD-RPA检测方法。制备不同浓度(1 ng/μl、100 pg/μl、10 pg/μl、1 pg/μl、100 fg/μl、10 fg/μl、1 fg/μl、0.1 fg/μl)的曼氏血吸虫成虫基因组DNA和含有不同拷贝数浓度(10~5、10~4、10~3、10~2、10~1、10~0、10-1拷贝/μl)的SmCox1重组质粒DNA,评价所建立方法的敏感度。以曼氏血吸虫成虫、日本血吸虫成虫、埃及血吸虫虫卵、感染曼氏血吸虫双脐螺(阳性双脐螺)和阴性双脐螺、感染日本血吸虫钉螺(阳性钉螺)和阴性钉螺、华支睾吸虫成虫、大片形吸虫成虫、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基因组DNA为模板,评价所建立方法的特异性。将3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0尾感染组、80尾感染组和健康...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用常见寄生人体的5种吸虫——华支睾吸虫、卫氏并殖吸虫、日本血吸虫、姜片虫及肝片吸虫用盘电泳作虫体蛋白质组分的比较分析。日本血吸虫和卫氏并殖吸虫成虫取自实验动物,华支睾吸虫、姜片虫及肝片吸虫取自自然感染的动物。取虫后,分别制成粗制抗原。盘电泳用Davis(1964)法,采用6%  相似文献   

9.
抗华支睾吸虫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分泌抗华支睾吸虫成虫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并进行鉴定。方法:用华支睾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融合,筛选分泌高滴度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测定单抗免疫球蛋白亚类和单抗效价,检测单抗与日本血吸虫虫卵抗原、卫氏并殖吸虫成虫抗原和猪囊尾蚴抗原的交叉反应,用IFAT进行单抗识别的抗原定位。结果:获得5株分泌高滴度抗华支睾吸虫成虫单抗的杂交瘤细胞株,其分泌的抗体与日本血吸虫、卫氏并殖吸虫和猪囊尾蚴抗原均不发生交叉反应;5株单抗均属IgM;单抗所识别的抗原定位于华支睾吸虫肠管壁。结论:制备的抗华支睾吸虫成虫的杂交瘤细胞株能分泌高滴度和高特异性的单抗。  相似文献   

10.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是与细胞解毒和许多生理及生物异源物质排泄有关的一多功能酶家族,已从如下蠕虫鉴定并纯化出GSTs,包括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牛血吸虫、埃及血吸虫和肝片吸虫。肝片吸虫成虫  相似文献   

11.
枞酸钠对体外培养日本血吸虫成虫的杀虫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枞酸钠对体外培养的日本血吸虫雄性和雌性成虫的杀灭效果。方法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5周后肝门静脉灌注法收集雌、雄成虫,体外培养于DMEM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枞酸钠连续培养3d,观察虫体死亡及活力降低情况,并设空白对照组。虫体盐酸卡红染色,观察其损伤情况。采用Bradford标准曲线法测定药物对虫体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在含不同浓度枞酸钠的DMEM培养液中,雄虫及雌虫死亡率与活力降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雄性成虫对枞酸钠的敏感性高于雌性成虫(P均〈0.05)。染色结果显示,雄虫虫体肠管膨大,均出现黑色或褐色条带或斑点;雌虫肠管内容物分布不均,部分虫体卵巢形状不规则,着色不均匀。蛋白质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雄性与雌性虫体的蛋白质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枞酸钠具有体外杀灭日本血吸虫成虫的作用,其可能会影响日本血吸虫成虫的蛋白质代谢。  相似文献   

12.
日本血吸虫成虫肠道内容物中金属蛋白酶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鉴定日本血吸虫成虫肠道内容物中的金属蛋白酶。 方法 以明胶作底物 ,利用明胶 SDS PAGE分离日本血吸虫成虫肠道内容物 ,将电泳后的凝胶于不同 pH缓冲液和酶抑制剂中进行孵育 ,对其中的金属蛋白酶进行分析和鉴定。 结果 日本血吸虫成虫肠道内容物中存在降解明胶的金属蛋白酶 ,其最适 pH值为 7~ 9。金属蛋白酶抑制剂EDTA抑制其活性。电泳分离获得有活性的酶蛋白 ,该酶是血吸虫感染血清识别的弱抗原。 结论 日本血吸虫成虫肠道内容物存在金属蛋白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金诺芬、顺铂、阿霉素及化合物4N、H、B、O对体外培养日本血吸虫的毒性作用,以及对硫氧还蛋白谷胱甘肽还原酶(TGR)活性的抑制作用。方法取日本血吸虫成虫置于RPMI 1640培养基中,培养30~60 min后,加入不同浓度药物,分别于6、24、48、72 h观察虫体活力、形态改变及死亡情况。随后换无药物的新鲜培养基,观察虫体活力的恢复情况,并计算药物半数致死剂量(LD50)。测定药物处理后的成虫匀浆上清液中日本血吸虫TGR的硫氧还蛋白原酶(TrxR)和谷胱苷肽还原酶(GR)的活性。结果 5μg/ml金诺芬作用24 h、20μg/ml 4N作用72 h、60μg/ml H作用72 h、80μg/ml顺铂作用72 h对日本血吸虫成虫致死率分别为100%、60%、66.7%、100%,LD50值分别为2.56、17.59、54.14μg/ml和52.87μg/ml,其他药物对日本血吸虫无作用。金诺芬、4N、顺铂、H对成虫的毒性作用具有不可逆性;金诺芬、顺铂对日本血吸虫的TGR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其他药物对TGR无作用。5~30μg/ml金诺芬、20~30μg/ml 4N、70~150μg/ml顺铂及60~150μg/ml H作用24 h均可使虫体形态发生改变。结论金诺芬、顺铂、化合物4N和H对体外培养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具有杀伤作用,其中金诺芬、顺铂杀伤日本血吸虫成虫的作用可能与其抑制TGR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和鉴定可与斯氏狸殖吸虫病患者血清产生交叉反应的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或其排泄分泌(ES)抗原组分,为筛选血吸虫病特异性诊断抗原奠定基础。方法首先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分离日本血吸虫成虫蛋白和ES蛋白,然后采用Western blot鉴定其中能够与斯氏狸殖吸虫病人血清反应的蛋白条带,最后取下对应的阳性条带进行质谱检测,对该蛋白进行分析和鉴定。结果成功采用SDS-PAGE对日本血吸虫成虫蛋白和ES蛋白进行了分离。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ES蛋白中出现了一阳性条带,分子量约为53kDa;质谱检测结果显示该蛋白为未知蛋白。结论日本血吸虫成虫ES成分中的53kDa蛋白可能是日本血吸虫和斯氏狸殖吸虫的交叉抗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日本血吸虫不同虫期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及其在体内的分布。 方法 收集日本血吸虫成虫制成冰冻切片,将含胞蚴、尾蚴的感染性钉螺和含成熟虫卵的小鼠肝脏制成石蜡切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成虫、胞蚴、尾蚴以及毛蚴中的iNOS,并观察该酶在各期虫体内的分布;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ting)检测成虫匀浆中的可溶性蛋白是否具抗iNOS多抗的可溶性蛋白。 结果 组织切片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特异性黄绿色荧光主要分布于成虫紧贴皮层下组织处、毛蚴的表层和腺体中以及胞蚴和尾蚴的体表;Westernblotting结果表明,成虫蛋白中出现1条明显的被抗iNOS抗体识别的特异性反应条带,其相对分子质量(Mr)为210000。 结论 日本血吸虫成虫及不同虫期幼虫均有类iNOS的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日本血吸虫是否含有能降解胆绿素的胆绿素还原酶(biliverdinreductase,BR)及其活性。 方法 从日本血吸虫成虫匀浆组织中提取可溶性蛋白组分,将其与胆绿素还原酶的特异性底物胆绿素共孵育 ,观察胆绿素降解情况以及时间、pH值对降解活性的影响。 结果 成虫匀浆提取物可在体外将胆绿素降解为胆红素 ,该酶活性在pH8.7时最高 ,为43.30nmol/(mg·min) ,相同pH值的不同缓冲液体系下酶活性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酶促反应于15min时达到峰值。 结论 本文首次证实日本血吸虫成虫具有胆绿素还原酶 ,可降解胆绿素成胆红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实验观察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在终宿主小鼠体内的生物学特性,探索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对终宿主的致病力及传播强度。方法分别采用日本血吸虫江苏吡喹酮敏感株和抗性株、湖南吡喹酮敏感株和抗性株尾蚴定量感染小鼠,建立小鼠-钉螺-小鼠生活史循环,观察比较各虫株的虫卵开放前期、产卵量及虫卵分布、对终宿主的易感性、虫体生长发育等生物学特性。结果日本血吸虫江苏吡喹酮敏感株和抗性株虫卵开放前期分别为36.1 d和36.8d(t=0.907,P=0.372),粪便中虫卵数分别为14.6只/100 mg和21.2只/100 mg(t=2.946,P=0.007),回收成虫数分别为20.5条/鼠和25.1条/鼠(t=2.128,P=0.042),组织中虫卵数分别为31 303只/对成虫和38 594只/对成虫(t=2.185,P=0.040)、肝脏虫卵数分别为14 810只/对成虫和19 715只/对成虫(t=2.934,P=0.007),肠组织中虫卵数分别为16 493只/对成虫和18 879只/对成虫(t=1.044,P=0.309);江苏敏感株和抗性株雌雄合抱虫体长度(t=0.328,P=0.744)、雌虫体长(t=0.386,P=0.701)及雄虫体长(t=0.332,P=0.74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日本血吸虫湖南吡喹酮敏感株和抗性株虫卵开放前期分别为35.5 d和35.6 d(t=0.169,P=0.867),粪便中虫卵数分别为13.3只/100 mg和18.9只/100 mg(t=3.622,P=0.001),回收成虫数分别为17.6条/鼠和25.1条/鼠(t=3.153,P=0.004),组织中虫卵数分别为30 932只/对成虫和53 903只/对成虫(t=3.865,P=0.001),肝脏虫卵数分别为12 307只/对成虫和26 363只/对成虫(t=4.388,P0.01),肠组织中虫卵数分别为18 625个/对成虫和27 541个/对成虫(t=2.679,P=0.012);湖南敏感株和抗性株雌雄合抱虫体长度(t=0.853,P=0.397)、雌虫体长(t=0.573,P=0.569)及雄虫体长(t=0.742,P=0.46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日本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产卵量和肝组织虫卵沉积量均明显高于敏感株,提示其对终宿主的致病性更强;抗性株感染鼠粪便中排出虫卵数明显多于敏感株,提示抗性株的传播能量高于敏感株。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筛选雌性日本血吸虫特异表达基因。方法 感染日本血吸虫6周的家兔,用静脉灌注法收集成虫,经核糖核酸固定液固定,分别提取雌、雄成虫总RNA,纯化后获得mRNA,并反转录为cDNA。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构建雌、雄成虫正向消减(雌虫消减雄虫)及反向消减(雄虫消减雌虫)cDNA文库。用斑点杂交法筛选差异表达基因,挑选目标基因片段(与正向消减探针杂交的信号明显高于与反向消减探针杂交信号的克隆)进行测序、同源性搜索及基因功能预测分析。以日本血吸虫肌动蛋白(actin)基因作内参照,用半定量PCR(semi-quantitative PCR)鉴定目标基因在雌、雄虫体内的表达。结果 得到正向消减及反向消减cDNA文库,斑点杂交筛选出50个雌虫特异性表达的克隆,经测序得到42个表达序列标签(EST),其中,有17个基因(占40.5%)与已知日本血吸虫卵壳蛋白基因高度同源;17个基因(占40.5%)与日本血吸虫未知基因高度同源、且有一小片段与卵壳蛋白基因高度同源;有8个基因(占19.0%)与日本血吸虫其他未知基因高度同源。半定量PCR结果,6个基因在雌虫体内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雄虫,分别与GenBank的血吸虫卵壳蛋白基因AY222885、AY222895、AB017097、AF519182、M32281及血吸虫其他基因AY813556高度同源。结论 构建了雌、雄成虫正向消减及反向消减cDNA文库。用SSH可筛选日本血吸虫雌性特异性表达基因。  相似文献   

19.
血吸虫成虫排泄分泌抗原的组成及免疫反应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日本血吸虫成虫排泄分泌抗原的组成及其与血吸虫感染兔疗前、疗后配对血清的免疫反应特征。方法采用7cm(pH5~8)的IPG和12%SDS-PAGE对血吸虫成虫排泄分泌抗原的组成进行双向凝胶电泳分析,并用免疫印迹试验检测排泄分泌抗原各蛋白点与疗前、疗后血清的反应性;采用PDQuest8.0图像分析软件对二维图像斑点进行分析,寻找差异反应蛋白点。结果血吸虫成虫排泄分泌抗原双向凝胶电泳图谱主要由215个蛋白斑点组成,其中16个斑点大、染色深,可能为高丰度的循环抗原;免疫印迹显示可被感染6周兔血清识别,但不能被治疗12周兔血清识别的蛋白斑点有84个,与感染6周兔血清的反应强度比与治疗12周兔血清的反应强度高2倍的蛋白点有38个。结论血吸虫成虫排泄分泌抗原中存在高丰度的能被短程抗体识别的抗原分子。  相似文献   

20.
几种日本血吸虫新基因的表达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对从日本血吸虫尾蚴cDNA文库中筛选出的 3种新基因 ,腺苷酸激酶 (AK)、蛋白酶体激活因子PA2 8β亚单位 (PA2 8)、8kDa钙结合蛋白 (CBP)基因进行表达特性研究。方法 分别提取雌雄成虫、尾蚴、断尾童虫的总RNA ,利用RT-PCR酶混合物试剂盒 ,一步法对总RNA进行反转录及PCR扩增。结果 AK及PA2 8蛋白基因可以在雌雄成虫、尾蚴、断尾童虫体内表达 ,CBP只在尾蚴及断尾童虫中表达。结论 所筛到的AK、PA2 8、CBP基因均是日本血吸虫特异基因 ,AK及PA2 8基因可以在雌雄成虫、尾蚴、断尾童虫体内表达 ,CBP可能是日本血吸虫尾蚴、童虫的期特异性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