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子宫内膜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研究,探讨宫腔粘连的发病机制。方法2002年7月至200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以前瞻性方法观察宫腔粘连组(观察组)和非宫腔粘连组(对照组)患者各30例,采用酶联免疫测定法,测定两组血清6项性激素:包括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激素(E2)、催乳素(PRL)、孕酮(P)及睾酮(T)。通过免疫组化半定量测定两组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及TGF-β1的表达水平。结果两组血清性激素水平FSH、LH、E2、PRL、P及T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子宫内膜TGF-β1和ER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为<0·01,<0·05);在观察组中重度宫腔粘连患者子宫内膜TGF-β1的表达明显高于轻、中度宫腔粘连患者,两者间子宫内膜TGF-β1表达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PR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组织中ER和TGF-β1的异常表达可能参与宫腔粘连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孕三烯酮(gestrinone)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理。方法:用自体移植术建立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动物模型,随机分组给药,3周后剖腹,取血测定雌二醇(E2)、孕酮(P)浓度,取出子宫及移植物,固定、切片,免疫组化SP法测定各组动物子宫及移植物的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结果:孕三烯酮高剂量使大鼠血清E2、P水平降低,而中低剂量对E2、P水平影响不大。免疫组化结果则显示移植物的ER、PR含量较子宫内膜低,孕三烯酮高、中剂量可下调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ER、PR表达,而低剂量孕三烯酮则不能明显改变ER、PR的表达量。结论:孕三烯酮可通过降低体内雌孕激素水平以及下调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ER、PR的表达,发挥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不孕患者增殖期及种植窗期性激素及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改变及意义。方法:选择100例宫腔镜检查见赘生物并经病理证实为子宫内膜息肉(EP)的患者作为EP组,其中,增殖期检查者50例,种植窗期检查者50例。选择60例已生育宫腔镜检查示宫腔正常并经病理证实者作为对照组,其中,增殖期检查者30例,种植窗期检查者30例。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患者血清的性激素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并进行比较。结果:EP组血清基础雌二醇(E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35.59±109.47 pmol/L vs 159.89±87.48 pmol/L,P0.05),EP组种植窗期孕酮(P)/E2比值显著低于对照组(0.077 vs 0.090,P0.05),其他各项性激素指标及ER各组及各期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R在EP组EP组织种植窗期子宫内膜间质中的表达显著低于EP周围正常内膜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无月经改变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长期较高水平的E2刺激,PR在分泌期EP间质中处于低水平、相对不足状态可能与息肉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4.
复方米非司酮对人早孕蜕膜组织雌孕激素受体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8,他引:25  
观察服用复方米非司酮片 (米非司酮 + AF-5 3)后早孕妇女蜕膜组织雌孕激素受体的变化。 6 0名孕 6~ 7周的妇女被随机分为 6组 ,A组 :对照组 ;B组 :米非司酮 40 mg/次 ;C组 :米非司酮 75 mg/次 ;D组 :复方米非司酮 1片 (米非司酮 2 0 mg+ AF-5 35 mg) ;E组 :复方米非司酮 1片 (米非司酮 30 mg+ AF-5 35 mg) ;F组 :复方米非司酮 1片 (米非司酮40 mg+ AF-5 35 mg)。以上各服药组 ,均为上述剂量每日 1次 ,连服 2日。服药 48h后手术终止妊娠 ,取蜕膜组织 ,放射性配体结合试验测定其胞浆、胞核雌、孕激素受体浓度。结果显示 :复方米非司酮各配伍组均显著降低孕激素受体 (PR) ,升高雌激素受体 (ER) ,改变 ER/PR,促进流产发生。 E组使胞浆雌激素受体 (Ec R)显著高于其它各用药组 ,可能有利于流产后雌激素尽快作用于 ER,促进内膜恢复。结论提示复方米非司酮中米非司酮与AF-5 3配伍具有协同作用 ,改变了雌孕激素受体比例 ,促进流产的发生 ,E组有利于子宫内膜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子宫肉瘤雌、孕激素受体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临床生物学意义。方法 选取 1 991年9月~ 2 0 0 1年 9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及第三医院收治的子宫肉瘤患者 4 4例 ,选取石蜡病理切片 ,用免疫组化法测定ER、PR表达情况。结果 ①ER表达阳性率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中为 75 % ,子宫平滑肌肉瘤为 31 8% ,子宫恶性苗勒管混合瘤为 2 /6。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R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子宫平滑肌肉瘤 (P <0 0 5 ) ;②PR表达阳性率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中为 1 0 0 % ,子宫平滑肌肉瘤为 6 8 2 % ,子宫恶性苗勒管混合瘤为 3/6。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PR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子宫平滑肌肉瘤及恶性苗勒管混合瘤 (P <0 0 5 ) ;③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ER与PR间呈显著正相关性。无瘤存活者ER、PR表达率显著高于因瘤死亡者 (P <0 0 5 )。核分裂 <1 0个 /1 0HPs的子宫肉瘤PR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核分裂≥ 1 0个 /1 0HPs的子宫肉瘤 (P <0 0 5 )。结论 ①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R、PR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子宫平滑肌肉瘤和子宫恶性苗勒管混合瘤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患者可常规进行ER、PR测定 ,根据ER及PR表达情况辅助激素治疗 ;②无瘤存活者ER、PR表达率显著高于因瘤死亡者 ,说明ER、PR表达与子宫肉瘤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育龄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雌、孕激素及其受体的变化。方法:随机采集2005年8月至2006年11月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妇产科门诊育龄期功血35例患者的静脉血及子宫内膜功能层组织为研究组,以20例月经正常健康女性排卵后期标本为对照组。(1)采用放免法测定研究组及对照组血清及子宫内膜组织中雌二醇(E2)、孕激素(P)的含量;(2)HE染色后对子宫内膜进行组织学诊断;(3)用TUNEL原位标记技术精确测定子宫内膜功能层细胞凋亡指数;(4)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内膜中雌、孕激素受体(ER、PR)的表达。结果:育龄期功血患者以排卵型为主(30/35),其子宫内膜组织中E2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而P含量低于对照组(排卵后期的子宫内膜),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中E2、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血清、子宫内膜中E2和P呈正相关(rE2=0.74,PE2<0.01;rP=0.65PP<0.01);育龄期功血患者子宫内膜中ER、PR表达及凋亡指数较对照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育龄期功血绝大多数可能系体内作用于子宫内膜的雌、孕激素产生的时间、数量及其受体比例失衡所致,细胞凋亡也参与了功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Survivin、Ki67、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在绝经前后妇女子宫内膜息肉中表达的相关性及绝经前后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机制.方法 选取2000-2005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经病理证实的50例绝经前后妇女子宫内膜息肉组织(绝经前息肉组27例,绝经后息肉组23例)及同期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绝经前对照组20例,绝经后对照组10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进行Survivin、Ki67、ER、PR表达的检测目的(1)绝经前:Survivin、Ki67、ER在息肉腺体中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8.96±5.68时83.67±20.25.32.46±35.95对12.43±25.88,85.59±27.08对73.46±32.03,P均<0.05).ER、PR在息肉组间质中的表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8.76±33.10时50.31±24.43,73.05±25.42对61.30±30.49,P均<0.05).(2)绝经后:ER、PR、Ki67、Survivin在息肉腺体中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97.42±7.19对49.06±26.41,93.25±25.14时56.67±29.68,30.70±37.95对0.50±0.89,100.00±0.00对0.02±0.01,P均<0.05);在息肉问质PR表达与绝经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32±31.19对50.00士23.14,P>0.05).结论 (1)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与局部ER、PR的分布失衡及细胞增殖亢进和凋亡抑制有关.(2)绝经前息肉可能以子宫内膜局部细胞增殖亢进、凋亡抑制为主要发生机制.绝经后息内可能以子宫内膜局部ER、PR分布失衡为主要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厚度与容受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子宫内膜厚度的关系,进一步指导体外授精/单精子卵细胞胞浆内注射-胚胎移植(IVF/ICSI-ET)的临床工作.方法:收集我中心不孕患者50例,预移植日B超检查测量子宫内膜厚度,根据内膜厚度分为≤8 mm组和>8 mm组,并取子宫内膜测量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免疫组化测定VEGF值,静脉血检测雌激素(E2),孕激素(P),并作比较.结果:两组E2和P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ER、PR表达无论是在间质还是腺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的表达,>8 mm组(1.31±0.50)高于≤8 mm组(1.05 4-0.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5,P=0.044).结论:子宫内膜厚度≤8mm者,VEGF表达低,容受性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孕妇女子宫内膜息肉中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在广东省计划生育专科医院就诊伴发子宫内膜息肉的50例不孕妇女(EP组)作为研究组,同期就诊宫腔镜检查正常的29例不孕妇女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ER和PR在子宫内膜息肉和正常增殖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同时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所有患者血清的基础性激素(血清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催乳素、雌二醇和睾酮)水平,并对两组的基本情况(年龄、不孕类型、不孕原因、不孕年限及取材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基础性激素水平和基本情况的比较中,仅EP组血清雌二醇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23.39±125.47pmol/Lvs169.96±87.46pmol/L,P=0.046),其他各项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R和PR在子宫内膜息肉和增殖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85,P=0.527)。结论:对于无月经改变的不孕症子宫内膜息肉,长期较高水平的雌二醇刺激可能与息肉形成有关,但子宫内膜息肉上ER、PR表达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薄型子宫内膜种植窗期血管生成状态及雌、孕激素受体、整合素β3,表达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选择2003年9月至2004年9月于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生殖中心就诊的自然月经周期尿黄体生成索(LH)峰日子宫内膜厚度〈8mm不孕妇女25例为研究对象,同期8mm〈子宫内膜厚度〈16mm的不孕妇女25例作为正常对照,采用化学发光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两组黄体中期血清雌二醇(E2)、孕酮(P)以及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整合素β3,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两组血清E2、P水平及子宫内膜ER、PR的表达强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研究组MVD及整合素β3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MVD与整合索B,的袁达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分别为r=0.916,P〈0.01;r=0.956,P〈0.01)。结论种植窗期子宫内膜血管生成不良和整合素β3,的低表达可能是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胚胎种植率低下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1.
应用放射受体分析法测定40例子宫肌瘤患者子宫肌瘤、肌肉组织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含量,月经周期根据月经史及子宫内膜组织相来判断,比较两种组织ER、PR含量与月经周期及子宫内膜组织相的关系。结果:子宫肌瘤组织的ER、PR含量高于同一子宫正常肌层的含量(P<0.05);子宫肌瘤与肌肉两种组织中ER含量在子宫内膜增殖期高于分泌期(P<0.025,P<0.05),PR含量分泌期高于增殖期(P<0.025)。23例有正常月经周期者,15例与子宫内膜组织相符合,8例与子宫内膜组织相不符合。15例无正常月经周期者,子宫内膜组织相多为增殖期改变,占80%。提示:子宫肌瘤的发生、发展与雌、孕激素及其受体含量有关,孕激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协同作用,提示抗孕激素治疗子宫肌瘤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腹腔液及血清中SOD LPO VitE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51例经腹腔镜确诊的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与20例行腹腔镜绝育术的正常妇女的腹腔液及血清中的脂质过氧化物(L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维生素E(VitE)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轻度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腹腔液中的LPO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腹腔液中的SOD明显高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轻度内异位血清中的SOD、LPO与正常妇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这些  相似文献   

13.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外阴鳞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克隆抗体及免疫组化ABC法,对外阴鳞癌、外阴白色病变和不典型增生组织中EGFR的表达进行检测。并与胸腹壁、腿部正常皮肤及外阴癌旁正常组织进行对照。结果:外阴鳞癌和不典型增生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它类型的外阴白色病变(P〈0.05),这种不同的表达说明EGFR与鳞状上皮细胞的增生转化与鳞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及治疗(附3594例白带检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细菌性阴道病在妇科门诊的人群患病率及探讨治疗方法。方法:1995年6~8月对3594例妇科门诊病人按BV诊断之四项标准进行了白带化验;BV患者给予替硝唑(每日2g连续二日)夫妻同治;二周后追踪复查白带。结果:BV在妇科门诊的患病率为495%,178例BV患者中约375%无明显白带增多症状,而以不孕、腹痛、阴道流血或流产前、产后常规检查时发现。102例追踪全部治愈,追踪率为573%。结论:BV患者在妇科门诊病人中并非罕见,建议在有条件的医院应列为门诊常规检测项目。替硝唑治疗效果好,方法简便。  相似文献   

15.
胎盘感染人巨细胞病毒与胎儿生长发育关系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44例人巨细胞病毒(HCMV)IgM阳性孕妇的胎盘组织HCMV DNA,并观察其足月新生儿身体发育状况。发现胎盘HCMV感染时新生儿身体发育明显落后(P〈0.05)。另外,检测8例先天性畸形儿的内脏及其母体胎盘组织HCMV DNA结果皆为阳性。证实胎盘HCMV感染影响胎儿生长发育,严重时可导致先天性畸形。  相似文献   

16.
外阴尖锐湿疣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探讨:附169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探讨尖锐湿疣(CA)的最佳诊断和治疗方法,对可疑病人取活检进行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并在阴道镜下分型。选用三种治疗方法:三氯醋酸、微波和CO2激光、鸦胆子乳膏。结果显示:三氯醋酸对指状型和地毯型效果较好,治愈率100%,平均治愈时间16天,对菜花型效果较差;微波和CO2激光适用于各型患者;鸦蛋子乳膏仅对菜花型疗效好,治愈率100%,平均治愈时间10.3天,对指状型和地毯型无效。提示:免疫组化检查对CA的诊断具有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的优点,临床治疗时指状型和地毯型首选三氯醋酸,菜花型有条件者首选微波或激光,在基层可首选鸦胆子乳膏。  相似文献   

17.
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32例子宫内膜癌,6例腺瘤型增生,20例腺囊型增生组织的癌基因P^21ras,c-myc及抑癌基因p53蛋白表达进行了检测,对32例子宫内膜癌进行了雌,孕激素受体的检测,并对子宫内膜癌组织P^21ras,c-mycp53过度表达与雌,孕激素受体的关系了分析,结果显示:P^21rasc-mycp53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9.4%,62.5%和18.8%,雌,  相似文献   

18.
总结1994年5月~1996年4月高龄初产妇妊高征患者40例,并以正常高龄初产妇55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孕晚期孕妇及脐血清中LPO及SOD含量的变化。高龄初产妇妊高征孕妇血清LPO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血清SOD水平明显降低(P<0.001),并随病情的加重,血清LPO水平升高及血清SOD水平降低更为显著,但两组脐血清LPO及SOD水平比较,则无明显统计学差别(P>0.1及>0.05)。妊高征组IUG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提示妊高征的发病与IUGR的发生与孕妇血中高水平的LPO有关。  相似文献   

19.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坏死裂开出血的超声诊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坏死裂开出血属手术严重并发症,诊断有一定困难,采用B型超声技术,成功诊断12例,并结合术后大体标本,病理检查,对切口声像图进行分析,同期观察286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声像图,总结出正常,异常子宫切口声像图特征,为该并发症的临床诊断,处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对54例稽留流产绒毛组织及54例正常孕妇人工流产之绒毛组织,用PCR技术对解脲支原体(UU)和沙眼衣原体(CT)感染情况进行研究,并对绒毛UU-DNA阳性者用同法行血UU-DNA及CT-DNA检测。结果:稽留流产组绒毛UU-DNA阳性率55.6%(30/54),CT-DNA阳性率37.4%(20/54),人工流产组绒毛UU-DNA阳性率为11%(6/54),CT-DNA阳性率9.3%(5/54)。两组比较,UU-DNA阳性率和CT-DNA阳性率均有显著差异(均为P<0.05)。绒毛UU-DNA阳性者血UU-DNA阳性率为8.3%(3/36)。绒毛CT-DNA阳性者血CT-DNA阳性率为4%(1/25)。结论:UU感染或CT感染或UU与CT同时感染与稽留流产密切相关,是稽留流产综合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