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库作为一种开放型的养殖水域,除水体自然环境的变化和拦、养设备的设置情况等因素的影响之外,水体中凶猛鱼类种群和数量的多寡也是影响水库投放鱼类成活率、回捕率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梅山水库曾因鳡、鮊等凶猛鱼类的大量繁衍,形成种群优势,抑制了投放鱼类的生长,导致水库成鱼产量急骤下降,影响了水库渔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2.
雅罗鱼亚科鱼类(鳡鱼、草鱼及赤眼鳟)的ISSR分子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3个ISSR引物对同为雅罗鱼亚科鱼类的鳡鱼、草鱼及赤眼鳟进行简单重复序列区间扩增(ISSR)的遗传分析.试验发现:(1)3种鱼类的种间遗传相似度以鳡鱼与草鱼之间最高(0.7157),鳡鱼与赤眼鳟之间最低(0.3041);遗传分化系数(Gst)>0.9,且鳡鱼与草鱼的遗传分化系数最大(0.9806);UPGMA系统树显示3种鱼类分为2支,鳡鱼与草鱼首先聚在一起,最后与赤眼鳟聚类.(2)3个引物均具有种的特异性扩增带.其中引物ISSR8扩增的1550 bp和760 bp带,引物ISSR62扩增的700 bp带,引物ISSR76扩增的790 bp带为赤眼鳟的特异性谱带;引物ISSR8扩增的2000 bp和1875 bp带,引物ISSR62扩增的1380 bp带,引物ISSR76扩增的1240 bp与520 bp带为鳡鱼与草鱼的共有特异性谱带;引物ISSR8扩增的1190 bp带为鳡鱼与赤眼鳟的共有特异性谱带;引物ISSR8扩增的1340 bp与1000 bp,引物ISSR76扩增的2000 bp带为草鱼与赤眼鳟的共有特异性谱带.结果表明,鳡鱼、草鱼及赤眼鳟的遗传差异显著,分类地位至少在种的水平上,这与3种鱼的形态分类在属的水平是一致的,同时揭示了鳡鱼与草鱼的亲缘关系较赤眼鳟与二者的亲缘关系近;找到了3个引物共17条ISSR种内特异性标记和种间共享标记,可用于分子辅助分类和种质鉴定.  相似文献   

3.
提高网栏养鱼库湾鱼产量的措施是多方面的。其中歼捕库湾中的凶猛鱼(如鲌类),提高放养鱼类的成活率,是关键措施之一。蒙古红鲌、翘嘴红鲌是网栏养鱼库湾中主要的凶猛鱼类之一。对养殖鱼类及自然增殖的经济鱼类的幼鱼危害严重。对这两种凶猛鱼类,用刺网捕捞有一定  相似文献   

4.
王东 《淡水渔业》1988,(5):33-37,17
在满足鱼类对饲料的营养和消化率要求的前提下,建立了相应的饲料配方教学模型,并给出了GW—BASIC语言程序。  相似文献   

5.
一、雌性发育的原理鲷鱼的仔鱼决不会发育成鲫鱼或鲽鱼,必然要发育成鲷鱼。这是因为卵和精子中含有能够准确地传递双亲特征的物质。这种物质叫做遗传基因。基因附载在细胞内的一种纽状体上,这种纽状体叫做染色体。染色体的数目因生物种类的不同而异,鲷鱼的染色体为48个,5月鳟为66个,人为  相似文献   

6.
为利用基因分型测序(GBS)技术对三角鲂、翘嘴鲌、蒙古鲌及其杂交子代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本研究采用GBS技术对三角鲂、翘嘴鲌、蒙古鲌及其杂交子代(F1)共6个个体的鳍条提取总DNA进行双酶切简化基因组测序,使用Stacks软件构建SNP比对参考基因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6个个体共产生clean data 7.01 GB...  相似文献   

7.
~~鱼类营养的特点及现代饲料技术在鱼类饲料中的应用前景(续)$无锡中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相似文献   

8.
南非共和国(以下简称南非)位于非洲大陆的最南端,海岸线长约2500km,东、西、南三面由大西洋和印度洋所环抱,海洋环境独特,在西岸的大西洋有由南向北的本格拉寒流流过,在东岸的印度洋有由北向南的厄加勒斯暖流流过,.在南岸有由西向东的西风漂流流过,渔业资源丰富,其中底层鱼主要有无须鳕,中上层鱼类有南非拟沙丁鱼、南非鲲鱼、脂眼鲱、南非竹荚鱼等,此外还有鱿鱼等。  相似文献   

9.
以竹夹鱼做为实验材料,按照鱼群大小进行调查研究饱食量变化情况。当鱼群大小(构成尾数)降低到某种程度以下,食欲降低,摄饵情况较差,饱食量降低,这虽然是以群体作用表现出来的现象,但是可以作为“心里因素影响鱼类摄饵”这样一个例子。象前一报告中所规定的饱食量的标准,按照鱼群大小来研究饱食量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0.
鱼类生长的黄金季节,也是鱼病流行季节,因此搞好鱼病的防治工作是夺取全年渔业丰收的关键,现将几种常见鱼病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由细菌引起的鱼病1.烂鳃病(1)症状:离群独游水面,不吃食,体色黑,又称“乌头瘟”,病鱼鳃丝腐烂并充血,带有污泥,鳃盖骨内表面充血,不规则透明小窗  相似文献   

11.
2.鲢中华鳋病(1)症状:雌虫用大钩钩在花、白鲢的鳃丝和鳃耙上,对鱼危害与大中华鳋相似。鱼整天在水体表层打转或狂游,尾鳍上叶往往露出水面,称“翘尾病”。(2)流行情况:4~11月份,6月中旬至7月下旬最为严重。(3)防治方法:同大中华鳋病。3.锚头鳋病(针虫病、铁锚虫病)(1)症状:发  相似文献   

12.
云斑(鱼回)和斑点叉尾(鱼回)是同属不同种的叉尾(鱼回)科鱼类,该鱼原产于美国。它适温广、杂食性、生长快、易捕捞。为增加北方地区养殖品种,1987~1988年我所从武汉引进此鱼进行养殖与繁殖。为了进一步了解叉尾(鱼回)科(Ictaluridae)的云斑(鱼危)(Ictalurus nebwsus)和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鲶科(Siluriclae)的鲶鱼(Parasilurus asotus)及(鱼回)科(Bagridae)的乌苏里(鱼危)(L.ussuriensis)  相似文献   

13.
南方大口鲶、斑点叉尾鮰和云斑鮰,均属鲶形目鱼类,是近年来中南省区开发较热的三条鱼。笔者根据对四川、湖北一些地方养殖实际的调研及1998年的引种实践,初步感到这三条鱼共同具有肉质佳美、雅俗共赏,有把握迅速拓开不同层面的特别是寻常百姓的消费市场;能够适应黑龙江省的生态环境条件(已有实践证明能在我省安全越冬)与技术管理水平;配套技术成熟;养殖效益突出等特点。某些生物学弱点,基本都可以通过相应的人工措施预以调控。适于在我省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4.

为建立篮子鱼科鱼类物种快速鉴定方法,该研究扩增获得了篮子鱼科10种鱼类的46条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结合从BOLD和GenBank上筛选出的12种27条篮子鱼科COⅠ基因序列,分析篮子鱼科鱼类的COⅠ基因片段序列特征、种间和种内遗传距离及分子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19种73条篮子鱼科COⅠ基因序列的平均碱基组成为T:28.9%、C:28.7%、A:24.6%、G:17.8%。G+C的含量(46.5%)低于A+T的含量(53.5%),碱基组成表现出明显的偏倚性;篮子鱼科鱼类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098,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0.002)的49倍;基于19种篮子鱼科鱼类的COⅠ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19种篮子鱼中仅单斑篮子鱼(Siganus unimaculatus)和狐篮子鱼(S. vulpinus)聚类在一起,形成1个分支,剩余17种(89.5%)篮子鱼相同种内个体各自聚为一支,形成17个独立的分支。结果表明基于COⅠ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可应用于篮子鱼科物种鉴定。

  相似文献   

15.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在拟穴青蟹体内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因肉质鲜美、生长快速而成为我国主要的海水养殖经济蟹类,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病害问题也越发严重。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定量PCR跟踪检测的方法,研究了拟穴青蟹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易感性和WSSV在拟穴青蟹体内的增殖情况。结果表明,拟穴青蟹是WSSV的自然宿主,自然携带率为8.47%。WSSV可通过口服途径感染拟穴青蟹,并在拟穴青蟹体内快速增殖,注射感染5 d后,病毒量达到感染1d时的1.1×109倍,当病毒累积到一定量后即可致死拟穴青蟹。研究表明,拟穴青蟹是WSSV的天然宿主,在虾蟹混养过程中可以通过摄食WSSV感染虾而带毒或发病,并因此成为WSSV传播媒介,从而对虾蟹混养条件下WSSV的防治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家鱼人工繁殖始于一九五八年,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四年,用来作为催产剂的药物有两种:一是鲤鱼(包括家鱼)垂体(以下简称PG);一是从孕妇尿中提取的绒毛膜促性脲激素(以下简称HCG)。在垂体促性腺激素中致使排卵的有效成分是促黄体生成激素(LH),亦有认为还存在促卵泡成熟激素(FSH),而HCG的生理功能与LH很为接近。一九七四年,上海生化所等单位成功地人工合成了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RH),  相似文献   

17.
2003年10月进行试验.试验池为136m2圆形长吻(鱼危)养殖池一个,44m2圆形异育银鲫养殖池一个,试验期间按设计要求加入生物水净化剂,24 h采集水样一次,历时7 d.测定项目包括水温、透明度、pH值、电导率、总硬度、溶解氧、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总磷、正磷酸盐、化学耗氧量等.结果显示:异育银鲫池和长吻(鱼危)养殖池的透明度升高了10.2%和9.4%,氨氮下降了24.5%和34.1%,硝酸盐氮下降了33.8%和20.4%,正磷酸盐下降了50.0%和35.0%,化学耗氧量下降了36.3%和28.6%.  相似文献   

18.
编者按:为了使龟、鳖、鱼类产品安全卫生,在生产中不但要求养殖环境、水源水质、饲料营养和生产操作达到无公害化,防治疾病的药物更应达到无公害化产品标准的要求.为此,我们选用农村常见易采的野生小草作防病的添加料,取得了既省钱又方便,既安全又有效的效果,现把我国农村常见几种野草的化学成分与药理及其应用方法进行分期介绍,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淋巴囊肿病毒(LCDV)、肿大细胞病毒属虹彩病毒(Mega)、赤点石斑鱼神经坏死病毒(RGNNV)、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NV)、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PNV)、病毒性出血败血症病毒(VHSV)和传染性鲑鱼贫血症病毒(ISAV)是养殖鱼类主要的病毒性病原,危害巨大。为实现这7种病原的高通量、同步检测,本研究在分析这7种病毒基因序列的基础上,设计了9组扩增子拯救多重PCR(Arm-PCR)引物,并对扩增体系中的Taq酶、Mg2+、dNTP、Primer Mix浓度及退火温度等参数进行调整和优化,结合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建立了同步检测7种鱼类病毒的Arm-PCR方法。优化后的Arm-PCR方法第一步PCR体系为:Taq酶(2.5 U/μl)1.0μl,10×PCR Buffer(含20 mmol/L的Mg2+)5μl,dNTP(各2.5 mmol/L)5μl,10×Primer Mix(各2μmol/L)9μl,模板1μl,ddH2O补足至50μl,退火温度为56℃。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可以在1支反应管内对上述7种病毒的9个致病基因同步进行扩增和检测,检测灵敏度分别为101 copies/μl (RGNNV、VHSV、ISAV-NS、ISAV-MA)、102 copies/μl (LCDV、Mega、IHNV、IPNV)和103 copies/μl (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TRBIV)。该方法特异性强,与半滑舌鳎、石斑鱼、大菱鲆和牙鲆基因组DNA不产生交叉反应。本研究建立的可同步检测7种鱼类病毒的Arm-PCR方法具有高通量、高灵敏度、高准确性的优势,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在鱼类病毒的筛查和流行病学调查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增强现实(VR)和虚拟现实(AR)技术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和现实生活中。作为新兴的产业之一,VR和AR技术在许多行业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介绍了VR和AR技术的基本概念、技术特点,并着重探讨了这两项技术在渔业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助于加深渔业从业者对VR和AR技术的认识,拓宽这两项技术在渔业领域的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