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是人口结构当中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它不仅危及家庭发展,也将极大地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目前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其偏高的深层原因是父系继承和女儿外嫁的隐性制度,根本原因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直接原因是B超和人流技术的普及,间接原因是社会性别歧视。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特别是人口结构问题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偏高的现状与危害不容忽视.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失衡主要是由落后的生育文化、传统的父权制度、现行公共政策的性别盲点以及社会保障的缺失等因素造成的.应从构建新的生育文化、协调社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和提高女性地位等方面着力解决.  相似文献   

3.
郭雁 《理论建设》2005,(3):78-80
近30年来,我国因实行计划生育共少出生了3.38亿人,为社会减轻了负担,也促进了经济发展。我国人口控制成效明显。但是在当前及今后很长时间内,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形势会依然严峻,有些问题还相当突出。出生性别比偏高是我国人口发展的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失衡,已经成为影响面很广的社会公共问题,成为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有责任干预的公共政策问题。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80年代始,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就已突破世界最高警戒线,失衡问题愈演愈烈,目前已达到危及社会安定的地步。各级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及时采取应对策略,最重要的是扭转出生性别比失衡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正>出生性别比是一个简单的人口学指标,但其失衡不是单纯的人口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是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人口转变时期面临的一个事关全局和事关未来的现实问题。其潜在后果具有极大的危害:可能威胁21世纪的全球形势,包括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近30年,给人口安全、社会稳定带来巨大隐患。近年来有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做了大量工作,但其势头尚未得到根本控制。我们必须运用政治、经济、教育、法律等手段,多管齐下、从根本上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问题。但目前在法律保障上,还存在着立法缺失、混乱的现象,执法中存在着只重罚不重奖的现象,守法中存在着群众守法自觉性不高,守法意识淡漠的现象,监督中存在着监督不力,约束机制运转不畅的问题,我们必须修改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执法者素质,以更好地治理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偏高的问题,维护我国人口安全。  相似文献   

7.
要从根本上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必须加强生育文明建设。而加强宣传教育,促进生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建立有利于控制人口性别比升高的利益机制,为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提供制度保证,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完善性别平等的法律政策,切实提高妇女地位就成为加强生育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8.
郑百灵  高莉娟 《求实》2005,(12):50-53
保持人口生态平衡,实现合理的出生人口性别比,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已远远超出正常值范围,发展下去将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主要是由重男轻女的传统生育观所造成。当这一传统观念所依赖的背景因素随社会变迁发生良性变化时,性别比合理的状况会随之实现。  相似文献   

9.
出生性别比失衡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冲击及其纠正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出生性别比保持在正常值域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基础。现阶段我国人口的出生性别比显著高于正常值,处于失衡状态。无论从其形成的原因、过程还是后果考察,都与和谐社会的要求格格不入,直接冲击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纠正和治理。  相似文献   

10.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高位且已经严重扭曲,男女比例严重失衡,人口安全和社会稳定面临严峻考验。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会挑战传统家庭伦理、加剧社会管理风险、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增大犯罪率。现有行政性惩处调查取证难度大、处罚标准高,利益剥夺与资格取缔作用有限。"标本兼治、治标为主"治理模式的确定,迫切要求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进行刑法应对。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进行刑法应对,在入罪模式上应取"立新"而弃"破旧",在入罪技术上应取"性别鉴定行为的犯罪化"而弃"导致终止妊娠之性别鉴定行为的犯罪化"。  相似文献   

11.
马银静 《共产党人》2013,(20):45+44
出生人口性别比是当前人口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影响人口安全、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宁夏作为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坚持一手抓低生育水平稳定,一手抓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受自然条件、生产力状况、社会保障、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出生人口性别比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提高对治理性别比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天津支部生活》2010,(7):54-54
2009年中国内地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45,比2008年下降了1.11。人口计生报表数据显示,14个重点省、区出生人口性别比大都呈现下降趋势,有的省份下降幅度较大,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势头已开始得到遏制。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称,这是2006年以来内地出生人口性别比首次出现下降,是政府坚持不懈地开展关爱女孩行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将引发十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已严重失衡人口出生性别比指的是每新出生100个女婴相对应的男婴的数量。从国际经验来看,正常值一般在 105±2左右——新出生男婴的数量较女婴稍多一点。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末的山东人口性别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岱云 《理论学刊》2004,(8):105-108
人口的性别比由人口的生物学属性所决定 ,同时受人们的思想观念、社会、经济发展所影响。 2 0世纪末山东省人口性别结构总体上是平衡的 ,但并不是一种理想的平衡 ,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 ,婚配人口性别比偏高 ,老年人口性别比偏低等。为此我们应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综合治理 ;二是倡导调节婚姻性别比偏高的婚姻模式 ;三是应重视成年男性人口的保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有人口过程的因素,也有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传统生育文化是其根本思想原因;欠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是其重要经济原因;非法胎儿性别鉴定及选择性生育是其直接原因;对政策内二孩生育中性别选择行为的监管不力是其间接原因等。在全省范围内已基本实现小康的河南,出生性别比偏高问题已经不是单纯生存型的社会问题,而是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需要通过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运用社会公共政策来影响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等得力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出生性别比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20世纪90年代前期和中期,学界围绕出生性别比问题的“真与假”争论不休.20世纪90年代后期,学界已基本否定漏报女婴是引起出生性别比升高主要因素的观点,初步确定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的人工终止妊娠是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关键因素.“五普”以来,学界对于出生性别比升高的研究已进入从问题存疑到问题求解的新阶段,学者们对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后果、成因及其治理展开了全方位的系统研究,并且在如何治理出生性别比偏高方面,他们和实际工作者已达成“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共识.  相似文献   

17.
树立人口生态观 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维持人口生态平衡,特别是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平衡,是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实现人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经过近些年坚持不懈的计划生育工作,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现在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有效缓解了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沉重压力,但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已成为突出的问题。树立和落实人口生态观,采取切实措施综合治理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对于实现人…  相似文献   

18.
新人口问题:性别比例严重失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玉民 《世纪桥》2006,(5):9-11
概述几年来人口出生性别比逐年上升,现已超出正常值;通过深入分析其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04年5月18日至24日,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人口问题专题调研组,赴福建省进行了考察。在闽期间,调研组分别听取了福州、泉州、厦门市和安溪县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等有关部门的情况介绍,并进行了座谈。调研组认为,当前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形势严峻,将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严重挑战。必须根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认真解决人口结构中这一最突出的问题。近年来,福建省在  相似文献   

20.
新的历史条件下,山西人口发展主要存在着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偏高以及人口素质较低四个方面的问题,为此,山西人口发展必须继续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解决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难题;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科学教育文化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