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双进样口、双毛细管色谱柱以及质谱检测器(MSD)和氢火焰检测器(FID),通过四通分流装置在一台带FID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上面实现一根毛细管柱同时采集MSD和FID双检测器信号数据;同时安装两根不同极性的柱子,不需要拆装柱子,进行无痕切换使用来满足不同样品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2.
一、概述气相色谱常用的检测器有热导检测器(TCD)、氢焰离子化检测器(FID)、氮磷检测器(NPD)、火焰光度检测器(FPD)和电子捕获检测器(ECD)。这些检测器在仪器上一般都是单独使用的,只有少数是把两个检测器做成一体,如FPD—FID检测器(日立163型,Tracor 222型、550型色谱仪)。但是在这种检测器中,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基于低热容色谱技术研制了便携式气相色谱仪(GC),仪器主要由汽化室、毛细柱及加热控温系统、氢火焰检测器(FID)、电路系统和软件控制系统组成。研制的便携式气相色谱仪采用了多项小型化技术,开发了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均匀固体加热的汽化室;采用低热容色谱技术实现毛细柱固体加热,优化了PID控制算法,实现了精确控温;设计了结构简单、体积小的FID检测器;开发了功耗低、体积小、电池供电的电学控制系统;基于LabVIEW开发了包括温度控制、压力控制和数据处理模块的软件控制系统。开发的便携式气相色谱仪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控温精确、灵敏度高等优点。对仪器性能进行初步测试,仪器检测限优于5×10~(-10)g/s。  相似文献   

4.
《生命科学仪器》2004,2(2):50-50
FID(氢焰检测器)的灵敏度高、死体积小、响应快、线性范围广,能有效地与毛细柱联用,成为目前对有机物微量分析应用最广的检测器。FID检测系统主要由检测器、检测电路(放大器)和气路三大部分组成,当发生故障或分析谱图不正常时,应首先判断区分问题是出在哪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热导池检测器(TCD)是气相色谱仪中最常用的检测器,由于TCD 灵敏度较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LD)低,使其对痕量成分的分析受到了限制.因此如何提高TCD 灵敏度一直是国内外色谱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本文就提高气相色谱仪TCD 灵敏度的问题作一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研制的小型化气相色谱进样和分离系统可以应用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快速进样和高效分离。该系统集成了泵采样系统、微型六通阀进样系统、吸附/热脱附浓缩系统和色谱分离系统等功能模块,具有直接进样、浓缩进样等方式,通过微型色谱柱系统进行分离,能够实现浓度低至1nL/L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进样和分离。该系统能够和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热导检测器、质谱仪等多种检测器配合使用,实现物质的快速进样、分离和检测。  相似文献   

7.
《生命科学仪器》2004,2(2):47-47
热导池检测器(TCD)是气相色谱仪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检测器,尤其是在气体分析中心用最多。由于不断的研究和发展,越来越多应用于ppm级气体成份的微量分析,在许多分析应用中取代了FID,然而,热导池检测器损坏的因素很多,通过对此方面的了解,能使我们在仪器使用中,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和气相色谱热导池检测器(GC-TCD)测定发射药老化后N2O含量的方法。考察了电子捕获检测器和热导池检测器对N2O含量的不同测量范围和不同固定相以及不同色谱条件对测定的影响。采用GDX-104为固定相的色谱柱和热导池检测器,对不同批次发射药老化后样品中的N2O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N2O的色谱保留时间在1.6min左右,4批老化后发射药样品中的N2O含量分别为376.8、264.7、1036和1812μL/L,RSD分别为4.11%、2.64%、3.87%和0.78%。  相似文献   

9.
高效液相色谱柱的微型化,是高效液相色谱法向微量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七十年代以来,随着高效微粒填充剂的出现和有关技术的改进,目前已经出现了内径仅0.03~1毫米的多种微型液相色谱柱,包括:(1) 微型填充柱;(2) 微径填充柱;(3) 填充微型毛细管柱;(4) 空心微型毛细管柱。各种微型柱不仅柱径细,而且分离效率高,这  相似文献   

10.
文中采用MEMS技术加工研制了一种新型热导检测器,这种微型热导检测器采用电阻率高、电阻温度系数大的Pt热敏电阻,利用MEMS技术将Pt薄膜沉积在Pyrex 7740玻璃上并通过剥离技术获得热敏电阻,而气体通道以及热导池是通过深刻蚀在硅片上刻蚀得到,热导池的体积为0.4 μL.这种热导检测器具有灵敏度高,不受气流影响,不易氧化等特点,适用各种混合气体分离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