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国产Qinming 2312S/M型心脏起搏器的功能、应用特点及随访参数,并与进口起搏器相比较。方法对25例安装Qinming 2312S/M起搏器的患者进行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6个月随访起搏参数变化进行记录,并与其它三组(各25例)分别安装进口单腔起搏器美敦力RES01、圣犹达2402或百多力Axios S的患者相应的起搏参数进行比较,随访患者病情以及起搏参数变化。结果 4组患者手术即刻和术后3个月、6个月的起搏参数(包括起搏阈值、阻抗和波幅)相互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国产Qinming 2312S/M起搏器的临床疗效不亚于同类型进口起搏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国产心脏单腔起搏器(Qinming 2312)与两种进口心脏单腔起搏器(Biotronik PhilosⅡS、St.Jude 5056)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连续入组在本院植入心脏单腔起搏器的患者74例,根据起搏器型号分为三组:A组(26例),植入Qinming 2312型;B组(25例),植入Biotronik PhilosⅡS型;C组(23例),植入St.Jude 5056型。检测并记录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随访时的各项起搏参数变化,采用SF-36量表评价并比较各组患者手术前后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各组患者的起搏器费用及医保报销情况。结果与B、C组相比,A组患者手术即刻和术后3个月的各项起搏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的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而A组的费用较低,医保报销比例较高。结论国产心脏单腔起搏器(Qinming 2312)的性能及临床疗效不亚于进口单腔起搏器,具有更高的性价比。  相似文献   

3.
一例6岁患者,因患法洛式四联症,心脏外科术后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由于经济条件因素,选择安置国产Qinming2312M型起搏器,手术顺利,术后随访起搏参数正常,起搏频率80次/分,起搏电压控制为2.0V/0.75ms。提示对经济条件不佳的患儿,国产起搏器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4.
42例具有安置起搏器适应证患者,21例(A组)安置国产心脏起搏器Qin Ming2312S/M,匹配进口主动心室电极(百多力setrox S60);21例安置进口起搏器,匹配相同的电极。术中、术后2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P/R波振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国产起搏器能较好匹配进口主动电极,起搏参数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国产单腔起搏器与进口百多力单腔起搏器的性能和费用。方法选取188例具有起搏器适应证的患者,基于患者自愿选择原则,103例患者安装国产Qinming2312M单腔起搏器(国产组),85例患者安装进口百多力Phillos IIS单腔起搏器(进口组),比较两组起搏器的参数,并发症及住院费用。结果与进口组比较,国产组在植入中和随访中各个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进口组并发症:电极脱位1例,囊袋感染1例,感知异常1例;国产组并发症:电极脱位1例,囊袋感染2例,感知异常1例,国产组与进口组并发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4/103 vs 3/85;P0.05),与进口组住院费用比较,国产组显著降低(24 322元vs 31 098元;P0.01)。结论国产组与进口组性能相当,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腋静脉穿刺安置心脏起搏导线的方法、可行性、安全性以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符合安置心脏起搏器手术指征患者共56例,分为头静脉组、锁骨下静脉组、腋静脉组。观察手术操作时间,起搏即刻参数及术后3个月参数。结果56例患者均完成起搏器置入术。腋静脉组成功率高,较头静脉组明显省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锁骨下静脉途径手术并发症少。3组患者起搏器置入术后即刻与术后3个月起搏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采用腋静脉穿刺安置起搏导线简便安全,适宜多导线安置手术。该方法可避免头静脉分离手术的不便,又能避免锁骨下静脉穿刺带来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9年8月1日正式向陕西秦明医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颁发了Qinming 2312S/M植入型心脏起搏器注册证。它标志着我国已经完全掌握了植入型心脏起搏器的研发和生产技术,结束了我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心脏起搏器历史,彻底改变了中国患者完全依赖进口心脏起搏器的不利局面。  相似文献   

8.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9年8月1日正式向陕西秦明医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颁发了Qinming2312S/M植入型心脏起搏器注册证。它标志着我国已经完全掌握了植入型心脏起搏器的研发和生产技术,结束了我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心脏起搏器的历史,彻底改变了中国患者完全依赖进口心脏起搏器的不利局面。  相似文献   

9.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9年8月1日正式向陕西秦明医学仪器股份有限公司颁发了Qinming2312S/M植入型心脏起搏器注册证。它标志着我国已经完全掌握了植入型心脏起搏器的研发和生产技术,结束了我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心脏起搏器的历史,彻底改变了中国患者完全依赖进口心脏起搏器的不利局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右室高位室间隔(H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室收缩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为右室高位室间隔起搏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将具有行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指征的77例患者,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随机分为HRVS起搏组(40例)和RVA起搏组(37例)。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8个月,通过询问病史、查体、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患者的一般临床状况、QRS波群时限(QRSd)、左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室间隔与左室后壁收缩延迟时间(SPWMD)、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观察随访。同时运用起搏器程控仪对患者术后3个月和18个月的起搏房室间期、心室起搏比例等起搏相关参数进行监测和调控。最后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术前各项观察指标均无明显差别。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起搏相关参数均无显著差别(P<0.05),△HRVS起搏组的△QRSd、△LRVPEI和△SPWMD均明显小于RVA起搏组(P<0.05),LVEF无显著差别(P<0.05)。术后18个月时,两组患者间起搏相关参数没有明显差别,△QRSd、△LRVPE...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 采用起搏器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评价不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7月在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因缓慢型心律失常收治住院并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156例, 根据起搏方式分为VVI 起搏组、AAI起搏组、DDD起搏组;按照起搏器生活质量测定量表计分规则,分别于植入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进行随访并计算生活质量得分,分值越低说明生活质量状况越好。结果 (1)与起搏器植入前比较,患者术后3个月、1年的生活质量在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一般认知功能4个方面分值均有所下降,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间不同时期两两比较显示3种起搏方式对患者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一般认知功能3个方面改善无差异(P>0.05),在躯体功能改善方面,AAI起搏组与DDD起搏组之间无差异(P>0.05),VVI 起搏组与AAI起搏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29),VVI 起搏组与DDD起搏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33)。结论 心脏起搏器植入后能显著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AAI起搏组和DDD起搏组在改善患者改善躯体功能方面显著优于VVI 起搏组,提示接受生理性起搏器植入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高于非生理性起搏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右心室双部位起搏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 ,探讨不同的起搏部位对血流动力学的即刻影响及右心室双部位起搏后近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患者 6例 ,其中男性 4例 ,女性 2例。诊断扩张型心肌病 1例 ,缺血性心肌病 5例。心房颤动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QRS波时限 (167± 2 0 )ms ,心功能Ⅱ~Ⅳ级。置入右心室心尖部及流出道二根起搏电极 ,连接于全自动双腔起搏 (DDD)起搏器。结果 安置起搏器术后即刻采用右心室双部位起搏血流动力学参数优于单纯右心室心尖部及右心室流出道起搏 ,随访 3个月、6个月、12个月 ,右心室双部位起搏心功能均有改善。结论 初步临床观察提示右心室双部位起搏治疗心力衰竭有效。  相似文献   

13.
胺碘酮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起搏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口服胺碘酮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病窦综合征 )患者起搏参数的影响 ,为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后 ,因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口服胺碘酮是否安全提供证据。方法 :对 4 5例病窦综合征患者 ,置入心脏起搏器。其中 2 5例伴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口服胺碘酮 ,另外 2 0例为对照 ,监测起搏参数。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均有心室起搏阈值升高 ,感知阈值和电极阻抗下降。两组相比较 ,胺碘酮治疗组 ,术后第 4天至第 3个月起搏阈值升高更显著、感知阈值和电极阻抗下降更明显。结论 :胺碘酮对病窦综合征患者起搏参数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心房颤动(下称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后窦性停搏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的电极参数。方法 选择2012年3月至2021年7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心律失常诊疗中心因房颤RFCA术后窦性停搏植入起搏器者(RFCA-SA组)32例和SSS行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SSS组)124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的心房和心室电极的感知和起搏阈值。结果 术中、术后3个月和1年,RFCA-SA组患者心房感知低于SSS组,心房起搏阈值高于SS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两组患者心室感知和心室起搏阈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房颤RFCA术后窦性停搏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后心房感知和起搏参数劣于单纯SSS患者。  相似文献   

15.
永久起搏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长期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长期参数变化,并探讨其应用的稳定性。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8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植入永久起搏器并置放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患者124例(共心房电极1根,心室电极124根),其中男67例,平均年龄为(69±9)岁。植入部位:右心耳1例,室间隔93例,心尖部31例。测试手术后即刻及术后1、3、6、12个月的参数变化。结果参数变化:起搏阈值:手术即刻增高,术后1个月下降,两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术后3、6、12个月起搏阈值与术后1个月比较无明显改变。感知:手术即刻与术后多次随访均无明显变化。阻抗:手术即刻增高,术后随访各个月的阻抗均较手术即刻的阻抗低,与术中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2例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阈值升高。结论主动固定电极导线固定较牢固,脱位率低于被动固定电极导线,术后阈值升高发生率较低(1.6%),长期观察参数均较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希氏束与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对老年患者近中期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右心室间隔部起搏器置入的老年患者36例为右心室起搏组,行希氏束起搏置入的老年患者29例为希氏束起搏组。分析术后即刻、3、6个月2组起搏参数(起搏阈值、R波幅度及电极阻抗)、QRS时限,术后随访3、6个月,观察2组心脏超声及B型钠尿肽(BNP)水平。结果术后即刻、3、6个月,2组起搏阈值、R波幅度及电极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3、6个月右心室起搏组QRS时限明显长于术前,且明显长于同期希氏束起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术前心排血量、每搏量、心脏指数、LVEF、BNP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术前比较,右心室起搏组术后6个月心排血量、每搏量及LVEF明显降低,BNP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右心室起搏组比较,希氏束起搏组术后3、6个月心排血量、术后6个月每搏量、心脏指数及LVEF水平明显升高,术后3、6个月BNP水平明显降低[(30.77±5.60)ng/L vs (34.58±7.32)ng/L,P=0.02;(28.20±6.30)ng/L vs (41.40±7.32)ng/L,P=0.00]。结论与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相比,希氏束起搏可以明显改善老年患者的中期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非急性期起搏阈值异常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因缓慢性心律失常行起搏治疗,术后非急性期起搏阈值异常的患者为观察组,共32例。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64.56±8.64)岁。选择同期收治的因缓慢性心律失常行起搏治疗,且起搏阈值无明显异常的患者为对照组,共38例。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66.73±7.52)岁。对比两组患者的起搏器植入术后6个月和术后24个月的超声心动图参数,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mension,LV:ESD)、所测试的起搏参数(阈值和阻抗)及电极移位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起搏器植人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参数(LVEF、LVEDD、LVESD)和所测试的起搏参数(阈值、阻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24个月超声心动图参数(LVEF、LVEDD、LVESD)和所测试的起搏参数(阈值、阻抗)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非急性期起搏阈值异常与心功能,即超声心动图参数明显相关。改善患者心功能可减少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非急性期起搏阈值异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兼容核磁共振(MRI)双腔心脏起搏器围手术期以及术后MRI检查的安全性。方法 MRI兼容双腔起搏器组(简称MRI组)植入Medtronic双腔心脏起搏器A3DR01,对照组为同期植入了Medtronic非MRI兼容双腔起搏器。观察术中、术后随访及MRI检查前后起搏器参数等情况。结果MRI组50例[男性22例(44%),年龄(74±8)岁]患者均成功植入A3DR01起搏器,对照组共128例[57例男性(44.5%),年龄(58±12)岁]植入非MRI兼容双腔起搏器。两组手术时间、射线时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无显著差异。术后随访,MRI组9例(18%)患者术后共行13次MRI扫描(3次头颅,2次胸部和6次腰椎),其中1例共行4次腰椎MRI扫描,无MRI检查相关并发症出现,均未见起搏阈值增高、感知异常及导线移位、心肌穿孔等情况。结论兼容MRI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安全可行,术后能安全进行MRI扫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主动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疗效.方法 以2008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新乡市中心医院植入心脏起搏器的1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分为四组:单腔起搏器(VVI)右室心尖部起搏组(52例,A组)、VVI右室间隔部起搏组(31例,B组)、双腔起搏器(DDD)右室心尖部起搏组(33例,C组)和DDD右室间隔部起搏组(19例,D组).分析四组在术后即刻及术后1、6、12、24个月的起搏阈值、导线阻抗、QRS波时限和心功能相关指标.结果 四组手术过程顺利,无并发症发生.B、D组术后即刻的起搏阈值较A、C组偏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的起搏感知及阻抗均无明显差异.随访1年后,A、B、C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较D组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更符合生理性起搏的特点,对心功能及心室重构的不良影响明显小于右室心尖部起搏.因此,DDD右室间隔部起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心脏起搏方式.  相似文献   

20.
永久心脏起搏器在高龄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置入心脏起搏器高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置入注意事项。方法150例高龄(≥80岁)患者首次置入心脏起搏器(高龄组)。另外,随机选取50~79岁的同时期首次置入心脏起搏器患者150例(非高龄组)进行比较。观察指标包括缓慢心律失常的类型、起搏模式的选择、术中起搏参数、手术成功率、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①病窦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两组无差别,但两种缓慢心律失常并存及双分支和三分支传导阻滞在高龄组明显增高(6.0%vs2.0%和21.3%vs10.7%,P均<0.05);②置入前晕厥发生率高龄组高于非高龄组(22.0%vs10.0%,P<0.05);③高龄组双腔起搏器比例较非高龄组低(13.3%vs41.3%,P<0.01);④手术成功率两组均为100%,但锁骨下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高龄组明显低于非高龄组,高龄患者常需要外移穿刺点;⑤术中测试的起搏参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高龄患者发生传导系统功能障碍的范围广,易发生心源性晕厥,且置入永久起搏器手术的风险并不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