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王永生 《中国种业》2013,(11):60-60
双低甘蓝型春油菜杂交种冠油杂812(原区试代号:H812)是不育系9511A为父本、恢复系3219R为母本,采用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法育成的中早熟甘蓝型双低油菜杂交种。2010-2011 年在甘肃省春油菜区域试验,冠油杂812在2a 12点(次)中,相比对照有9个点增产,3点减产, 增产幅度1.93%~10.11%。2a 12点(次)折合平均产量为3506.25kg/hm2,比对照陇油5号增产10.08%。其中2010年6点(次)折合平均产量为3082.65kg/hm2,比对照陇油5号增产8.18%。2011年6点(次)折合平均产量为3919.70/hm2,比对照陇油5号增产2.08%。籽粒含油率45.66%、芥酸0.1%、硫苷7.28moL/g,芥酸和硫甙达到国家双低油菜标准。适宜在甘肃省海拔 2500 m 以下有灌溉条件的春油菜区及类似生态区种植。  相似文献   

2.
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南油10号"是四川省南充市农科所育成的优质油菜新品种,于2004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平均单产2206.5 kg/hm2,比ck蜀杂6号增产11.10%.我省生态条件下,该品种商品菜籽平均含油率36.55%,种子芥酸含量为0.04%,商品菜籽硫甙含量15.11μmol/g·饼.自然条件下抗(耐)茵核病和病毒病能力、抗倒力强于ck,耐寒力与ck相当.适应区域为我省平丘及类似生态地区.  相似文献   

3.
杜才富  秦信蓉  高志宏 《种子》2007,26(12):92-94
利用甘蓝型油菜隐性核不育基础材料117A转育的多个双隐性核不育系复交育成的黄籽高油份双低不育系4655AB作母本,引进的双低材料942经粒选和定向五代选择成42R作父本,于2003年配制成杂交油菜组合绵新油19。2003~2004年度在贵州省思南县进行品比试验,单产183kg/667m2,比对照油研七号增产16.75%。在2004~2006年四川省区试中,两年平均单产159.02kg/667m2,比对照增产6%;以产油量计算,两年平均比对照增产11.8%。在2006年的生产试验中,该组合在绵阳、资阳、广安和双流4点试验一致增产,平均单产169.683kg/667m2,比对照蜀杂6号增产15.43%。两年四川省区试品质分析结果为:芥酸小于0.13%,硫苷19.3μmol/(g.饼);含油率达45.5%,居44个参试组合的首位。该组合区试中生育期226d,与对照蜀杂6号相当。  相似文献   

4.
国丰油1号是用甘蓝型双低隐性核不育系6A与黄籽双低高油恢复系41R组配而成的高油高产油菜新品种。在安徽省区试中,2012—2013年度平均产量194.37kg/667m2,较对照皖油14增产0.80%(不显著);2013—2014年度区试平均产量188.94kg/667m2,较对照皖油14增产4.38%(显著)。2014—2015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67.78kg/667m2,比对照皖油14增产6.76%。种子芥酸平均含量0.05%,硫甙平均含量18.66μmol/g(饼),含油率平均47.09%。  相似文献   

5.
盐油杂5号是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利用甘蓝型三系不育系盐1A、保持系Y 1B、恢复系TR 598,经"三系"配套育成的优质高产双低油菜杂交新品种,其籽粒含油量47.82%,芥酸含量1.13%、饼粕硫甙总含量18.21μmol/g。在2010—2011年度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3 077.15kg/hm2,比对照沪油21增产8.01%;产油量1 271.25kg/hm2,比对照沪油21增产3.15%;在2011—2012年度上海市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791.05kg/hm2,比对照沪油21增产7.81%,增产达极显著水平;产油量为1 257.3kg/hm2,比对照沪油21增产9.27%。在2012—2013年度上海市油菜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2 733.9kg/hm2,比对照沪油21增产5.23%,产油量1 307.4kg/hm2,比对照沪油21增产4.07%。适宜上海油菜产区及生态相似区域种植。为促进该品种的推广种植,现将其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制种要点进行总结介绍。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杂交油菜杂双1号的选育及高产保优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杂双1号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甘蓝型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该品种农艺性状优良、抗寒、抗倒伏、较耐茵核病、抗病毒病.在两年河南省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 646.6 kg/hm2,比对照秦油2号增产11.4%.在河南省油菜生产试验中,杂双1号产量2 131.5 kg/hm2,比对照华杂4号增产0.71%.芥酸含量0.15%.硫甙含量18.55μmol/g(饼),含油量40.46%.规模化种植、适期播种、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及时进行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是杂双1号获得优质和高产的关键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7.
双油杂1号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高产优质半冬性隐性核不育甘蓝型油菜两系杂交种。该品种农艺性状优良、抗寒、抗倒伏、较耐菌核病、抗病毒病。在2年河南省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2731.2kg/hm2,比对照杂98009增产8.58%。在河南省油菜生产试验中,双油杂1号平均单产2489.1kg/hm2,比对照杂交种杂98009增产3.93%。品质优良,芥酸含量0.1%,硫甙含量18.85μmol/g饼,含油量40.96%,品质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8.
双油8号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采用复合杂交选育的甘蓝型优质油菜新品种,2007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河南省油菜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2541.0 kg/hm2,比对照豫油2号增产20.67%。在河南省油菜生产试验中双油8号平均产量2704.8 kg/hm2,比对照杂交种豫油2号增产7.06%。双油8号种子芥酸含量0.05%,商品籽硫甙含量20.96μmol/g饼,达到国家双低油菜标准,含油量46.35%,属高含油量品种。适期播种、培育壮苗、合理密植、及时进行肥水管理和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是双油8号夺取高产的关键栽培措施。双油8号具有高含油量、品质优良、抗病、抗倒伏、丰产性突出、稳产性好、适应性广等优点,是一个极具推广应用前景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9.
盛湘油9号是以黄子双低隐性核不育系821A与双低恢复系20148配制的杂交油菜新组合。在长江中游两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和产油量分别达2347.8kg/hm2和1080.5kg/hm2,平均比CK中油杂2号分别减产0.8%和增产8.25%。两年平均含油率为46.02%;芥酸含量0.25%,硫苷含量18.45μmol/g.饼。于2009年12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0.
强优势杂交油菜油研924系贵州省油菜所选育,于2011-2013年度参加全国冬油菜品种长江中游组区域试验,在长江中游两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和产油量分别达179.73kg/667m2和84.29kg/667m2,比同组品种平均产量和产油量(ck1)(下同)分别增产5.22%和13.4%,比中油杂2号(ck2)(下同)平均产量和产油量分别增产10.06%和23.68%。两年平均含油率为46.63%,生产试验含油量达49.21%;芥酸含量0.25%,硫甙含量20.27μmol/g·饼。国家区试汇总资料总体评价为产油量高,丰产性好,品质达双低标准,抗倒性强,抗病性较好,熟期适中。  相似文献   

11.
甘蓝型油菜NEA胞质不育双低杂交种川油58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杂交种种子纯度,协调杂交种高产与优质、多抗矛盾,一直是油菜杂交育种的主攻方向。利用笔者研制的NEA胞质雄性不育(NCMS)材料及其恢复材料,通过测交、连续回交、连续自交、杂交,实现三系配套,再经过品质测试、育性鉴定、抗性鉴定和产量比较试验,选育出高产、优质、多抗、高纯度杂交种。川油58为甘蓝型油菜NEA胞质雄性不育高产双低三系杂交新品种,不育系JA1,保持系JB1,恢复系JR2。JA1花朵不育度、不育花朵率及群体不育株率均达100%,不育性稳定彻底,不受环境因素影响,异交结实高,完全不同于现有波里马胞质不育(Pol.CMS)类型。JR2恢复力强,花粉量充足,散粉性好。川油58制种程序简化,制种产量高,杂交种纯度易保证,杂交优势强,综合性状好,品质优,丰产性突出,产量高,含油量高,熟期适中,适应性广,抗(耐)病性强,在各级中间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突出,2005年10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甘蓝型油菜NEA胞质雄性不育材料及其恢复材料实现双低三系配套,不仅保证了杂交种种子纯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协调了高产与优质、多抗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摘要:8063属半冬性甘蓝型油菜杂交种。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等优点。其粗脂肪含量42.98%,芥酸含量0.31%,硫甙含量16.10µmol/g饼,品质达到国家对双低杂交油菜攻关的品质要求;产量与秦油2号持平略高,比常规双低优质油菜豫油2号增产5%以上,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3.
近10年我国冬油菜区试品种品质及产量性状的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琦英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6):119-123
油菜是我国最重要的食用油料作物。本文综合分析了2000年~2009年10个年度国家冬油菜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品质及产量性状。分析表明:2002年是我国油菜品种品质(低芥酸、低硫苷)和产量的转折点,此后双低油菜品种比例在80%以上,产量也逐步提高,到目前基本达到双高品种的产量水平。分析表明双低油菜产量的提高,主要归因于单株结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此外,双低油菜品种含油量有了较大的突破,尤其是近3年含油量有了显著提高。这表明在我国油菜品种双低化过程中,品质和产量得到了协同发展。目前在双低品质达标的情况下,提高产量和含油量仍是我国油菜育种的主攻目标。  相似文献   

14.
硼肥对双低春油菜养分吸收及产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2016—2017年以双低油菜‘青杂5号’为供试材料,设置5个施硼处理,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施硼量对双低春油菜干物质积累、氮磷钾养分吸收、产量、品质的影响,以期阐明硼对双低春油菜产量、品质形成的影响机理,提出适宜的硼肥施用量,为双低春油菜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试验结果表明:2016年在施硼量较小的情况下,油菜植株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籽粒产量及品质均随施硼量增加呈逐渐升高趋势,2017年在增大施硼量的情况下,各指标均随施硼量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都以施硼量为22.5 kg/hm2时最高,此处理下籽粒产量较不施硼增产28.68%,脂肪含量提高8.06个百分点,蛋白质及芥酸含量均较其他处理有不同程度降低。回归分析表明内蒙古中部旱作地区双低春油菜生产中获得较高产量和产油量的适宜施硼量(纯硼≥15%)为19.96~21.34 kg/hm2。  相似文献   

15.
通过萝卜远缘杂交创建不育源,再经过回交转育而选育出异源胞质不育系034A。034A属无花粉型,不育度100%,不育株率98.25%,育性稳定。配制的组合034A/062杂种优势强,每公顷产量44.37t,比对照春不老萝卜增产13.14%。在品比和多点试验中,产量、品质、抗病性、抗逆性均超过对照,2004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名为“泸萝6号”。  相似文献   

16.
甘蓝型油菜遗传图谱的构建及芥酸含量的QTL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一个由甘蓝型油菜品种Quantum (黄花、低芥酸)和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菜品系No.2127-17(白花、高芥酸)为亲本材料建立的DH群体中芥酸呈现单基因的遗传模式。为了发展与芥酸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对其实行有效的控制,随机选择121个结实正常的DH系为作图群体,利用SSR和RAPD标记构建了一张甘蓝型油菜的遗传连锁图谱。在亲本间检测  相似文献   

17.
双低杂交油菜油研七号选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侯国佐  杜才富 《种子》1997,(1):26-28
油研七号系以隐性核不育系22A为母本.1536-119为父本配制的双低杂交油菜新组合。该品种表现林高中等,杆硬抗倒.抗逆性强.适应性好。芥酸小于1%,硫甙含量在30微摩尔.含油率40%-42%。在区域试验中生育期平均比同试验的秦油二号早7天以上,产量比对照蜀杂一号增产14.83%。1995年7月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至1996年秋已在省内外累计推广100多万公顷。  相似文献   

18.
大豆超高产及品质改良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概述了大豆超高产及品质改良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进展,以及一些大豆超高产实例。美国利用半矮杆品种、窄行密植技术,创造高产达5610kg/hm2。日本奥白目品种单产达5280kg/hm2,中国“新大豆1号”创造了单产5956.2kg/hm2的全国大豆产量最高纪录。“辽21051”,单产为4908kg/hm2。豫豆25号产量高达4759.5kg/hm2,“诱处4号”,得到4878kg/hm2的产量。“MN413”产量平均4726.2kg/hm2。近年来,中国已育成了一批高蛋白(超过45%)、高油(超过22%)及专用的优质大豆品种。高蛋白质大豆豫豆24号蛋白质含量45.68%,平均可达4267.5kg/hm2,高油大豆垦农18脂肪含量23.98%,平均可达4200kg/hm2,简述了大豆“垄三”、“小双密”、“大垄密”和大豆行间覆膜等先进的高产栽培管理技术,并对大豆高产栽培模式和理论的研究动态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