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孙俊  刘桂华  毕万利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6):1559-1560
目的:分析并研究梗阻性黄疸的CT表现和鉴别诊断.材料和方法:收集98例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病人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胰头Ca 36例,壶腹Ca 22例,胆总管Ca 12例,胆结石19例,胆总管炎7例,转移Ca 2例.结果:CT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的部位、原因及良恶性的区分准确性较高.结论:CT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并研究梗阻性黄疸的CT表现和鉴别诊断。方法:收集57例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病人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胰头癌21例,壶腹癌13例,胆总管癌7例,胆结石10例,胆总管炎4例,转移癌2例.结果:CT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的部位、原因及良恶性的区分准确性较高。结论:CT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李永义  李毅 《吉林医学》2013,34(9):1717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的超声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和分析42例经术后病理切片确诊的梗阻性黄疸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点。胆总管结石31例,胆管或者胆总管癌7例,胰头癌和胆囊癌各为2例。结果:超声对于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准确率为100%,而在进一步判断梗阻病因和部位中超声确诊39例,误诊3例,准确率达92.8%,与术后病理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操作简单,具有安全可靠、无创、实时动态等优势,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对低位梗阻性黄疸的病因诊断。方法:用PHILIPS 60/TX全身CT机对腹部常规和增强扫描,对55例低位梗阻黄疸病因进行分析。结果:CT图象共显示55例低位梗阻性黄疸病例,其中,胰头癌23例,胆总管结石25例,壶腹部癌2例,胆总管囊肿1例,慢性胰腺炎2例,胰头部转移痞2例。结论:CT对低位梗阻性黄疸定位准确,定性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超声显像对肝外梗阻性黄疸的定位及病因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超声显像对肝外梗阻性黄疸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上午空腹检查法对79例肝外阻梗性黄疸进行超声显像检查。结果 最后诊断为(1)梗阻部位:肝门区4例,胆总交上段梗阻23例,胆总管下段梗阻52例。(2)梗阻原因:胆道结石40例,胰头Ca18例,胆管Ca6例,壶腹肿瘤、胆总管囊肿、肿块压迫各3例,胆总管蛔虫、胆总管狭窄各2例,十二指肠乳头Oddiss括约肌狭窄、化脓性胆管炎各1例,超声诊断肝外梗阻性黄疸梗阻部位的符合率为95.7%(77/79);诊断梗阻病因的符合率为86.1%(68/79)。结论 超声显像对肝外梗阻性黄疸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而对胆总管下段的显示——低位性梗阻的病因,诊断存在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6.
ERCP对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梗阻性黄疸根据B超及CT检查容易与肝细胞黄疸鉴别 ,但对其准确定位与病因诊断困难。本文是我院自 1999年 1月至 2 0 0 2年 4月对梗阻性黄疸者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检查 ,并与B超、CT对比 ,探讨ERCP对梗阻性黄疸病因诊断价值。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88例病例中 ,男 ,4 6例 ,女 4 2例 ;年龄 16~ 78岁 ,胆红素定量为 38 6~ 4 5 9 1μmol/L。 88例中 6 8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 5 8例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 (EST)取石 ,12例经内镜行鼻胆管引流术(ENBD) ,2例胆总管癌经EST后置入胆道支架成功引流。1 2 操作方法 :采用…  相似文献   

7.
于昊  于福禄  徐宏伟  乔辉  孙继忠 《吉林医学》2009,30(21):2575-2576
目的:探讨超声对黄疸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经超声检查的84例黄疸患者结合肝功能检查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内科性黄疸63例(急性肝炎40例,慢性肝炎4例,肝硬化伴腹水7例,肝硬化伴肝癌4例,急性细菌性胆管炎1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7例),外科性黄疸21例(胆总管结石9例,胆管癌3例,胰头癌4例,胰头炎症1例,壶腹癌2例,胆总管末端梗阻性病变2例)。结论:超声根据肝内外胆管有无扩张,能够快速做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黄疸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梗阻性黄疸患者通过CT的分析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及判断预后提供重要参考。CT检查要解决三个问题:判断是否为梗阻性黄疸;明确梗阻部位;鉴别梗阻原因。方法:收集56例经CT、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T共显示56例梗阻性黄疸病例,其中胰头癌22例,胆管癌19例,胆总管结石7例,壶腹部癌3例,慢性胰腺炎3例,胰头部转移癌(淋巴结肿大)2例。结论:CT对梗阻性黄疸的定位、定性分析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阻塞性黄疸超声诊断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对67例阻塞性黄疸患者超声影像图进行分析。结果:胆系肝外结石33例;恶性梗阻性黄疸17例,其中,胆囊癌2例,肝外胆管癌3例,原发性肝癌5例,壶胰癌3例;胆管扩张7例,其中,肝内胆管扩张3例,肝外胆管扩张4例;胆总管内病变引起的梗阻7例;急性化脓性胆管炎3例。超声诊断与手术证实符合62例,符合率92.5%。结论:B超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方便、无创、快速,对局限性占位、结石、先天性畸形等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对梗阻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疽的鉴别敏感而准确。在干扰严重致使显示不清或者无明确结石、肿瘤时,B超能发现一些间接征象,明确部分病情,为进一步针对性检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利用腹部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黄疸疾病进行探讨。方法:将在我院进行超声检查的黄疸患者35例作为研究对象,与其肝功能结合从而对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在所选择的这些患者中,内科性黄疸患者有25例,其中12例为急性肝炎,6例为慢性活动性肝炎,3例为肝硬化并伴有腹水,2例为肝硬化并伴有肝癌,1例为急性细菌性胆管炎,1例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外科性黄疸有10例,其中有4例是胆总管结石,有2例为胆管癌,2例为胰头癌,1例为壶腹癌,另外1例为胰头局限性炎症。结论:利用腹部超声技术,能够以肝内外胆管有无扩张来为依据对梗阻性黄疸以及非梗阻性黄疸进行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11.
胆囊癌的CT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36例胆囊癌的CT征象,以提高该疾病的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癌36例的CT表现,其中女性21例,男性15例,术前36例均行CT平扫,同时14例行增强CT检查,12例择日也作了增强扫描。结果:胆囊癌呈软组织肿块型16例,腔内结节型6例,胆囊壁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型27例。肝脏受侵犯21例,淋巴结转移14例,肝内、外胆管扩张21例,合并胆囊结石26例,肝腹水2例。术前CT诊断正确率为75%(27/36)。结论:CT扫描在目前是一种简捷、方便、无创及有效地发现和诊断胆囊癌的有效方法,并且有助于临床选择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螺旋CT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甲状腺癌的螺旋CT资料。结果:89例甲状腺癌的主要CT表现为密度不均88例,边界不清68例,不规则坏死67例,囊性变39例,瘤周出现“半岛状”强化结节25例,囊壁“乳头状”强化结节9例,钙化55例,增强强化不均73例,CT判断甲状腺癌侵犯气管、食管、颈动脉鞘和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转移分别为:29例、21例、16例和26例,手术证实分别为:26例,17例、14例和26例。CT对甲状腺癌诊断正确率94.4%(84/89)。结论:CT对甲状腺癌的诊断可靠,能发现甲状腺癌外侵与否,能帮助临床术前分期,CT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甲状腺癌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甲状腺癌的螺旋CT征象,探讨螺旋CT对甲状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法回顾性分析35例甲状腺癌的螺旋CT资料.将CT诊断和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5例甲状腺癌中乳头状癌26例、滤泡状癌6例、未分化癌2例、髓样癌1例,甲状腺癌边界不规则,可有颗粒状钙化,强化不匀.易侵犯周围器官并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 螺旋CT对甲状腺癌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甲状腺癌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甲状腺癌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3例甲状腺癌和119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的CT表现,归纳总结不同病变的CT特征。结果:83例甲状腺癌中:边界不清62例,不规则坏死59例,囊性变23例,出现“半岛状”强化结节25例,“乳头状”强化结节11例,钙化55例(其中弥漫性钙化27例、局灶钙化28例),侵犯气管15例,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27例,CT对甲状腺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符合率93.6%(189/202)。结论:“半岛状”强化结节是甲状腺癌的特征性表现,“乳头状”强化结节及弥漫性钙化可做为甲状腺癌的肯定性征象,掌握各种甲状腺病变的CT表现特点,对病变的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和MRI对颈静脉孔区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颈静脉孔区肿瘤的CT和MRI表现,包括经病理证实的副神经节瘤11例,神经鞘瘤6例,脑膜瘤4例,中耳癌2例,脊索瘤I例,骨巨细胞瘤1例。神经纤维瘤4例为临床及影像综合诊断。结果侵蚀性骨质破坏及“盐和胡椒”征是颈静脉球瘤的特征性表现,神经鞘瘤表现为压迫性骨质改变、多发囊变并中度不均匀强化;脑膜瘤表现为“渗透硬化”性骨质改变、等信号伴硬膜尾征;中耳癌为虫蚀状骨破坏伴中耳乳突肿块;多发钙化或残留碎骨片、信号混杂是脊索瘤特征性表现;骨巨细胞瘤呈膨胀性骨质破坏,可见蛋壳样边缘及内部残存骨嵴,MRI呈等信号。结论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准确认识特征性影像学征象有助于该区肿瘤的诊断和坚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囊性肾癌14例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u B  Chen J  Jiang H  Wang S  Shen BH  Jin BY  Xie LP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0):2861-2862
目的 探讨囊性肾癌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总结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4例囊性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4例,年龄40 ~71岁.术前CT检查显示囊性病变伴钙化4例,有分隔8例.术前诊断为复杂性肾囊肿12例.术中行冰冻病理检查12例,10例报告为囊性肾癌,1例报告为肾囊肿,1例报告为多房性肾囊肿.结果 14例术后病理均为囊性肾透明细胞癌,14例中行根治性肾切除术6例,后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4例,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2例,先行后腹腔镜下肾囊肿去顶,后又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先行后腹腔镜下肾上极肿块切除,后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随访4个月~6年,无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CT检查对术前诊断囊性肾癌有帮助,术中应行冰冻病理检查确诊,囊性肾癌保留肾单位手术为首选,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肺癌肋骨转移影像学漏诊的有关因素及其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 32例肺癌肋骨转移漏诊病例 ,就其影像学检查漏诊的有关因素及其预防问题作一探讨。结果 :胸片漏诊原因有 :观片不仔细 2 1例 ,拍片位置 6例 ,照片质量 4例 ,病变掩盖 1例 ;CT检查漏诊原因有 :观片不仔细 2 3例 ,窗宽窗位 5例 ,扫描位置 4例。结论 :胸部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肺癌肋骨转移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投照体位的选择 ,照片质量的保证 ,CT扫描位置、窗宽窗位的选择 ,特别是阅读照片仔细均可提高肺癌肋骨转移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 CT在恶性梗阻性黄疸诊断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 :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梗阻性黄疸 2 3例 ,包括胆管癌 10例 ,胰头癌 7例 ,壶腹部癌 5例 ,胆囊癌 1例 ,胆囊癌并发胆管癌 1例。结果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 CT征象包括“软藤征”,“截断征”,软组织肿块影 ,“双管征”,淋巴结肿大及腹水。征象越多则定性越可靠。结论 :CT对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定性准确 ,但在具体病因确定上有一定限度  相似文献   

19.
葛青松 《黑龙江医学》2010,34(12):905-906
目的讨论双排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经临床证实肠梗阻病例的螺旋CT影像资料进行分析。扫描采用双排螺旋CT横断面平扫或增强扫描,冠状位、矢状位重建。结果 30例肠梗阻中:结肠梗阻7例,小肠梗阻23例。梗阻原因:肠粘连11例,肠肿瘤8例,粪石梗阻5例,肠扭转2例,麻痹性梗阻4例。结论双排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是诊断肠梗阻的重要方法 ,可清楚显示梗阻的部位、梗阻原因和类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增强CT瘤内动脉鉴别肝内胆管细胞癌与低分化肝细胞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5年6月于我院经病理证实为肝内胆管癌(n=40)、低分化肝细胞癌患者(n=50)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已接受动态增强CT扫描且影像学资料完整,分析增强CT扫描在鉴别肝内胆管细胞癌与低分化肝细胞癌中的应用价值。结果ICC患者CT平扫及增强扫描以分叶征(77.5%)、肝内胆管扩张(72.5%)、动脉期肿瘤内肝动脉(47.5%)、环形强化(57.5%)、延迟强化(60.0%)等征象多见,所占比例均高于p-HCC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内肝动脉、对比剂迅速廓清、分叶征、肝内胆管扩张、动脉期环形强化、延迟强化等征象均为鉴别肝内胆管细胞癌与低分化肝细胞癌的重要CT征象,是两者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