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雨欣  郑笑娟  黄昭铭 《浙江医学》2024,46(5):538-543,548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最常见的甲状腺癌,通常认为其预后较好、长期生存率高,但部分亚型相较于经典型PTC具有更高的侵袭性和更不理想的预后。高细胞亚型、柱状细胞亚型和鞋钉亚型为高侵袭性PTC亚型。实性/小梁细胞亚型和弥漫硬化亚型预后较差。滤泡亚型、包膜亚型、筛状-桑椹胚亚型和Warthin瘤样亚型预后较好。本文就不同病理亚型的PTC临床病理和超声影像特征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是甲状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甲状腺恶性肿瘤的80%[1].虽然PTC淋巴结转移率为55%左右,但绝大多数PTC患者预后良好,10年生存率超过90%,远处转移率约为4%[2].然而其中有一小部分PTC患者具有较高的侵袭性,预后差,包括高细胞亚型、实体/梁状亚型、弥漫硬化变异型、岛状甲状腺癌、柱状细胞亚型、PTC伴有微乳头状结构、PTC伴有钉状突起特征、PTC伴鳞状上皮细胞癌、PTC与髓样癌混合型[3-7]等,其中有几种变异型罕(少)见,仅占PTC的1.0%左右,且有2种变异型是最近几年刚发现的,现对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学分型、淋巴结转移与C-erbB-2蛋白、P53蛋白、PCNA表达的关系,为临床判断其恶性程度和预后提供参考。方法:参照1988年WHO分类方法,对4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其中包括已发生颈淋巴结转移各20例)进行组织学分型和C-erbB-2蛋白、P53蛋白及PCN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已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组C-erbB-2蛋白、P53蛋白和PCNA表达的阳性率均高于未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组织学分型中微小型C-erbB-2蛋白、P53蛋白及PCNA表达阳性率均低于包膜型、滤泡型,且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包膜型与滤泡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将组织学分型与C-erbB-2蛋白、P53蛋白及PCNA免疫组化相结合是判断甲状腺头状癌恶性程度及预后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为选择最佳手术方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13年8月济南军区总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616例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616例有完整统计资料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病理诊断颈部淋巴结总转移率为58.77%(362/616),中央区(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8.70%(300/616),颈侧区(Ⅱ、Ⅲ、Ⅳ、Ⅴ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8.80%(239/616),原发肿瘤的部位、最大直径、是否累及包膜、是否为多发病灶及患者年龄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率有显著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肿瘤直径越大,转移到颈侧区的可能性越大。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Ⅵ区,术中应常规清除,其次依次为Ⅲ、Ⅳ、Ⅱ、Ⅴ区,对于患者原发肿瘤具有累及包膜、直径〉1cm、多发病灶及位于双侧等特点应清扫颈侧区,术中快速病理检查颈侧区淋巴结病理状态,确定颈侧区淋巴结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亚型临床病理特征、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亚型患者(排除小于1 cm的微小癌)的临床病理和超声声像图资料。以同期甲状腺乳头状癌经典型295例、甲状腺滤泡状癌患者21例作为对照纳入本研究。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亚型共74例,根据超声声像图不同滤泡亚型分为类经典型亚组55例(74.3%),类腺瘤样亚组19例(25.7%)。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亚型的淋巴结转移率较甲状腺滤泡状癌常见,但较甲状腺乳头状癌经典型少见(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经典型、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亚型和甲状腺滤泡状癌的远处转移率分别为1.4%、2.7%和4.8%。两亚组肿瘤大小、多灶癌的概率、甲状腺外侵犯、淋巴结转移率及TNM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拥有超声恶性征象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亚型比无恶性征象的更具侵袭性,超声可以帮助预测其临床生物学表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喉前淋巴结(DLN)转移与颈部其他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533例行手术治疗且有DLN检出的PTC患者,分为DLN-阳性组(139例)和DLN-阴性组(39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在533例PTC患者中,DLN的转移率为26.08%(139/533),16例仅发生DLN转移而无其他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1 cm(P<0.001),多灶(P=0.002),位于中上1/3(P=0.047),临近被膜(P=0.011),中央区(P<0.001)及侧颈淋巴结转移(P<0.001),淋巴脉管浸润(P=0.014),甲状腺外侵犯(P<0.001),高侵袭性病理亚型(P=0.013)与DLN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1 cm(OR=0.466,P=0.001),位于中上1/3(OR=1.748,P=0.024),中央区(OR=0.180,P<0.001)及侧颈淋巴结转移(OR=0.468,P=0.003)和淋巴脉管浸润(OR=0.294,P=0.005)是D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DLN阳性患者同侧及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和侧颈淋巴结转移率更高(P<0.05),且有更多的淋巴结转移数目(P<0.05)。结论:PTC术中应规范清扫喉前及锥状叶周围的淋巴及软组织,对于DLN转移,尤其高侵袭亚型者,建议行全甲状腺切除及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必要时选择性侧颈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7.
SLeX和p1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组织SLeX和p16基因蛋白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微波-链霉菌素-生物素(微波-LSAB)法检测69例PTC组织SLeX和p16蛋白的表达。结果SLeX和p16阳性率分别为69.6%和58.0%,伴有浸润和颈部淋巴结转移者SLeX阳性表达率均显著高于无浸润和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而p16表达阳性率则显著低于无浸润和无淋巴结转移者(P〈0.05)。SLeX表达与p16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SLeX和p16表达与PTC侵袭转移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作为判断PTC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的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部位类型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对61例非小细胞肺癌行肺切除和淋巴结清扫术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 清除淋巴结922枚,阳性率40.8%。原发性肿瘤大小(T)因素中T1、T2、T3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7.2%、38.4%和55.2%(P〈0.01)。中、低分化鳞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22.7%和42.1%(P〈0.01)。中、低分化腺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9.7%和55.9%(P%0.01)。中央型与周围型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4.8%和36.3%(P〈0.01)。腺癌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鳞癌(P〈0.01)。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的淋巴结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病理类型、细胞分化程度、肿瘤发生部位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32例中,术中冷冻病理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26例,行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术后蜡块冷冻病理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6例,其中4例行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2例未行二期手术治疗。结果行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30例中(第1组26例+第2组4例),9例(30%)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0.6 cm与≥0.6 cm的肿瘤转移率分别为7.69%和42.11%,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肿瘤包膜完整转移率5.00%,肿瘤包膜不完整转移率66.67%,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具有一定比例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尤其对于肿瘤最大直径≥0.6 cm和肿瘤包膜不完整的病人行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是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94例甲状腺癌这326个局部引流区非转移淋巴结形态改变,结果表明(1)恶性度低预后好的乳头状癌及髓样癌的局部淋巴结组织学分型主要为I型和Ⅱ型,而恶性度高预后差的未分化癌和滤泡癌则主要为Ⅲ型和Ⅳ型,x^2=16.69,P<0.01。(2)淋巴结内组织细胞、细胞在乳头状癌及髓样癌的改变主要为Ⅲ级和Ⅳ级,未分化癌和滤泡癌则以I级和Ⅱ级为主,x^2=17.23和10.67,P均<0.01。(3)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的特点及手术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1年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甲状腺外科行甲状腺全切除及常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PTC221例。结果22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永久性医源性喉返神经损伤,1例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旁腺异位于甲状腺腺体内)。术后病理证实为双叶癌占31.2%(69/221)。甲状腺被膜浸润者占64.7%(143/221),其中双叶癌中被膜浸润占68.1%(47/69)。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占43.0%(95/221),其中双叶癌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46.4%(32/69),单侧癌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41.5%(63/152),浸润被膜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49.7%(71/143)。所有病例中被膜浸润或淋巴结转移发生率占75.6%(167/221)。术后病理诊断为双侧叶PTC69例中术前仅发现甲状腺单侧叶有可疑癌灶42例,占60.9%。结论PTC中双叶都存在癌灶的比率很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比例较高,建议绝大多数PTC患者应行甲状腺全切及中央区淋巴结常规清扫,术后辅以^131I治疗及内分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部淋巴结彩色超声征象(CDU)、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淋巴结细针穿刺洗脱液中甲状腺球蛋白含量(FNA-Tg)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颈部淋巴结CDU、FNA-C、FNA-Tg、术前血清Tg、术后病理结果,并分析其特异性和阳性预测率。确定FNA-Tg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最佳诊断阈值。然后分析术前血清Tg、促甲状腺激素(TSH)、血清Tg抗体(TGAB)与淋巴结FNA-Tg的相关性。  结果  CDU典型转移超声征象的淋巴结中,FNA-Tg的准确率为100%;CDU非典型转移超声征象(淋巴结皮质厚度不均匀,皮质厚度≥2 mm)的淋巴结,FNA-Tg准确率为88.9%,优于CDU和FNA-C;淋巴结FNA-Tg诊断PTC颈淋巴结转移的阈值为2.57 ng/mL;淋巴结FNA-Tg与血清Tg、TGAB无相关性(P > 0.05),而与TSH有相关性(P < 0.05)。  结论  CDU显示颈部淋巴结典型转移征象PTC患者结合CDU征象、淋巴结FNA-C、FNA-Tg,可准确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CDU显示颈部淋巴结非典型转移征象(皮质厚度不均匀≥2 mm)的PTC患者应引起注意,淋巴结检查FNA-C和FNA-Tg可明显提高诊断率,形成临床治疗PTC患者颈淋巴转移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钱秀珍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2):1743-1745,1748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及其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初诊并接受治疗的223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确定其分子分型,分析不同亚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采用同一种治疗方法治疗不同亚型乳腺癌的治疗效果和预后。结果:在本组病例中,乳腺癌的分型在不同肿瘤直径、组织学分级以及淋巴结转移间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卡方检验,复发率最低的是LuminalA型,其次是LuminalB型,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型及基底细胞样型复发率最高(P〈0.05);4种亚型的病死率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低的是LuminalA型,HER=2过表达型的病死率最高;LuminalA型乳腺癌的预后最好,其次为LuminalB型、基底样细胞型,HER-2过表达型乳腺癌的预后最差(P=0.016)。结论: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对评估乳腺癌的病情严重程度、指导治疗、预测预后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nm23和bcl-2基因的表达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57例PTC组织和30例甲状腺腺瘤中nm23和bcl-2基因的表达。结果:nm23在PTC组中表达阳性率高于在甲状腺腺瘤组(P〈0.05);PTC中有颈淋巴结转移组中nm23的表达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1);而且随着PTC病理分级的递增,nm23的表达阳性率呈递减趋势(P〈0.01)。bcl-2在PTC中表达阳性率高于甲状腺腺瘤组(P〈0.01);颈淋巴结转移组中bcl-2的表达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随着PTC病理分级的递增bcl-2的表达阳性率呈递增趋势(P〈0.01)。结论:nm23和bcl-2基因的表达与PTC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甲状腺乳头状癌转移与bcl-2呈正相关,与nm23表达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常规超声(US)与超声造影(CEUS)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LCLNM)术前诊断的超声特征,评价其在PTC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效能。  方法  选取80例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PTC手术及侧颈区淋巴结清扫术患者并获得126枚淋巴结超声检查资料。经术后病理证实,81枚为PTC转移性淋巴结,45枚为未转移性淋巴结。观察常规超声(US)及超声造影(CEUS)检查淋巴结转移声像图特征。与病理结果对比,计算US、CEUS及联合应用对PTC患者LCLNM的术前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结果  US检查转移性淋巴结声像图特征多表现为淋巴门消失或偏移、皮质回声为非均匀低回声、内部存在团状高回声及钙化,血流类型多表现为周围型和混合型,血流分级多为Adler2级和3级,与非转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EUS检查转移性淋巴结声像图特征多表现为向心型和Ⅱ型,其次见于Ⅲ型; US与CEUS联合应用对于诊断PTC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优于US或CEUS单独应用。  结论   术前US与CEUS联合应用能提高PTC患者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可以在临床上为超声引导下淋巴结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和术前制定淋巴结清扫术及手术治疗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罗志莲  任生 《黑龙江医学》2010,34(5):334-336
目的探讨nm23-H1、PCNA在宫颈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7例宫颈癌中nm23-H1、PCNA的表达。结果原发性宫颈癌中nm23-H1、PCNA的阳性率,分别为51.06%和65.96%。其中,nm23-H1在鳞癌中的阳性率43.3%(13/30)、腺癌64.70%(11/17)。在鳞癌中无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62.5%(10/16),有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率为21.42%(3/14),差异有显著性(P<0.001),nm23-H1表达与鳞癌的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在PCNA表达中,有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82.6%(19/23)、无淋巴结转移组中为54.16%(13/24)(P<0.001),同时低分化癌的阳性率为88.88%(8/9)明显高于高分化癌的43.75%(7/16)(P<0.001)。结论nm23-H1、PCNA的表达,对宫颈癌预后的评估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瘦素(Leptin)及瘦素受体即肥胖基因(obesity receptor,OB-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中的表达与病理特征相关性,为临床PTC预后评估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甲状腺腺瘤组织标本20例和PTC组织标本60例,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Leptin、OB-R在PTC及甲状腺腺瘤组织中的表达,观察Leptin、OB-R在PTC及甲状腺腺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情况,分析PTC中不同临床特征Leptin、OB-R的表达水平.结果 OB-R在PTC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甲状腺腺瘤(P=0.04).PTC中的双重表达率(46.7%)明显高于甲状腺腺瘤(20.0%,P=0.04).Leptin、OB-R表达水平均在多发病灶、肿瘤直径≥1 cm、TNM分期为Ⅲ期、Ⅳ期的患者中明显升高(P<0.05),Leptin在有淋巴转移的患者中明显增高(P<0.05),而OB-R表达则与是否淋巴转移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 Leptin、OB-R在PTC中存在高表达,双重表达也较普遍,在甲状腺癌发生、浸润、转移过程中起了一定作用.Leptin在PTC中具体作用机制若获得证实,则可能成为PTC预防及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11年6月1日至2018年5月30日收治的PT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1例病例。术后常规病理证实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73.44%(177/241)。与颈侧区淋巴结无转移的PTC患者相比,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年龄偏小,多为女性,癌肿直径较大,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较多,超声及CT检查积分更高。而BMI指数、桥本氏甲状腺炎病史及甲亢病史对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无显著性影响。【结论】患者为年轻女性、超声及CT检查积分≥4,并术中病理提示癌灶直径≥2.0cm,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大于等于5枚时,应高度怀疑PTC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建议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VI区淋巴结清扫在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行VI区淋巴结清扫治疗的cN0期PTC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探讨其颈淋巴结清扫范围和操作要点。结果全组无永久性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损伤,隐性VI区淋巴结转移14例(36.84%);经5年以上随访,生活质量均良好,3例发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7.89%),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随访2年以上无复发、转移。结论cN0期PTC行VI区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安全可靠,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