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当前大庆油田面临着深度开发的严峻形势,需要多种技术与方法协同应用来实现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以大庆油田北一区断东西块葡一油层组为例,通过应用高分辨率层序精细对比、流动单元定量表征、沉积微相条件控制的储集层建模、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揭示了河流-三角洲相储集层的非均质定量特征,从宏观角度表征砂体内部剩余油分布,建立油藏综合地质模型,提高了精细油藏描述与预测水平。图3参3  相似文献   

2.
多学科综合研究提高大庆油田油藏预测水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当前大庆油田面临着深度开发的严峻形势,需要多种技术与方法协同应用来实现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以大庆油田北一区断东西块葡一油层组为例,通过应用高分辨率层序精细对比、流动单元定量表征、沉积微相条件控制的储集层建模、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揭示了河流-三角洲相储集层的非均质定量特征,从宏观角度表征砂体内部剩余油分布,建立油藏综合地质模型,提高了精细油藏描述与预测水平.图3参3  相似文献   

3.
当前大庆油田面临着深度开发的严峻形势,需要多种技术与方法协同应用来实现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以大庆油田北一区断东西块葡一油层组为例,通过应用高分辨率层序精细对比、流动单元定量表征、沉积微相条件控制的储集层建模、油藏数值模拟等方法进行综合研究,揭示了河流-三角洲相储集层的非均质定量特征,从宏观角度表征砂体内部剩余油分布,建立油藏综合地质模型,提高了精细油藏描述与预测水平。图3参3  相似文献   

4.
相对于陆上油田而言,海上油田在高含水开发中后期增产挖潜研究中,对剩余油描述精度要求更高、面临的难度更大。以海上A油田为例,根据油藏地质与开发特点,通过以Q-Marine地震技术采集的资料为基础,系统地采用时移地震预测剩余油分布技术、叠前纵横波联合反演技术、储层构型综合表征油藏非均质性技术等精细刻画储层砂体的空间展布,描述储层非均质性,预测剩余油分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定向井多靶点多目标以及多底、多分支水平井等油田开发技术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挖潜效果。  相似文献   

5.
流动单元研究提供了精细解剖砂体,表征砂体内部非均质性的方法。应用流动单元研究的模式及不同层次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对油田开发后期以结构要素为基本单位的剩余油研究和井网高速思路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东部某油田E1f1层为研究对象,对其储层流动单元分布进行了划分。应用途径包括:指导油水井部署,对高产部位进行预测,定量分析储量动用状况等。  相似文献   

6.
林仕春 《石油仪器》2008,22(1):75-77
针对海拉尔盆地地质特点,采用地震-地质-油藏-经济等多学科协同研究的方式,实现储层建模与生产动态的有机结合,利用动态分析与数值模拟技术,对地质研究中沉积微相、水体规模、断层封闭性进行了重新研究和认识,揭示了海拉尔复杂断块油藏的非均质特征,提高储层砂体内部剩余油的分布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7.
海上油田开发前期决定了平台位置以及油田后续开发的潜力,是油田生命历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精细地震解释技术在该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组织了系列攻关研究,总结出包括井震精细标定、精细地层格架建立、储层预测以及砂体描述技术等在内的一系列精细地震解释技术。在中国海上某油田开发前期研究中充分应用了该系列技术,对该油田油藏类型、油水关系、沉积微相以及砂体非均质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馆陶组油藏类型新认识,建立了精细地层格架、刻画了沉积相特征及储层非均质性,为油田原有的油水关系矛盾提供了合理解释。后续开发生产情况表明,其系列成果符合该油田地质情况。  相似文献   

8.
濮城油田沙一段储层非均质性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精细沉积微相研究成果,按照储层相控随机建模的思路和方法,建立了濮城油田沙一段储层非均质性模型。模型预测结果表征了储层的空间非均质性特征,表明了不同的沉积相区其储层性质和特征有明显差别。与非相控随机建模方法预测模型对比分析表明:相控下的随机储层非均质性模型比较符合储层发育规律和非均质性的变化规律,可信度高,为该区制定和调整开发方案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信息。通过研究发现,相控非均质性为油藏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提供了非常有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红河油田长8致密油成藏条件异常复杂,地质“甜点”小而分散,油藏非均质性极强。以红河36井区为例,从影响油藏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出发,重点开展“储层质量、裂缝、含油性”三大强非均质性表征,再结合产能评价建立油藏非均质性综合表征模型,更客观地呈现油藏地质特征。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建立基质储层分类标准,探索沉积成岩共控储层发育机理,形成“沉积要素控制成岩相,成岩相控制储层质量”的储层非均质性表征方法,从而明确分类储层平面分布;基于不同级别断缝带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建立多尺度裂缝带分级方案,井震结合开展分级预测,定量表征米级到千米级裂缝带分布;以井点含油性分析为基础,结合油水分布模式,建立含油饱和度场,定量表征含油非均质性;在此基础上,叠加三大强非均质性表征结果,建立致密油藏非均质性综合评价模型,明确分类储量及开发目标分布。   相似文献   

10.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分布和后期挖掘剩余油的重要因素之一。综合利用测录井、岩心等资料,分析靖边油田新城区三角洲前缘有利沉积相带储层非均质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6段储层非均质主要表现为单砂体非均质和砂体结构非均质。单砂体非均质主要有正韵律和反韵律非均质,对应于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沉积微相;砂体结构非均质分为块状叠合箱型、叠合箱型、叠合椭圆型、叠合漏斗型等四种类型。砂体结构影响着油水分布,油藏主体以复合叠置砂体结构为主,边部为孤立性砂体,纵向上块状叠合箱型和叠合椭圆型含油性最好。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沉积微相、成岩作用、基准面升降和构造作用。沉积作用导致砂体叠置样式和碎屑颗粒差异形成了复合砂体内部非均质性;成岩作用是引起单砂体内部非均质的主要原因;构造裂缝主要起渗流通道作用,增强了局部导流能力,使储层非均质性更加复杂;基准面旋回影响砂体叠置样式,进而影响储层垂向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可为油田合理开发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1.
长期的开发实践表明岩性油藏的开发一直带有高风险性,主要原因在于对有利岩性的展布预测存在不确定性。采用井约束波阻抗反演、地震相分析、储集层参数预测等方法,针对水下浊积扇沉积环境形成的沙南油田梧桐沟组构造岩性油藏,开展了储集层横向预测研究,指出的浊积砂体的展布范围,经开发实施证实,预测结果是可信的,表明多种储集层预测方法的综合应用对岩性油藏的准确预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杜坡油田储层复杂、非均质性较强,严重阻碍了油田后期的开发生产,因此亟需开展精细储层三维建模,为储层非均质性空间特征研究奠定基础。通过精细构造层面与断层组合研究,建立了研究区储层构造模型;在构造框架约束下,采用确定性和随机性建模方法,建立了研究区高精度储层沉积相模型。以相控储层参数建模为指导,分沉积相描述物性特征,建立符合储层特征的三维物性分布模型。模型从三维的角度精细表征了杜坡油田核三段储层空间分布特征,达到了开发地质综合研究的目的,为杜坡油田下一步开发调整、挖潜剩余油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大庆长垣多学科油藏研究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5  
几年来,大庆长垣油田开展了高含水后期多学科油藏研究与现场应用试验。攻关项目组把技术发展、人才培训、数据准备、计算机软硬环境建设和精细油藏研究工作同步推进,形成了以实用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为主要内容,适合大庆油田开发技术流程和数据特点的多学科油藏研究技术。运用该技术对7个典型区块的油藏研究,定量应用了精细地质研究成果,基于精细、量化的剩余油分布的综合调整方案优化可以落实到单井、单层。这些方案陆续实施后,在微观上已见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宏观上也显现出对控制油田产量递减和含水上升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4.
砂体厚度的随机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原马厂油田沙三下2砂组的砂体厚度分有研究中,对砂体的厚度进行了随机模拟,并与常规插值方法作的砂体等厚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应用顺序高斯模拟方法能更好地去征储集层的非均质性。  相似文献   

15.
在油田开发后期,通过解剖单成因砂体构型,可用于指导油水运动规律分析以及后续的剩余油挖潜工作。以储层构型理论为指导,根据3种垂向分期识别标志(泥质夹层、含砾砂岩层和钙质夹层)和4种侧向划界识别标志(曲线形态差异、岩性差异、厚度差异和水淹特征差异),将渤海湾盆地Z油田东营组二段下亚段Ⅰ和Ⅱ油组三角洲前缘沉积复合砂体划分为多个代表单一沉积微相(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等)的单成因砂体,并依据井间砂体厚度变化与砂体顶面角度二者之间较好的对数相关性,定量确定了单一砂坝砂体尖灭点。由此,重构了油田范围内复杂沉积中河口坝连片分布和水下分流河道交叉叠置的特征。以此为基础,综合分析油藏其他动静态资料,认为单成因砂体质量差异是影响油水运动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主要因素。单个朵叶体形成相对独立的流体单元,不同类型单成因砂体由于其质量差异,表现出不同的渗流能力和水淹特征,优质单成因砂体易形成优势通道并造成剩余油的富集。开展基于单成因砂体的油水运动规律研究,可为油田后期加密挖潜和有效提高油田采收率奠定必要的地质基础。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大庆长垣油田高含水后期井-震结合储层描述的目标尺度小、精度要求高、井网密等特点,以松辽盆地杏树岗油田X56区块为研究区,在精细地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形成了一套大庆长垣油田井-震结合构造解释、断层识别、储层预测配套技术。通过容量维分形技术,识别了断距5 m左右的小断层,解决了井间小断层识别难题;利用井-震结合构造解释成果,搞清了断层的平面组合特征及延伸范围,落实了微幅度构造及其与油气分布关系;采用地震随机反演技术,对葡一组储层砂体厚度进行了平面预测和井间砂体连通性分析,2 m以上砂体预测符合率达到75%以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正了仅用井孔资料绘制的沉积微相图,精细刻画了河道砂体的平面展布特征。井-震结合三维地震技术在长垣油田多个区块应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利用压汞曲线计算出来的分数维来定量表征储集层微观孔隙结构的非均质性;提出“基于盒维数的测井曲线刻度线网格加密法”,利用单砂体测井曲线计算的分数维来定量表征储集层层内及层间等宏观非均质性。最后,按照同一微相、同一单砂体层位将储集层微观分维与宏观分维联系起来建立储集层分维模型,从而实现了将微观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扩展到单砂体规模的宏观非均质性的定量表征。结合实际以某注水开发中后期油田的河流相砂岩储集层为例展开研究,应用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8.
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中东部主要油区油田均已进入高含水阶段,有大约40%~60%的储量需要在该阶段采出。精细油藏描述是油田有效开发的最基础工作,因此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对于油田生产实践和提升规律性认识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基于详细的中外文文献调研,结合典型油田实践经验总结,系统介绍了目前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现状和研究中存在的5个方面主要问题。认为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开发过程中储层变化规律研究、多信息综合剩余油表征技术和高含水油藏三次采油相关研究等属于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中的5个关键问题,并明确提出了目前应用效果较好的几种新技术和方法。指出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发展趋势集中在断裂体系精细解释、储层构型精细表征技术、测井水淹层解释、优势渗流通道研究和多点地质统计学地质建模技术等5个方向。  相似文献   

19.
针对隐蔽油气藏成因和分布规律复杂、勘探技术要求高的特点,把层序地层学方法应用于陆相湖盆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的基础上,对沉积体系进行精细的解剖分析,研究沉积作用发生和演化的机制,探讨隐蔽油藏(圈闭)分布的边界条件,进而形成了关于斜坡带低位扇砂岩体隐蔽油藏(圈闭)分布与预测的地质方法和技术,初步提出了湖相盆地“低位扇" 和“坡折带" 的理论.以埕岛地区东部斜坡带为例,介绍了斜坡带低位扇砂体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思路和方法,使该类砂体油藏预测的成因类型和分布规律更加清楚,有效地指导了对该类油气藏的勘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