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动物实验及临床均证实经非清髓性预处理可实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时供体细胞的成功植入。这种减少毒性的预处理方法降低了移植相关风险及死亡,扩大了异基因移植的适应范围,动物GVHD的发生较常规移植减少,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恶性与非恶性疾病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实验及临床均证实经非清髓性预处理可实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时供体细胞的成功植入。这种减少毒性的预处理方法降低了移植相关风险及死亡,扩大了异基因移植的适应范围,动物GVHD的发生较常规移植减少,是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恶性与非恶性疾病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移植模式。其基本思路是:给予低强度的、以免疫抑制为目的的预处理,抑制受对供移植物的排斥反应,从而使供的免疫造血细胞能成功植入受体内,  相似文献   

5.
6.
背景: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减轻了预处理强度,减少了移植相关的死亡。目的:分析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老年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71岁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b患者1例,行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为患者同胞弟弟,60岁,HLA5个位点相合,ABO血型相同。预处理用药包括采用氟达拉滨、塞替派、环磷酰胺和马利兰针剂。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用抗胸腺球蛋白、巴利昔单抗、环孢素A、麦考酚酯肠溶片及丙种球蛋白,移植后并发症防治和支持治疗:更昔洛韦防治巨细胞病毒感染、前列腺素E1、丹参、肝素及熊去氧胆酸防治肝静脉闭塞症,预处理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低于0.5×10^9L^-1时开始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μg/(kg·d)促进造血重建。必要时输注辐照的浓缩红细胞和血小板,供者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连用7d,第6,7天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当天输注给患者。结果与结论:移植后28d完成造血重建。移植后50d,行STR检测结果显示供受者100%一致。移植后+20~30d陆续出现"出血性膀胱炎"、"败血症(洋葱伯克霍尔德菌胞菌)",移植后2个月出现黄疸、肝功能损害,诊断"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Ⅲ度(肝脏,3级)",经过抗感染、保肝、调整免疫抑制药物治疗后病情缓解。结果表明采用以氟达拉滨为基础的非清髓性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有多种合并症老年急性白血病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3阶段营养支持方法及护理情况。方法给予32例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移植期间采用3阶段营养支持及护理,并观察效果。结果患者均获得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未发生影响治疗顺利进行的严重营养不良事件。结论合理的营养支持及护理,可以减少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移植过程中营养不足的问题,维持较好的机体营养状况,有利于移植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non myeloablativeallogene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 ,allo NS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相关技术 ,对 2 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 (急性白血病 10例 ,慢性髓性白血病 14例 ,多发性骨髓瘤 2例 )中 14例采用FAC预处理 (Fludara ATG CY) ,12例采用MAC预处理 (马法兰 /马利兰 ATG CY) ,用G CSF 6 0 0 μg/d或G CSF 30 0 μg/d GM CSF 30 0 μg/d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 ,第 5天开始采用Cobe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连续采集 2 - 3次 ;环孢菌素A联合短程甲氨蝶呤预防GVHD ;移植后第 4周开始供体淋巴细胞输注 ,首剂 1×10 7/kg ,之后依据临床反应及嵌合体形成情况 ,每 4周 1次 ,剂量逐级递增 ;以微卫星短串联重复序列 (STR)分析、Bcr/Abl融合基因、Ph染色体、HLA位点分析、性染色体及ABO血型等为植活检测指标。结果表明 ,植入率 84 .6 2 % ,其中 18例已转为完全供体型 ;aGVHD发生率 11.5 4 % ,cGVHD发生率 2 3 0 7% ;感染、出血等毒副反应发生率低、反应轻。结论 :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确切 ,毒副作用小 ,但相关技术 ,如适应证的选择、预处理方案、移植过程中的免疫治疗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ABO血型不合的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ABO血型不合对HLA相合的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NAST)的影响,回顾分析了15例ABO血型主要不舍,9例次要不合的HLA相合的NAST的临床特点,并选用同期ABO血型相合的NAST作成组比较。结果显示:24例ABO血型不合的NAST受者在输入供者外周血千细胞悬液时无1例发生急性溶血,但有2例发生迟发性溶血。统计学分析表明,ABO血型不合对NAST骨髓植活、血小板恢复、GVHD、疾病复发及无病生存均无影响。在ABO血型主要不合组,红系开始恢复时间明显延迟,其中1例“0”型血受者发生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持续5个月。结论:ABO血型不合不是NAST的障碍,仅在ABO血型主要不合时.红系恢复时间延迟。  相似文献   

10.
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嵌合体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旨在探讨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NAPBSCT)后造血嵌合体的临床意义。采用FBC(氟达拉宾+白消安+环磷酰胺)±阿糖胞苷(Ara-C)预处理方案,对28例血液病患者进行NAPBSCT,采集供者和受者术前外周血及术后不同时间段的序列血样,用STR-PCR结合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色和凝胶成像分析技术半定量方法计算供体细胞嵌合率。结果显示:移植后1月,28例患者中1例移植失败,22例形成完全供者造血嵌合体(CC),5例形成混合造血嵌合体(MC);移植后7天时供者细胞即占优势(74.71%),较中性粒细胞(ANC)和血小板(Plt)的平均恢复时间均明显提前;CC组的aGVHD发生率高于MC组(P<0.05),两组cGVHD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1例MC患者发生早期移植排斥;CC组和MC组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1例在CC状态下复发。3例MC患者经早期临床干预治疗获得CC和完全缓解。结论:造血嵌合体的动态定量检测对判断早期植入,预测移植物排斥、复发和GVHD,以及指导临床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淋巴瘤及骨髓瘤的自体移植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治疗通常是通过大剂量的放化疗后给予自体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解救。这种方法对一些化疗敏感的进展性NHL患者,可达到长期的无病生存(DFS),其疗效优于解救化疗。但这种方法只限于那些行自体PBSC移植(PBSCT)的化疗敏感的患者。对于骨髓瘤,自体PBSCT与标准化疗相比较显然可延长患者的DFS;然而,这样也有复发的危险,在DFS曲线中,平台期不  相似文献   

12.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目前治疗恶性血液病最有效的手段.HSCT可通过免疫细胞介导的移植物抗白血病反应(graft versusleukemia reaction,GVLR)消除体内残留的肿瘤细胞,达到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因其治疗相关死亡率较高,使患者的总体生存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非清髓或减低剂量的预处理方案通过降低预处理强度来减少治疗相关死亡,移植后依靠供者免疫活性细胞介导的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来清除剩余的肿瘤细胞,达到完全治愈疾病的目的.本文对非清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复发难治性白血病的临床护理特点。方法对13例复发难治性白血病患者行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13例难治性白血病在非清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过程中(除3例植入失败外),加强预处理相关毒性的预防和护理,重视ABO血型不合引起的造血重建延缓和溶血的现象,定时检测供者造血细胞的植入状况,可以及早发现疾病的复发和移植物被排斥,及时采取措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结论定时检测供者细胞的植入状态,做好预处理相关毒性的预防,重视造血重建,加强移植护理人员的临床观察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是将人胸腺细胞免疫给动物,收集其血清提取免疫球蛋白制成.作用机理主要是选择性对抗人体T淋巴细胞,其作用比非特异性抵抗力的成分要强,在体内通过结合和调整淋巴细胞由循环的单核细胞进行吞噬作用,并固定吞噬细胞成分,抑制同种异体抗原对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刺激抑制淋巴细胞的直接细胞毒性或抗体毒性作用,使周围淋巴细胞减少,从而抑制人体免疫起到抗排斥作用.  相似文献   

17.
ATG治疗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4例临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是将人胸腺细胞免疫给动物,收集其血清提取免疫球蛋白制成.作用机理主要是选择性对抗人体T淋巴细胞,其作用比非特异性抵抗力的成分要强,在体内通过结合和调整淋巴细胞由循环的单核细胞进行吞噬作用,并固定吞噬细胞成分,抑制同种异体抗原对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刺激抑制淋巴细胞的直接细胞毒性或抗体毒性作用,使周围淋巴细胞减少,从而抑制人体免疫起到抗排斥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NASCT)在治疗血液病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NASCT治疗 33例HLA相合的血液病患者。男 2 0例 ,女 13例 ,中位年龄 36岁 (18~ 5 9岁 )。33例中急性白血病第 1次完全缓解期 (CR1 ) 11例 ,CR2~ 34例 ,难治复发性急性白血病未缓解期 3例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 4例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 7例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2例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骨髓纤维化各 1例。非清髓预处理方案 :白血病患者采用环磷酰胺 (CTX)、阿糖胞苷及CD3单克隆抗体 ,6例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氟达拉宾。SAA和MDS患者采用CTX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结果  33例均顺利渡过造血抑制期。平均移植后第 10 .5天 (移植后第 8~ 2 1天 )中性粒细胞计数 >0 .5× 10 9 L ,第 15天 (移植后第 10~ 30天 )血小板计数 >30× 10 9 L。 33例中供者细胞完全植入2 4例 (其中 13例于移植后 1~ 6个月由供受者嵌合性植入转为完全植入 ) ,稳定混合嵌合体 4例 ,移植排斥 5例。 33例中发生急性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各 7例 (2 1.2 % )。随诊 2~ 36个月 2 5例 (75 8% )仍存活。结论 NASCT简便安全 ,并发症少 ,疗效较好 ,为治愈血液病提供了新手段。  相似文献   

19.
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础实验及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清髓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现在被广泛应用在由于年龄或合并症而不适应行传统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身上,采用非清髓性顶处理策略,移植后形成供受体造血细胞混合嵌合状态.淋巴细胞供受体双向免疫耐受,即非清髓性干细胞移植.通过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移植后形成供受体细胞嵌合状态,发挥移植物抗肿瘤效应,来达到治疗目的,与传统造血干细胞移植相比有较低的移植相关死亡率,术后移植物抗宿主疾病发生减少,且扩大了适应证范围,并且非清髓性颅处理方案的改进、移植后相关疾病发生的防治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目前虽然有许多治疗策略被提出,并在动物模型上取得了成功,但其在人体方面的应用仍需得到进一步的证实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背景:选择高效低毒的预处理方案是提高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率的关键。氟达拉滨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均属于强效免疫抑制剂,常用于非清髓性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中。目的:对采用氟达拉滨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为基础的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患者,在预处理中及移植后早期毒性进行比较。方法:32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按照非清髓性预处理方案中的免疫抑制剂分成两组即氟达拉滨组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组,预处理方案均为氟达拉滨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联合减低化疗强度的白消安,环磷酰胺,或者马法兰。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组在形成混合性嵌合体后进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对两组患者预处理中出现的器官毒性进行统计学分析,毒性分级参照Bearman等制订的预处理相关毒性(RRT)分级标准。结果与结论:两组无因预处理相关毒性而死亡。氟达拉滨组转氨酶发生率、腹泻发生率与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氟达拉滨组肝脏毒性发生率、黏膜炎发生率均显著低于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组(P〈0.05);血液学毒性方面,氟达拉滨组白细胞达最低值、血小板≥50×10^9L^-1的时间、输注红细胞量、输注血小板的量均低于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组(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