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观察索他洛尔对慢性心房纤颤患者心电图QT离散度的影响,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比较治疗组52例慢性房颤患者服药前与服药14d后的心电图QT间期、心率校正QT间期(QTc)、QT离散度(QTd)以及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的改变,并与健康对照组52例对比。结果治疗组服药14d后,QT、QTc均较治疗前延长(P<0.05),但QTd和QTcd较服药前缩短(P<0.01)。治疗组和健康对照组服药前后对比,前者QT、QTc、QTd、QTcd均显著延长(P<0.05)。结论索他洛尔使慢性心房纤颤患者QT间期和QTc延长,而使QTd、QTcd适度缩短,这与其抗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液透析(HD)前后QT离散度(QTQTd)的变化,分析HD对QTd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0例MHD患者分别于透析前及透析后立即记录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计算QT及QTd值,同时采取外周血测定生化指标。结果HD后血K+、BUN、Cr明显下降,血Ca2+、QT间期及QTd明显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D可使MHD患者QTd增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3.
曹锋  李夏 《中国医药指南》2010,8(32):214-215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QT离散度变化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测量70例患者与45例正常对照组的QT离散度,按有无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分组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Td、QTcd均显著增加(P<0.01),与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相比,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明显延长(P<0.05)。结论 QTd的增加与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关,QTd可作为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一个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344例常规12导联心电图QTd值,再以其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结果,分成室性心律失常组144例,无室性心律失常组200例,测量并计算各组QTd值及心率校正后的QT离散度(QTcd)值后,进行比较。结果 室性心律失常组QTd为54±18ms,QTcd为56±19ms,无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值为41±13ms,QTcd为41±12ms,以上4组数据相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QT离散度的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相关,且室性心律失常越严重,QT离散度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扩张性心肌病 (DCM)QT离散度 (QTd)、校正过的QT离散度 (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关系。方法 :对 10 7例DCM患者体表心电图QT间期测量值及 89例健康体检者测量值进行对比分析 ,并分析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发生率间的关系。结果 :DCM组的QTd、QTc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QTd≥ 6 0ms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QTd <6 0ms者 (P <0 0 1) ,猝死者QTd、QTcd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结论 :QTd可能是DCM室性心律失常及猝死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令生 《河北医药》2001,23(2):94-95
目的:通过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探讨其与临床关系。方法:应用体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对60例AMI患者进行入院后第一次心电图QTd和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测定,并与50例正常人做对照。结果:(1)AMI患者入院后第一次心电图的QTd、QTcd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1)。(2)死亡组QTd、QTcd均明显长于生存组(P<0.01)。(3)室性心律失常组QTd、QTcd明显长非心律失常组(P<0.01)。(4)心衰组QTd、QTcd亦明显长于非心衰组(P<0.01)。结论:AMI患者QTd、QTcd明显延长,提示AMI患者心肌存在明显电不稳定和复极的不同步性。其不失为AMI发生心脏事件和猝死简单而实用的重要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QT离散度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及预后价值。方法所有患者入院24h内均测定QT离散度[QTd及校正的QTd(QTcd)],出院前24h内再次测定QTd、QTcd。结果各组患者QTd、QTc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死亡患者QTcd与存活者比较明显延长,有统计学意义(P>0.05);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QTd与QTcd是AMI高危患者临床心电学的敏感指标之一,对AMI患者预测严重心律失常及评价心功能状况、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探讨 QT离散度 (QTd)的临床意义 ,进一步评价其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VA)的诊断价值。方法 观察了 132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及 45名正常人 (对照组 )的最长 QT间期(QTm ax)、校正 QTmax(QTcmax)、最小 QT间期 (QTmin)、校正 QTm in(QTcmin)、QT离散度 (QTd)及心率校正 QTd(QTcd)的变化。结果  1AMI组 ,QTmax、QTcmax、QTd及 QTc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1。2 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 (VA组 ) ,QTmax、QTcm ax、QTd及 QTcd均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 (NVA组 ) ,P<0 .0 1。3AMI患者 QTcd≥ 6 0 ms者 ,其 VA发生率显著高于 QTcd<6 0 ms者 ,P<0 .0 1。4AMI死亡组 QTmax、QTcm ax、QTd均显著高于存活组 ,P<0 .0 1,死亡组 QTcd高于存活组 ,P<0 .0 5。5 AMI患者 QTcd≥ 80 ms者其室颤 (VF)发生率显著高于 QTcd<80 ms者 ,P<0 .0 1。结论  QTd或 QTcd可作为判断 AMI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及近期预后的临床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QT离散度(QTd)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各组患者中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2年1月—2007年8月住院的479例ACS患者为观察对象,测量每例患者入院后第一份同步12导联心电图的QT间期、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结果: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QT间期、QTd和QTcd显著大于不稳定性心绞痛(UA)组(P<0.01);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组的QT间期和QTcd显著大于UA组(P<0.05)。结论:QT间期、QTcd可作为ACS患者的高危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乌头碱中毒患者QT离散度(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动态改变的临床意义及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相关的对策。方法常规12导联心电图测量乌头碱中毒者入院(无心律失常时)及出现恶性心律失常治疗恢复正常心律后的QTd、QTcd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47例乌头碱中毒者入院时QTd、QTcd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中毒者治愈前后QTd、QTcd有显著差异,中毒者治愈后与对照组QTd、QTcd无统计学意义。结论QTcd可作为反映乌头碱中毒患者心脏损害程度及预测恶性心律失常的监测指标之一,并采取有效对策可达到抢救乌头碱中毒成功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宋文慧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9):2609-2610
目的探讨不同钾浓度透析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7例作为透析组,另外选择30名健康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透析组患者应用钾浓度为2.0mmol/L、3.0mmol/L的透析液各进行血液透析。采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两组的QT间期并计算QT离散度(QTd)和校正的QT间期(QTcd)。结果透析组QTd、QTcd分别为(52.7±8.2)ms、(63.2±9.O)11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2±6.0)ms、(35.4±7.1)ms(t=2.638、2.750,均P〈0.05)。钾浓度2.0mmol/L组的QTd、QTcd、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63.5±7.6)ms、(72.3±8.0)ms、22.8%(13/57),均明显高于3.0mmolfL组的(52.8±7.7)ms、(60.5±6.4)ms、7.0%(4/57)(t=2.245、2.351,X。=5.599,均P〈0.05)。结论QTd主要反映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和电不稳定性,采用钾浓度为3.0mmolfL的透析液进行透析可以缩短QT间期并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彭晓云 《安徽医药》2014,(6):1141-1143
目的观察比索洛尔对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心室跨壁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选择高血压病并经过M型超声心动图确定有左室肥厚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予除β受体阻滞剂以外的常规降压治疗,治疗组加比索洛尔口服治疗,2.5 mg·d-1开始,根据病情每周调整一次服药量,达到最大耐受量10 mg·d-1为止,疗程为8周。通过测量治疗前后心电图V2导联T波峰—末间期(T peak-end interval,Tp-e间期)和QT离散度(QT dispersion,QTd)及采用心律失常Lown分级标准评价心室跨壁离散度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Tp-e间期、QTd及室性心律失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Tp-e间期和QTd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索洛尔治疗组Tp-e间期和QTd明显缩短,室性心律失常减少。结论比索洛尔可降低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心室跨壁离散度,防治恶性心律失常,减少猝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与通心络胶囊对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并比较其差异性。方法对8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稳心颗粒组(46例)和通心络胶囊组(42例),分别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服用稳心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和通心络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均治疗4周。所有患者于冠状动脉造影前1d(治疗前)、治疗4周后进行心电图检查,测量计算QTd和校正的QT离散度(QTcd)并进行分析;同时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进行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结果治疗前两组间QTd和QTcd无差异性(P>0.05);治疗4周后两组QTd和QTcd较治疗前都缩短,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变化无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QTd和QTcd治疗4周后同时间点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应用稳心颗粒及通心络胶囊均可以缩短QTd和QTcd,从而预防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二者效应可能相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离散度(QTd)的影响。方法4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0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EGb20mL/d静脉滴注治疗,疗程为2周。治疗前后测定和比较QTd及校正QT离散度(QTcd)。结果治疗后两组QTd及QTcd较治疗前缩短(P<0.05),但治疗组比对照组更加明显(P<0.01)。结论EGb能明显缩短AMI患者的QTd,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治疗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168例DCM患者分为基础治疗组(A组,82例)及基础治疗加美托洛尔治疗组(B组,86例),给予B组在基础治疗上加服美托洛尔25mg/tid,疗程12个月。治疗前后应用24h动态心电图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测QTd、QTcd、HR、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B组QTd、QTcd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较A组显著降低(P均〈0.01),左室射血分数较A组明显提高(P〈0.01),而HR、血压无明显变化fP〉0.05)。提示B组疗效明显优于A组。结论:DCM患者长期应用美托洛尔可显著降低QTd、QTcd及VA的发生率,改善心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宋莹  夏燕平 《现代医药卫生》2013,(23):3533-3534,3537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衰竭患者运用维持性血液透析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慢性肾衰竭并发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简称甲旁亢)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营养状况、肾功能、血压、C-反应蛋白(CRP)等的影响。方法将44例慢性肾衰竭并发继发性甲旁亢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血液透析组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组,记录入组前两组患者透前收缩压、舒张压,透后收缩压、舒张压,透前血红蛋白、清蛋白、肌酐、尿素氮,血清钙、磷、甲状旁腺激素、β2-微球蛋白(β2-MG)、CRP水平,6个月后重复检查,记录结果。结果两组患者透析6个月后,透前收缩压、舒张压,透后收缩压、舒张压、清蛋白、血清钙、CRP基线情况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组血红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升高,血清磷、甲状旁腺激素、β2-MG水平较血液透析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能更好地降低血清磷、甲状旁腺激素、β2-MG水平,改善慢性肾衰竭并发继发性甲旁亢症状,同时还能改善患者贫血状态。  相似文献   

17.
季宗杰 《河北医药》2000,22(5):329-330
目的 探讨高血压左室肥厚(LVH)和非左室肥大(NLVH)QT间期离散度(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HRV)之间的关系。关系 对86例高血压患者分为有或无左室肥厚两组进行QTcd与24h动态心电图及HRV测定。结果 发现高血压LVH组的QTcd延长和室性心律失常明显高于高血压NLVH组(P〈0.01),而高血压LHV组的HRV明显低于高血压NLVH组(P〈0.01)。结论 高血压LVH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小剂量盐酸胺碘酮片治疗老年人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51例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给予小剂量盐酸胺碘酮片治疗,观察该药对室性心律失常的控制情况,LVEF、QTc、QTd及平均心率的变化以及心脏外不良反应。结果:51例患者中总有效率为92.16%(47/51),显效34例(66.67%),有效12例(23.53%),无效5例(9.80%)。QTc治疗后较治疗前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Td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心率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VEF治疗前、后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盐酸胺碘酮片治疗老年人室性心律失常是安全有效的,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