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西地那非(sildenafil)对豚鼠噪声性听觉损伤阈移的影响.方法 将豚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噪声暴露组和西地那非给药组,每组10只.西地那非组及噪声组豚鼠在白噪声(A计权声压级110 dB)暴露1周后分别腹腔注射西地那非10 mg/(kg·d)及生理盐水4mL/(kg·d),连续给药4周.分别测试噪声暴露前1日、噪声暴露后1、2及4周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噪声暴露后4周豚鼠耳蜗毛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 噪声暴露1后,噪声暴露组豚鼠ABR阈值(声压级)平均提高19.1 dB,随着时间推移,阈移逐渐加大,暴露后4周,阈值平均提高22.0 dB;西地那非组噪声暴露后ABR阈值提高19.8 dB,给药后阈移逐渐减小,给药后4周,阈值仅平均提高4.8 dB.西地那非组与噪声暴露组相比,除噪声暴露结束后这一时间点以外,其余给药后各时间点ABR阈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扫描电镜显示,噪声组豚鼠耳蜗内、外毛细胞均出现听毛紊乱、融合及缺失;而西地那非组耳蜗病变较轻,听毛仅有轻微倒伏、融合现象.结论 西地那非能够减轻噪声对豚鼠耳蜗毛细胞的损害,降低噪声性听觉损伤引起的ABR阈值升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丙二醛在豚鼠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发病中的作用和电针对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的防治作用及机制。方法 4月龄豚鼠30只分为三组,每组10只,D-半乳糖模型组:豚鼠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300mg.kg-1.d-1,每日1次,连续注射6周;D-半乳糖+电针组:D-半乳糖的用法用量同模型组,同时电针刺听宫、翳风两个穴位;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颈背部皮下注射,每天1次,连续6周。2年龄豚鼠10只(老年组)自然喂养。实验结束后各组行ABR检测,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TBA)检测听皮层、下丘和耳蜗核组织中丙二醛的表达。结果①D-半乳糖模型组ABR波Ⅲ潜伏期比对照组延长(P<0.05);D-半乳糖+电针组ABR波Ⅲ潜伏期比D-半乳糖模型组缩短(P<0.05);②D-半乳糖模型组和老年组豚鼠听皮层、下丘和耳蜗核丙二醛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D-半乳糖模型组相比,D-半乳糖+电针组三个部位的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D-半乳糖模型组与老年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豚鼠听觉中枢的老化可能与丙二醛含量升高所导致的脂质过氧化有关;针刺听宫和翳风两个穴位可通过降低丙二醛的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抑制D-半乳糖所致的豚鼠听觉中枢的老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通过耳后局部注射和腹腔注射神经生长因子(NGF)对拟老化豚鼠内耳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选择4月龄耳廓反应灵敏的纯种豚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A组(对照组)腹腔注射5%D-半乳糖300mg/kg;B组分别腹腔注射5%D-半乳糖300mg/kg和NGF 1000U/kg;C组分别腹腔注射5%D-半乳糖300mg/kg和耳后皮下注射NGF 1000 U/kg。每组每日注射2次,连用4周。各组豚鼠实验前后行ABR测试,处死后分别做透射电镜和TUNEL检测。结果C组豚鼠较B组豚鼠ABR阈值明显降低,TUNEL阳性的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后注射较腹腔注射NGF能更有效地保护拟老化豚鼠的听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本研究小组建立的内耳拟老化模型,研究其对噪声损伤的敏感性,并探讨线粒体DNA缺失(mtDNA)在大鼠对噪声损伤易感的可能作用.方法:2月龄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为4组,A组每日皮下注射D-半乳糖150 mg/kg体重,持续8周;继而暴露于声强为110 dB SPL的噪声环境中,每日连续刺激4 h,持续2 d.B组每日皮下注射0.9%生理盐水150 mg/kg体重,持续8周,然后给予噪声暴露,噪声条件同A组.C组用药方法同A组,D组用药方法同B组,C组和D组均不予噪声暴露.造模后2周测试ABR反应阈改变,并测试各组大鼠膜迷路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T-SOD)、丙二醛(MDA)水平,同时应用巢式PCR(nest PCR)方法检测大鼠膜迷路mtDNA 4834缺失突变,并对PCR 产物进行测序.结果:A组大鼠ABR反应阈改变[(66.250±6.409)dB SPL]较B组[(35.625±4.955)dB SPL]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T-SOD显著下降,MDA水平明显提高,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鼠内耳组织mtDNA4834缺失突变率分别为:A组87.5%(7/8),B组12.5%(1/8),C组75.0%(6/8),D组0(0/8).结论:内耳拟老化模型大鼠对噪声性聋易感,大鼠内耳组织mtDNA缺失突变可增加模型大鼠对噪声性听力损伤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5.
依达拉奉对豚鼠耳蜗急性声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对豚鼠耳蜗急性声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48只白色红目雌性豚鼠随机分为6组.A组(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置,单纯检测听功能和耳蜗自由基含量;B组:鼓室注射生理盐水;C组:鼓室注射依达拉奉;D组:单纯噪声暴露;E组:噪声暴露+静脉注射依达拉奉;F:噪声暴露+鼓室注射依达拉奉.D、E、F组在声压级125 dB的稳态噪声暴露前2 d及暴露2 h后即刻、2、6、12、24、48和72 h检测听功能和耳蜗自由基含量.听功能检测为听性脑干反应(ABR),自由基检测采用电子顺磁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ESR)技术.比较各组动物在不同时间点ABR阈移及自由基含量的变化.结果 急性声损伤后豚鼠ABR阈值明显升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后72 h仍未恢复正常.鼓室注射依达拉奉可使阈值下降约10 dB,而静脉注射则无此作用.空白对照组豚鼠耳蜗自由基值为21.68(cm/g),急性声损伤后耳蜗自由基含量明显增加,在噪声暴露后2 h达峰值,至观察结束时仍未恢复正常.静脉注射依达拉奉组对噪声损伤后耳蜗自由基生成未见明显抑制作用,而鼓室注射组则可明显抑制自由基产生.结论 经鼓室局部应用依达拉奉,对豚鼠急性声损伤后的耳蜗听觉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有效清除局部自由基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factor,NGF)对拟老化豚鼠内耳的作用和机制.方法选择4月龄纯种豚鼠24只,双耳廓反应灵敏,随机分为3组,各8只.A组(对照组)给生理盐水2 ml/kg;B组给5%D-半乳糖300 mg/kg;C组分别给5%D-半乳糖300 mg/kg和NGF1000 U/kg.均腹腔注射,每日2次,连用4周.各组豚鼠实验前后行ABR测试,处死后分别做透射电镜和TUNEL检测.结果 C组豚鼠较B组豚鼠ABR阈值明显降低,TUNEL阳性的毛细胞、螺旋神经节细胞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GF能够有效保护拟老化豚鼠的听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军事航空噪声性隐匿性听力损失(Hidden Hearing Loss,HHL)动物模型并从功能学方面进行评价。方法 90只雄性豚鼠随机分为3组:100dB(A)组、105 dB(A)组、110dB(A)组,不同噪声强度组再随机平均分为5组:对照组、暴露后1天组(1d PE)、暴露后1周组(1w PE)、暴露后2周组(2w PE)、暴露后1月组(1m PE)。对照组不给予噪声刺激,各实验组给予相应强度的军用直升机噪声刺激2h,在相应的时间点运用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进行测试。结果100dB SPL噪声暴露后,豚鼠ABR阈值表现为暂时性阈移,Ⅰ波波幅、DPOAE幅值降低后可恢复至暴露前水平;105dB SPL噪声暴露后,豚鼠ABR阈值表现为暂时性阈移,Ⅰ波波幅降低后未能恢复至暴露前水平,高频区的DPOAE幅值降低;110dB SPL噪声暴露后,豚鼠ABR阈值表现为永久性阈移,Ⅰ波波幅降低后未能恢复至暴露前水平,高频区的DPOAE幅值降低。结论 105 dB SPL某型军用直升机噪声暴露后可使豚鼠出现暂时性听阈偏移,ABRⅠ波波幅降低,从功能学角度考虑,可作为军事航空噪声性隐匿性听力损失模型的理想刺激参数。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大鼠内耳拟老化模型对卡那霉素的易感性.方法 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4组,A组(半乳糖组,14只)5%D-半乳糖颈部皮下注射(150 mg·kg-1·d-1),共8周,继以生理盐水腹腔注射10 d;B组(半乳糖加卡那霉素组,14只)皮下注射半乳糖同A组,8周后,腹腔注射硫酸卡那霉素(500 mg·kg-1·d-1)10 d;C组(卡那霉素组,12只)前8周用生理盐水代替半乳糖,后10 d注射卡那霉素同B组;D组(空白对照组,10只)仅给予生理盐水注射.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es,ABR)检测各组大鼠反应阈,比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膜迷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利用巢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内耳组织线粒体DNA4834 bp缺失突变的发生情况.结果 用药后A组大鼠线粒体DNA 4834 bp缺失突变发生率为100%(28耳/28耳),B组为92.86%(26 耳/28耳),C组和D组均无线粒体DNA 4834 bp缺失突变检出.A组GSH-PX活性为(59.07±8.70)U(-x±s,下同),B组(63.29±12.40)U,C组(136.67±9.53)U,D组(142.10±7.02)U;A组和D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A组和B组、C组和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07和0.151).ABR阈值(峰值等效声压级)A组平均提高(5.36±3.08)dB,B组为(61.79±11.20)dB,C组为(34.17±4.69)dB,D组为(6.50±3.37)dB;A组和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8),B组和D组、B组和C组、C组和D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为0.000).结论 D-半乳糖可以诱导大鼠内耳拟老化模型,内耳组织中线粒体DNA 4834 bp缺失突变率极高,该模型对卡那霉素耳毒性的易感性增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灯盏花素对顺铂致豚鼠耳毒性的拮抗作用。方法将30只豚鼠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A组)、实验对照组(B组)、实验组(C组),每组10只。B组和C组一次性腹腔注顺铂10 mg/kg,同时C组连续10天腹腔注射灯盏花素15 mg.kg-1.d-1,B组等时程腹腔注等量生理盐水。每组豚鼠在实验前后均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在豚鼠顺铂致耳毒性模型完成并检测ABR反应阈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羟基-2-壬烯醛(4-HNE)在各组动物耳蜗的表达,同时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豚鼠耳蜗形态。结果实验前三组豚鼠ABR反应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后B组和C组豚鼠ABR反应阈分别为50.12±18.45、36.32±15.63 dB SPL,均明显高于实验前,且B组显著高于C组(P<0.05),B组豚鼠听功能损伤明显重于C组。4-HNE在A组表达呈阴性,在B组和C组耳蜗表达呈阳性,且在B组的表达明显强于C组。B组耳蜗外毛细胞的损伤明显较C组重。结论 4-HNE在顺铂所致豚鼠耳蜗损伤中呈阳性表达。灯盏花素对4-HNE的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且能拮抗顺铂对豚鼠的耳蜗毒性,表明活性氧(ROS)在顺铂所致豚鼠耳蜗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天麻素对噪声性耳蜗损伤防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天麻提取液-天麻素对噪声性耳蜗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豚鼠28只随机分成3组,正常组8只、噪声组10只和天麻素组10只,暴露于噪声的同时加用天麻素.所有豚鼠均作ABR、耳蜗基底膜铺片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噪声组(64.37dB)和天麻素组(31.25dB)ABR阈值均显著高于正常组(20dB),但天麻素组显著低于噪声组(P<0.01).天麻素组耳蜗毛细胞和静纤毛损害均轻于噪声组.结论天麻素能降低豚鼠噪声暴露后的ABR阈值,减轻毛细胞损害,对噪声性耳蜗损伤有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建立大鼠内耳拟老化伴线粒体突变模型,为进一步揭示老年性聋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策略奠定基础。方法: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2组:A组14只,5%D-半乳糖颈部皮下注射(150mg·kg-1·d-1),共8周,继以生理盐水腹腔注射10d;B组10只,仅给予生理盐水注射。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2组大鼠听阈,比色法检测2组大鼠膜迷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利用巢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内耳组织线粒体DNA4834bp缺失突变的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后A组大鼠线粒体DNA4834bp缺失突变发生率为100%(28/28),B组无线粒体DNA4834bp缺失突变检出。A组GSH-PX活力[(59.07±8.70)U]明显低于B组[(142.10±7.02)U],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A组ABR听阈平均提高(5.36±3.08)dBpeSPL,B组为(6.50±3.37)dBpeSPL,经t检验,A组和B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半乳糖可以诱导大鼠内耳组织拟老化,此模型大鼠内耳组织线粒体DNA4834bp缺失突变率极高,但听阈无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噪声性聋豚鼠耳蜗基底膜毛细胞乙酰化组蛋白H2B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组蛋白乙酰化与噪声性听力损失的相关性.方法 成年雄性白色红目豚鼠60只随机分为噪声组和对照组,两组豚鼠分别进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检测后,噪声组给予高强度窄带噪声(122 dB SPL,3小时)暴露,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噪声组于噪声暴露后1小时、3天、7天、14天和21天分别行ABR检测;并以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两组豚鼠耳蜗基底膜听觉细胞中乙酰化组蛋白H2B的表达水平.结果 噪声暴露后1小时、 3天、7天、14天、21天噪声组豚鼠ABR各频率反应阈均较噪声暴露前及对照组显著增高,且随时间的延长听力逐渐恢复,14天时趋于稳定,达到永久性阈移.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在噪声组豚鼠耳蜗内外毛细胞及Hensen's细胞中乙酰化组蛋白H2B荧光强度较正常对照组减弱,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噪声组豚鼠耳蜗基底膜中乙酰化组蛋白H2B的表达(H2B-AcK5/β-actin比值为0.310 2±0.083 9)较对照组(0.617 9±0.126)明显下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噪声可导致豚鼠内耳感觉细胞乙酰化组蛋白H2B表达水平下降,乙酰化组蛋白失衡有可能参与了噪声性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水杨酸钠对幼年和成年豚鼠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以及螺旋神经节谷氨酸脱羧酶(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GAD)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出生4 d的豚鼠40只和出生后1个月的成年豚鼠40只,分成4组(每组20只):幼年对照组,成年对照组,幼年水杨酸钠给药组[300 mg/(kg·d)],成年水杨酸钠给药组[300 mg/(kg·d)].给药15 d后每组随机选取10只豚鼠检测ABR阈值,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螺旋神经节GAD的表达.各组剩下的动物停止给药,继续喂养30 d后检测ABR阈值和螺旋神经节GAD的表达.结果 给药15 d后幼年水杨酸钠给药组和成年水杨酸钠给药组豚鼠ABR阈值较给药前以及同期对照组均有提高(P值均<0.001),停药30 d后幼年水杨酸钠给药组ABR阈值恢复到给药前水平,而成年水杨酸钠给药组仍停留在高阈值水平;水杨酸钠给药15 d后能明显下调幼年以及成年豚鼠螺旋神经节GAD蛋白表达,幼年豚鼠GAD表达水平低于成年豚鼠(t=4.7,P<0.001),停药30 d后幼年给药组螺旋神经节GAD表达恢复到同期对照组水平,而成年给药组则继续停留在低表达水平.结论 水杨酸钠在对幼年和成年豚鼠ABR阚值以及螺旋神经节GAD表达的影响上存在差异,其对幼年豚鼠的影响更为明显,但停药后幼年豚鼠较成年豚鼠更容易恢复到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自身免疫性听神经病动物模型,探讨其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 DPOAE)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耳廓反射正常的白色豚鼠250只,分离、电泳与纯化豚鼠螺旋神经节及蜗轴内的耳蜗神经纤维抗原,然后与等量完全弗氏佐剂免疫同种豚鼠,其中正常组10只,对照组10只,试验组50只。观察ABR、DPOAE、血清IgG水平、螺旋神经节和耳蜗核团形态学的改变、听神经抗原蛋白在螺旋神经节和耳蜗神经的表达、听神经纤维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免疫后16只动物(32/100耳)出现听性脑干反应阈提高10~25dB,Ⅰ、Ⅲ波潜伏期延长,到免疫后第3周最为明显,随后有逐渐恢复的趋势,其中Ⅲ波潜伏期到第6周恢复正常;该组豚鼠DPOAE没有变化,动物血清IgG显著性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03,P〈0.05);均有不同程度的螺旋神经节细胞变性、数目减少,螺旋神经节和小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听神经纤维出现脱髓鞘、髓鞘断裂等现象。豚鼠耳蜗核各亚核团平均细胞密度和细胞平均面积各组差异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听神经蛋白完全分布于耳蜗螺旋神经节和听神经纤维组织。免疫后34只动物(68/100耳)没有出现ABR反应阈升高,血清IgG没有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螺旋神经节、耳蜗核团、听神经纤维超微结构没有变化。结论建立了豚鼠自身免疫性听神经病动物模型,该动物模型的ABR反应阈轻中度提高,Ⅰ、Ⅲ波有自然恢复的趋势。DPOAE没有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