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吴吟 《太原科技》2011,(11):8-8
中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在保障能源稳定供应、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发展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方面,山西勇于“吃蟹”,掀起了全国煤矿企业兼并重组高潮,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怡笑 《创新科技》2006,(6):8-13
当“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写进“十一五”规划时,中部六省湖北、河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终于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前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国家继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实际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此举,不但中部六省关注,全国关注,连国外也格外关注。4月10日起,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都将目光聚焦于“中部崛起”,纷纷派出记者团采访中部六省的…  相似文献   

3.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要求。中部地区既是我国“三农”问题的集中地;又是承东启西,南北互动的关键区域,其发展可以惠及整个中国。现实中的“中部塌陷”主要受制于中部“三农”。求解中部“三农”的途径主要有:拓宽国家中部政策;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带动产业向中部的梯度转移;加强中部地区的基础教育等。  相似文献   

4.
王君 《太原科技》2011,(11):4-4
中部论坛南昌会议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决策部署,着力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相似文献   

5.
邵宁 《太原科技》2011,(11):7-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企业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当前,中部地区具有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条件,中部各省都确立了很好的发展思路、发展路径和奋斗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很大。中部的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争做促进中部崛起的表率。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发以来,随着全省工业化发展和非农业人口比例增大以及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安徽的城市化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当前,城市化已经成为安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中央提出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举措,给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激励了中部各省加快经济发展的积极性,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整体经济正进入平稳较快的发展阶段.初步预计,2005年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率将在12%左右,比2004年有所减缓.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中部地区经济有望平稳开局,经济增长率将保持在11%左右.  相似文献   

8.
“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积极运用各种财政政策手段和工具.对中部地区安排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1.35万亿元,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318亿元,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资金963亿元,就业专项补助资金492亿元,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资金1768亿元,城市居民低保补助资金446亿元,有力地推动了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9.
图们江地区地处东北亚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中央部位,这里是实现东北亚经济互补的交汇点。因而这一地区的开发成为东北亚各国,乃至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领域。本文以图们江地区交通运输通道建设为对象,分析了图们江地区交通运输通道的构成,现存问题,继而提出了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部地区独立学院教师队伍建设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独立学院已经成为中部地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但这些学院教师队伍并不稳定,教师流失严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扭转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要制定师资建设规划,引进专职教师,加强外聘教师管理,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张占仓 《河南科学》2007,25(1):F0002-F0002
<正>2006年10月18日~19日,2006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在郑州举行.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克昌,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出席开幕式,省委副书记陈全国致辞,副省长徐济超主持.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协、中国工程院和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主题是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转型,实现中部地区跨越式发展.两院院士王浩、钟香崇、李俊贤、王家耀以及来自中部六省的科技界代表400余人参加了论坛。  相似文献   

12.
地方政府作为国家的基础政权单位也是与公众联系最紧密的政府职能单位,其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效对全国电子政务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随着国家长三角区域“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启动,长三角城市群迅速崛起和壮大,正充分发挥科技、教育和人才密集的优势,加快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推动长三角的一体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本文就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的电子政务建设作一比较,揭示中国地方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发展模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周强 《太原科技》2011,(11):3-3
“十一五”的五年,在“中部崛起”战略的引领推动下。湖南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时期。“十一五”期间,全省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十五”的基础上实现了总量和均量翻番。2011年上半年,全省经济继续保持着平稳较快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4.
从《综合交通网中长期规划》发展目标看,中国交通装备业的现状,还远不能适应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需要。交通装备业的发展瓶颈.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很好的投资机会。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茅强调:“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装备的现代化。装备强,则交通兴。提高运输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提高交通装备水平。” 国家将加强高速铁路、跨海湾(峡)桥梁隧道、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离岸深水港、海底油气管线等交通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加强高速列车、洁净能源车辆、大型专用船舶、磁悬浮列车、干支线飞机、高粘原油及多相流管道输送等新型运载工具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加速淘汰落后技术和高耗低效运输装备。还要积极推进交通方式的智能化和信息化建设,加强各种方式的协调和信息资源共享。 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司司长王庆云表示,《综合交通网中长期规划》将进一步促进交通科技进步,国家将制定并实施交通科技进步政策.加大对交通装备业的振兴力度。交通运输业,作为我国基础建设重要部分,理应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领域,我国早已经将其列入了国家“十一五”规划。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必须靠我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现代化水平,以其先进制造技术整体提升我国交通运输业的装备水平,打破关键领域的技术封锁。由此,营造我国良好的交通运输业的良好局面。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等交通设施建设投资大幅增长,都极大促进了对工程机械需求的稳定增长。可以预见,全国性的交通网络建设将有力支撑工程机械的发展。我国工程机械产业在未来几年将保持稳定的快速发展势头,而且将在世界市场逐步建立起较大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5.
《合肥科技》2006,(3):3-5
让电脑听懂人说话,把话语变成文字,再用普通话朗读出来,该是多奇妙!然而。这一切都是现实。 这种中文语音识别、合成系统早已在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成功,最近讯飞又在语音编码、音色转换、口语评测方面取得了突破。3月24日,记者在国家“863”计划语音成果产业化基地科大讯飞公司采访,畅快体验了高技术的神奇:工作人员小董站在演示台.上,让我给她手机发一条短信,我按过发送键,她的手机“嘀嘀”响了两声,随即扬声器立刻播出一句有趣短语。和我发送的内容一字不差。在场的人都笑了。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全面实现"十五"科技计划目标任务、衔接启动"十一五"科技计划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科技工作,对于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实施"后发优势"战略促进安徽奋力崛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先后提出了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要的新观点、新理论,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举措,并在继续鼓励东部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基础上,又适时地作出了"促进中部崛起"等新的重要决策."中部崛起"重要决策的提出,不仅对于全国的全面、协调发展,改变中部发展"塌陷"的不协调状况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对于中部各省(市)的发展,尤其是对安徽的发展,更具有直接的重大现实意义.那么,安徽应该怎样去实现"奋力崛起"呢?笔者认为,"后发优势"战略是实现奋力崛起的对策之一.  相似文献   

18.
《合肥科技》2007,(3):17-17,F0004
目前我省出台的《安徽省“十一五”电子政务建设发展规划》中指出,为实现电子政务的建设规划目标,选择起步容易、基础条件较好、带动力强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作为我省的示范工程,集中力量加以开发、建设,早出成效,以带动全省电子政务的发展。“十一五”时期我省重点抓好以下十大重点示范工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了“九五”期间学校实验室建设情况,真实地记叙了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组织实施、工作成效、存在问题及今后工作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钱野 《杭州科技》2012,(2):14-18
“十一五”期间,杭州市着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推进科技强市建设。在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整合创新资源,建设创新载体,培育创新主体,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