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阴茎癌发生淋巴结转移一般首先转移至腹股沟淋巴结,开放淋巴结清扫术已成为治疗阴茎癌腹股沟区域淋巴结转移的金标准[1],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是开放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切口较大,术后易发生皮瓣坏死、淋巴漏、淋巴囊肿、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等并发症[2-3],极大地增加了患者痛苦.近来,有学者报道了腹腔镜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在保证手术效果的前提下,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术后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4-5].笔者对1例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的患者成功实施了腹腔镜手术,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郑霞  胡雅  周洁  尚攀婷  韩辉  卢惠明 《护理学报》2021,28(13):62-64
目的 总结9例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后伤口二期愈合患者的护理经验,为提高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后伤口二期愈合的护理水平提供参考。 方法 给予保持有效的持续负压,做好创面的观察及护理,引流管的护理,并发症的预防等护理。 结果 8例患者经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10~25 d(平均16 d)后顺利出院,创面愈合良好,未发生并发症,无需皮瓣转移或植皮等2次手术干预。1例患者出现淋巴漏予带管出院,电话随访出院后1周拔除引流管,无其他并发症出现。 结论 封闭负压引流术可促进阴茎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后伤口愈合不良的二期愈合,并且经济有效、易于操作和护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博来霉素配合负压引流在外阴癌淋巴结清扫术后的护理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临床分期I-III期的外阴癌患者40例,均行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加外阴局部根治性切除术,术后腹股沟区均采用负压引流,观察组采用博来霉素配合闭式负压引流,对照组采用单纯闭式负压引流,观察两组患者腹股沟区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腹股沟区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少,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博莱霉素配合闭式负压引流对减少外阴癌根治术后腹股沟淋巴漏有较好的疗效,有利于腹股沟区的愈合,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妇科恶性肿瘤腹腔镜下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漏的发生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2017年8月190例在该院妇瘤科诊断为妇科恶性肿瘤并接受腹腔镜下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术后淋巴漏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并总结归纳出预防措施。结果 22例(11.58%)患者术后发生淋巴漏,16例为淡黄色引流液,6例为乳糜样引流液。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漏组与非淋巴漏组的患者在术前、术后血红蛋白(Hb)、术后血清白蛋白(ALB)水平、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淋巴结清扫数量这5个因素中存在差异(P 0.05),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术后血清ALB水平是导致术后淋巴漏的影响因素。16例单纯淋巴漏患者经过调整饮食、纠正电解质紊乱、静脉营养及持续引流等保守治疗后治愈。6例伴乳糜漏患者给予禁食、肠外营养、皮下注射生长抑素处理,5例患者治愈,1例患者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行手术结扎后治愈。结论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术后血清ALB水平是导致术后淋巴漏发生的危险因素。保守治疗及充分引流可获得满意效果,术中选择合适的能量器械并熟练地掌握操作技巧、熟悉解剖和仔细操作可预防淋巴漏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引导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在阴茎癌治疗中的作用,为临床治疗阴茎癌提供新的方法。方法2013年8月至2013年10月,对3例行阴茎部分切除术后确诊为阴茎鳞状细胞癌的患者行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清扫范围包括腹股沟浅组和深组淋巴结。结果病理证实3例均为鳞状细胞癌,阴茎癌原发灶TNM分期/Broders分级:病例1与病例2均为T2/G1,病例3为T2/G2。3例患者6侧腹股沟区共检出77枚淋巴结,平均每侧切除淋巴结12.8枚,其中检出5枚(6.5%)阳性淋巴结。术后无伤口感染、皮肤坏死、伤口裂开、淋巴囊肿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保证了清扫的高效,明显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阴茎癌手术同期行改良根治性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对腹股沟淋巴结临床阴性患者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双腹股沟淋巴结临床阴性阴茎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术前活检均提示中-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均在阴茎癌原发病灶手术同时行双腹股沟淋巴结改良清扫术。结果 11例患者共22侧创口,无切口感染,局部皮下创口出现淋巴积液7侧次(31. 8%),经换药后均痊愈。术后住院10~21 d,每侧切除淋巴结6~13枚,临床腹股沟淋巴结阴性患者行清扫术提示淋巴结转移阳性率27. 3%;术后平均随诊3年,患者均未见再发淋巴结转移,无死亡病例。结论阴茎癌手术同期行改良根治性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安全可行,在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的前提下可早期发现隐匿性转移病灶,并可降低患者术后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腹皮下腹股沟及盆腔淋巴清扫术治疗阴茎癌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8例阴茎癌患者在腹腔镜下行腹股沟及盆腔淋巴清扫术,给予术前加强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呼吸、血氧饱和度、皮瓣色泽,积极处理并发症等围术期护理。结果:本组8例患者无切口感染、皮瓣坏死、淋巴漏等常见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结论:积极的围术期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阴茎切除术和同期改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阴茎癌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对实施阴茎切除术和同期改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22例阴茎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进行总结。结果本组22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和围手术期护理后均治愈出院,术后平均住院天数为14 d(范围10~18 d),出院时伤口痊愈或仅有小的并发症。伤口部分裂开一侧。皮肤切口边缘坏死13侧(30%),无腹股沟皮瓣感染或深静脉血栓,无下肢淋巴水肿、淋巴囊肿或血肿,无尿道外口狭窄。结论专科护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是阴茎切除术和同期改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阴茎癌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总结12例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阴茎癌患者的护理。护理重点为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和术前准备,以保证患者配合手术;术后监测生命体征及并发症,做好切口及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正确指导体位、活动、术后饮食及出院指导等。12例患者均成功实施腔镜下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无皮瓣坏死、切口感染、淋巴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均病情稳定出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阴茎切除术联合同期改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阴茎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行阴茎切除术联合同期改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的阴茎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本组64例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0~18 d,平均14.5 d;患者均未发生下肢淋巴结水肿、血肿、淋巴囊肿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年,64例患者均无阴茎或腹股沟处复发。结论给予阴茎癌患者阴茎切除术联合同期改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62例患者中36例(58.1%)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者15例(24.2%)。全组共清扫淋巴结1954枚,平均每例清扫31.5枚,187枚(9.6%)淋巴结有转移。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位置、病变长度、胸段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和胸部淋巴结转移、胸部淋巴结转移组数是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预测因子(OR值分别为1.976、1.346、3.012、2.023、2.254,95%C1分别为1.436—2.538、1.032—1.683、1.572~6.825、1.463—4.745、1.483—4.952,P值分别为0.035、0.041、0.012、0.025、0.020)。结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风险因子是施行选择性三野淋巴结清扫的根据,其有效性还需在临床试验中验证。  相似文献   

12.
Because anorectal melanoma, a rare cancer with a poor outcome, does not respond well to local radiation therapy or systemic chemotherapy, surgery is the primary treatment. Herein, we present a case of anorectal melanoma with lateral and inguinal lymph node metastases. A 61‐year‐old woman presented with rectal bleeding. Colonoscopy revealed a black tumor with ulceration in the anorectum. A CT scan revealed an anorectal tumor with left lateral lymph node swelling and right inguinal lymph node swelling. We performed a laparoscopic abdominoperineal resection with later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and right inguinal lymph node dissection. One year after the initial operation, pulmonary metastases were observed, and pulmonary resection was performed. After the pulmonary resection, brain metastases developed, and surgical resection was performed. Despite the recurrence of disease, the patient has survived for 52 months since the initial surgery and continues to receive systemic chemotherapy.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病理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8例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病理特征,并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对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PTMC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0.9%(55/178)。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肿瘤最大直径>5 mm、合并包膜侵犯、癌灶多发、双侧癌灶与PTMC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存在显著关联(P<0.05或P<0.01),性别、是否合并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无显著关联(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肿瘤最大直径>5 mm、癌灶多发、双侧癌灶、合并包膜侵犯均是PTMC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PTMC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有年龄<45岁、肿瘤最大直径>5 mm、癌灶多发、双侧癌灶、合并包膜侵犯,建议临床积极实施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胃癌合并肝硬化患者行根治术的安全性和腹水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胃癌合并肝硬化患者围手术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术前肝脏功能评级Child.Pugh均为A级,其中行D2淋巴结清扫25例(96.2%),切除淋巴结数目平均(33±11)个,12例术后放置了腹腔引流(46.2%),平均引流量为463ml/d,平均拔出引流天数为11d,8例患者应用了利尿剂(30.8%)。结论胃癌根治术时行较广泛的淋巴结清扫术,对胃癌合并肝硬化患者是安全的,对手术前及术后腹水应用利尿剂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研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150例,记录患者的病历资料、术后病理资料,分析年龄、性别、病变部位、肿瘤分化程度、肿瘤浸润深度、肿瘤长度(肿瘤长径)等可能与食管癌淋巴结转移有关的危险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 结果150例食管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患者为60例,转移率为40%。单因素χ2检验显示,在不同肿瘤分化组和肿瘤长径组,淋巴结转移患者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928,P<0.001;χ2=12.06,P=0.002);淋巴结转移患者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部位、肿瘤浸润深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长径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肿瘤分化程度和肿瘤长径是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清扫及术后治疗应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癌外科根治术患者术后并发胆囊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5月至2016年4月本院收治的180例胃癌外科根治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入选的研究对象进行随访调查,根据术后1个月是否并发胆囊炎将其分为观察组(n=59,术后并发胆囊炎者)和对照组(n=121,术后未并发胆囊炎者),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单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空腹血糖是否异常、手术方式的选择、是否进行No.8a淋巴结清扫和No.12淋巴结清扫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血糖异常、手术方式的选择、是否进行No.8a淋巴结清扫和No.12淋巴结清扫是影响胃癌术后患者病发胆囊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伴有空腹血糖异常或需进行全胃切除术的患者,应密切观察术后是否并发胆囊炎,而对于无上述情况的患者,则须在手术清扫淋巴结的过程中注意对相关神经的保护,尽可能的减少损伤,维持术后胆囊的正常功能,进而有效降低术后胆囊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提高胃癌根治手术的疗效,阐明胃癌生物学特性与第16组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的指征及此术式的临床可行性。方法:1995年9月-2000年9月对69例无远处转移的进展期胃癌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对反映肿瘤生物学特性的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分析。结果:在69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中,发现有第16组淋巴结转移者12例,转移率为17.4%;而于浸润型胃癌、肿瘤直径大于5cm、肿瘤侵及浆膜以及第2、3站淋巴结受累时,第16组淋巴结转移率明显增高(P〈0.05);在第16组的各分区淋巴结中又以16A2和16B1区的转移率更高。全组无手术死亡率,手术并发症也未见明显增加。结论:进展期胃癌中有相当一部分发生第16组淋巴结转移,且与胃癌各生物学特性参数相关。只要正确地掌握手术适应证,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也是相对安全可行的,其对胃癌手术的彻底性和远期疗效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乳腺癌不同术式后患肢活动、感觉障碍、淋巴水肿的发病情况,评价患肢功能障碍发病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2005 年~2012 年235 例乳腺癌患者按腋窝淋巴结处理术式不同分为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组(A组,n=120)和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组(B 组,n=115)。测量患者患侧上肢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收活动度,并与对侧比较;测量双上肢尺骨鹰嘴上下15 cm的周径,随访患者术后半年、1 年、2 年患肢功能障碍的发病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半年、1 年、2 年患肢在肩关节活动、感觉方面(麻木和疼痛)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患肢水肿的发病率高于A组(P<0.05)。放疗与患肢淋巴水肿有关联(P<0.05)。结论腔镜腋窝淋巴结清扫术与常规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相比,能降低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淋巴水肿的发病率,但在肩关节活动、感觉障碍方面无差别。术后放疗是增加患肢淋巴水肿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淋巴引流区"前哨淋巴结清扫直肠癌根治术对患者的疗效及环氧化酶-2(COX-2)、前列腺素E2(PGE2)、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93例直肠癌患者,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直肠癌根治术,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示踪剂对"淋巴引流区"前哨淋巴结清扫。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数量、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治疗前后的COX-2、PGE2、β-catenin表达量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术后肛门排气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19,t=-2.12,Z分别=-2.17、6.85,P均<0.05);两组患者的吻合口并发症、其他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0.53、1.58,t=1.58,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的COX-2、PGE2和β-catenin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92、2.27、5.73,P均<0.05)。结论腹腔镜下"淋巴引流区"前哨淋巴结清扫直肠癌根治术临床有效,并能够减少COX-2、PGE2、β-catenin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寻求阴茎肿瘤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了阴茎肿瘤24例,其中鳞状细胞癌21例,基底细胞癌1例,鳞状上皮乳头状瘤1例,Paget's病1例,行单纯性包皮环切术1例,行激光电灼术1例,阴茎部分切除术17例,阴茎全部切除并尿道会阴道造口术2例,随后行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1例,单侧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2例(其中1例加盆腔淋巴结清扫)。3例病人放弃治疗。结果:21例获得随访,行阴茎部分切除术者5年以上生存率为88%,行阴茎全切除术者5年生存率为100%。结论:包茎、包皮过长及不良的卫生习惯是导致阴茎癌的主要因素。阴茎部分切除术是治疗I、Ⅱ期阴茎癌十分合理和有效的方法。对于有明显转称者,应积极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