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复方守宫散治疗中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复方守宫散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中药复方守宫散联合全身化疗,并与单纯化疗组进行对照,两组化疗方法相同。按WHO实体瘤客观疗效评价标准及采用EORTC QLQ-C30(V3.0)对40例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和生活质量的改进进行评价。结果:治疗2疗程后,治疗组近期有效率为45%,对照组为35%,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躯体功能和整体生活质量评分均值显著增加(P<0.05).全身症状(乏力和食欲不振)以及疾病相关症状(气促、疼痛、便秘)评分的均值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乏力、食欲不振、疼痛有效率均超过50%。结论:中药复方守宫散对中晚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有改善临床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药制剂介入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7年5月~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78例恶性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78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9例。对照组仅给予化疗方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药制剂介入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56.41%)显著高于对照组(33.33%),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生活质量改善率(46.15%)显著高于对照组(23.08%),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率(23.08%)显著低于对照组(48.72%),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制剂介入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疗效显著,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较少,临床上应用具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加味一贯煎在提高晚期肝癌患者生存期及改善生活质量方面的疗效.方法: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00例(男性84例,女性16例)随机分成中药组和对照组,2组均进行常规保肝及对症治疗,中药组加用加味一贯煎,比较2组患者的半年生存率、中位生存期、生活质量评分(Karnofsky)、体力状况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中医症候评分.结果:(1)中药组半年生存率为35.80%,中位生存期为114 d;对照组半年生存率为21.21%,中位生存期为71 d,中药组的生存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41).(2)2组中医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Karnofsky标准)、体力状况ECOG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药组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体力方面优于对照组.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病死危险性与ECOG评分和Child-Pugh分期密切相关.ECOG评分越高,病死的危险越大,即ECOG每增加一个单位,相应病死的危险性增加1.8倍;Child-Pugh评分越高,病死的危险越大,即Child-Pugh每增加一个单位,相应病死的危险性增加1.24倍.结论:加味一贯煎能显著提高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半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改善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生活质量和体力状况,降低中医症候评分.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基于TACE综合介入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肝功能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4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70例,并采用电脑数字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行TACE治疗,研究组患者行基于TACE的综合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病灶直径、甲胎蛋白水平及介入次数、各项肝功能指标水平、并发生症发生率及生存率。结果:研究组治疗后的病灶直径显著小于对照组、甲胎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且介入治疗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各项肝功能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TACE综合介入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能降低介入次数,减轻患者的治疗负担,对于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张波 《临床医学》2015,(1):33-34
目的探讨卡培他滨联合中药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消化道肿瘤晚期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术后口服卡培他滨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药扶正解毒散结汤治疗。结果实验组疾病控制率为86.05%,治疗有效率为65.12%,分别高于对照组(76.74%,44.19%)(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2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7.21%(P0.05)。结论卡培他滨与中药联合应用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临床收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对消化道肿瘤并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6月~2011年12月到我院进行介入治疗的80例胃癌、结肠癌和胰腺癌并肝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时间6~60个月,对治疗效果及生存率进行评价分析。结果:经过治疗及随访分析,本次研究的患者平均生存期为19.2个月,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5.0%、33.8%、11.2%。结论:介入治疗不能根治性治疗肝转移瘤,根据患者原发病灶的不同,胃癌及胰腺癌肝转移患者预后较差,而原发肿瘤已切除的患者及富血供肿瘤有较好的预后,患者有更长的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监测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TSGF)水平在消化道恶性肿瘤放射介入治疗前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3年10月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消化科住院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63例,均采取放射介入治疗,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30d、3个月、6个月、1年血清TSGF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血清TSGF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治疗1年后随访,其中3例死亡,15例病情恶化,45例治疗好转,病情恶化者血清TSGF水平[(93.2±12.5)U/mL]高于治疗好转者[(55.4±11.2)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GF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放射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病情预后追踪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晚期恶性肿瘤患者70例,采用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化疗方案治疗,评估患者的近期疗效及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癌抗原199(CA199)和癌抗原153(CA153)水平。结果本组治疗有效率为55.7%,控制率为88.6%;治疗后鼻咽癌、胰腺癌、非小细胞肺癌和消化道癌的CE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胰腺癌和消化道癌患者的CA199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鼻咽癌和非小细胞肺癌CA199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消化道癌CA153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鼻咽癌、胰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CA153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化疗副性反应。结论重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具有显著近期疗效,能够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毒副作用轻,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浆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特异性受体(u-PAR)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43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和21例正常人血浆中u-PA、u-PAR和PAI-1含量.结果食管癌、胃癌和结肠癌患者的血浆u-PA、u-PAR和PAI-1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0.01);肿瘤组中,中、晚期组u-PA显著高于早期组(P<0.05),已转移组u-PA、u-PAR和PAI-1较未转移组显著升高(P<0.05~0.01).结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浆中u-PA、u-PAR和PAI-1含量不同程度升高,并与肿瘤转移和预后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恶性肿瘤放化疗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状况及住院期间营养支持情况,分析营养风险与年龄、体质指数(BMI)、实验室指标、抗肿瘤治疗不良反应等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7月某三甲综合性医院接受放化疗的住院肿瘤患者84例,入院48 h内采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NRS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状况评价,入院14 d或出院时调查营养支持情况。结果:本组84例患者中存在营养风险44例(52.38%),其中14例(31.82%)接受营养支持。年龄≥60岁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高于年龄60岁患者(P0.01),营养风险评分结果与营养评价指标中的血清前白蛋白(PA)、淋巴细胞绝对值(LYM)及BMI呈负相关(P0.05)。消化道肿瘤患者NRS2002评分显著高于非消化道肿瘤患者评分(P0.05)。结论:恶性肿瘤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NRS2002与部分营养评价指标有较好一致性,可较好地反应患者近期营养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本中心30例经手术治疗和病理组织学确诊的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不适及疼痛21例,上消化道出血9例。行胃楔形切除术18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4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8例。病理检查:良性GST患者18例(60.00%),交界性GST患者7例(23.33%),恶性GST患者5例(16.67%)。肿瘤的核分裂相小于或等于5/50HPE和大于5/50HPE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3.50%和60.00%(P0.05)。瘤体直径小于5cm组与瘤体直径大于或等于5cm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0.00%和59.20%(P0.05)。腔内型、腔外型及混合型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80.00%、76.20%和64.70%(P0.05)。胃楔形切除术组与胃大部切除术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88.50%和80.80%(P0.05)。结论 GST临床表现以消化道慢性出血、上腹部不适等为主,良性多见。胃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其预后与肿瘤的核分裂相及肿瘤大小相关,与术式及肿瘤生长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12.
汪景洲  黄纪伟  曾勇 《华西医学》2010,(11):1952-1955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方法和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5月-2008年5月收治的7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 70例患者均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中良性肿瘤20例(28.57%),恶性肿瘤50例(72.43%),良恶之比为1∶2.5;完整切除肿瘤者58例(82.86%),肿瘤部分切除者7例(10%),肿瘤广泛转移行组织活检者5例(7.14%),联合器官切除者18例(25.71%)。术后随访1~5年恶性肿瘤患者45例,其中肿瘤完全切除组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1.67%、66.67%、22.22%,肿瘤部分切除组分别为66.67%、33.3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P〈0.01)。研究发现肿瘤的大小、病理类型、是否完整切除是影响肿瘤局部复发、患者生存率的重要因素。结论早期诊断、充分的术前准备、肿瘤的全切除率能显著改善患者术后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相关高钙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肿瘤中心2007年1~6月收治的603例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总钙、白蛋白、校正血钙(游离钙)及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其中33例合并高钙血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状况.同时对33例患者进行生存期随访.观察终点为发现高钙血症后的生存时间.随访时间截止至2012年6月1日.结果 恶性肿瘤相关高钙血症的发生率为5.5% (33/603),高钙血症的发生与年龄(P<0.05)、临床分期(P<0.01)、血清总钙(P<0.01)、血清白蛋白水平(P<0.01)相关.而与性别、肿瘤类型无关.在转移部位上,肺转移(P<0.05)和骨转移(P<0.01)与高钙血症相关.33倒出现高钙血症患者的生存时间为2~1 467天(中位时间96天),至随访截止时间全部死亡.结论 恶性肿瘤相关性高钙血症多见于晚期,生存期短,诊断高钙血症应对血清总钙进行校正,以血清游离钙判断为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胃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2007年4月—2013年5月收治的489例行手术治疗的胃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各因素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肿瘤浸润深度、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个数、术前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水平升高、是否存在远处转移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个数、术前CEA水平升高、是否存在远处转移是影响胃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肿瘤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个数、是否存在远处转移、术前CEA水平升高是影响胃癌切除术后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背景:人类白细胞抗原G由非经典人类白细胞抗原Ⅰ类基因,其参与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尤其在肿瘤免疫逃逸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是肿瘤复发及转移的重要机制之一。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G在肝细胞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肝癌肝移植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肝癌肝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切除的肝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中人类白细胞抗原G的表达情况,并对患者进行移植后随访。应用Kaplan-Meier法计算累积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回归模型分别进行无瘤生存率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与结论:肝癌组织有77例人类白细胞抗原G阳性表达,癌旁组织中20例。人类白细胞抗原G表达与肝癌直径(P〈0.05)、病理分级(P〈0.05)、血管侵犯显著相关性(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人类白细胞抗原G表达(P〈0.01)是影响肝癌肝移植后无瘤生存率的危险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G表达(P〈0.05)是影响肝癌肝移植患者后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肝癌组织存在人类白细胞抗原G表达。人类白细胞抗原G表达是影响肝癌肝移植患者移植后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人类白细胞抗原G表达患者采取干预治疗及严格筛选肝癌肝移植的适应证及可有效降低移植后肿瘤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499例子宫内膜癌预后及随访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秀丽  何英  杨开选 《华西医学》2009,(6):1403-1407
目的:总结分析子宫内膜癌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的疗效及与各预后高危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住院的子宫内膜癌患者499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总结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特点并进行随访,分析内膜癌高危因素对预后的影响。采用寿命表法计算患者生存率,Wilc-oxon(Gehan)比分法及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因素。结果:(1)手术-病理分期I、Ⅱ、Ⅲ期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94%、100%、75.3%,IV期患者1年生存率57.1%、2年生存率11.4%。(2)单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是否行淋巴结切除术是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3)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类型、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和肌层浸润深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如特殊病理类型、手术-病理分期期别晚、组织学分级为G3和深肌层浸润,应辅以术后治疗以提高生存率。(2)分期越晚,生存率越低(P〈0.05)。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常规放射治疗与放射治疗同期合并顺铂(PDD)加卡培他滨(CAP)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有效性,同时评价此联合方式的安全性。方法:从2003年2月至2005年11月,78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Ⅲ、Ⅳa,92分期)随机分为两组,放化疗组在放疗的第1、4、7周均用PDD+CAP各化疗一周期,PDD:20 mg/m2,静脉滴注,连用5天;CAP:1 000mg/m2,每天2次,连用14天,休7天;21天为一周期。两组放疗方法相同:鼻咽原发灶采用60Co外照射,颈部淋巴结引流区采用60Co前切线照射加深部X线垂直照射,鼻咽部剂量为65~70 Gy/6.5~7周,颈淋巴结转移灶剂量为65~70 Gy/6.5~7周。结果:放化疗组及单放组治疗结束后3个月鼻咽部肿瘤完全消退率分别为89.7%,69.2%(P(0.05)。3年生存率分别为76.9%,53.8%(P(0.05)。结论:顺铂加卡培他滨方案联合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可改善患者的生存,毒副反应可耐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诊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2001年3月—2008年3月对40例原发性肝癌急诊破裂出血患者,急诊行TACE治疗,观察治疗后的止血率及肿瘤的切除率,并比较急诊TACE治疗后肝切除组与非切除组的疗效。结果: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急诊TACE止血率为82.5%(33/40)。患者TACE治疗后的肿瘤切除率为30%(12/40)。按是否接受肝切除手术分成手术组及非手术组,随访两组患者1、3年生存率分别为75.0%、42.9%及50.1%、0.0%,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诊TACE是控制原发性肝癌自发性破裂出血的有效手段。部分患者能获得手术切除的机会并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9.
何南  张高杰 《中国康复》2014,29(6):447-449
目的:观察综合康复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方法:KOA患者4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2组均给予负压动态干扰电疗法和中西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放射状冲击波治疗。结果:治疗30d后,2组膝关节损伤患者疗效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膝关节分级疗效及关节积液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均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治疗KOA配合中西药物对膝关节疼痛和活动度具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