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6 毫秒
1.
我国体育赞助工作起步较晚,目前存在短期行为较多,市场开发过多、过乱等问题。赞助企业和体育行政机构、体育赛事组织机构要积极协调、沟通,通过建立赞助目标、诚信市场体系、多维评价体系等方式,将体育赛事的人文理念与赞助商的企业品牌融合在一起,积极有效地实施并实现赞助合作,保障赞助商的合法权益,使体育部门与赞助商的共同利益得到协调有序的发展。更快的使我国体育赞助市场走向一条良性的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2.
以赞助广州亚运会的中国体育品牌为研究对象,通过测试3种态度(对赛事的态度、对赛事活动的参与、对赛事赞助的信任)预测3种赞助后的效益(对赞助商的印象、口碑以及购买意愿)。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对赞助的信任,对该赛事的态度可以较好地预测出购买意愿;对赞助的信任也可预测出对赞助商的口碑以及印象;从而确定对赞助的信任在对赞助结果的预测中取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实证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奥运品牌营销进行研究。从奥运品牌营销的概念入手,揭示赞助商奥运品牌战略的重要性,明确奥运营销的根本含义和奥运带给商家的品牌价值。通过对奥运营销以及奥运品牌理论的深入剖析,发现奥运品牌营销对赞助商在企业形象、品牌形象塑造和产品销售、品牌推广等方面都起到积极的意义,国内赞助商必须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优化营销渠道以实现"品牌奥运化",对国内企业展开奥运营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2008奥运对我国体育赞助商权益保护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赞助市场是当今体育市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而赞助商是体育赞助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和实现者,以赞助商的权益为视角进行研究,对于我们了解整个体育赞助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北京2008年奥运会是全世界的一次体育盛会,同时其是世界经济的一个大舞台.本着"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承办理念,北京奥运紧紧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在成功承办了本次赛事的同时,全面的推动了我国体育赞助市场的发展,也为我们研究体育赞助商的相关权益提供了不少素材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企业的奥运会赞助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企业作为奥运会赞助商的起源及发展进程,介绍奥运TOP计划和企业赞助奥运的赞助策略。提出中国企业的奥运赞助,必须根据自身的品牌地位、经济实力、目标市场范围,选择最佳的层次和对象进行赞助。  相似文献   

6.
第11届全运会赞助市场分析及开发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朴勇慧 《体育科学》2011,31(1):63-68,84
全运会作为我国规模最大、层次和水平最高的综合性运动会,其赞助市场的开发日益重要,成为为全运会创造良好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结合第11届全运会赞助市场数据,分析目前全运会赞助市场现状及运作特征。通过对14个城市1 819位消费者进行问卷调查,从赛事质量、赛事知名度、赛事品牌形象、赛事目标市场4个维度对全运会赞助价值进行系统分析与测评。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从消费者认知视角探讨全运会赞助市场开发的战略模式,提出赞助平台支持模式,并进一步分为品牌支持模式和市场支持模式,为赞助企业与其消费者之间建立一个沟通平台,进而深度开发其赞助市场。  相似文献   

7.
第11届全运会市场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历届全运会特别是第8、9、10届全运会的赞助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山东省的实际状况,对山东省举办第11届全运会市场化运作展开研究,为第11届全运会的体育赞助与市场开发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8.
在回顾体育赞助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体育赞助的现状及赞助北京奥运会的意义进行了分析。指出国内企业成为赞助商所要面临的主要风险,探讨参与北京奥运赞助的国内企业如何规避赞助营销风险,最后提出提高奥运赞助效益的一些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我国体育赞助商所面临的若干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前,我国体育赞助商面临如下问题:不成熟的体育赞助市场限制了我国体育赞助商的投资热情;体育赞助商面对薄弱的体育赞助体系感到无奈;体育赞助商对赞助对象的选择充满困惑;过于追求短期效益,体育赞助短期性行为太强;体育赞助缺少“组合拳”;体育赞助策略的模式实施缺少想象和创新,这些均是困扰我国体育赞助商能否沿着规范化、专业化健康发展的直接因素,并据此对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论体育经纪人的体育赞助经纪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介方--体育经纪人的角度时体育赞助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体育赞助经纪程序主要分为策划阶段、谈判签约阶段、执行监督阶段、赞助评估阶段4个阶段.其中策划阶段是能否打动目标赞助商,从而最终合作的关键一步;谈判签约阶段是保障合同双方权益的重要阶段;执行监督阶段是对所代理的赞助商的权益的维护和保证的过程;赞助评估阶段为提高自身信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现代奥运会商业赞助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奥运商业赞助在推动奥运会向前发展过程中具有巨大作用。笔者从奥运会商业赞助的特征入手,全面阐述奥运商业赞助的目的、"TOP"计划实施的具体内容、奥运会商业赞助商的条件、赞助商的特点、奥运商业赞助的市场关系以及奥运赞助商赞助的利益等。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整理、历史回溯和逻辑比较等研究方法,以深化改革为出发点,纵向将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全运会改革措施进行系统梳理,横向归纳这些改革措施的经验特征,继而展望全运会未来的改革方向。研究发现,自全运会诞生以来,改革不曾间断,全运会改革表现出围绕竞技体育为中心、伴随利益博弈与平衡、从封闭向开放与包容转变、推动多元价值与功能凸显等4个方面阶段性特征。为了更好地实现全运会服务新时代我国体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提出未来的全运会改革需妥善处理全运与奥运之关系、积极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格局、充分发挥全运会的溢出效应、理性看待改革当中的负面问题、向常态化和科学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奥运赞助对塑造国际品牌的重要性为切入点,对北京奥运赞助市场的环境进行分析研究,分析了我国企业所面临的良好的赞助环境和塑造国际品牌的历史契机。借用可口可乐等国际大公司赞助奥运,塑造国际品牌的成功经验,提出了适合我国企业的一些奥运赞助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以奥运会赞助商施乐公司赞助风险为例,对奥运会赞助商的风险类型进行了归纳,并从企业品牌与技术能力、企业财务风险分析等方面提出了对赞助商进行风险评估的方法,同时以北京奥运会为实证研究了风险规避的方法,以期促进大型体育赛事主办方和赞助商的双赢.  相似文献   

15.
张建会 《中国体育科技》2012,48(2):10-19,56
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深入地剖析和解释了1949-2009年间全运会制度的演变历程.结果显示,重建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全运会竞赛制度经过60余年的发展与变迁,已经从初始的制度状态历经调试、转型和创新,初步跨入现代化发展阶段,其变迁的图景丰富地展示了全运会在追求现代化进程中的艰难繁复;全运会制度变迁深深地受国家宏观制度环境、各种政治变量及行为主体的利益行为这些“制度的深层结构”影响;全运会的历史性变迁在制度存续的正常时期和关键节点时期,都表现出较强的路径依赖特征;全运会的演变主要以国家主导的渐进式变迁为主,实现制度创新是其未来发展路径的主要选择.  相似文献   

16.
对健美操融入全运会开幕式大型文体表演的时代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第8~11届全运会开幕式大型文体表演中健美操的表演为研究对象,对健美操融入大型文体表演的时代特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时代发展的共性特征为健美操的融入奠定了基础;时代发展为健美操的融入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7.
跆拳道于1988年汉城奥运会首次亮相,2000年悉尼奥运会正式成为奥运项目至今已经经历了4届奥运会。跆拳道也从裁判主观打分步入了电子护具时代。2008年无缘奥运的电子护具,也将在2012年正式进入奥运赛场。本文将参考2012年全国跆拳道冠军赛中男子58KG、68KG、80KG三个奥运会体重级别的半决赛及决赛,共9场比赛的12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总结使用DaeDo电子护具的我国男子跆拳道奥运级别运动员技战术特点,为跆拳道技战术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我国企业参与北京2008奥运会赞助情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我国企业参与2008北京奥运会赞助十分踊跃,体现出了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赞助层次高,全面参与了从组委会供应商到奥运会全球合作伙伴等各层次的奥运会赞助计划;二是赞助费用高,有些组委会合作伙伴的赞助费用甚至高于成为国际奥委会全球赞助商的价钱;三是参与企业多,参与奥运会赞助计划的企业目前已经超过了20家。本文还对我国企业奥运赞助营销中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为我国奥运赞助企业做好奥运营销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19.
简要分析了体育赞助的兴起和发展,指出体育赞助效益的最大化取决于赞助活动策略应用。并以三星为例研究其在曼谷亚运会和悉尼奥运会中的活化活动,最后指出体育赞助者应围绕体育赞助效益的4个方面,开展赞助活化才能使体育赞助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The significance of sport, especially mega sport events, has been widely acknowledged as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ism and national identity.1?1. Alan Bairner, Sport, Nationalism and Globalization: European and North American Perspectives (New York: Suny Press, 2001). The use of the National Games by the nationalist government to promote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manage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from 1910 to 1948 is examined in this paper. It begins with an interpretation of how Western sport was introduced to China, how China achieved its sovereignty of sport and how sport aided national salvation and nation-building. It examines the birt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ational Games, and the interplays of National Games and nationalism in the context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erspectives. It concludes that the promotion of National Games met the demands of China's national salvation and the principles of Chinese nationalism such as sovereignty, territorial integrity and patriotic sentiments. The National Games in the Republican China era played a role that was more than that of a sport event but one of shaping Chinese independent nationhood and national ident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