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总结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临床超声及病理特征。 方法对7例1995年1月至2014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临床收治并经超声及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超声声像图特征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7例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患者8个乳腺原发灶中单发6例,多发1例;大小7.0~60.0 mm,平均大小(34.0±19.6)mm;其中6个呈实性低回声,2个呈囊实性混合回声;8个原发灶形态均不规则、边界模糊;2个出现点状及条状钙化。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示7个原发灶血流丰富(Ⅱ或Ⅲ级),1个原发灶未见血流(0级)。术后病理大体标本示8个乳腺肿物中实性6个,颜色灰白,质中,边界不清;2个肿物内部分呈囊腔样。1例70岁老年患者乳腺癌根治术后胸壁多次复发,超声显示胸壁复发灶呈厚壁无回声;2个胸壁复发灶大体标本示肿物均呈囊腔,囊壁厚,镜检示纤维脂肪及骨胳肌组织内见鳞状细胞癌浸润。 结论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病灶较大,超声显示肿瘤内部较多囊性成分和丰富血流,对诊断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与超声表现特征。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至2016年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经病理检查证实的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患者12例,共12个病灶。采用t检验比较有无淋巴结转移、有无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患者超声评分差异;采用方差分析比较不同分化类型、Dukes分期患者超声评分差异。 结果所有患者均发现乳腺肿块,5例患者肿块周围有卫星结节。12例患者中,乳房各象限均有肿块分布。超声检查提示,12个病灶中,9个为低回声,3个为混合回声;12个病灶均边界模糊且形状不规则,7个病灶内呈囊腔样,4个病灶钙化。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5个、2个、2个、3个病灶分别测及1级、2级、3级、4级血流信号。12个病灶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超声评分为(3.5±0.1)分。有无淋巴结转移、不同分化类型、Dukes分期病灶超声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933、F=3.099、F=4.133,P均<0.05),而有无ER、PR表达病灶超声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3、0.378,P均>0.05)。 结论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其特异性,超声检查显示肿瘤内部有较多囊性成分及丰富的血流,这有助于临床对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腺产生基质的化生性癌(MP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对1例MPC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进行观察,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CK、CK 5、CK 8、vimentin、desmin、S-100、SMA、ER、PR、c-erbB-2、EMA、actin、GFAP、p 63和Ki-67并复习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及起源。结果患者女性,51岁。右乳肿块2.5 cm×2.2 cm×2.1 cm大小。镜下见肿瘤结节状生长,结节周围为大片上皮样巢团,中央为黏液软骨样基质背景及坏死,内见少量成片、条索状排列的上皮样细胞团,核分裂象易见。免疫组化:上皮细胞CK、CK8、EMA多数(+),而基质星芒状细胞则为(-),上皮细胞及间质内vimentin、CK5、S-100、p 63均灶状(+),巢团区域Ki-67阳性率为50%、desmin、SMA、ER、PR、c-erbB-2、GFAP和actin均(-)。患者行乳腺改良根治术。术后进行紫杉醇加表柔比星化疗6周期,随访26个月,无复发和转移。结论 MPC是乳腺少见恶性肿瘤,推测起源于干细胞,行乳腺改良根治术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乳腺化生性鳞状细胞癌(metaplasia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breast,MSCCB)是乳腺化生性癌的特殊类型,临床较为罕见,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点。需广泛取材,建立正确诊断思路,联合应用免疫组化,才能明确诊断。本文结合我科一例MSCCB,复习相关文献,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化生性癌(M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乳腺化生性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其中包括2例鳞状细胞癌,3例含有鳞状细胞癌成分的腺癌(伴有鳞状分化的腺癌),1例癌伴间叶分化。对所有肿瘤组织进行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6例化生性癌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30~70岁,平均53.5岁。临床上多以无痛性乳房肿块为首发症状,均行手术治疗。免疫组化显示伴有鳞状分化的腺癌中除1例ER和PR(+)外,其余ER、PR均(-);上皮标记物CK7、CK8、CK5、34βE12和E-cad均(+),p63部分(+);癌伴间叶分化中,间叶成分S-100、vimentin、SMA和CD10(+),ER和PR(+)均在导管癌区域表达;1例伴有鳞状分化的腺癌和1例鳞状细胞癌EGFR(+);6例cerb B-2均(-)。结论 MC是罕见的乳腺恶性肿瘤,病理形态学表现为多样性,免疫组化显示多数激素受体(-),根据化生的成分不同表达相应的上皮及间叶组织抗原。  相似文献   

6.
1病例报告女,54岁。以右侧乳腺肿物2个月为主诉入院,外科检查:于右乳内上象限可触及一约1.5 cm×1.5 cm大小的肿物,肿物质硬,表面光滑、界清,活动度好,右腋下未触及肿大的淋巴结。既往:无外伤史。巨检:送检脂肪样组织一件,4.5 cm×4.5 cm×2 cm,临床已部分剖开,切面见一囊实性肿物,大小为5 cm×2 cm,肿物切面灰白、质脆,肿物中心见一直径1 cm的囊腔,内容物已流失。镜检:癌细胞呈巢状、团状排列,细胞呈多形性、梭形,可见细胞间桥,细胞胞浆丰富,红染,核大小不一,核染色质浓,见嗜酸性核仁,核畸形,见病理性核分裂像,可见瘤巨细胞,囊壁内及表面均…  相似文献   

7.
1例乳腺分泌基质的化生性癌(matrix-producing metaplastic carcinoma,MPMC)的患者,女,48岁,自觉左乳肿块4个月余,镜下见浸润癌直接转化为黏液软骨样基质,中间没有梭形细胞过渡区域。免疫表型:肿瘤细胞PCK,CK(34βE12),CK5/6,CK14,S-100,vimentin,EGFR,GATA-3,E-cadherin均阳性,calponin灶状阳性,ER,PR,HER2,P63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50%。特殊染色AB-PAS示:软骨黏液样基质。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breast carcinoma,MBC)是一种少见的乳腺浸润性癌,MPMC是一种极其罕见的MBC亚型,具有独特的病理特征,依据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点,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7例乳腺化生性癌(MCSC)病例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组织学类型及鉴别诊断。方法 27例MCSC按其化生主要成份分为:纯上皮型,包括4例鳞状细胞癌、2例腺鳞癌、12例梭形细胞分化的腺癌;混合型上皮/间叶化生性癌,异源性成份包括2例血管肉瘤样成份、2例横纹肌肉瘤样成份,5例伴有软骨和骨化生性成份。按照肿瘤化生性成份选择性的做免疫组化标记,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二步法)。结果 18例化生性癌上皮及梭形上皮细胞膜抗原(EMA)(+),14例细胞角蛋白(CK)8/18(+)、6例CK5/6(+)、8例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63(+)、Her2(-),波纹蛋白(Vim)(-)。9例混有异源性间叶成份的化生性癌中,8例Vim(+),4例CK8/18(+)、CK5/6(-)、ER(-)、PR(-),Her2(-)。2例含横纹肌肉瘤样化生性癌肌红蛋白(MG)(+),MyoD1(+)。2例含血管肉瘤样化生性癌CD31、CD34(+)。5例含骨及软骨样化生性癌S-100蛋白(+)。结论 MCSC罕见,由于病理形态的多样性,分类很不统一,免疫组化多数表达上皮及间叶组织抗原,但很少表达ER,PR,易引起误诊,严格按规范取材及做免疫组化可以帮助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对乳腺鳞状细胞癌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51岁。右侧乳腺无痛性肿物6个月,于2009~02-09入院。6个月前发现右侧乳腺肿物,无疼痛,1个月前自觉肿物增大,未经其他治疗,无其他病史。查体:右乳腺外上象限与内上象限间触及一肿物,质韧,轻度压痛,与周围组织边界尚清。  相似文献   

10.
1 病历简介病人 ,女 ,5 3岁。因右乳房肿块 18个月入院。查体 :双侧乳房对称 ,乳头无内陷 ,皮肤无橘皮样改变 ,无酒窝征 ,右乳内上象限可扪及 4cm× 6cm× 7cm大小肿块 ,质硬 ,表面不光滑 ,边界不清 ,局部轻压痛 ,与皮肤、胸壁无粘连 ,左侧乳房未触及肿块 ,右侧腋窝可扪及 1.5cm× 2 .0cm大小淋巴结 ,质硬 ,左腋窝未扪及淋巴结肿大。行右乳房肿块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查到癌细胞。行右乳腺癌根治术 ,术后病理示 :乳腺鳞状细胞癌 ,高 中分化 ,乳头皮肤未查见癌 ,右锁骨下淋巴结查见癌转移 ( 2 /4 ) ,腋窝淋巴结查见癌转移 ( 3 /13 )。免疫组…  相似文献   

11.
三阴性乳腺癌超声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超声表现及其临床、病理特征。 方法 将318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根据术后免疫组化染色评价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情况分为TNBC和non-TNBC组,并分析比较其超声表现和临床、病理特征。 结果 ①318例乳腺癌患者中,TNBC患者占16.35%(52/318)。②病理结果显示TNBC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高于non-TNBC组(P<0.05)。③超声显示,TNBC组肿块有边缘毛刺征、内部微钙化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2~3级的病例数明显低于non-TNBC组(P<0.05)。 结论 TNBC腋窝淋巴结转移率较高,但部分患者缺少典型的恶性肿块特征,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提高临床及影像学医生对TNBC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2.
乳腺黏液癌的声像图特点及病理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乳腺黏液癌的超声特征及病理学基础.方法对44例乳腺黏液癌的超声与病理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纯型:本组28例,超声呈低或等回声,形态规则,边界清,内部回声均质,后方回声增强.病理黏液量多,部分边缘呈膨胀性生长.本组误诊率64%(18/28).混合型:本组16例,超声呈低或等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均质,后方回声不增强.病理黏液量少,边缘均呈浸润表现.误诊率19%(3/16).结论单纯型黏液癌类似良性疾病,了解其声像图特点对提高诊断率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超声形态学表现与病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经手术证实的152例乳腺良、恶性肿瘤高频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乳腺良、恶性肿瘤在肿瘤形态、边界、边缘回声、内部回声、衰减、钙化、血流分布方面具有明显差异。结论乳腺良、恶性肿瘤的超声形态学表现与病理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可根据其超声表现对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评估。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报道了1例女性双侧乳腺癌。在其第二侧腋窝淋巴结发现了转移性化生性癌而双侧乳腺和第一侧腋窝淋巴结均未发现化生性癌。患者的病程经过和肿瘤组织、细胞病理形态的演变以及免疫组化结果均表明间叶肿瘤组织部分是化生而来的。S-100(+)和actin(+)显示了肿瘤组织肌上皮细胞源性。肿瘤组织中的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其CD68(+),显示其来源于正常的组织细胞,是机体对肿瘤的反应。本文还对化生性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伴髓样特征乳腺癌的超声图像特点及超声误诊原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乳腺外科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4例伴髓样特征乳腺癌患者(共24个病灶)的超声声像图,超声观察指标包括肿块数量、大小、边界、形态、内部回声、后方回声及肿块内部是否伴微钙化、腋下淋巴结受累及肿块内部血流情况。 结果24例伴髓样特征乳腺癌中18例术前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超声诊断准确率为75.0%(18/24);4例术前超声参照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级3级,误诊为纤维腺瘤,2例术前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分级5级,误诊为浸润性导管癌。 结论超声检查对伴髓样特征乳腺癌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分析其误诊原因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对本病声像图特征的认识,避免误诊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实性乳头状癌(solid papillary carcinoma,SPC)的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乳腺SPC患者的资料,分析其临床病史、FFDM表现及病理特征,并对SPC的FFDM征象进行二项式检验。结果:15例SPC患者中,1例合并高级别导管内癌,1例合并黏液腺癌。13例患者FFDM图像上发现肿块,其中12例表现为高密度影;9例病灶边缘清晰,4例边缘模糊;13例均表现为边缘浅小分叶;5例病灶内见钙化。1例表现为不对称性致密影,1例未见明显肿块。二项式检验结果显示,边缘浅小分叶、高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征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SPC的FFDM表现为边缘浅小分叶、高密度等,大多数病灶边缘清晰,且与病理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