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实施气管切开术的适应证、时机和方式尚存争议.近期的一些研究显示,早期气管切开增加了患者舒适度和依从性,可以减少镇静剂的使用,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与ICU住院时间等.因此,早期气管切开可能使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受益,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是一种较好的气管切开方式,但要正确把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2.
本院ICU病房自2000年7月建立至今,因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患者52例,发生医源性感染6例,给抢救治疗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为此,笔者对感染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了相应的防护措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52例中,男25例,女27例;年龄20~78岁,平均46岁。其中有机磷中毒27例,颅脑损伤10例,多发伤8例,ARDS4例,COPD3例。均行有创机械通气,其中经鼻气管插管18例,经口气管插管29例,行气管切开5例。机械通气治疗时间最短4小时,最长10天。发生感染6例中,其中2例系邻床,同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ICU危重病患者床边开展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ercutaneous dilational tracheostomy,PDT)的安全性。方法 2001年5月-2010年12月,对421例需长时间机械通气的危重病患者在床边行PDT,男309例(73.4%),女112例(26.6%),年龄(57.6±19.7)岁,PDT前插管时间(10.2±5.7)d。采用经导丝导引下经皮扩张钳气管切开(guide wire dilatingforceps,GWDF)技术。记录患者一般资料、PDT前插管时间、PDT手术时间、PDT后机械通气(MV)时间、总MV时间和气管套管留置时间,同时记录术中并发症、术后3 d内和3 d后并发症。回顾性记录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以及患者预后。结果 PDT手术时间(10.3±3.8)min,PDT后MV时间1-249 d(中位数17.0 d),总MV时间6-260 d(中位数26.0 d),气管套管留置时间21-186 d(中位数43.5 d)。术中并发症发生率8.3%(35例),3 d内并发症发生率5.9%(25例),3 d后并发症发生率4.0%(17例)。住ICU时间6-331 d(中位数32.4 d),ICU死亡率16.4%(69例)。住院时间6-653 d(中位数58.5d),死亡率18.5%(78例)。结论 PDT技术是创伤小、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和安全性高的微创外科方法,是危重病患者预期长时间MV的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纤雏支气管镜在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应用时的检查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收录我院ICU 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45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治疗的机械通气患者,对检查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经皮血氧饱和度,心率变化等各项指标的变化进行监测.结果:本组共45例共48次纤支镜检查治疗,成功42次.涉及疾病包括:肺部感染25例;ARDS7例;外科术后肺不张8饲;食管一气管瘘5例.行纤支镜检查治疗后,平均动脉压、经皮血氧饱和度下降,心率增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丰小时平均动脉压、经皮血氧饱和度、心率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纤支镜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且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5.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ICU常见的以难治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常需进行机械通气改善缺氧,提高氧合乃至改善全身状况,采取合理而有效的镇静措施可使患者更好地耐受人工气道及通气模式,增加呼吸机与患者的协调性,减少人机对抗,使机械通气达到最佳效果[1]。本研究旨在观察并评价咪唑安定在应用于ARDS机械通气患者持续镇静时对呼吸及循环功能的影响。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01年2月~2003年5月本院ICU收治的诊断符合ARDS标准并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共21例,男13例,女8例,年龄(45.21±11.53)岁。其中严重肺部感染6例,多发伤5例…  相似文献   

6.
声门下吸引气管导管在ICU防治肺部感染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巍 《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12):1024-1025
重症病房的肺部感染的发病率极高,尤其对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其病程较长,治疗上也较普通患者更困难,治愈后易复发,病死率高[1]。我院ICU自2004年12月~2007年3月收治61例重症病房须长期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其中31例使用声门下吸引气管导管治疗,疗效显著,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61例入住ICU的重症病房须长期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气管插管15例,气管切开46例,其中男34例,女27例,年龄(46.08±2.57)岁。APACHEⅡ评分(16.47±3.52)分;其中42例有呼吸机(Servo-s)通气。入住ICU时常规查血常规、胸部CT,痰培养检查无肺部感染证据;…  相似文献   

7.
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急性呼吸衰竭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并急性呼吸衰竭 (ARF)是临床重症之一 ,机械通气的合理应用 ,提高了该类患者存活率。现将我科 5例COPD并ARF患者机械通气治疗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5例COPD患者 ,男 4例 ,女 1例 ,年龄 5 3~ 75岁 ,平均6 2 6± 7 6岁 ,病史 6~  相似文献   

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7,(14):1258-1261
[目的]评价需机械通气的颈髓损伤患者,早期及晚期气管切开的时机对其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颈髓损伤并行气管切开患者共36例。按气管切开的时机分为早期组及晚期组。观察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总时间及气管切开术后的时间),ICU住院时间(总时间及气管切开术后的时间),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病率,同时评估两组气管切开的并发症。[结果]早期组有明显较短的机械通气时间,包括总机械通气时间[(23.46±2.23)d VS(34.55±4.53)d]和气切后机械通气时间[(15.24±4.74)d VS(25.41±9.74)d],及较短的ICU住院时间[(21.92±5.94)d VS(39.04±15.95)d],两组患者在气管切开后肺炎的发生率无差别(60%VS 80.95%);两组总体并发症的例数,早期组要低于晚期组(1例VS 5例)。[结论]需机械通气的颈髓损伤患者,早期行气管切开术,可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减少ICU住院时间及长时间插管的并发症,且并未增加颈椎手术切口感染。但并不能减少与机械通气相关的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9.
经皮扩张气管造口用于ICU病人56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院ICU自1995年开始普及经皮扩张气管造口(PDT)技术,并与传统气管切开术作了对比观察。资料和方法 56例需要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的患者,男42例,女14例,年龄18~82岁,随机分为2组各28例,组采用PDT技术(英国Portex公司)。其操作要领如下:患者仰卧位,肩下垫枕以暴露气管。消毒铺巾后,在3~4气管软骨之间用带注射器的套管针穿刺,证实套管针已进入气管后,留置套管,插入导引钢丝并留置,然后拔出套管。以穿刺点为中心,作1.5~2.0cm的纵形或横形切口。将导引钢丝从扩张钳的尖端小孔穿出。扩张钳顺导引钢丝向下扩张,钝性分离软组织直至气管内。证…  相似文献   

10.
<正>2012年3月~2017年3月,我科采用经皮空心钉固定与切开张力带固定治疗40例第5跖骨基底部骨折患者,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 1病例资料本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20~58岁。患者均为闭合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5 d。按照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1)经皮空心钉固定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20~58岁;(2)切开张力带固定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改进机械通气患者经鼻置胃管的方向,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方法 将12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按传统方法置管,观察组置管时当胃管前端到达口咽部时旋转胃管180°后继续置入所需长度.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及平均置管时间.结果 对照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55.0%,观察组为9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观察组平均置管时间(60.0±8.0)s,显著短于对照组[(108.0±21.0)s,P<0.01)].结论 改良法具有置管成功率高,操作安全方便的优点,更适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昏迷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PSDT)在ICU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8月至2014年10月期间到本院就诊的55例入住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需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根据气管切开方式的不同分为PSDT(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组32例,OT(开放性气管切开术)组23例,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切口长度、术中缺氧时间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 PSDT组手术切口长度(15.0±0.7)mm、手术时间(9.6±1.1)分钟、出血量(6.0±1.2)ml、术中缺氧时间(6.5±1.9)秒,均小于OT组的(35.2±3.6)mm、(30.3±2.3)分钟、(22.2±2.1)ml、(16.1±1.1)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切口出血、切口感染、皮下气肿等并发症显著降低(P值均0.05)。结论经皮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简单、快捷,并发症少,在危重症患者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正> 我们统计了1982~1997年15年间570例气管切开危重患者,其中,绝大多数经气管切开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在570例气管切开术中,男352例,女218例;年龄最小者1.5岁,最大者78岁。其中喉科112例,烧伤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PDT)中应用超声探查及引导穿刺在心脏外科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8年7月至2012年8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心脏术后行气管切开患者共51例,其中瓣膜置换术后20例,主动脉夹层(De BakeyI型)术后1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1例,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后3例。根据切开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手术切开(sT)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58.0±15.2)岁;纤维支气管镜辅助经皮扩张气管切开(FOB-PDT)组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63.5±13.5)岁;超声辅助经皮扩张气管切开(US-PDT)组13例,男7例、女6例,年龄(64.5±10.2)岁。比较3组手术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PDT均顺利完成,ST组中手术失败1例。总体出血事件ST组为41.18%、FOB-PDT组9.53%、US-PDT组7.70%(P=0.038),纵隔感染发生率sT组17.65%、FOB-PDT组及US-PDT组均为0%(P=0.046),差异有统计意义。3组气管内导管保留时间、住ICU时间、住院时间、死亡率及术中低氧血症、气胸、皮下气肿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T组1例后期发生气管狭窄。结论PDT结合实时超声检查能够提供颈部解剖信息,指导穿刺部位选择,在心脏术后患者中应用能够提高手术安全性,降低操作难度,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床旁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重症监护室(ICU)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ICU收治的75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外科气管切开术治疗者为对照组,37例;于床旁完成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者为观察组,38例。记录两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ICU住院时间,统计两组术后并发症及手术费用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9.67±4.19)分钟,明显短于对照组(16.32±4.51)分钟,t=6.617,P=0.000;术中出血量为(6.68±4.62)ml,明显少于对照组(20.76±3.24)ml,t=15.242,P=0.000;术后ICU住院时间为(13.59±6.74)天与对照组(16.79±6.41)天比较,t=2.105,P=0.038;手术费用为(547.87±26.86)元,明显高于对照组(315.74±18.62)元,t=43.385,P=0.000。观察组并发症率18.42%(7/38),明显低于对照组48.65%(18/37),χ~2=7.708,P=0.005。结论床旁完成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少,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费用偏高,但在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机械通气病人呼吸道感染原学监测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呼吸道感染是施行人工机械通气治疗时常见的并发症 ,其发生与机械通气密切相关 ,发病率9.0 %~ 60 .0 % [1] ,可使病人的住院时间延长 ,病死率增高。1 997年 1月至 1 999年 1 2月我院 ICU对机械通气 48h以上的 1 79例病人进行病原学监测与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1 79例中 ,男 92例、女 87例 ,年龄 1~ 87岁 ,平均 ( 4 6.0± 6.0 )岁。其中重型颅脑损伤 93例 ,脑出血1 6例 ,有机磷中毒 1 2例 ,慢性支气管炎合并呼吸衰竭 8例 ,肝胆疾病 4例 ,高位截瘫 3例 ,格林巴利综合征 1例 ,复合伤 2 3例 ,脑肿瘤术后 1 1例 ,…  相似文献   

17.
年龄对ICU机械通气患者记忆和舒适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年龄对ICU机械通气患者记忆程度和舒适度的影响。方法ICU机械通气超过24 h的患者,转出ICU 3~7 d内行回顾调查。按年龄分为<30岁(A组,n=22)、30~60岁(B组,n=45)和>60岁(C组,n=46)三组,分析年龄对机械通气和气道吸引记忆程度和舒适度的影响。结果113例患者纳入,C组患者APACHEⅡ评分(19.00±9.15)分明显高于A、B组[(8.38±6.37)分(、13.38±5.93)分](P<0.05)。A、B组患者ICU住院时间[(3.89±4.99)d、(3.38±3.63)d],明显短于C组[(7.46±14.47)d](P<0.05)。C组患者记得机械通气和气道内吸引的比例最低,仅为47.8%和21.7%,明显低于A、B组(P<0.01)。B组患者机械通气痛苦指数为(2.58±3.11),明显低于A组和C组[(6.80±2.42)和(7.43±2.28)](P<0.01)。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加,患者对机械通气和气道吸引的记忆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8.
常规刷牙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常规刷牙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作用,为寻找更为有效的口腔护理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将98例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应用传统擦拭法进行口腔护理,观察组(50例)采用常规刷牙方法进行口腔护理;两组口腔护理后均给予口腔冲洗和咽部深吸引。比较两组机械通气1周后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1周后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常规刷牙配合口腔冲洗及咽部深吸引能显著降低VAP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及ICU住院的时间。  相似文献   

19.
正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9月—2019年7月我院接受治疗的40例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男12例,女8例;年龄30~78岁,平均(44.86±3.42)岁。实验组男13例,女7例;年龄30~77岁,平均(44.85±3.40)岁。两组各项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方法对照组接受传统手术方式进行治疗,主要内容包括:多以T管引流术以及胆总管切开取石方式为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序贯无创通气(NIV)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患者机械通气撤机中的应用。方法将2007年7月至2009年7月在我院行单纯CABG后机械通气≥24h、氧合指数150mmHg的52例患者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序贯无创通气组(SNIV组):19例,男16例,女3例;年龄69.26±8.10岁;延迟撤机组(PMV组):33例,男28例,女5例;年龄70.06±7.09岁。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观察NIV对患者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结果 SNIV组首次撤机时间早于PMV组(26.46±3.66hvs.38.65±9.12h,P=0.013);SNIV组总辅助呼吸时间(29.26±21.56hvs.54.45±86.57h,P=0.016),住ICU时间(2.44±2.99dvs.4.89±7.42d,P=0.028)和术后住院时间(10.82±4.31dvs.14.01±19.30d,P=0.039)均短于PMV组;肺部感染率(5.26%vs.30.30%,P=0.033;)和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10.53%vs.45.45%,P=0.030)均低于PMV组;而撤机成功率、二次气管内插管率、气管切开率、肺部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30d病死率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行NIV后,SNIV组患者心率、中心静脉压、肺动脉压、肺动脉楔压与基线值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而收缩压(129.66±19.11mmHgvs.119.01±20.31mmHg,P=0.031),心排血量指数[3.01±0.30L/(min.m2)vs.2.78±0.36L/(min.m2),P=0.043]和氧合指数(205.95±27.40mmHgvs.141.33±9.98mmHg,P=0.000)则明显升高。结论序贯NIV是CABG术后机械通气有效和安全的撤机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