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乡村是乡愁情思与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无风景、无风貌、无产业”的“三无”乡村,因缺乏产业及其他条件的支撑,导致乡村风貌提升困难。文章将美学设计作为赋能乡村风貌提升的突破口,分析“三无”现状及难点,以规划、精神空间、节点设计作为主要探索路径,探究美学赋能“三无”乡村的风貌提升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2)
在现代设计美学学科的建构过程中,设计美学与美学、设计之美的特质、设计之美与艺术之美、设计之美的实用性、设计美学的教学内容等问题,是首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从景观、遗产、社区视角审视巴渝传统场镇,场镇之美表现在自然山水和巴渝民居街巷的糅合、江河与丘陵唇齿相依,具有独特的韵味和美学价值。以传承同兴场镇传统风貌为基础,以活态遗产、核心社区为视点,以社区设计为手段,通过3年的驻场调查,为保留可持续的风貌特征,重新梳理社区人与人的关系,提升居民素质和意识,进而改善场镇街巷建筑的硬件构造,并对单体建筑进行逐次再生设计,从而改变整个场镇风貌。调查实践-反馈-再设计-再实践的循环式研究为巴渝传统场镇的风貌留存和蜕变发展做出思考、提炼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刘永辉  李晓峰 《新建筑》2022,(4):118-123
民间书院空间遗产的保护大多仍停留在物质层面,与之密切关联的非物质层面文化遗产保护的缺位,往往导致其遗产空间活态性缺失。文章基于田野调查,分析民间信仰背景下闽南民间书院祭祀功能被强化的现象及其所致的空间格局变化。依托对空间节点、空间路径、空间区域的剖析,厘清闽南民间书院祭祀空间的特征,探讨书院祭祀空间要素与祭祀行为的“对话”关系,解析民间信仰背景下闽南民间书院祭祀空间的价值所在。进而充分揭示闽南民间书院“儒”“俗”相依的特质,总结其在民间信仰背景下得以存续并保持活态的动因,为书院及类似空间遗产的整体保护与文化传承探索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爷爷家青年旅社以乡村旅游带动旧村活化。项目通过采取植入策略,在充分保护旧村风貌的前提下,巧妙地把握住了新建筑介入的尺度与分寸。项目通过居住盒子的植入,模糊了床铺、房间、建筑、村落的尺度关系,并创造出新旧、内外、视线、光线等一系列有趣的建筑设计契机。  相似文献   

6.
周振宇 《华中建筑》2005,23(2):21-22,43
该文对“新、特、奇”的内涵作出了界定,阐明了“新、特、奇”与建筑美的辩证统一关系,认为“新、特、奇”是我国建筑美寻求多样化发展的一种探索,是中国建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同时对建筑形式的“新、特、奇”与城市的美的关系表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福州马尾造船厂旧区的历史传承和城市用地重构之间的耦合与冲突关系为研究导向,提出了历史文化传承、工业遗产激活、功能多元植入的“传承·激活·多元”理念,并将其渗透到功能调整、景观重塑、肌理整合、建筑改造等规划设计层面,以实现福州马尾造船厂旧区在传承中焕发出新生命力的目的,进而探索“活态遗产”的更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孙俊桥  姚雨芮 《新建筑》2023,(2):138-143
市场化背景下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是我国当前城乡发展的理论热点和实践难点、痛点。研究梳理了重庆市丰盛镇复兴资本介入的全流程,通过“风貌复兴”和“殡旅融合”两条线索揭示资本模式通过“土地置换”“产权置换”和“旅游引流”的策略,成功进行古镇空间再生产、优化路径与协同治理;并借助空间资源主次及流程的合理配置,平衡资本与地方政府、原住民的多方诉求,实现“多赢”的同时重塑了古镇风貌,达到活态传承、延续乡愁之目的。研究可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市场化发展提供可行的现实样本。  相似文献   

9.
姚亦锋 《城市规划》2019,43(11):120-127
乡村景观审美的深层次观念是人地关系,而非表层的"好看",深刻地联系着人类可持续发展方向。中国传统乡村与山水画意境同脉同源,乡村审美空间有对应山水画的特质、结构和哲学目标,具有含蓄淡雅的美学风格,历史源远流长。本文以山水画作为基点审视乡村景观的诗意栖居结构体系,分析乡村审美多尺度空间的关系以及脉络过程。现代中国大规模快速城市化发展,许多乡村传统的审美空间面临解构和重构,传统人文理念丧失。中国山水画是探索乡村审美传统以及现代空间构建的重要途径,希望以艺术的视角规划实现地区人类与自然景观的和谐,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深远运行。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12)
以培养具有现代婺商特质的应用型跨文化商贸人才为目标,通过重构商贸类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婺商文化教育体系、研发素养课程,搭建"跨文化"实践平台、创设培育婺商特质环境等举措,探索提高商贸人才质量的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东南大学老图书馆加固改造利用的设计实践,分析了"老建筑"的范围界定和赋予新使命的重要性,提出改造设计的两项原则:"修旧如旧"、"传统精神与现代思想氛围互动"的原则,并通过功能提升、交通空间设计、结构加固设计、增添基础设施,更换配套设备、消防设计、室内装饰、节能设计等七方面具体的改造措施,保障这两个原则得以较好贯彻,从而揭示赋予"老建筑"新的使命,在快速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周详  吴欣雨 《中国园林》2023,39(12):74-80
“透明性”从一种空间美学,演变为一种用以描述事物深层组织关系的空间性质,因兼具“秩序性”与“多义性”而衍生出“矛盾性”特质。这种矛盾性源于“现代性”共时态与历时态的对立统一——共时态的理性逻辑追求“秩序性“,历时态的流动观念则导向“多义性”。“透明性”的“矛盾性”以图示语言为载体,通过语素“词义扭曲”、语体“结构重组”和语义“语涉双关”3个层面予以呈现。不同层面的矛盾在绘画、建筑、景观3种艺术形式中存在差异化外在表征,且在“绘画-建筑-景观”的演进顺序中,呈现出逐步综合与复杂的态势。景观空间中的“透明性”矛盾,可以归纳为“动态生长”“尺度嵌套”和“时空层叠”3种表达形式。针对上述3种特性,当代景观设计可分别通过“形式动态与过程设计”“分级渗透、抽象隐喻与视廊建构”“异质拼贴与厚性共融”等多种基于“透明性”的设计手法,来充分挖掘设计场地的“矛盾”潜力,并创造新型景观设计范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农耕大国,以农业景观为基础的乡村游憩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将有限的资金合理地打造"乡村嘉年华",将农业景观作为景观资源与第三产业游憩相结合,利用农业景观的审美价值,提升传统农业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保持其生态价值,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新的思路。但当前在发展"乡村嘉年华"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乡村嘉年华"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对“元教育”性质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入“元教育”这一概念是建立“元教育学”的基础步骤。如何界定这一概念 ,如何理解这一概念 ,是关系到学术发展的重要问题。文章从“元”概念入手 ,又从对象、方法等方面展开思考 ,对怎么把握“元教育”的性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孔惟洁  何依 《城市规划》2018,(1):101-106,111
"非典型名村"指那些没有列入"历史文化名村"或"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历史村落。在这类村落中,历史源头清晰,传统生活尚存,却没有成片的传统风貌民居和完整的历史空间结构,历史信息通常以零散化的形式隐含在现代机体中。这类村落的数量庞大、涉及面广,是延续传统文化生活的载体。作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制度之外的"边缘性"群体,由于缺少相关的政策约束、资金投入和建设引导,随着快速城镇化带来乡村剧变,历史风貌和传统文化残存在现代化的夹缝中,乡愁无处寄托。本文以宁波市东钱湖下水村为例,通过农耕环境的整体保护、历史节点的集成串联、院落单元的重点修复等选择性保护措施,针对乡村社会记忆和文化复兴,来探讨"非典型名村"的保护与发展规划。  相似文献   

16.
“广州大学城”的前身“小谷围岛”曾有着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典型的岭南传统村落。现今,大学城仅余4条保留村,传统村落风貌大不及从前。“文化遗产漫步系统”是近年一种很好的保存和展示文化遗产的方法,笔者尝试运用此种方法,借鉴香港屏山文物径的经验,以北亭村作为试验,召集民间学术组织、社工、村民和大学生,以公众参与的方式,在广州大学城传统村落中共同策划、建设“文化遗产漫步系统”,并组织导赏,以此向大学生和本地村民普及历史文化保护思想、唤起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17.
孙施文 《城市规划》2007,31(8):80-87
通过对上海"新天地"空间模式的深入分析,揭示了"新天地"在城市再开发过程中避免采用全面拆旧建新和原汁原味保护的方式而采用"第三条道路"的方式在上海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取得成功的特征及其深层次原因,并指出了其所采用的嵌入式空间策略所造成的对地区公共空间组织模式的整体性改变,这种改变全面颠覆了原有的公共空间模式并深刻地影响了与周边地区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8.
乡村经济的转型发展与环境面貌的改善是北京郊区新农村建设中的两大核心目标。对于较为偏远的山区村落来说,乡村旅游产业的成功培育与原有社区的有机更新已被公认为有效的发展策略。然而从过去实践来看,逐渐暴露出乡村旅游发展的"雷同化"以及旅游与社区更新非良性互动等一系列的问题。在新一轮的实践项目中,必须以新的思路来克服上述问题。本文以周口店镇黄山店村改造项目为例,对发掘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特色和协调旅游发展与社区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提出对"乡村性"的发掘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核心思路,并结合规划设计实践对该思路进行了进一步的诠释。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浙江省乡村发展愿景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再到共同富裕的纵深推进,以单个行政村为单元的美丽乡村创建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发展诉求。基于自然资源禀赋或基础设施地理空间连续性的美丽乡村联创联建工作,是破解各行政村独立发展的多重瓶颈的创新性尝试。针对具有明确的目标、资金、时间约束的美丽乡村创建行动,基于“产业-空间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试图探讨一种面向美丽乡村联创联建的规划设计方法,即“二阶三心法”。这一方法从乡村地区的存量资源切入,旨在系统性、创造性地回应创建行动目标,开展面向产业-空间复合型目标的空间规划干预:一是基于“土地矛盾最小化原则”进行空间节点设计,二是基于“空间投入-融合效益最大化原则”形成特色主线,三是基于“优先塑造-示范带动原则”打造示范样板。进一步的,结合湖州市道场乡菰城片区规划设计工作,探讨了该方法在产业策划和空间设计层面落地应用的关键问题和解决策略,为中国先发地区美丽乡村联创联建的规划设计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中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范畴,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内涵,对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该文认为,"中和"思想运用到现代建筑中的主要表现是"矛盾统一"、"群"、"大气"和"谦和文雅",并讨论了这种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