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的影像学状况,以便在治疗中减少易诱发的疾病。方法对长期住院的423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肝胆B超检查,并与某学校1076例职工健康体检结果比较。结果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肝胆B超检查结果的异常阳性率为52.72%,其中胆囊结石发生率21.75%,占整个阳性率的41.26%,脂肪肝的发生率为18.20%,占整个阳性率的34.53%。胆囊结石及脂肪肝异常阳性率与普通人群相比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易出现药物性内脏疾病,尤以肝胆显著,必须定期进行相关的检查,及时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类别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病患者血糖、血酯及体质量的影响。方法对入组的408例精神病患者进行详细实验室检查,对血糖、血酯及体质量异常的患者分别进行分组分析,了解其相关性。结果在本组患者中,血糖增高14.7%,血酯异常25.2%,IBM异常47.1%,代谢异常与惠精神病种类无关(P〉0.05),而年龄越高、药物剂量大、治疗时间较长以及联合用药组代谢异常发生率较高(P〈0.01),其中血酯及IBM异常更明显(P〈0.01)。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引起患者代谢异常风险较高,血酯及IBM异常更突出。  相似文献   

3.
张菊花 《北方药学》2019,16(2):65-66
目的:探讨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引发心电图改变的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5月收治的120例精神病患者为研究对象。120例精神病患者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按照患者服用药物类型分为3组,即利培酮组、氯丙嗪组和氯氮平组,每组40例。分别在服药2/4/8周之后进行心电图检查,并分析抗精神病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结果:长期服用利培酮、氯丙嗪和氯氮平都会对心电图带来影响,三组心电图异常率进行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异常中窦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ST-T改变。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对心电图造成影响,应该定期对心电图进行检查,为临床的科学、合理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心电图改变情况.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7月~2016年3月60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均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按照入院顺序分成利培酮组、氯丙嗪组和氯氮平组,每组20例,观察心电图改变情况.结果:利培酮、氯丙嗪和氯氮平在服药后均对心电图产生影响,总异常率为36.67%;三组心电图异常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次为氯氮平组>氯丙嗪组>利培酮组;心电图异常改变中窦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最高,然后为ST-T改变.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对患者心电图产生影响,应定期复查心电图,采用比较合理的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变患者心电图变化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120例急性脑血管病变患者分为脑出血组(65例)和脑梗死组(55例),收集其心电图(ECG)及预后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出血组ECG异常发生率(89.2%)明显高于脑梗死组(5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出血组ECG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律过速、ST段异常、T波改变和Q—T间期延长;脑梗死组主要表现为期前收缩、左室肥厚、心房颤动、ST段异常等。死亡患者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85.3%)明显高于好转患者(5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电图的改变对临床诊断及预后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经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记忆功能的变化究竟是有改善还是下降。方法选2010年1月~2012年1月就诊于本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照组用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在治疗期间进行记忆检测评估并对比评分差异。结果通过不同类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患者评分随时间推移,缓步改善(P〈0.05)。结论精神分裂患者服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记忆功能有改变.起到了良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方法 对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定时行心电图检查。结果 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有18.8%致心电图异常。结论 抗精神病药物可致心电图改变,经及时对症处理后可恢复。  相似文献   

8.
王茂萍 《河北医药》2009,31(14):1752-1753
目的探讨新型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与氯氮平对患者糖代谢的影响及其与糖化血红蛋白(HbAlc)间的关系,为精神科,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6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按HbAlc正常与异常分组后.随机服用阿立哌唑和氯氮平治疗,检测治疗前和治疗8厨空腹血糖(FPG)、糖耐量实验(OGTT)餐后2h血糖(PBG)值。结果HbAlc异常组氯氮平治疗前后比较P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氯氮平治疗后与阿立哌唑治疗后比较P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Alc异常组药物间PB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立哌唑对患者糖代谢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
钟碧峰 《淮海医药》2009,27(2):139-140
目的对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胸痛患者进行分析,认识其临床意义。方法将36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有无轻度异常,分为管壁光滑组(A组)和冠脉造影轻度异常,管壁不光滑、狭窄〈50%组(B组)2组,比较其高危因素及心电图ST—T改变。结果B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高于A组(P值均〈0.05),B组心电图有ST-T改变者为14例,与A组4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对于冠脉造影轻度异常,造影狭窄〈50%患者,有必要控制危险因素,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疾病患者胆结石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94例住院精神病患者(患者组)及15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B超检查,同时观察体重指数、血糖及病期等指标。结果胆结石检出率:患者组为25.5%(其中男23.72%,女28.57%),对照组为6.49%(其中男6.89%,女5.56%)。患者组体重指数和血糖方面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精神病患者胆结石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其原因可能与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后患者活动减少,体重增加,糖、脂质代谢异常以及胆囊收缩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1.
黄塘娟 《海峡药学》2016,(10):269-271
目的:研究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9月到2016年1月间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患者并出现不良反应( ADR)患者共120例,统计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患者使用药物种类和ADR表现形式,比较两组患者的给药方式。结果男性患者的 ADR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 P<0.01),年龄在31~50岁的患者的ADR发生率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 P <0.05),患者发生中枢神经系统ADR、胃肠道ADR、皮肤、ADR 发生率较其他ADR高(P<0.05),患者年龄大其 ADR发生时间和恢复时间明显高于年纪小患者(P<0.05)。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类不良反应,好发于男性及中年人群中,同时引起氟喹诺酮类药物所致的ADR因素有许多,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ADR,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有利于控制ADR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下壁心梗时心电图心前导联ST段的压低、压低幅度及持续时间。寻找早期判定急性心肌梗塞重危患者的指标。方法84例下壁心肌梗塞分为有ST段压低组及无ST段压低组。根据ST段压低持续时间分为A组和B组。A组为ST段压低在1周内恢复 ;B组为ST段持续压低超过1周未恢复。对上述各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与住院死亡率有ST段压低组较无ST段压低组明显增高P<0.05 ;在有ST段压低组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及住院死亡率 ,B组明显高于A组P<0.01。有严重并发症者的ST压低幅度总和明显大于无严重并发症者 ,P<0.01。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心前导联ST段压低、压低幅度越大 ,持续时间越长者 ,其病情重 ,并发症多 ,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三支病变的病例的心电图进行分析。方法分析113例心肌酶正常的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三支病变的病例的心电图,根据血管狭窄程度将病人分为仅有狭窄无闭塞为狭窄组和有确切血管闭塞为闭塞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经分析发现两组的心电图存在异常Q波、ST段异常、T波异常的比率都是血管闭塞组较高(P〈0.05),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则是血管狭窄组较高(P〈0.05),两组患者心电图无异常的几率基本一致。结论心电图对心肌酶正常的冠脉三支病变患者病变程度的诊断有一定帮助,但还需其他手段辅助。  相似文献   

14.
段蕴  杜红  王薇  杨媛媛 《临床医药实践》2011,20(10):725-727
目的:了解动态心电图对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检出率并分析其特点。方法:回顾四年间2 460例动态心电图,对符合早期复极综合征诊断者进行分析。结果:符合早期复极综合征患者40例,检出率1.62%,均为男性,年龄22~70岁。动态心电图检出比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1 0 0%∶1 5%,P<0.0 5),Ⅰ型明显多于Ⅱ型(8 5%∶1 5%,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对早期复极综合征检出Ⅰ型为主,以青壮年多见。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抗精神病药物对糖代谢的影响,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入组条件选定465例研究对象,测定其血糖,并用统计方法处理.结果:精神病人糖尿病发生率为3.68%,糖代谢异常发生率为9.89%,第1代抗精神病药糖代谢异常发生率高于第2代抗精神病药物.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对糖代谢均有所影响,临床应用中应尽可能用糖代谢异常较小的药物,做到合理用药,以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陈锋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3):329-33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87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28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梗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血清CRP含量测定,计算其异常率并进行比较。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NDS)对患者评分。结果:脑梗死组CRP含量高于腔梗组,腔梗组高于对照组(均P<0.01);脑梗死组的CRP异常率高于腔梗组(P<0.05);CRP异常的患者NDS评分的改善低于CRP正常组,且CRP异常者预后中,无变化和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对照者(均P<0.01)。结论:CRP水平是临床评价脑梗死严重程度和预后的一个重要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带状疱疹神经痛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和腺苷钴胺,比较两组治疗3d、6d、9d疼痛情况、疼痛减轻时间、疼痛消失时间、治疗时间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治疗3d、6d、9d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疼痛减轻时间、疼痛消失时间、治疗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87%)显著高于对照组(8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肝功异常、肾功异常、注射部位疼痛、注射部位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状疱疹神经痛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可显著缓解患者疼痛、缩短治疗时间,具有较高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19.
赵彩荣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4):2130-2131
目的 观察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的剂量对心电图异常的影响.方法 对持续服用氯氮平治疗2年以上的81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不同剂量的氯氮平时的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氯氮平≥200 mg/d有35例患者,其中27例有心电图异常,占77.14%;<200 mg/d有46例患者,其中24例有心电图异常,占52.1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3,P<0.05);两组心电图异常均以T波异常占首位,窦性心动过速居第二位.结论 患者心电图的异常改变和氯氮平的剂量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并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多.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茴三硫治疗精神药物所致口干的疗效。方法:对46例服用精神药物所致口干的患者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在原服用抗精神病及抗抑郁药物剂量不变的基础上加服茴三硫片75 mg·d-1,少数患者用50 mg·d-1,统计每周的显效率,并将第1周与第4周的显效率进行前后对照。结果:46例入组患者治疗第1周的显效率为36.96%,第4周的显效率为93.48%,前后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1)。药物不良反应有腹泻和胃纳下降,但均减量后缓解。结论:茴三硫对精神药物所致口干的疗效较好,并随用药时间的延长疗效越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