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垂体腺瘤是发生在腺垂体的良性肿瘤,是颅内常见的肿瘤之一,通过放射学检查和尸检,垂体腺瘤的发病率高达22.5%左右[1].除泌乳素型外,手术治疗是垂体腺瘤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由于垂体腺瘤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垂体腺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尚不尽如人意.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基因组学和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垂体腺瘤发生、发展机制研究也取得了较大进展,进一步阐明垂体腺瘤发病机制,有利于提高垂体腺瘤的诊治水平.一般认为垂体腺瘤是单克隆来源的肿瘤,垂体腺瘤的发生和发展是由原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细胞周期失调、微小RNAs (miRNAs)和长链非编码RNAs(lncRNAs)表达异常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现就垂体腺瘤发病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人类垂体腺瘤发生、发展中相关基因的表达与功能.方法 应用人全基因组寡核苷酸芯片HG-U133A2.0检测8例垂体腺瘤组织(生长激素腺瘤、泌乳素腺瘤、促性腺激素腺瘤以及裸细胞激素腺瘤各2例)和2例混合的正常垂体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芯片结果予以qRT-PCR验证.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与垂体腺瘤发生关联的基因功能上主要涉及分子结合、凋亡或肿瘤相关、代谢、信号传导、细胞周期、物质运输等多个牛物过程.数个差异基因的表达特异性与亚类腺瘤的发展相关.结论 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是一多基因、多分子、多通路的网络调控过程.但对于各亚类腺瘤,其分子机制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3.
利用全基因组芯片初步筛选亚类垂体腺瘤特异性相关基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类垂体腺瘤发生、发展中相关基因的表达与功能.方法 应用人全基因组寡核苷酸芯片HG-U133A2.0检测8例垂体腺瘤组织(生长激素腺瘤、泌乳素腺瘤、促性腺激素腺瘤以及裸细胞激素腺瘤各2例)和2例混合的正常垂体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芯片结果予以qRT-PCR验证.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与垂体腺瘤发生关联的基因功能上主要涉及分子结合、凋亡或肿瘤相关、代谢、信号传导、细胞周期、物质运输等多个牛物过程.数个差异基因的表达特异性与亚类腺瘤的发展相关.结论 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是一多基因、多分子、多通路的网络调控过程.但对于各亚类腺瘤,其分子机制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人类垂体腺瘤发生、发展中相关基因的表达与功能.方法 应用人全基因组寡核苷酸芯片HG-U133A2.0检测8例垂体腺瘤组织(生长激素腺瘤、泌乳素腺瘤、促性腺激素腺瘤以及裸细胞激素腺瘤各2例)和2例混合的正常垂体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芯片结果予以qRT-PCR验证.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与垂体腺瘤发生关联的基因功能上主要涉及分子结合、凋亡或肿瘤相关、代谢、信号传导、细胞周期、物质运输等多个牛物过程.数个差异基因的表达特异性与亚类腺瘤的发展相关.结论 垂体腺瘤的发生、发展是一多基因、多分子、多通路的网络调控过程.但对于各亚类腺瘤,其分子机制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5.
加强垂体腺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体腺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肿瘤,其人群发病率约为1/10万.在颅内肿瘤中,其发生率仅次于脑胶质瘤和脑膜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随着现代分子病理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神经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垂体腺瘤的发生和发展机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而伴随着神经影像学、内分泌学、微侵袭神经外科学和放射医学的快速发展,以及神经导航、神经内镜、术中影像技术和新型药物的应用,垂体腺瘤的临床诊治水平也获得了显著的提高.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垂体腺瘤发病的确切机制尚未彻底阐明,垂体微腺瘤的早期诊断仍有一定困难,一些巨大垂体腺瘤和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治疗效果尚难令人满意.因此,垂体腺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仍然是任重而道远,需不断地深入和加强.  相似文献   

6.
侵袭性垂体腺瘤具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是指垂体腺瘤浸润性生长、侵犯硬脑膜、海绵窦、骨质等周围组织结构,手术治疗困难,术后容易复发,患者预后差.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一直是神经外科治疗的难点.近年来对垂体腺瘤侵袭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成为垂体腺瘤侵袭性机制研究突破点.本文就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垂体腺瘤虽为颅内良性肿瘤,但部分肿瘤可侵袭周围正常组织,术后易复发。芳香烃相互作用蛋白(AIP)抑癌基因突变导致芳香烃受体(AHR)进入细胞核,与芳香烃受体核转录因子(ARNT)形成异二聚体,通过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影响垂体腺瘤发生、增殖和侵袭。因此,研究侵袭性垂体腺瘤AIP—AHR通路分子作用机制,将有助于为侵袭性垂体腺瘤术后辅助分子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侵袭性垂体腺瘤是指垂体腺瘤浸润性生长,侵犯硬脑膜、海绵窦、骨质等周围组织结构,手术治疗困难,术后容易复发,患者预后差.一般认为它介于良性的垂体腺瘤与恶性的垂体癌之间.本文就侵袭性垂体腺瘤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加强垂体腺瘤外科治疗的现代认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垂体腺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15%。早在1886年就已有学者对其开始研究,尽管迄今对其基础和临床的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其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随着诊断技术(如从内分泌微量激素检测的放射免疫技术到快速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影像学从CT的筛查到MRI的确切定位等)的不断发展,以及治疗技术不断提高,临床上对垂体腺瘤的外科治疗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力争全切肿瘤,又要保留正常垂体功能。  相似文献   

10.
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与质谱技术、生物信息学的结合,使得将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临床肿瘤的研究中成为可能。比较蛋白质组学中的很多方法已经应用于肿瘤研究的不同领域。垂体腺瘤是临床常见颅内良性肿瘤,因激素分泌异常和肿瘤占位压迫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应用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垂体腺瘤,发现差异表达蛋白质,并对这些差异表达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尤其是对磷酸化修饰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有望为研究垂体腺瘤的分子发生机制、生物标志物、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侵袭性垂体腺瘤具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向鞍区周围组织呈浸润生长,破坏正常结构,治疗效果差,术后残留和复发率高。侵袭性垂体腺瘤发生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术前缺乏有效诊断措施。近年来对垂体腺瘤侵袭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成为垂体腺瘤侵袭性机制研究突破点。谷胱甘肽转移酶P1、上皮钙粘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高迁移率族蛋白A以及垂体瘤转化基因与垂体腺瘤侵袭性密切相关,本文将就上述各因子与侵袭性垂体腺瘤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且很少恶变发展为垂体腺癌。即使一些垂体腺瘤会表现为侵袭性生长,但与其他类型肿瘤相比,细胞有丝分裂活性较低。部分无症状微腺瘤几乎不生长,一些泌乳素微腺瘤甚至可以自行消失[1]。但目前垂体腺瘤表现为良性性质的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在分子水平上,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转导通路异常已被证实,但即使是在这些致癌信号通路激活或抑癌信号通路失活的情况下,垂体腺瘤仍保持良性性质[2]。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无功能垂体腺瘤发生、发展中相关基因的表达与功能。方法应用人全基因组寡核苷酸芯片HG-U133Plus2.0分别检测4例无功能垂体腺瘤组织(2例促性腺激素腺瘤、2例裸细胞激素腺瘤)和正常垂体组织的基因表达谱,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筛选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随机选择EDG3基因予以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与正常垂体组织相比,促性腺激素腺瘤中上调基因223条,下调基因678条;而裸细胞腺瘤中上调基因156条,下调基因665条;两者共同表达基因中上调基因50条,下调基因136条。共同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主要涉及分子结合、凋亡或肿瘤相关、代谢、信号传导、细胞周期、物质运输等多个生物过程。结论基因芯片技术有助于在分子水平上了解垂体腺瘤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4.
垂体腺瘤侵袭性相关基因和蛋白分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垂体腺瘤占颅内肿瘤的10%~20%,仅次于脑胶质瘤和脑膜瘤。绝大部分垂体腺瘤属良性,但部分具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向鞍区周围组织浸润生长,破坏正常结构,称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侵袭性垂体腺瘤手术完全切除困难,且术后复发率高,治疗效果差,常需综合治疗,是目前神经外科领域的一个难题。关于垂体腺瘤的侵袭性的研究是目前研究热点,本文对与侵袭性相关的基因和蛋白分子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垂体腺瘤p16纯和性缺失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p16的纯合性缺失与垂体腺瘤发生和侵袭的关系。对象与方法:临床MRI和病理证实的重体腺瘤标本40例,DNA提取后酶切,采用核酸杂交技术与同位素标记的p16cDNA探针进行杂交,放射自显影显示结果。结果:p16纯和性缺失的病例。其MDI表现为侵袭性垂体腺瘤。而非侵袭性垂体腺瘤则未发现有纯和性缺失。结论:垂体腺瘤的发生与p16的表达缺失有关。而p^16基因的纯和性缺失是侵袭性垂体腺瘤的分子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6.
血管生成是垂体腺瘤发生、发展的基础,与肿瘤的侵袭性生长和预后密切相关。垂体腺瘤的血管生成是多种血管生成刺激因子和抑制因子互相作用的结果。未来对垂体腺瘤血管生成相关标记物的研究,有望成为垂体腺瘤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7.
垂体腺瘤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垂体腺瘤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0%.但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转变以及现代影像学、内分泌学检查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垂体腺瘤的"发现率"有不断增高的趋势.山十垂体腺瘤既有肿瘤的表现,又可以引起机体内分泌激素水平的变化,爿前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一类"特殊"的内分泌肿瘤.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有关垂体腺瘤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和发展,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垂体腺瘤为良性肿瘤,但部分肿瘤仍存在侵袭性生长的趋势。垂体腺瘤的微血管密度(MvD)较正常垂体组织中低,但新生血管的形成与肿瘤的发生、侵袭性生长密切相关。垂体腺瘤转化基因(PTTG)的高表达,以及雌激素、泌乳素、生长激素、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bFGF)的刺激,促使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并向周围侵袭性生长。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垂体腺瘤的基因治疗、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理论依据及其目前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9.
垂体腺瘤生物学行为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垂体腺瘤是人类最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根据其生物学行为可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两大类。仅凭临床特点和组织类型,甚至CT及Mm影像学特点均难以反映其生物学行为特性。本文就侵袭性垂体腺瘤发生机制分子水平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的发病率居颅内肿瘤的第三位[1],约有45%~55%的肿瘤具有侵袭性[2],手术全切难度较大,且术后容易复发.肿瘤组织的侵袭性生长习性同样限制了放疗的应用,而常用的药物,如溴隐停和生长抑素等仅对部分垂体腺瘤有效.因此,深入研究垂体腺瘤的发生机制,寻找肿瘤诊治的分子靶点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