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本文对1例成功妊娠伴有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分析,肿瘤位于子宫左侧宫角部,切面灰白暗红色,略呈编织状;组织学见肿瘤细胞丰富,呈编织状、索状排列,细胞梭形,细胞核圆形或卵圆形,部分细胞轻—中度异型,伴坏死、淋巴细胞、泡沫细胞、多核巨细胞浸润;肿瘤内分布螺旋状小动脉,常见瘤细胞围绕其周围呈漩涡状分布。核分裂4~10个/10HPF,局部见浸润性边界;免疫组化显示肿瘤细胞表达 CD10、CD99,Ki-67增殖指数为20%。成功妊娠伴有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少见,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子宫颈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子宫颈血管用上皮样细胞瘤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观察和文献复习.结果 组织学上显示肿瘤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围绕网状或裂隙样的薄壁小血管呈片状排列.免疫组化黑色素标记物、平滑肌肌动蛋白、波形蛋白、神经内分泌标记阳性.结论 子宫颈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是一种由间充质发生的罕见的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这类少见的肿瘤在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上是以肌源性和黑色素标志物共同表达为主要特征.应与宫颈上皮样平滑肌肿瘤及黑色素肿瘤、子宫颈内膜间质肉瘤、透明细胞肉瘤等相鉴别.该病的预后尚无明确定论,需要从不断的报道中积累和总结经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与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对妇科临床诊治的1例盆腔腹膜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例盆腔腹膜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系因"无症状盆腔肿物"而就诊,病理表现为肿瘤细胞由梭形细胞构成,与嗜酸性胶原混杂排列,肿瘤中血管较丰富,并可形成典型的"血管外皮瘤样"区;免疫组化:CD34(+++),Bcl-2(++),CD99(++),Ki-67(约1%+)。结论盆腔腹膜后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为中间型肿瘤,临床上较罕见,术前难以通过影像学检查鉴别,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临床上多呈良性经过,局部完整切除后很少复发,但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梭形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病理鉴别诊断。方法对21例不同部位原诊断为低分化梭形细胞癌,肉瘤样癌,癌肉瘤,间质肉瘤,滑膜肉瘤,恶纤组等病例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应用Keratin、EMA、CEA、V im、Actin、SMA、Desm en、CD117、CD34、S-100、CD68、M ac387抗体标记及分类,探讨梭形细胞肿瘤病理鉴别诊断。结果男性9例,女性12例,年龄21~83岁,平均51.86岁。胃5例,咽喉3例,食道、卵巢、肩背各2例,腹腔、阴道壁、宫颈、宫腔、乳腺、颌下、膝关节各1例。肿瘤直径0.8~8 cm,平均5.3 cm。癌肉瘤6例,间质瘤4例(恶性3例,良性1例),梭形细胞鳞癌,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癌肉瘤),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各2例,梭形细胞滑膜肉瘤,肉瘤样癌,神经鞘瘤,平滑肌肉瘤,恶纤组各1例。免疫组化:Keratin、EMA或CEA与V im分别表达不同形态瘤细胞8例。V im、CD117、CD34同时表达4例。仅Keratin、EMA或CEA表达3例。Keratin、EMA或CEA与V im同时表达相同形态瘤细胞2例。V im、SMA、Actin或V im、Actin、CD68、M ac387或V im与EMA同时表达各1例。仅S-100表达1例。结论不同部位的梭形细胞肿瘤,组织形态变异大,易误为癌或肉瘤。免疫表型既可表达上皮或间叶成份,也可两者同时表达或有不同表达,HE染色一般难以作出病理组织学诊断。结合病史、肿瘤部位、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可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6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孝琼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3):2607-2609
[目的]分析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的特点,以提高对其临床病理特点的认识。[方法]收集孤立性纤维肿瘤患者16例,采用光镜和免疫组化染色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6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9例,共发生在9个部位,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肿块及引起的压迫症状。主要病理改变:肿瘤最大14cm×9cm×5cm,最小的为2cm×2cm×1cm。镜下:肿瘤细胞为卵圆,短至长梭形细胞,呈束状,车辐状或散乱排列,细胞疏密不均,肿瘤细胞间有粗大的胶原纤维束。免疫组化结果:Vimitin和CD34阳性率100(16/16),CD99阳性率87,SMA阳性率25(4/16),EMA阳性率19(3/16),S-100阳性率13(2/16)。[结论]SFT可发生全身各部位,需与其他多种梭形细胞肿瘤进行鉴别诊断,诊断主要靠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大部分SFT为良性,部分可复发或发生远处转移,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术后的定期随访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周小斐  郭杰  王兴国  李锐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4):4820-4821
目的:探讨子宫浆液性乳头状癌(UPSC)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及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9例UPSC病理标本进行组织学复查,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蛋白及CerbB-2,同时与子宫内膜样癌进行对比。结果:UPSC患者平均年龄62岁(56~72岁),免疫组化P53强阳性表达14/19(73.7%)。CerbB-2阳性率12/19(63.2%)。在39例子宫内膜样癌中,平均年龄52岁(36~68岁),P53过表达率5/39(12.8%)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CerbB-2阳性率10/39(25.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UPSC中P53、CerbB-2均呈高表达,预后差,恶性度高,与子宫内膜样癌不同。UPSC早期病变为内膜上皮内癌(EIC),提示EIC诊刮的病理学检查对UPSC的早期诊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患者临床主要症状为不规则阴道出血,病理诊断6例为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例为未分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由类似增生期子宫内膜间质的肿瘤细胞构成,并伴有丰富的螺旋小动脉,未分化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则具有明显的细胞异型性,出现较多的坏死及核分裂。结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比较少见,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8.
张崇辉  冯晓云 《工企医刊》2013,26(4):340-343
目的探讨分析发生于胃粘膜下的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临床与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2例胃粘膜下IMT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2例IMT中男性1例,女性1例,年龄分别为84岁、19岁。肿块均位于胃窦部粘膜下。组织学主要表现为梭形细胞肿瘤,主要为纤维母细胞与肌纤维母细胞,二者混杂排列,呈束状、编织状,间质为大量炎症细胞。肿瘤细胞vimentin均(+),1例SMA(+),1例desmin(+),而CD117、CD34、S-100均(-)。结论胃粘膜下IMT是比较少见的良性肿瘤,但少数具有复发倾向及恶变潜能,主要由梭形细胞和炎症细胞组成,需与梭形细胞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卵巢孤立性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结合文献对1例双侧卵巢孤立性粒细胞肉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卵巢孤立性粒细胞肉瘤是一种罕见肿瘤,迄今查到14例报道.本例表现为右卵巢被灰绿色肿物取代,大小10.0cm×8.5 cm×6.0 cm;左卵巢大小4.8 cm×3.0 cm×2.2 cm,部分被肿瘤取代.肿瘤细胞呈弥漫性分布或列兵样排列.细胞分化程度不等,以原始未成熟细胞为主,可找到幼稚嗜酸粒细胞.免疫组化:肿瘤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P0)(+)、CD117(+)、CD43(+)、CD79α(-)、CD3(-).结论 仅凭常规形态学观察,卵巢孤立性粒细胞肉瘤易误诊为淋巴瘤、颗粒细胞瘤等.细胞分化程度不等,列兵样排列、幼稚嗜酸粒细胞的出现是重要的诊断线索.免疫组化是获得正确诊断的主要依据.即使病变位于局部仍需行抗白血病化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SP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复习2004-2013年间收集的10例SPN临床资料、镜下形态和免疫表型特点,分析预后。免疫组化标记采用En Vision法。结果患者女性7例,男性3例。肿瘤界限清楚,切面囊实性,浅灰红色,9例包膜完整,1例见包膜侵犯。组织学上,肿瘤呈实性巢片状和假乳头状结构,瘤细胞形态一致。免疫组化CD99呈特异性瘤细胞核旁逗点着色,β-caternin易位表达—瘤细胞胞浆和胞核着色,瘤细胞均表达CD10、PR、CD56、AE1/3、Vimentin、NSE、α-ACT,不表达E-cadherin和CK7。随访10例,1例局部复发,无转移。结论 SPN是一种较少见的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肿瘤,好发于年轻女性,亦可见于老年男性,其特征性免疫组化表型谱:CD99、β-caternin、PR和CD10有助于SPN的诊断以及与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胰岛细胞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17例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临床表现、CT诊断和病理结果。结果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CT的定位诊断率为82%(14/17),定性诊断准确率为12%(2/17)。结论非功能胰岛细胞瘤术前诊断困难,CT检查可以明确肿瘤部位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膀胱尿道平滑肌瘤合并子宫平滑肌瘤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 对1987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5例膀胱尿道平滑肌瘤合并子宫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行手术治疗,3例行膀胱肿瘤剜除术,1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1例行尿道肿瘤切除术,所有病例均请妇科同时行子宫肌瘤手术,1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4例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结果 病理检查示4例为膀胱平滑肌瘤,1例为尿道平滑肌瘤,5例均合并有子宫平滑肌瘤.术后随访1~3年,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膀胱尿道平滑肌瘤是一种良性非上皮性肿瘤,临床少见,症状不典型,常合并有子宫平滑肌瘤,诊断主要依靠超声、CT及膀胱镜检查,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附1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998-2003年外科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18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平均年龄51.2岁,男女比为2∶1.部位以胃及小肠最多见.免疫组化表型CD117阳性率77%,CD34阳性率76%,SMA阳性率44%,S-100蛋白阳性率24%,Desmin阳性率22%.病理诊断GIST良性9例,交界性1例,恶性8例.18例均行根治手术或局部切除.结论 GIST的诊断有赖于纤维光镜及钡剂肠道造影与免疫组化的结合,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AP)表达在雌激素对子宫肌瘤基质成纤维细胞的活化和促增殖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成纤维细胞并检测雌激素受体(ER-α/ER-β)表达情况.以雌激素分别刺激子宫正常平滑肌基质成纤维细胞及子宫肌瘤基质成纤维细胞(TAF),并检测FAP、细胞外基质(ECM)、生长因子的分泌情况和细胞增殖活力的改变,以及检测细胞增殖通路相关信号分子的改变;使用RNAi技术沉默TAF的FAP基因,观察雌激素刺激对TAF上述指标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 TAF的FAP、ER-α/ER-β的表达水平高于成纤维细胞(n=10,P<0.05).经雌激素刺激,成纤维细胞和TAF的FAP、ECM(Fibronectin、Laminin、Collgen I)和生长因子(TGF-β、IGF-1)表达水平,细胞增殖活力、细胞增殖通路相关信号分子(AKT、ERK、c-Fos、MEK)的磷酸化水平均上调;RNAi沉默FAP基因可抑制雌激素介导的上述生物学作用.结论 FAP基因表达是E2活化及促进子宫肌瘤基质成纤维细胞增殖过程中的关键,其可能在子宫肌瘤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并且可能成为治疗子宫肌瘤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5.
The plexiform fibrohistiocytic tumor is rare. It affects mainly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This tumor occurs at the dermo-subcutaneous region of the upper extremities. We report a case of a 11 year-old child exhibited a nodule on his forearm who is diagnosed as a plexiform fibrohistiocytic tumor. Histologically, it was a plexiform proliferation of spindle fibroblast-like cells associated with mononuclear histiocyte-like cells. Treatement consisted on a large excision and in the follow-up there is no recurrence of the tumor. 'I'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may be difficult with other tumors in to the derm or sub-cutaneus adipose tissu, having a plexiform pattern or a predominantly fibroblastic pattern like the fibromatosis and well differenciated fibrosarcoma. This tumor reccured in 20 to 30 % of the cases. Lymph node and pulmonary metastasis are rare. This clinical behaviour leads authors to class it into a "borderline tumor".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恶性直肠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恶性直肠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32例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Miies’术13例,Dixon’19例。其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5%、56.3%。中位生存时间为54个月。CD117、CD34表达率分别为93.8%、84.4%。结论 CD117和CD34是确诊恶性直肠间质瘤最有价值的依据,恶性直肠间质瘤的治疗方法首选根治性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7.
子宫分割性平滑肌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平滑肌瘤,生长方式特殊,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常无特殊表现,需要术后病理确诊,免疫组织化学进一步证实。回顾性分析1例子宫分割性平滑肌瘤的临床资料,该患者为围绝经期女性,每年体检子宫肌瘤逐渐增大并伴有月经量增多,盆腔超声及磁共振成像为子宫平滑肌瘤,肿瘤标志物正常,行经腹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子宫分割性平滑肌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青少年卵巢肿瘤的临床特点,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对1996年9月至2007年2月间入院、年龄在11~19岁、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肿瘤患者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多数(77.8%)为良性肿瘤,恶性仅9例(12.5%),交界性肿瘤2例(2.7%)。生殖细胞肿瘤最多,占55.5%(40/72),其中90%为畸胎瘤。上皮细胞肿瘤占26.4%。B超对诊断卵巢肿瘤及判断良恶性有很大帮助。所有患者均手术治疗,恶性者辅以化疗。生殖细胞恶性肿瘤均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方式。结论对儿童及青少年宜开展定期体检,必要时行B超等影像学检查。对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应尽量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手术,术后辅以化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胰岛细胞瘤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对某院2001.1~2010.12收治的胰岛细胞瘤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诊治分析。结果 25例患者中,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12例,功能性胰岛细胞瘤13例。肿瘤位于胰头7例,胰颈4例,胰体尾14例。肿瘤直径0.5~20cm。13例功能性胰岛细胞瘤均有Whipple三联征。全部病例术前均行B超和/或CT检查,7例术前行DSA检查。25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单纯肿瘤切除16例,胰体尾部切除5例,胰体尾切除加脾切除2例,胰颈部切除1例,瘤灶切除后十二指肠修补+旷置+胰头-十二指肠空肠壁吻合1例。术后发生胰漏1例。全部患者治愈出院。结论 NIT无特异临床表现,但影像学检查能较有效检出。FIT临床主要表现为典型的Whipple三联征。CT和DSA是有效的术前定位方法。手术切除是胰岛细胞瘤治疗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