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癌切除联合选择性减断流术在原发性肝癌合并中重度门静脉高压症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6月至2013年5月间临床确诊的18例原发性肝癌合并中重度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A组(切脾组)11例,肝癌切除联合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B组(非切脾组)7例,肝癌切除联合选择性减断流术。分别对比两组间术前与术后7 d、30 d血小板和肝功能,围手术期体温以及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统计两组间相关手术后并发症包括门静脉血栓、胸腹腔积液、切口感染、腹腔出血、围手术期病死率、有无再发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结果两组术后7 d、30 d血小板与术前相比均有不同幅度的上升,且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术后30 d,A组的血小板比B组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两组间肝功能(血清胆红素)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911);两组术中出血量以及相关手术后并发症均未见统计学意义(P=0.87)。结论肝癌切除联合选择性减断流术近期临床效果可靠,可作为原发性肝癌合并中重度门静脉高压症的一种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同期联合手术治疗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施行联合手术的疗效、手术方式和适应证。方法对28例联合手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28例中1例因术后肝衰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27例康复出院。术后并发症10例,发生率为35.7%,其中胸腔积液3例,腹水3例,术后胆漏2例,脾窝积液2例。术后近期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随访至2006年3月,失访10例,18例得到随访。随访中死亡9例,死亡原因:肝癌复发4例,肝衰2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18例中术后1年生存率为88.9%,3年生存率为61%,5年生存率为50%。结论联合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增加,但围手术期病死率并不增加,远期疗效满意。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对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施行联合手术是安全、可行、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施行联合手术的疗效、手术方式及适应证。方法 对 2 6例联合手术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2 6例均恢复顺利 ,白细胞均恢复正常、血小板恢复正常 18例 ,增高 (>5 0 0× 10 9/ L ) 8例。 1、3、5年的生存率为 89.5 %、63 .1%、4 7.4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4 2 %。门静脉血栓 3例 ,顽固性腹水 3例 ,轻度肝昏迷 1例 ,胸腔积液 4例。结论 联合手术的术后并发症增加 ,但围手术期死亡率并不增加 ,远期疗效满意。合理的选择手术方式 ,对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施行联合手术是安全的 ,可行的 ,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评价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治疗的方式及其效果。方法 对各种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手术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及结论 门体分流术控制出血的近期及远期效果满意;且可缓解胃粘膜病变。其主要问题是门静脉向肝血流减少,甚至形成离肝血流。术后严重影响肝脏功能及脑病的发生,还有分流口血栓形成引起再出血的可能。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由于存在“胰腺虹吸”现象,门静脉血流逐渐减少,可失去选择性分流意义。断流术阻断了门奇静脉间的反常血流,可防治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又能保持门静脉的向肝血流。但术后再出血率较高,且无助于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分流加断流的联合术式既能保持一定的门静脉压力及门静脉向肝血供,又能疏通门静脉系统的高血流状态,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方法。肝移植为彻底治愈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合并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1日至2009年8月1日收治的231例HCC-PH临床资料.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行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多因素分析.Kaplan-Meier法计算总体生存时间,作Log-rank检验.ROC曲线评估风险因素预测能力.结果 在231例HCC-PH治疗随访共有28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发生后中位生存时间0.8个月(0.10~2.40个月).发生上消化道出血与无上消化道出血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3.57%(1/28)、0%(0/28)、0%(0/28)和21.18%(43/203)、14.29%(29/203)、4.43%(9/203)(P=0.022,0.031,0.605).多因素分析显示AFP界值(P=0.026)和AST≥2N(P=0.004)是HCC-PH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因素.ROC曲线显示PI≥7.242时,预测HCC-PH发生上消化道的出血灵敏度为81.0%,特异度81.0%,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为0.828(95%CI,0.698~0.957).不同风险等级病例之间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明显(4/151比24/80,P=0.000).结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HCC-PH的终末期事件之一,预后不良.AFP界值和AST≥2N是HCC-PH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因素.风险因素等级划分有助于针对性的筛查和治疗.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isk factors for upper gastrointestinal haemorrhage (UGH)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with portal hypertension (PH). Methods W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the medical records of 231 patients with HCC-PH treated in our Department from 1st January 2005 to 1st August 2009. The clinicopathologic factors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possible association with UGH in univariate analysis followed by multivariate analysis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he overall survival (OS) was calculated by the Kaplan-Meier method.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ROC) analysis with calculation of the area under the curve (AUC),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were carried out to assess the predictive ability of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Results Among 247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HCC-PH, 231 patients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and were entered into this study. UGH occurred in 28 patients (12.12 %, 28/231).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UGH had a higher 30-and 60-d mortality when compared with the non UGH group (53.57% vs. 4.43%, 96.43%vs. 10.34%, P<0. 001, 0. 001). The 1-,2-and 3-year overall survival (OS) rates in the non-UGH and the UGH groups were 3. 57% (1/28), 0% (0/28), 0% (0/28) and 21.18% (43/203), 14.29% (29/203), 4.43% (9/203), respectively. There was a trend towards a non-significantly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long-term (≥3 yr) survival (P=0. 605). UGH had a dismal prognosis with a median OS of 0. 8 months (0. 10-2. 40 months).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the risk factors showed elevated alpha-fetoprotein (AFP) (P = 0. 026) and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more than twice normal (2N)(P=0. 004) were predictive factors, in particular, AST≥2N. A cutoff value (PI≥7. 242) predicted UGH with an AUC of 0.828 (95%CI, 0.698-0.957), sensitivity of 81.0% and a specificity of 81.0%, as calculated from the ROC. Risk score stratification predicted UGH to show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 001). Conclusions UGH, as one of the end-stage incidents of HCC-PH,had a dismal prognosis. Patients with elevated AFP levels and AST levels above 2N were associated with high risks for UGH and should be monitored carefully or offered prophylactic treatments. Risk score stratification was useful for prediction of UGH.  相似文献   

6.
肝癌合并中重度门静脉高压症时肝功能较差 ,病情复杂 ,处理困难。我科自 1999年 6月至今 ,收治这类患者 88例 ,总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本组 88例 ,男 61例 ,女 2 7例 ,年龄 3 2~ 66岁 ,平均 46.8岁。2 .肝癌情况 :88例共 91个癌灶 ,直径为 0 .6~ 10 .7cm ,平均 4.3cm。病理诊断为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 86例 ,胆管细胞性肝癌 2例。3 .门静脉高压症情况 :88例中 ,中、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或伴红色征者 76例 ,其中 63例有消化道出血史 ,出血次数为 1~ 8次。所有病例均伴有不同程度脾大、脾亢 ,B超或CT提示脾厚 5 .6~ 8.7cm ,平均 …  相似文献   

7.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与评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是肝硬化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综合征。其胃底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EVB)是PHT患者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外科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和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包括胃底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和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经过国内外学者的长期实践和艰苦探索,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技术的创新和手术技术的不断成熟,使手术方式日趋完善和多样化,然而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效果始终不能令人满意,近年来,肝移植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外科治疗策略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31例胃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影响患者术后并发症法发生及预后的因素。结果31例患者中Child-PughA级15例,B级11例,C级5例。行单纯远端胃根治性切除术9例,单纯上半胃根治性切除术5例,远端胃根治性切除+脾切除2例,远端胃根治性切除+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5例,上半胃根治性切除+脾切除7例,全胃切除+脾切除1例,姑息性肿瘤切除+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1例,姑息性肿瘤切除1例。术后19例出现并发症,其中腹水17例。术后死亡6例。18例接受D2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中12例出现并发症,13例D0或D1清扫的患者5例出现并发症。出院患者术后生存期2月~39月,中位生存期15月,4例尚存活。结论为胃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施行手术,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和选择合理术式是关键。胃癌手术应遵循缩小手术的原则,术前肝功能状况、术前有无腹水和肿瘤分期是术后生存期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9.
限制性分流与断流联合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限制性分流与断流联合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方法对39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断流加肠腔静脉限制性分流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术后自由门静脉压力水平下降8cm H2O,且皆保持门静脉的向肝血流,术后随访6~24个月,39例患者有18例肝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复,1例在围手术期有短暂的肝性脑病发作,38例患者腹水消失,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失好转率82.1%,无再出血发生。结论断流限制性分流联合应用,既能保持一定的门静脉压力及门静脉肝脏血供,又能防止上消化道出血,降低肝性脑病发生率,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是肝癌高发的国家,中国人口约占全球的1/5,而肝癌的发病和死亡率却超过了全球的1/2。肝癌患者常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由于门静脉高压症并发的食管胃底曲张静脉一旦破裂出血,死亡率很高,常需同时治疗,但手术风险高:(1)肝硬化肝功能差,术中切除部分肝脏,术后肝功能进一步下降;(2)需同时处理肝癌和门脉高压,手术创伤大;(3)肝硬化肝功能不良,凝血功能差,术中门静脉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P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建立PVT发生的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236例脾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相关临床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计算Logit P并绘制各独立因素预测术后PVT的ROC曲线。结果:多因素结果分析显示术前门静脉血流速度(VPBF)、术后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术后D-二聚体(D-D)、术中门静脉自由压力差(FPPD)为术后发生PVT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使用抗凝药物(UAT)为术后发生PVT的独立保护因素(均P0.05)。根据上述指标建立Logistic回归预测模型为Logit P=5.715-0.558×VPBF(cm/s)+0.592×MPV(f L)+0.707×D-D(mg/L)+0.573×FPPD(cm H_2O)-0.872×UAT(是=1,否=0),Logit P的临界值为-0.96,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898,准确度为86.9%,VPBF、MPV、D-D、FPPD所对应的界值点分别为13.85 cm/s、10.92 f L、3.54 mg/L、6.99 cm H_2O。结论:VPBF≤13.85 cm/s、MPV≥10.92 f L、D-D≥3.54 mg/L、FPPD≥6.99 cm H_2O可增加脾切除术后PVT的发生风险,术后UAT可有效减少PVT的发生;所构建的预测模型对判断此类患者术后PVT形成有较高的准确度,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合并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门静脉高压症(PH)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8年间收治的HCC-PH患者与同时期肝硬化PH(LC-PH)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行生存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ROC曲线确定连续变量截点值。
结果:与LC-PH患者临床特征比较,HCC-PH患者表现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和合并门静脉栓子发生率高,但门静脉内径代偿性扩张(≥1.3 cm)发生率低,脾功能亢进表现轻,肝功能及上消化道出血发生后生存明显较差。多因素分析显示合并HCC,AST≥65.6 U/L,合并门静脉(癌)栓,TBIL≥34.0 μmol/L,ALB界值是PH患者生存的影响因素。
结论:HCC-PH临床特征有别于LC-PH,对其治疗不能简单等同于LC-PH。合并HCC是PH患者生存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脾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2年间1 300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术后PVT形成情况,并对术后PVT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全组术后PVT发生率为30.15%(392/1 300);PVT形成与患者年龄、合并糖尿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肝功能分级、D-二聚体、脾脏大小、是否抗凝治疗等因素有关(均P<0.05),而与患者性别、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无关(均P>0.05)。结论:年龄、肝脏功能、门静脉压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合并糖尿病、巨脾等是脾切断流术后PVT形成的影响因素;应用抗凝治疗可降低术后P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 对于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而言,手术切除率低,复发率高,预后较差,其治疗方式目前仍有很多争议。笔者总结可切除HCC合并PVTT的外科治疗经验,比较手术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对此类患者的近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云南省临沧市人民医院2016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39例可切除HCC合并PVTT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患者施行手术治疗(手术组),16例行TACE治疗(TACE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与预后,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手术组除1例肿瘤广泛侵犯仅取材活检,其余均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19例示切缘阴性;2例术后肝功能不全,经人工肝及其他支持治疗痊愈出院。TACE组16例肝动脉超选、灌注、栓塞顺利;1例因肝动脉完全栓塞,术后3 d因急性肝衰竭救治无效死亡。手术组8例术后辅助TACE治疗,5例靶向治疗,其中1例I型PVTT患者手术后联合TACE等治疗后仍生存47个月。TACE组13例多次治疗,4例给靶向药物,其中1例II型PVTT患者TACE术后经过7次灌注化疗及栓塞仍然生存25个月。与TACE组比较,手术组住院时间延长、医疗成本增加、术后行TACE的例数更少、术后未做其他治疗的例数以及术后AFP恢复正常的例数更多(均P<0.05)。手术组与TACE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6.2个月与9.5个月;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5.2%、43.5%、34.8%、17.4%与46.7%、33.3.0%、13.3%、0。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与累积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VTT分型、甲胎蛋白(AFP)水平、肿瘤大小、肿瘤数目与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式、PVTT分型、肿瘤直径、AFP水平是患者术后生存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PVTT分型、肿瘤直径、AFP水平直接影响HCC合并PVTT患者的术后生存,外科手术切除治疗效果明显好于TACE治疗,尤其是对于可切除HCC合并I/II型PVTT的患者,但治疗选择可能受患者意愿、经济因素等的限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HCC)患者手术切除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期间450例经手术切除的HCC患者的临床与随访资料,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HCC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结果:450例患者中,2年内复发182例(40.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CC术后复发与门脉癌栓、术前血清AFP水平、肿瘤数目、最大直径、肿瘤分化程度有关(均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数目(RR=2.148,95%CI=1.175~3.924,P=0.013),肿瘤最大直径(RR=1.591,95%CI=1.006~2.518,P=0.047),门脉有无癌栓(RR=1.835,95%CI=1.242~2.709,P=0.001),血清AFP水平(RR=1.722,95%CI=1.141~2.601,P=0.010),肿瘤分化程度(RR=1.463,95%CI=1.071~1.998,P=0.017)均是HCC术后复发的独立因素。通过以上因素建立函数模型对预测HCC术后早期复发的风险程度有一定价值(似然比检验:χ~2=45.727,P0.001)。结论:HCC患者手术切除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门脉癌栓、肿瘤数目、最大直径、肿瘤分化程度、血清AFP水平可能是造成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综合评估这些因素对预防术后复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同期行肝切除术和门奇联合断流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2005年4月至2008年4月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南京分院收治的、符合有关标准的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脉高压症病人随机分为单纯肝癌切除组(I组)和联合手术组(Ⅱ组),进行实验指标、术后临床观测情况等方面的对比.结果 联合手术组病人术后肝性脑病、腹水、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单纯手术组无明显差异.联合手术组病人术后肝功能的恢复亦与单纯手术组无明显差别.在血常规对比中,联合手术组术后白细胞、血小板水平均较单纯手术组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术后1年和2年出血发生率联合手术组较低.结论 同期联合手术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同期联合手术的开展,为这类病人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选择性断流术和联合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6月-2011年12月收治的门静脉高压患者247例,按手术方法分为选择性断流术组(126例)和联合断流术组(121例).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两组患者自由门静脉压力( FP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选择断流术组下降程度大于联合断流术组(P<0.05).除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外,选择断流术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肝性脑病,门静脉系统血栓和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率以及胃底食道下段曲张静脉情况等指标均优于联合断流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选择性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效果显著,并发症少,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1例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表现为胃底静脉曲张、脾肿大和合并胰腺疾病,但肝脏正常行单纯脾切除术9例,脾切除加胰体尾切除术1例,其它手术1例。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10例,术后均未再出血。结论胰源性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是术前、术中能够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根治的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