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评价HCG和(或)β-HCG在睾丸精原细胞瘤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睾丸精原细胞瘤HCG和(或)β-HCG异常的11例及同期20例HCG和(或)β-HCG正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睾丸精原细胞瘤HCG异常与患者年龄、肿瘤侧别、原发肿瘤大小、隐睾病史无关。HCG正常组、HCG升高小于正常值100倍和升高大于正常值100倍患者中Ⅲ期的比例分别为5%(1/20)、11.1%(1/9)和100%(2/2)。手术联合放疗和(或)化疗,HCG正常组、HCG升高小于正常值100倍和升高大于正常值100倍患者的累积5年生存率分别为92%、100%和0%。结论睾丸精原细胞瘤HCG升高小于正常值100倍对预后无不良影响,但如HCG过度升高,可能预后不好。  相似文献   

2.
MMP-2 MMP-9及TIMP-1在人睾丸精原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在人睾丸精原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分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3例人睾丸精原细胞瘤和11例正常睾丸组织中MMP-2、MMP-9、TIMP-1的表达,并与肿瘤的临床分期及预后进行比较。结果33例睾丸精原细胞瘤组织中MMP-2、MMP-9、TIMP-1的表达率分别为69.7%、75.8%、57.6%,表达率随肿瘤的临床分期升高而增加。MMPs/TIMPs比值大者死亡率高。结论MMP-2、MMP-9、TIMP-1在人睾丸精原细胞瘤的浸润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估计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0年3月~2005年3月间收治的56例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随访资料.结果:睾丸生殖细胞肿瘤中汉族占30.4%,维吾尔族占57.1%,其他民族占12.5%.睾丸精原细胞瘤患者36例(64.3%),睾丸非精原细胞瘤患者20例(35.7%).睾丸生殖细胞肿瘤Ⅰ期、Ⅱ期、Ⅲ期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1.8%、62.5%,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1.8%、31.3%,不同临床分期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0).睾丸精原细胞瘤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7.2%、88.6%,睾丸非精原细胞瘤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5%、76.5%,不同病理类型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 3).结论:睾丸生殖细胞肿瘤中维吾尔族患者的构成比高于汉族;睾丸精原细胞瘤的构成比高于睾丸非精原细胞瘤;Ⅰ期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预后好,患者可长期存活;睾丸精原细胞瘤的3年、5年生存率高于睾丸非精原细胞瘤;病理类型和临床分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睾丸原发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睾丸原发肿瘤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 CT检出全部10例肿瘤,其中精原细胞瘤5例(1例合并胚胎性癌),混合型生殖细胞肿瘤、胚胎性癌、畸胎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横纹肌肉瘤各1例。4例精原细胞瘤与1例淋巴瘤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均匀强化,1例精原细胞瘤囊变;1例畸胎瘤平扫见钙化及脂肪密度,增强后软组织部分明显强化;1例胚胎性癌、1例混合性生殖细胞瘤和1例横纹肌肉瘤平扫密度不均,不均等强化。1例混合型生殖细胞瘤LDH升高,1例胚胎性癌与1例畸胎瘤AFP、β-HCG显著升高,仅1例精原细胞瘤LDH、β-HCG轻度升高。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睾丸肿瘤的检出、诊断和临床分期具有重要的价值,结合临床资料综合分析,对各种睾丸肿瘤鉴别诊断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晶晶  李巍  李国利 《医学综述》2007,13(22):1701-1703
c-kit/SC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Oct4是新近研究精原细胞瘤的诊断过程中几个热点基因,c-kit是一个癌基因,发生异常极易导致正常睾丸发生恶变向精原细胞瘤发展。Oct4是新型的精原细胞瘤的特异性基因,在精原细胞瘤中的表达率接近10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是广谱癌基因,在大多数肿瘤中都有表达,且与肿瘤的预后和转移密切相关。这3个基因非常具有代表性,就这些基因与精原细胞瘤的关系及它们在精原细胞瘤中的诊断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顾复习100例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分析各亚型的病理形态特征。卵黄囊瘤可有肝样、卵黄囊样、宫内膜样、乃至肠样分化;疏松的空状结构、透明小球(PAS染色阳性)有助于与胚胎性癌相鉴别。免疫过氧化物酶标记,keratin和CEA对诊断有一定意义。β—HCG是绒癌和胚胎性癌中合体滋养细胞的特异性标记。精原细胞瘤也可表达异位β—HCG。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P_(53)癌基因蛋白在松果体生殖细胞瘤及睾丸精原细胞瘤中的表达特征及意义,我们应用P_(53)癌基因蛋白通过SP法免疫组化染色。对组织形态特征类似睾丸精原细胞瘤的11例松果体生殖细胞瘤及19例睾丸精原细胞瘤进行了检测,P_(53)呈核型表达。在上述肿瘤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3.7%及52.5%,表明松果体生殖细胞瘤中突变型P_(53)较睾丸精原细胞瘤突变型P_(53)少,提示松果体有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睾丸精原细胞瘤术后放射治疗的疗效和预后因索。方法:1985年5月至1995年5月共收治40例睾丸精原细胞瘤,绝大部分病人行患侧睾丸附睾切除加精索高位结扎术;所有的病人手术后都采用了^60Co放射治疗;少部分Ⅲ期病人加用化疗。结果:全部病例都随访5a以上,5a生存率分别为:Ⅰ期92.5%(25/27)、Ⅱ期62.5%(5/8)、Ⅲ期40%(2/5)。结论:睾丸精原细胞瘤术后加放射治疗的疗效最为理想,放射治疗剂量在DT25~30GY是安全有效的,患者能够长期生存。对Ⅲ期患者,放疗前后结合全身化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王纪登  武宜花 《华夏医学》2004,17(3):430-431
精原细胞瘤属于睾丸生殖细胞的恶性肿瘤,分为原发于阴囊内的精原细胞瘤和隐睾恶变而成的精原细胞瘤。临床上.发生于腹膜后的隐睾,其肿瘤的发生率较平常高十倍,因腹膜后的解剖位置特殊,恶变后的精原细胞瘤,早期可发生腹膜后的淋巴转移,故预后较差,据统计,睾丸肿瘤的8%~15%发生于隐睾,而全部睾丸肿瘤的95%是精原细胞瘤。现将我院收治的12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 ,72岁 ,左睾丸无痛性肿大 1个月入院。不发热 ,体质量变化不明显。体检 :一般可 ,神清 ,全身皮肤无黄染及皮疹 ,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心、肺无异常体征。左侧睾丸肿大 ,大小约 15 cm× 12 cm× 7cm ,质硬 ,表面光滑 ,可活动 ,无压痛 ,与周围皮肤无粘连 ,双下肢无水肿 ,B超示“左睾丸占位性病变”,CT示左侧睾丸精原细胞瘤。CEA为 5 3μg/ L,β- HCG正常。睾丸穿刺活检病理示 ,肿瘤细胞为圆形、卵圆形 ,较大 ,胞质少 ,核深染 ,呈弥漫状排列 ,其间散在少数淋巴细胞。诊断 :左侧睾丸恶性肿瘤 ,精原细胞瘤可能…  相似文献   

11.
在全部睾丸肿瘤患者中,小儿仅占29/6~5%,与成人睾丸肿瘤常见为精原细胞瘤不同,小儿睾丸肿瘤以卵黄囊瘤最为常见(占63%~72%)。小儿睾丸卵黄囊瘤早期症状不明显,又难于收集患儿准确的主诉,在临床工作中容易误诊。我们报告广西医科大学第一、第四附属医院1979年1月至2002年4月收治的28例小儿睾丸卵黄囊瘤病例,总结其早期误诊的经  相似文献   

12.
李曾  廖洪  毛顿  谭政  吴毅  肖英明  杨盛柯  钟磊   《四川医学》2018,39(6):639-645
目的探讨原发睾丸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治疗预后,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67例原发睾丸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治疗预后等。结果患者年龄8个月~84岁,平均39.0岁,左侧29例,右侧38例。1例合并有膀胱癌。15例(22.4%)有隐睾病史,其中2例为双侧,隐睾发生肿瘤的病理类型以精原细胞瘤最常见,为11例(73.3%)。血清肿瘤标志物(AFP,HCG,LDH):精原细胞瘤中有14例(42.4%)升高,非精原细胞瘤中有22例(91.7%)升高。生殖细胞肿瘤57例(85.0%),其中精原细胞瘤33例(49.2%)(包括伴合体滋养细胞精原细胞瘤1例,伴肉瘤成分的精母细胞型精原细胞瘤1例);非精原细胞瘤24例(35.8%),其中胚胎癌5例,卵黄囊瘤2例,混合性生殖细胞瘤17例;Leydig细胞瘤1例(1.5%);淋巴瘤(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型)6例(9.0%);肉瘤3例(4.5%)(脂肪肉瘤1例,胚胎性横纹肌肉瘤1例,滑膜肉瘤1例)。精原细胞瘤33例中,Ⅰ期24例,其中Ⅰa期16例,Ⅰs期8例;Ⅱ期7例,其中Ⅱa期1例,Ⅱb期2例,Ⅱc期4例;Ⅲb期2例。其他类型肿瘤34例中,Ⅰ期21例,其中Ⅰa期9例,Ⅰb期2例,Ⅰs期10例;Ⅱ期3例,其中Ⅱa期1例,Ⅱb期1例,Ⅱc期1例;Ⅲ期10例,其中Ⅲa期2例,Ⅲb期6例,Ⅲc期2例。Ⅰ期所占比例最高,为45例(67.2%),Ⅱ期10例(14.9%),Ⅲ期12例(17.9%),Ⅱ期和Ⅲ期无明显差别。治疗方面:精原细胞瘤行单纯根治性睾丸切除术(Radical Orchiectomy,RO)5例,RO+化疗20例,RO(其中1例+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Retroperitoneal Lymphnode Dissection,RPLND)+放疗3例,RO+放疗+化疗5例。其他类型肿瘤行RO 10例(其中1例+RPLND),单纯化疗1例,RO(其中2例+RPLND)+化疗20例,RO(其中1例+RPLND)+放疗+化疗3例。术后随访2~64月,平均48.8月,48例(71.6%)无肿瘤复发及转移,最终有19例(28.4%)死亡,其中精原细胞瘤4例,其他类型肿瘤15例。精原细胞瘤患者平均生存58.3月,其他类型肿瘤患者平均生存34.8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睾丸肿瘤总体预后较好,预后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密切有关,精原细胞瘤的预后要明显好于其他类型肿瘤,早期诊断和综合个体化治疗对改善其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Ki-67、Survivin、VEGF和ERCC1在精原细胞瘤中的表达及评价预后的价值。方法运用Ki-67、Survivin、VEGF和ERCC1蛋白抗体对40例精原细胞瘤与10例正常睾丸组织开展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肿瘤的表达情况,同时开展随访活动。结果 Ki-67、Survivin、VEGF和ERCC1蛋白在精原细胞瘤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5%、60%、67.5%、42.5%,与正常睾丸组织表达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检测精原细胞瘤患者的Ki-67、Survivin、VEGF的表达情况可以了解肿瘤增殖状况,通过检测ERCC1的表达可以判断肿瘤对铂类药物辅助化疗的耐药情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进行探析。方法选取2000年10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睾丸生殖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术后随访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睾丸生殖细胞肿瘤Ⅰ期、Ⅱ期、Ⅲ期的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1.8%和62.5%,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1.8%和31.3%,不同临床分期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睾丸精原细胞瘤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7.2%和88.6%,睾丸非精原细胞瘤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5%和76.5%,不同病理类型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3)。结论早期睾丸精原细胞瘤患者,进行手术+放疗,而中晚期精原细胞瘤患者主要采用手术+放疗及联合化疗的治疗方式。对非精原细胞瘤患者主张以手术配合化疗为主。追踪排查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发病的后天因素,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1 临床资料 1980 年 6 月 ~ 2000 年 6 月共收治男性性腺细胞肿瘤 60 例,其中睾丸胚胎类肿瘤 7 例(11 6%);精原细胞瘤 53 例(88 4%).精原细胞瘤发生在睾丸组织者 47 例(47/53,88 7%),发生在睾丸外者 6 例(6/53,11 3%),经查6 例异位精原细胞瘤患者,双侧睾丸均正常.睾丸外精原细胞瘤发生在腹膜后者 4 例,发生在前纵隔者 2 例.6 例均行术后区域性常规照射 DT35~ 45 Gy;Ⅰ期者仅行术后放疗,Ⅱ期以上者放疗后合并化疗 4 个周期.  相似文献   

16.
凋亡抑制基因bcl-2产物在睾丸肿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凋亡抑制基因bcl 2产物表达与睾丸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 P法对 32例睾丸肿瘤和 10例正常睾丸组织中的bcl 2表达产物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81.3% (2 6 32 )睾丸肿瘤显示阳性反应 ,阳性细胞率为 13.96 % ,正常睾丸组织为阴性反应 ,bcl 2蛋白在正常睾丸组织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有显著差异性 (P <0 .0 5 )。bcl 2表达与睾丸肿瘤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有关 ,低分化组阳性细胞率显著低于高分化组 (P<0 .0 5 )。bcl 2表达随着睾丸肿瘤临床分期的上升阳性细胞率降低 ,Ⅰ期与Ⅲ期间bcl 2阳性细胞率有显著差异性(P <0 .0 5 )。bcl 2表达在精原细胞瘤及非精原细胞瘤间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提示bcl 2基因可能与睾丸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可作为睾丸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估价性指标  相似文献   

17.
睾丸肿瘤是少见的肿瘤,占男性恶性肿瘤的1~2%,占泌尿生殖系恶性肿瘤的9.5%,占我院泌尿生殖系恶性肿瘤的11.3%,好发于青壮年。原发性睾丸肿瘤一般可分为生殖细胞肿瘤和非生殖细胞肿瘤二大类。前者又可分为精原细胞瘤和非精原细胞瘤(NSGCT)。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阴道分泌物检测绒毛膜促进腺激素(HCG)诊断和监测滋养细胞疾病探讨。方法:对11例已知滋养细胞疾病患者和105例正常早孕孕妇为对照组,采用阴道分泌物,尿HCG稀释试验,血β-HCG检测HCG。结果:发现11例已知滋养细胞疾病患者的阴道分泌物检测HCG均为阳性,尿HCG稀释试验均≥1∶400呈阳性,血β-HCG检测在(147·000~473·000)mIU/ml呈阳性。105例正常早孕孕妇为对照组,而阴道分泌物检测HCG均为阴性,尿稀释检测均在≥1∶100呈阴性,血β-HCG≤100·000mIU/ml。均为正常。11例滋养细胞疾病患者术后跟踪观察,6例为葡萄胎术后1周复查HCG三项检查均为阴性,2例恶性葡萄胎术:后及放疗半年复查HCG三项检查均为正常,1例绒毛膜癌HCG三项检查为阳性。结论:阴道分泌物检测HCG诊断滋养细胞疾病以及在治疗滋养细胞疾病的监测,方法简单,取材方便,快速,准确性较好,为临床提供丰富诊疗信息,便于及时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睾丸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66例睾丸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生殖细胞肿瘤60例,占睾丸肿瘤的90.91%;其他恶性肿瘤2例,占3.03%;良性肿瘤4例,占6.06%.非精原细胞性生殖细胞瘤(noseminoma germ cell tumor,NSGCT)发病集中在5岁以下和18~40岁两个年龄段,18岁之前无精原细胞瘤.睾丸肿瘤3年、5年存活率精原细胞瘤为92.31%、80.77%;NSGCT为76.19%、52.38%.结论①睾丸肿瘤多为生殖细胞肿瘤;②NSGCT发病集中在5岁以下和18~40岁两个年龄段;精原细胞瘤很少在18岁之前发病;3.精原细胞瘤3年、5年存活率较NSGCT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睾丸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66例睾丸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生殖细胞肿瘤60例,占睾丸肿瘤的90.91%;其他恶性肿瘤2例,占3.03%;良性肿瘤4例,占6.06%。非精原细胞性生殖细胞瘤(noseminomagermcelltumor,NSGCT)发病集中在5岁以下和18~40岁两个年龄段,18岁之前无精原细胞瘤。睾丸肿瘤3年、5年存活率:精原细胞瘤为92.31%、80.77%;NSGCT为76.19%、52.38%。结论:①睾丸肿瘤多为生殖细胞肿瘤;②NSGCT发病集中在5岁以下和18~40岁两个年龄段;精原细胞瘤很少在18岁之前发病;3.精原细胞瘤3年、5年存活率较NSGCT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