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视神经萎缩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加用补肝益肾活血汤治疗.结果:观察组有效率83.7%,对照组有效率48.8%,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68例青光眼视神经萎缩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研究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并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1.18%,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7.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生活质量评分为(8.56±2.09)分,高于对照组的(5.47±2.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视神经萎缩可获得理想临床治疗效果,能有效帮助患者恢复视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针刺与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分析针刺与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疗效.方法:对视神经萎缩患者分别采用单纯针刺、中西医结合两种方法并对疗效进行对比.结果:单纯针刺与中西医结合疗效均超过50%,中西医结合疗效优于单纯针刺(P<0.01),基础视力>0.1患者疗效优于基础视力≤0.1患者(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视经萎缩疗效显著,适于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陕西中医》2016,(4):458-46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青光眼视神经萎缩患者92例(122眼),随机分为治疗组(62眼)和对照组(60眼),每组46例。两组均接受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益肝复明汤进行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视野、视力、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及眼压检查。结果:治疗后3个月后,两组平均光敏度显著增加(P0.05),平均缺损显著减少(P0.05),且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P100波的振幅增加显著增加(P0.05),潜伏时显著减少(P0.05),且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它指标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治疗组眼压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4.19%和53.33%,两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西医治疗,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5.
视神经萎缩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雅林 《光明中医》2009,24(4):661-66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以药物,针刺睛明、承泣、上明为主,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视神经萎缩80例(117眼).结果:显效24眼(20.5%),进步68眼(58.1%),无效25眼(21.4%),总有效率78.6%;观察表明,疗效与病程有关(P<0.005)、疗效与疗程有关(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肯定,其机理与疏通目络气血、宣通目窍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的疗效。方法选取青光眼视神经萎缩患者92例(122眼),随机分为观察组(62眼)和对照组(60眼),每组46例。2组均接受西医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益肝复明汤治疗。治疗前后进行视野、视力、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及眼压检查。结果治疗后3个月后,2组平均光敏度显著增加(P0.05),平均缺损显著减少(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P100波的振幅增加显著增加(P0.05),潜伏时显著减少(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观察组眼压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西医治疗,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通补结合法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确切疗效,以及经其他方法治疗无效后的"顽固性视神经萎缩"患者的治疗意义,提高对视神经萎缩的临床治疗水平,并探讨疗效机理.方法对观察组132例、对照组50例顽固性视神经萎缩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先通后补法进行治疗,并对两组治疗前后的视力、视野、色觉、FFA、L-VEP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视力提高率为74.07%,对照组为41.38%,两组差异显著(P<0.01).两组治疗前后视野及色觉均无显著意义改善.FFA及L-VEP指标观察组具有明显改善,而对照组虽有改善,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P<0.01).结论对视神经萎缩患者,不论其病因为何,均不能轻易放弃治疗.中西医结合,先通后补法疗效明显优于一般常规的中医辨证和西药治疗,具有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33只眼),对照组25例(32只眼).对照组根据病情给予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针刺结合中药左归饮加减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4.8%,对照组为6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视力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 <0.05或P<0.01),治疗组中心视野、P100波潜时也优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视力、中心视野、P100波潜时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疗效。方法:将60例视神经萎缩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西医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及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6.47%,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3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视野平均光敏感度(MS)显著增加,视野平均缺损(MD)显著降低,P-VEP的P100峰时值显著缩短,P-VEP的振幅N75-P100值显著提高,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罗丹 《中医药导报》2012,18(6):37-3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经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80例诊断为视神经萎缩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结论:中西结合治疗视神经萎缩的效果明显,患者视力及视野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阮丹  陆新安  马迪将 《新中医》2016,48(10):150-15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青光眼视神经萎缩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益肝复明汤治疗。治疗1月。比较2组临床疗效、视力、视野及图形视觉诱发电位(VEP)等指标。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0.0%,对照组7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平均光敏度、平均缺损均有改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项指标均好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视觉诱发电位(VEP)及眼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改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视觉诱发电位AN75、LN75、AP100、AN135、LN13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P100及眼压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西药联合益肝复明汤治疗青光眼视神经萎缩,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消青明目汤结合西医对症治疗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青光眼视神经萎缩患者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消青明目汤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视觉诱发电位(VEP)、视野、矫正远视力,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APl00、LPl00、AN75和LN75水平明显改善(均P﹤0.05),患者视野各项检测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组平均眼压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消青明目汤结合西医对症治疗青光眼较单纯西医对症治疗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西医联合治疗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的效果。方法选取74例(100眼)青光眼视神经萎缩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7例(50眼),对照组使用常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葛根素注射液与复方丹参片进行治疗。在治疗前后检查患者的视力、视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及眼压并进行比较。结果在接受3个月的治疗后,2组平均缺损显著减少(P均<0.05),平均光敏度显著增加(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2组P100波振幅明显增加(P均<0.05),潜伏时明显减少(P均<0.05),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眼压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青光眼视神经萎缩具有更明显的效果,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4.
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电针治疗的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电针对青光眼视神经萎缩患者视功能的作用.方法:对64例(96只眼),青光眼视神经萎缩患者进行电针治疗.针刺穴位:百会、风池、球后太阳、睛明、合谷、行间等.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视力、视野、视觉电生理记录.结果:96只眼中视力好转74只眼(77.08%,P<0.005);视野的平均光敏度增(P<0.05);P-VEP中P100波潜伏期缩短(P<0.05),N135波振幅增加(P<0.05),F-VEP中N3、N4波的潜伏期均缩短(P<0.05).结论:针刺可以增强青光眼视神经萎缩患者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单纯西医抗生素治疗,实验组加服中药,比较二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盆腔炎能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RA)的疗效.方法:8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实验组43例.两组均给予呋塞米,实验组加用中药配方颗粒.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腹水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AST、ALT、TBIL、肾素、醛固酮、Ang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1月期间就诊于我院的青光眼视神经萎缩患者78例进行研究并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其中,对照组1单独采用西医方法治疗;对照组2单独进行中医药辩证治疗;而观察组则采用中西医方法联合治疗。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治疗后其相关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并比较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评价治疗方法的疗效优劣。结果:观察组患者相关临床症状的缓解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率为85.7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6.00%、52.00%(x2=9.83,x2=9.18);并且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00%、72.00%(x2=9.72,x2=9.23),数据分析发现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应用于青光眼视神经萎缩的治疗上,不但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对视神经萎缩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视神经萎缩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简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患者。对照组仅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加中医治疗,即辨证口服中药方剂和穴位针刺,对比治疗前后患者视力变化情况,评估疾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在视野缺损恢复情况、光敏度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2%(P0.05)。结论:西医基础治疗结合中医辨证口服中药、穴位针刺之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视神经萎缩临床疗效较好,视力恢复理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疏肝益气汤结合西药治疗青光眼神经萎缩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82例(102眼)青光眼视神经萎缩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50眼)、观察组42例(52眼),对照组行西药治疗,观察组加上疏肝益气汤配合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光敏感度和缺损度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总有效率74.99%高于对照组50.00%,差异具统计意义(P0.05)。结论:疏肝益气汤结合西药治疗青光眼视神经萎缩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陈艳 《吉林中医药》2012,32(3):301-302
目的:探讨应用毫针透刺治疗视神经萎缩的疗效.方法:将132例(190眼)视神经萎缩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8例(96眼)采用毫针透刺疗法,对照组64例(94眼)采用普通的针刺疗法.以视野平均敏感度、P-VEPP100波潜伏期和振幅、症状改善效果为观察指标,比较2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6.47%,对照组总有效率4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2组治疗后P100潜伏期均较治疗前缩短、振幅较治疗前提高,差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潜伏期、振幅改善情况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通过临床观察,与普通手法针刺治疗的比较,毫针透刺法治疗视神经萎缩疗效较好,可以有效地改善视功能,从而提高视神经萎缩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