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间概念在古希腊哲学中的处境是尴尬的,时间一词代表了变化、生灭,在重视本体论的时代,存在永恒不生不灭理念实体等都是反对时间及其相应的各种性质的。但时间又是古希腊的哲学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以梳理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中关于时间的论述,来探讨时间概念在各家哲学中的作用与地位。  相似文献   

2.
时间是环境语言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时间观。因而不同民族的人在一起交流时,往往会因为时间观的不同而产生文化冲突,甚至文化休克现象。本文旨在通过对不同时间观的比较,来帮助人们对时间现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以减少跨文化交际时的文化冲突,并提出了减少冲突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时间是人类历史上最富有哲学韵味的话题之一,在社会科学中,时间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一个空白领域。人类学告诉我们,各种文化在对时间的想象上是极为不同的。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结合时间和语言研究的关系,评述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时间观。  相似文献   

4.
雷霖 《长沙大学学报》2008,22(3):108-110
米兰·昆德拉的<缓慢>和张爱玲的<倾城之恋>都执著于时存在之谜的探究、时生命有距离的审视与直观、对人性的通透理解.两者的最大相似之处就是作者在文本中所表达的时间体验以及体验的表现方式:速度(节奏)、记忆、历史、遗忘……最后都归于对时问的质疑、对存在的质疑.关于时间的体验成了两部作品的有意味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5.
《周易》是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人文型时间观的缔造者。其人文时间观对于整个中华文化乃至整个世界文化而言都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周易》的时间观具有对于现代情境的应因性与机因性、矫正西方近现代时间观之偏失、语用学意义的现代运用、转化为复兴中华和中华民族的行动智慧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陈蕾 《龙岩学院学报》2009,27(3):43-47,56
T.S.艾略特在对时间问题的探索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荒原>一诗的前半部分充分借鉴柏格森对"时间"的哲学阐述,后半部分,诗人在布拉德雷的影响下开始探寻自己的"秩序现".从现代主义时间观的哲学基础、<荒原>文本中时间性的具体分析以及末尾时间观的转变等方面着手,对<荒原>时间观的嬗变做较为详细之阐述.  相似文献   

7.
本通过对流俗时间源头的时间内状态的领悟,着重论及:1.人只能在世界中存在、在此存在,这就是人生存在世的本质,海德格尔因此把人称作“此在”;2.通达此在本真存在,离不开对本真的时间的把握;3.以人们对“死亡”的闭目塞听为切入点,深入分析“经历时间”与“生活在时间的长河中”的区别;4.从整体上把握本真时间的“三位一体”的结构。  相似文献   

8.
列维纳斯反对柏格森把时间视为持续不断的绵延的观点,他强调瞬间的能动性。在他看来,无论是主体从匿名存在中浮现出来并介入自身存在的现在(瞬间),还是解除同一性存在而与他者"相遇"的时间(下一瞬间),都意味着一种断裂、脱位、逃离。时间与他者体现了对同一性与存在论的超越。在此,他者就是他人,就是"面对面"的社会关系。于是,列维纳斯通过瞬间、时间与他者走向了伦理学。  相似文献   

9.
昆德拉小说中有一种"……不是,而是……"的句型,这种句型体现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观点对昆德拉的影响。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观点主要体现在哲学著作《存在与时间》中。通过分析昆德拉对《存在与时间》的接受及突破,指出昆德拉并没有局限在海德格尔的思想中,而是在海德格尔的基础概念之上,提出了自己对于生活的理解:人的存在是非本真的,并且人深深地陷入在本真与非本真的矛盾之中,这种矛盾体现的途径则是身体反映。  相似文献   

10.
现代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是一位杰出的划时代人物。代表海德格尔整个哲学思想的奠基性著作是《存在与时间》。而对于世界的影响 ,撇开历史和个人的状况不谈 ,我们仍旧可以公正地说 ,在西方思想史上 ,《存在与时间》是一部绝无仅有的著作。此书之所以享誉于世 ,是因为它在现代西方社会这个被称为“后工业社会”的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意义的追问是海德格尔的巨大贡献。海德格尔所提出的存在的问题之所以在西方引起极大关注 ,这与西方社会数百年的历史和思想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西方社会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尤其是…  相似文献   

11.
正如萨特在其著名的探讨时间的论文中所指出的“福克纳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时间哲学可以看作是20世纪美国意识流小说作家威廉·福克纳构思《喧哗与骚动》的哲学基础,而与时间哲学相对应的时间意识则是贯穿这部作品的主题与结构基础。无论是小说的结构和意识流写作技法,还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赋予了作者独特的时间意识。正是这种独具特色的时间意识,使这部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充溢着痴人说梦式的喧哗与骚动,从而折射出美国南方没落世家人性价值的失落及其深刻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12.
马大康、叶世祥和孙鹏程合著的《文学时间研究》一书结合具体的文学现象,对文学时间问题作了深入探讨,阐释了文学时间特性即“封闭性”、“现实性”、“包容性”、“双重个体性”以及既“异在”又“属己”性,同时又从怀旧、悲剧、庸常生活和后现代等方面探索了文学时间的生存维度,拓展了丈学时间研究的空间,对文学时间研究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西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东城故事》出版于1966年,当年她28岁.之后,她出版了几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散文集,最新的短篇小说就是2006年出版的《白发阿娥与其它》(《玫瑰阿娥的白发时代》收录其内).从青春的茂盛走到衰弱,时间从来都没有停下脚步,这种感慨对于一个作家的写作是有其影响的,也助长了西西叙述时间的功力.于是,西西考察了时间留给人类生命的痕迹,让小说的视角跟随时间的脚步:过去、现在、未来,三个向度来去,融合了西方的时间观,阐述时间在人类生命里施予的魔术.  相似文献   

14.
《诗经》产生于中国文化由巫到史的演变过程中,“上帝”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意象,而在《诗经》的接受史上,这一文化意象千百年来却一直受到曲解。在《诗经》和《圣经》的参照阅读中,我们发现《诗经》中的上帝确曾有过与《旧约》中耶和华相似的位格,上帝与人之间那种既亲密又紧张的父子般的关系,也为中西方经典所共同关注。上帝的身上,寄托了先民的道德精神、社会关怀及其希冀和理想。但在《诗经》中,上帝没有被理解为人类精神的航标,灵魂最终的归宿,而是被理解为可以满足人的欲望的神灵,上帝对人来讲始终是外在的,人对上帝有敬畏之心,有怨愤之情,而从来没有想到要回归上帝。人,最终疏离了上帝。  相似文献   

15.
胡瑞玲 《科技信息》2010,(28):227-227
在绘制和识别电气原理图时,时间继电器的图形符号很容易混淆。特别是时间继电器的延时触点,在使用时一般让人无法确定。本文针对时间继电器的符号的记忆进行简单阐述。  相似文献   

16.
《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人物本身都有一个藏着魔鬼的心灵,他们没有力量去控制它,而只能在诱发事件中不断将其唤醒,服从于恶的一面。但他们在做坏事的时候并没有忘记万能的上帝在注视着自己。本书是以俄国东正教或者说是作者心中的宗教为核心的,他按纯俄罗斯的教会观点给了书中人物一个解救办法——当众忏悔。作者相信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得到众人的原谅,才能得到上帝的宽恕。笔者认为这是一种神学、一种权威审判权力的下放,或者说是上帝思想的大众化,也是实现自身救赎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17.
这里的“良知”与“决心”并非一般字典所能查到的流俗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一种生存论的阐释。本文从人的原始罪责存在出发,主要论及以下内容;何为良知,良知分别与此在(人)展开状态的三个环节之间的关系;何为决心,良知与作为命运之前提的决心之间的关系。海德格尔曾说:在真理面前应该一路后退。我们认为,这种后退(溯源),其实是为了站在坚实的现象学的地基之上,以便为探求真理勇往直前。  相似文献   

18.
现代时间意识下的线性且持续进步的时间观导致的乌托邦,尼采的永恒轮回下的循环的时间观里不仅蕴含着人们对时间的感悟方式的不同,更多是在二者的命题下所形成的不同的主体意识建构,在二者的关系的梳理中我们可以发现尼采生命哲学中对主体性的宏扬。  相似文献   

19.
“时间”是理解纳博科夫小说世界的关键词.作家在早年的流亡生活中对时间、死亡、记忆的思索集中体现在《斩首之邀》中.他发展了柏格森“绵延”的心理时间,形成了“纯粹时间”的观念,并提出“时间之狱”的理论.移居美国后中年的纳博科夫在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内对时空与叙事进行了深入的哲学思考和大胆的技巧创新,《洛丽塔》是时间空间化的实验典范.晚年作家移居瑞士,对艺术与人生的形而上思考浓缩在《梦锁危情》的超验永恒的“彼岸世界”中.流离一生的纳博科夫终其一生都在不停地寻求心灵的家园、精神的自由.“时间”最终摆脱了尘世的束缚成为艺术的永恒.  相似文献   

20.
圣经《箴言》作为犹太民族智慧的结晶,流露出明显的否定贫穷、崇尚财富的实利态度,但犹太人对财富的认知并没有陷入片面化,而是散发着辩证、理性的光芒。《箴言》在教导民众追求财富的同时,也积极引导社会怜悯并救济穷人,由此形成犹太民族崇尚财富但不盲目拜金的美德,这对于当下经济大发展时的中国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