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CATCH22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ATCH22综合征是22号染色体长臂近端(22q11)缺失引起的,以心脏畸形、颅面畸形、胸腺发育不全和甲状旁腺发育不全为特征的遗传综合征,研究表明其临床表现变异范围广泛,绝大多数病例存在22q11微缺失,检测22q11微缺失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染色体22q11缺失是最常见的微小缺失综合征。发病率为1/2000~1/4000。它可引起一系列的临床障碍。最新的研究表明,患者有精神行为异常者高达60%。病例例1,16岁男孩,曾做过心脏畸形及腭裂修补等手术。该患儿性格孤僻、焦虑,注意力不集中,与人相处困难。查体见面部平坦、小下颌、鼻尖方平、小耳、手指细长,诊断为腭-心-面综合征(VCFS),染色体分析为22q11缺失。例2、3略。结果3 名患者在550~650带分辨率下均有染色体22q11缺失,FISHDNA探针证实对迪乔治关键区特异.22q…  相似文献   

3.
软骨发育不全患儿FGFR3基因突变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明  喻唯民 《中华儿科杂志》1997,35(12):624-626
为了解软骨发育不全基因突变类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分析的方法,对12例软骨发育不全患者、2例散发患者的父母和4例健康正常人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基因位点的点突变进行检测。结果显示,12例患者11例为FGFR3基因跨膜区1138位核苷酸G→A的转换,1例为G→C的颠换,均导致380位密码子的错义突变,即由精氨酸替代了甘氨酸。2例散发患者的父母和4例健康正常人未发现突变。结论:软骨发育不全患者出现FGFR3基因跨膜区的点突变,380位密码子是软骨发育不全患者突变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2q31.1微缺失综合征基因型及表型的认识。方法总结分析1例2q31.1微缺失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女性患儿,11月龄,自幼全面发育落后伴惊厥2次,特殊面容,肢端畸形,四肢肌张力减低,指、趾畸形;头颅MRI示胼胝体发育不良。应用染色体芯片检测技术,采用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CGH)证实2q31.1-2q31.3区域存在7.279 Mb微缺失:arr 2q31.1q31.3(174570453-181849708)×1。患儿确诊为2q31.1微缺失综合征。文献报道2q31.1微缺失综合征中HOXD基因簇及其调控序列的单倍体剂量不足导致肢端畸形;LNPK功能缺失性变异导致惊厥发作合并胼胝体发育不良的神经发育性疾病,表现为精神运动发育迟滞、智力障碍、肌张力减低、惊厥发作和胼胝体发育不全。该患儿神经系统受累表现与LNPK单基因变异的表型相似,推测患儿神经系统受累可能由LNPK单倍体剂量不足导致。结论对全面发育落后合并肢端畸形者需警惕2q31.1微缺失综合征。  相似文献   

5.
小儿脊髓性肌萎缩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儿脊髓性肌萎缩是第二位常见的致死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具有三种临床类型。近年来该病的致病基因被定位于5q11~5q13区域。目前发现与该病有关的基因有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神经元凋亡抑制蛋白基因和编码P44蛋白基因。本文对该病的最新分子遗传学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患儿女, 35分钟龄, 因先天性心脏病入院, 入院时行床旁超声发现法洛四联症合并胸腺发育不全, 考虑DiGeorge综合征, 住院期间基因检查证实22q11.21区域微缺失变异, 确诊DiGeorge综合征。患儿行外科手术矫治心脏畸形后随访1年余, 无生长发育迟缓, 但存在反复感染及运动语言发育迟滞。  相似文献   

7.
Prader-Willi综合征(PWS)最早在1956年由Prader报道1例自幼肥胖、身材矮小、外生殖器官发育不全及智能发育障碍的病人而得名,1961年Prader和Willi又补充14例相似病例,命名为Prad-er-Willi综合征.1981年本病成为第1例由高分辨染色体检查方法确诊的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1],它是目前公认的最常见的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之一.国外报道本病发生率约为1/10 000-1/25 000.而国内到目前为止仅报道20余例,明显少于其发病率,同时未见新生儿期本病的系统报道.本研究报道5例新生儿期诊断的PWS,以加强临床医师对本病在新生儿期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散发型高IgM综合征CD40配体基因突变检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钱娟  孙健  张眉 《中华儿科杂志》1998,36(6):328-330
目的揭示1例散发型高IgM综合征(HIM)患儿发病机制及其遗传类型,从而为其今后可能的基因治疗打下基础。方法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的能力;用单克隆抗体染色检测CD40配体(CD40L)表达情况;聚合酶链反应(PCR)产物直接序列分析检测患儿CD40L开放阅读框架基因突变。结果此例HIM患儿B细胞体外刺激可产生IgG,T细胞表面CD40L染色阴性,序列分析发现654657位碱基缺失。结论患儿B细胞可能具有正常Ig分泌功能,Ig同种型转换障碍是由于其T细胞CD40L基因缺失,并在国内首次从分子水平上确诊一例性联高IgM综合征患儿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抗丙型肝炎病毒(HCV)IgG型抗体及其亚群在HC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66例输血后HCV感染患儿的92份急、慢性期血清和32份α干扰素(αIFN)治疗后血清进行抗C22、抗C33C和抗NS5及其亚群的检测。结果表明,急性期抗C22和抗C33C检出率高,分别为98.43%和100.00%;而抗NS5在急性期检出率仅为53.12%,明显低于慢性期(91.67%)和同期抗C22和抗C33C检出率(分别为96.88%和100.00%)。三种抗体IgG亚群在急性期的检出率和抗体水平均显著低于慢性期。抗C22IgG1为该抗体的优势亚群;而抗C33C无明显优势亚群;抗NS5IgG1及IgG3至慢性期才显示其优势。66例患儿中,13例接受αIFN治疗,其中5例复发患儿在HCVRNA再次出现时,抗C22IgG1呈现有意义的下降,而抗C22总水平并无明显变化,而接受αIFN治疗4例有效和另4例无效患儿无类似变化。提示抗C22和抗C33C是诊断急性HCV感染的敏感指标;抗C22IgG1可能有助于评价αIFN治疗HCV感染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炎性脱髓鞘多发性神经病(AIDP)与急性运动轴索神经病(AMAN)等不同类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患者单个核细胞(PBMC)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取11例AIDP和14例AMAN患者PBMC体外培养上清液,分别于132条大鼠坐骨神经外膜下和25只鼠静脉内注射。结果坐骨神经外膜下及静脉注射AMAN患者PBMC上清液后,原纤维轴索变性总发生率234%,偶见髓鞘脱失(02%);注射AIDP患者PBMC上清液后,除发生轴索变性(228%)外,尚有较多髓鞘脱失(52%)。加入血清提供补体后使原纤维病变率增高两倍以上。静脉注射鼠虽有明显周围神经病,但其他脏器无病变。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L)2、IL6、肿瘤坏死因子α和IgG含量显著增高。PHA诱导的AIDP患者PBMC上清液恒定地引起脱髓鞘纤维增多,而LPS诱导的AMAN患者PBMC上清液致轴索变性纤维数增加,此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增高。结论不同类型GBS患者外周血PBMC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引起相似而又有差异的周围神经病变,并具有组织特异性。与其相关的细胞免疫和补体介入的体液免疫均参与其致病过程。  相似文献   

11.
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电生理学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产生机制,用心内电生理学方法检查31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患儿。结果:房室结折返9例,均为慢快型;房室折返共22例,其中隐匿性附加束11例,预激综合征10例,Mahaim束1例。异丙肾上腺素和阿托品可使双通道显示,三通道变为双通道并利于室上速的产生。如双通道和附加束同时存在,室上速开始时折返环可以不固定。提示,室上速以房室折返为主,同一病例中可以有不同的折返回路及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2.
哮喘的基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哮喘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目前,通过连锁分析、关联研究等方法,发现11q与特应性有关;控制总IgE和气道高反应性的基因位点在染色体5q31成簇的细胞因子基因簇中;β2受体的突变和哮喘严重性有关;位于14q的T细胞抗原受体(TCR)和特异性的IgE反应连锁。但由于环境因素对哮喘发病的影响及哮喘表型的多样性,使当前基因的研究未取得一致性结论,研究的结果也未能用于哮喘的诊断、治疗及对可能发生哮喘者的筛选。  相似文献   

13.
染色体22q11.2微缺失综合征主要由人类第22号染色体长臂近端微片段22q11.2缺失引起,其心脏畸形主要累及主动脉弓和心脏流出道。近年来在无微缺失的该综合征患者中发现有TBX1突变发生。在动物实验中也发现,Tbx1参与胚胎早期咽弓动脉的形成和神经嵴的正常迁移过程,并在心脏流出道的生长、连接和分隔形成等过程中有重要作用。TBX1在22q11.2微缺失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肾母细胞瘤中BRCA1基因突变的筛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RCA1基因突变与肾母细胞瘤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PCR-SSCP技术对24例肾母细胞瘤标本选用BRCA1基因发生突变较多的第2、5、21和部分11外显子区域进行筛查,以瘤旁正常组织作对照。结果:发现有6例标本分别在第5、21、11G、11H2外显子区域出现SSCP异常泳动带。结论:提示BRCA1基因的突变可能与部分肾母细胞瘤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指甲髌骨综合征是一种以指甲和髌骨发育异常或缺如为特征的综合征,由LMX1B基因突变导致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指甲发育不全、髌骨缺失或发育不良、桡骨头和(或)肱骨小头发育不全(伴或不伴脱位)和髂骨角四联症,部分伴有眼部异常及肾脏受累.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  相似文献   

16.
11例小儿创伤性膈疝的诊治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小儿创伤性膈疝的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重点对创伤性膈疝延迟性诊断的原因进行讨论。方法:总结22年来收治的11例小儿创伤性膈疝,以实例对比方法,分析小儿创伤性膈疝延误诊断的原因,总结其发病特点并就各种检查的优缺点加以讨论。结果:本组11例患儿中6例早期诊断病例经腹或经胸手术修补,5例延迟性诊断病例中4例开胸修补,1例术前误诊死亡。结论:小儿创伤性膈疝容易被误诊,掌握小儿膈疝特点,提高诊断意识及有价值的影像学检查是提高早期诊断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单纯性肾病综合征低IgG血症的发生机制至今尚不清楚。研究表明与T细胞功能紊乱致Ig同种型转换障碍有关[1]。近年发现CD40L信号在同种型转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表达缺失或减少是X连锁高IgM血症(XHIM)血清Ig水平异常的原因[2]。我们检测了单纯性肾病患儿T细胞CD40LmRNA和蛋白质表达,分析其表达与血清IgG水平的相关性,并探讨了CD40单克隆抗体(CD40mAb)对体外产生IgG及其亚类的调节作用。对象:(1)研究组:单纯性肾病综合征患儿16例,发作期11例,恢复期5例,诊断按全…  相似文献   

18.
22q11缺失综合征是人类最常见的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之一,大多是由于22号染色体长臂近着丝粒端微片段22q11.21-q11.23缺失引起,其主要表现为心脏、颅面、免疫和内分泌等系统的异常,且临床表现变化不一;随着研究的深入,该综合征的其他表现如学习认知障碍、精神异常等不断被发现,并引起了研究者们极大的关注。该文就其遗传学基础、临床特征尤其是相关的认知和精神障碍及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14例小儿狼疮性肾炎(LN),临床表现:11例为肾病综合征,2例为肾炎综合征,1例为单纯性血尿。临床与病理诊断的关系:11例肾病综合征中7例为Ⅳ型,Ⅱ型、Ⅲ型各2例;2例肾炎综合征均为Ⅳ型;1例单纯性血尿为Ⅱ型。14例中Ⅳ型共9例(64.3%)。4例CANCA阳性(〉1:20)。6例肾病综合征(Ⅳ)采用CTX冲击治疗,3例缓解,1例部分缓解,2例继续治疗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遗传学新技术在儿童发育迟缓(DD)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微缺失检测、致病基因突变分析、串联质谱、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儿童保健门诊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就诊的180例DD患儿进行外周血或尿液分析。结果异常检出率为27.2%(49/180),其中49.0%(24/49)是应用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确诊:15例为21-三体综合征,9例为其他染色体异常;51.0%(25/49)是应用新近开展的遗传学新技术确诊:14例为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6例为遗传代谢病,5例为致病基因突变所致。14例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中3例为PraderWilli综合征,天使综合征、22q13缺失综合征、Williams综合征及Smith-Magenis综合征各2例,猫叫综合征、22q11微缺失综合征及1p36缺失综合征各1例;6例遗传代谢病中3例为甲基丙二酸血症;枫糖尿症、酪氨酸血症和戊二酸尿症各1例;5例基因突变中3例为脆性X综合征,2例为德朗热综合征。结论遗传学新技术提高了对DD患儿的病因学诊断;常规染色体检查正常的儿童不能排除染色体微缺失综合征和遗传代谢病。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基因突变检测、串联质谱及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互补作用,彼此不能完全替代,临床上应根据不同的特殊面容和临床特征,选择相应的遗传学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