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运用气相色谱、色谱-质谱和碳同位素等分析技术对准噶尔盆地玛纳斯地区的油气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原油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凝析油,第二类为正常原油,两类原油的姥植比、甾烷和萜烷特征相似,第一类原油的碳同位素值比第二类原油的碳同位素重2‰左右。经油气源对比分析认为,玛纳斯地区凝析油和正常原油均来源于白垩系烃源岩,天然气来源于侏罗系煤系烃源岩。  相似文献   

2.
运用碳同位素、全油气相色谱、色谱-质谱技术对霍尔果斯地区油气原油样品进行分析,探讨了该区油气生物标志物与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并进行油气成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霍尔果斯地区原油轻组分与天然气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腐殖型特征,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的地化特征与白垩系烃源岩具有亲缘关系。据此推断,该区原油主要来源于白垩系烃源岩,混有高成熟侏罗系烃源岩的轻组分,天然气来源于侏罗系烃源岩。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石东地区白垩系气测显示特征与一般情况下C1高 ,重组分含量低相反。原有的气测解释评价方法都不适用 ,通过对该区气测组分特征的研究 ,应用图版法作出了石东地区白垩系气测解释图版 :TGAS— (C2 +C3) (iC4+nC4)图版 ,经石东 4井应用证实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滴西地区油气成因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准噶尔盆地滴西地区石炭系、二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进行评价,同时对油气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剖析,其目的就是弄清该区油气的成因及其分布规律,为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有益的指导。采用油一岩、油一油对比的方法,应用碳同位素、生物标志化合物结合物性资料等对该区的油气进行分类,并对其成因进行探讨。油气源对比表明,该区原油分为两类:第一类原油来源于东道海子北凹陷和石南凹陷二叠系平地泉组烃源岩;第二类原油来源于东道海子北凹陷和石南凹陷石炭系烃源岩。天然气也分为两类:第一类天然气与第一类原油同源;第二类天然气来源于东道海子北凹陷和石南凹陷石炭系和侏罗系源岩,并以前者为主。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侏罗系红层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准噶尔盆地永进地区侏罗系和白垩系之间普遍存在一套以红色为主的砂泥岩地层,其层位归属和成因争议较大.利用地震区域追踪对比、连井标定和砂层组精细对比、岩心观察、粘土矿物、微量元素和化学蚀变指数等多种方法对该层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红层层位属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主要是沉积作用形成的,红层是半干旱-半潮湿气候条件下的陆上-滨湖浅水环境的产物,而后期的风化作用较小.在该环境下,碎屑岩储层不含炭屑,增强了在成岩过程中的抗压实性,为永进地区6 000m深度依然存在相对高孔渗储层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勘探前景的评价,为该区有利储层的评价与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油气聚集特征及勘探建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认为盆地东部地区的油源层主要是上二叠统。该区北缘的克拉美利山前油气以上二叠统平地泉组(P2p 自生自储为主,上二叠统平地泉组平二,平三段(P2p2+3)的厚度分布,明显地控制了油气丰度的分布。南缘的博格达山前,预测有东、西两个油气聚集带:东边的北三台地区已被证实;西边的阜康、古牧地地区,刚定为勘探目标,可望有所发现。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异常高压特征、成因及勘探意义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二叠系和南缘第三系普遍存在着异常高压 ,腹部主要为顶封滞排型高压系统 ,其主要特征是 :超压带顶部存在明显的封隔层 ,岩性主要是厚层钙质、硅质和铁质泥岩 ;同一压力系统的封隔层在平面上分布稳定 ,具相同的埋深 ,即封隔层穿层、穿时、穿岩性分布。腹部异常高压的形成主要与成岩作用和烃类生成作用有关。受温度的控制 ,在高压段内黏土矿物转化明显 ,它通过释放Si、Ca、Fe、Mg等离子形成致密封隔层。南缘地区主要发育滞排型异常高压 ,其分布受层位控制 ,饱含流体的厚层泥岩快速沉积是高压形成的主要原因 ,构造挤压作用加剧了不平衡压实 ,使泥岩本身形成了良好的“压力封闭”。异常高压对有机质的成熟、深部液态烃的保存、促进油气的运聚、抑制成岩作用、产生微裂缝并提高储集层的储集性能、增强对烃类的封盖能力等均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高压与油气藏的分布有 3种形式 ,即油气在封闭层之上的储集层中成藏、油气在高压段内的砂层中成藏和油气在紧邻压力封闭层之下的砂岩中成藏。  相似文献   

8.
石南31井位于准噶尔盆地腹部陆西地区石西油田之北,是继石南21井侏罗系头屯河组油藏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储层层位为白垩系清水河组,油气藏气油比高,油质轻,但与生物降解的黑油伴生。文章采用全烃地球化学方法确定油气来源,指出石南31井白垩系储层油气来自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乌尔禾组源岩。阐明了石南31井白垩系与南面石西油田石炭系和侏罗系的油气成因关系,建立了石南31井白垩系的油气运移成藏模式,指出石西与石南31井过渡区可捕获由南向北运移的油气,是近期主要的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相对优质储集层的成因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在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侏罗系中,三工河组与八道湾组、西山窑组相比,在同等条件下具有更好的储集性能,特别是在莫索湾地区,三工河组埋深虽已达4500m,但仍具有较好的孔渗性。因此三工河组是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侏罗系的主力含油层段和勘探目的层,已发现多个油气藏。研究三工河组相对优质储集层的形成条件和控制因素,可为该区的油气勘探提供储集层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对区域地质、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准噶尔盆地东部滴水泉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沉积特征、沉积相展布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八道湾组主要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3种沉积相类型,可进一步细分为辫状河道、泛滥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及滨浅湖5种亚相类型,以及水道、心滩、湿地、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支流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和滨浅湖泥9种微相类型.J1b1段沉积期,由北东方向的克拉美丽山提供物源,分别向南、向西发育大范围砾质辫状河沉积;J1b2段沉积期,湖进开始由南西向北东方向上超,湖泊范围可达研究区内的古剥蚀区,分布了广阔的湖泊相沉积;J1b3段沉积期,构造活动强烈,物源供给充沛,大量碎屑物从克拉美丽山进入滴水泉地区,形成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准噶尔盆地侏罗纪沉积环境及背景条件具有“沟梁相间、盆大水浅、河长扇短、源多坡缓”的特点,结合研究区的沉积特征及沉积展布特征,提出研究区为辫状河—湖泊—辫状河三角洲相结合的沉积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陆南地区油气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南地区侏罗系和白垩系油气勘探获得重大突破,但其油气成因及来源存在争议。采用全烃地球化学方法,对天然气、原油轻烃和生物标志物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周缘构造油气特征进行对比,明确了陆南地区油气成因及来源。该区原油碳同位素较轻,轻烃庚烷值和异庚烷值较小,甲基环己烷含量较高,C28甾烷丰度较低,与莫北凸起原油明显不同,与滴南凸起南分支原油和东道3井白垩系储层抽提物特征基本一致;天然气组分和甲、乙烷碳同位素特征与莫北凸起天然气以及典型的石炭系来源天然气均不同。结合区域构造和烃源岩分布特征,指出陆南地区浅层原油和天然气源区均为东道海子凹陷,原油主要为二叠系平地泉组成熟阶段产物,并存在侏罗系源岩成熟阶段产物的混合;天然气主要为石炭系高-过成熟阶段产物,存在二叠系来源的成熟阶段产物的混合。该区下步勘探应往东道海子凹陷延伸,凹陷北斜坡迎烃面大量发育的岩性圈闭和构造-岩性圈闭具有巨大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2.
沙湾凹陷是准噶尔盆地腹部重要的勘探领域之一,为了更好地厘清凹陷内二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储层中原油的来源,明确油气成藏过程和富集规律,对该凹陷东部典型井原油样品开展了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并基于对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开展了原油分类和油源对比。沙湾凹陷东部不同层系原油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原油赋存于二叠系及侏罗系储层中,其全油δ13C值和Pr/Ph比值分别介于-31.0‰~-29.0‰和1.0~2.0,αααR规则甾烷相对含量具有C27<C28<C29的特征,萜烷类多数表现出C20<C21>C23TT、C24TeT/C26TT<1的特征,且伽马蜡烷指数均小于0.30,这类原油主体来自中二叠统下乌尔禾组烃源岩,其中上二叠统上乌尔禾组油样中未检出Ts,β-胡萝卜烷/C30藿烷比值大于1,三环萜烷分布表现出C20>C21>C23TT的特征,且甲基菲分布分数反映了原油处于高成熟演化阶段,这表明其中混入了少量下二叠统烃源岩生成的原油;第二类原油赋存于中侏罗统储层中,其典型特征为全油δ13C值及正构烷烃单体δ13C值主体大于-29.0‰,Pr/Ph比值相对较高,介于2.0~2.5,且C24TeT/C26TT比值大于1,表明这类原油主体为侏罗系烃源岩生成;第三类原油赋存于下白垩统储层中,其全油δ13C值和Pr/Ph比值分别小于-31.0‰和1.0,αααR规则甾烷含量呈C27≈C28<C29特征,伽马蜡烷指数均高于0.50,正构烷烃单体δ13C值随碳数升高而逐渐降低,且主体小于-31‰,表明这类原油主要来自下白垩统烃源岩。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乌尔禾夏子街地区二叠系至侏罗系发育多期不整合,包括削截及多期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褶曲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风化剥蚀程度的不均一性使不整合有3种典型岩石组合:底砾岩-风化壳-淋滤带型,主要分布在断裂带北部,呈条带状分布,底砾岩滞留原地,风化壳保存较好,淋滤带发育;水进砂体-风化壳(风化黏土)-淋滤带型,因湖侵导致的远物源搬运,砂层分选、磨圆度都很好;砂泥层-风化泥岩型或砂泥岩叠合型,是多次水进水退形成的。构造部位不同、构造变形强度不同、沉积物源不同是造成不整合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整合成因模式。乌尔禾夏子街地区与不整合有关的油藏众多,主要有削截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形成的不整合面遮挡油气藏和超覆不整合形成的地层超覆油气藏。图9表1参23  相似文献   

14.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natural gas, light hydrocarbons, and biomarkers by the whole hydrocarbon geochemistry to figure out controversial source of Cainan oilfield. Dry gas and oil reservoirs in Baijiahai suggest multi-stage accumulation of mature and high-over mature gas from widely distributed methane carbon isotope and humic, which are products of heavy ethane carbon isotope. The natural gas in Fubei slope area is typical mature wet gas. According to regional structural and evolution features, high-over mature gas in Baijiahai originates from Carboniferous source rocks of Dongdaohaizi sag, while mature crude oil is a mixture of Jurassic and Pingdiquan formation of Permian.  相似文献   

15.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烃源岩特征及气源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准噶尔盆地石炭系下石炭统滴水泉组烃源岩质量分析表明,该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为Ⅱ2—Ⅲ型,以Ⅲ型为主,烃源岩现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是良好的气源岩,生气潜力较大。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对比表明,彩南及陆东—五彩湾石炭系天然气与盆地其它地区不同,其甲、乙烷具有较重的碳同位素值特征(δ13C1>-33‰,δ13C2>-28‰),表现出明显的偏腐殖—腐殖型母质来源,与石炭系烃源岩具有良好的对比关系。资源计算证实,石炭系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很大,陆东—五彩湾、莫索湾及其北部是今后石炭系勘探的主要地区。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地层水与油气保存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地质流体分布的复杂特征,从水文地质条件和地层水化学特征分析入手,剖析了地层水与油气保存条件的关系。研究认为,处于交替阻滞带和交替停止带的二叠系、三叠系的大气水下渗阶段时间较短暂,而压榨水阶段时间较长,且受深部热液影响大,地层水以CaCl2和NaHCO3水型为主,矿化度高,钠氯系数和脱硫酸系数低,属于未破坏或微破坏型,保存条件优越,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及方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勘探程度低,勘探潜力大。根据准噶尔盆地勘探现状和实践,对盆地的勘探潜力、油气藏成藏控制因素和下步重点勘探方向进行了分析和阐述。非构造油气藏将是下步主要的油藏勘探类型,高凸起的斜坡带具备形成大型地层油气藏的有利条件,复杂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带勘探目标多、潜力大,环乌伦古坳陷及准东地区并非“生烃死亡区”,也是有利的后备物探阵地。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腹部阜康深凹带地层埋藏较深,断层不易识别,圈闭隐蔽,与凸起带以大型构造圈闭为主的油气藏在成藏规律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对阜康深凹带油气来源、运移通道、运移动力及成藏时间等成藏过程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油气运聚过程和成藏主控因素。首先应用地质与地球化学的分析方法,发现阜康深凹带的油气主要来自于八道湾组淡水环境下形成的煤系烃源岩;然后结合异常压力、运移输导特征及油气成藏期次的分析,认为油气从八道湾组排出之后,在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砂体中发生过长距离侧向运移,之后通过走滑断层,垂向运移至上部的头屯河组圈闭中聚集成藏。通过对阜康深凹带成藏主控因素的分析,认为头屯河组油气藏的形成主要受超压、断裂、圈闭及三者良好匹配的控制,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该区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19.
The analysis on natural gas, light hydrocarbons and biomarkers, and comparison with periphery structures by the whole hydrocarbon geochemistry has been made to figure out controversial Dinan Cretaceous source. The oil, similar to Dongdao-3 reservoir extracts but different from Kelameili oil, is characterized by light carbon isotope, small light-hydrocarbon value, high methyl cyclohexane but low C28 sterane abundance, while natural gas differs in components and carbon isotopes from typical Carboniferous gas. Moreover, both Dinan Cretaceous oil and gas are sourced from Dongdaohaizi sag where crude oil is generated from Permian and Jurassic maturation while gas is from Carboniferous high-over maturation and Permian maturation.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原油成因及影响原油性质差异的控制因素,揭示研究区油气成藏规律,开展了原油饱和烃生物标志物和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分析,以及混源油模拟配比实验。莫索湾地区盆5井区原油碳同位素偏重,Pr/Ph值更大(1.4~1.9),金刚烷异构化指标偏高,说明盆5井区原油成熟度高于盆参2井区原油,且水体沉积环境更偏氧化性。莫索湾地区原油C7轻烃以甲基环己烷组分占优势,含量大于40%,ααα构型的规则甾烷分布中均以C29规则甾烷含量占优势,相对含量大于40%,表明其生烃母质均以陆相偏腐殖型为主。盆5井区和盆参2井区原油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值组成及分布曲线基本相同,表明其来源整体一致,且与典型下乌尔禾组烃源岩整体较为相似;但下乌尔禾组烃源岩不同碳数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值跨度较大,达4.6‰,而莫索湾地区原油中不同碳数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值跨度有所差异,分布在2.2‰~3.0‰之间,认为主要是不同期次充注原油比例不同造成的。混源油生物标志物定量计算结果表明,莫索湾地区原油主要来源于晚期高成熟下乌尔禾组烃源岩,混有早期成熟风城组烃源岩贡献,其中,盆5井区和盆参2井区原油中高成熟下乌尔禾组烃源岩贡献分别大于80%和60%。混源比例不同是造成莫索湾地区不同区域原油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