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探讨10-羟基喜树碱(10-Hydroxyl camptothecine,10-HCPT)对T24人膀胱癌细胞染色质DNA的断裂作用。方法:采用快速,灵敏的检测细胞DNA损伤的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技术,观察不同浓度10-HCPT(0.01-0.1mg/ml)分别作用于T24人膀胱癌细胞不同时间(24h和48h)后细胞DNA的损伤情况,以“彗星样”淋巴细胞出现率(计数一定量细胞其中彗星样细胞所占的比例),总彗星长度(“彗星”电泳方向上的最大长度,即尾长)和尾距(尾部DNA占总DNA的百分比与头尾部中心间距的乘积)来评价淋巴细胞DNA的损伤程度。结果:10-HCPT能剂量依赖性地导致T24人膀胱癌细胞DNA的明显断裂损伤,能使“彗星样”膀胱癌细胞出现率,总彗星长度和尾距显著增加(P<0.05,P<0.01),并随着时间的延长损伤加重。结论:HCPT对膀胱癌细胞具有很强的细胞毒作用,10-HCPT作用下T24人膀胱癌细胞DNA断裂损伤的增加,可能就是10-HCPT抗肿瘤效应的重要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2.
乐宇民  杜建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8):103-105,i005
目的:选用过氧化氢作为实验软骨细胞DNA的损伤因子,探讨骨关节炎Ⅰ号方预防过氧化氢对软骨细胞DNA的损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1/12在福建省中医学院动物中心完成。骨关节炎Ⅰ号方由仙灵脾、巴戟天、川芎、三七、祖师麻组成。取三四周龄兔关节软骨,经胶原酶Ⅱ消化,建立软骨细胞体外培养体系。随机分成4组,①骨关节炎Ⅰ号方组加入100g/L骨关节炎Ⅰ号方药液,②中药加过氧化氢组加入100g/L骨关节炎I号方与lmmol/L过氧化氢组混合液,③过氧化氢对照组加入1mmol/L过氧化氢液,④正常对照组加入磷酸盐缓冲液。均加入软骨细胞培养体系中培养2h,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培养体系中软骨细胞的DNA损伤的程度以彗星细胞出现率和慧星尾长的变化做评估指标。结果:①彗尾样细胞出现率:过氧化氢组彗尾样细胞出现率显著高于中药加过氧化氢组(41%,24%,P&;lt;0.05)、显著高于中药组(41%,8%.P&;lt;0.01)、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1%,9%,P&;lt;0.01);中药组与正常对照组彗尾样细胞出现率相似(8%,9%)。②彗星尾长:正常对照组、中药组DNA荧光图像呈圆形;过氧化氢对照组软骨细胞出现慧星状DNA荧光图像;中药加过氧化氢组软骨细胞也出现“拖尾”现象,但较过氧化氢对照组短(20.2950&;#177;12.8414,39.3983&;#177;12.5368.P&;lt;0.05)。结论:过氧化氢组彗星样细胞出现率,彗星尾长都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说明过氧化氢对软骨细胞DNA具有损伤作用。加入骨关节炎Ⅰ号方进行干预后,彗星样软骨细胞百分率、彗星尾长都明显下降,说明骨关节炎Ⅰ号方具有预防过氧化氢对软骨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选用过氧化氢作为实验软骨细胞DNA的损伤因子,探讨骨关节炎Ⅰ号方预防过氧化氢对软骨细胞DNA的损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1/12在福建省中医学院动物中心完成。骨关节炎Ⅰ号方由仙灵脾、巴戟天、川芎、三七、祖师麻组成。取三四周龄兔关节软骨,经胶原酶Ⅱ消化,建立软骨细胞体外培养体系。随机分成4组,①骨关节炎Ⅰ号方组加入100g/L骨关节炎Ⅰ号方药液,②中药加过氧化氢组加入100g/L骨关节炎Ⅰ号方与1mmol/L过氧化氢组混合液,③过氧化氢对照组加入1mmol/L过氧化氢液,④正常对照组加入磷酸盐缓冲液。均加入软骨细胞培养体系中培养2h,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培养体系中软骨细胞的DNA损伤的程度以彗星细胞出现率和慧星尾长的变化做评估指标。结果:①彗尾样细胞出现率:过氧化氢组彗尾样细胞出现率显著高于中药加过氧化氢组(41%,24%,P<0.05)、显著高于中药组(41%,8%,P<0.01)、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41%,9%,P<0.01);中药组与正常对照组彗尾样细胞出现率相似(8%,9%)。②彗星尾长:正常对照组、中药组DNA荧光图像呈圆形;过氧化氢对照组软骨细胞出现慧星状DNA荧光图像;中药加过氧化氢组软骨细胞也出现“拖尾”现象,但较过氧化氢对照组短(20.2950±12.8414,39.3983±12.5368,P<0.05)。结论:过氧化氢组彗星样细胞出现率,彗星尾长都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说明过氧化氢对软骨细胞DNA具有损伤作用。加入骨关节炎Ⅰ号方进行干预后,彗星样软骨细胞百分率、彗星尾长都明显下降,说明骨关节炎Ⅰ号方具有预防过氧化氢对软骨细胞DNA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脑栓塞前期血液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 WF)、脱氢血栓烷(DH-TXB2)、P-选择素(P-selectin)含量和白细胞DNA的损伤情况,探讨脑血栓前期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原因,为预防脑栓塞寻找理论依据。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v WF、P-选择素及DH-TXB2的含量;碱性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白细胞DNA损伤,用彗星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白细胞的彗星率和彗尾DNA百分(%)含量。结果(1)v WF、DH-TXB2和P-选择素在血栓前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与血栓形成后的水平相近(P<0.05);(2)未发生脑栓塞、脑栓塞前后患者血液中单个核细胞的彗星率、彗尾DN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栓塞组患者血液中单个核细胞的彗星率、彗尾DNA%含量与未发生脑栓塞组有显著差异(P<0.01),脑栓塞前后患者血液中单个核细胞的彗星率、彗尾DNA%含量无显著差异(P>0.01)。结论脑栓塞前期血液中白细胞DNA明显损伤,表明微环境存在严重缺氧。由此推测,脑血栓前期血管内皮细胞严重损伤,导致血小板聚集活化释放,缺氧可能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单细胞电泳法检测肿瘤患者化疗后淋巴细胞DNA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单细胞电泳 (SCGE)检测肿瘤患者环磷酰胺化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DNA损伤。在标准SCGE条件下应用彗星图象分析系统定量分析人T淋巴细胞DNA的损伤程度。彗星图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DNA损伤明显强于正常对照组 ,肿瘤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拖尾动量为 10 42± 1 98,正常人群为 1 2 6± 0 77;两者差异极显著 (P <0 .0 1)。肿瘤患者化疗后T淋巴细胞的拖尾长度为 3 3 69± 7 56μm ,DNA损伤的百分比为 3 1 5± 5 46% ;正常人群T淋巴细胞的拖尾长度和DNA损伤的百分比分别为 16 2± 1 5μm和7 46± 1 15% ;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极显著 (P <0 .0 1)。结论 :单细胞电泳可快速灵敏地检测细胞DNA损伤 ,能用于肿瘤化疗患者的流行病学观察。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和预后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贫铀(DU)引起的细胞DNA损伤及二甲基亚砜(DMSO)的保护作用。方法以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为靶细胞,贫铀设置0、1.5,2.0mg/mL3个剂量,以0.5%的DMSO为保护剂,过氧化氢为阳性对照,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研究细胞产生的DNA损伤作用。结果BEAS-2B细胞经贫铀染毒后,可引起DNA链断裂,彗星尾部面积、尾长、尾部DNA含量、尾距随贫铀浓度增加而增加;0.5%的DMSO对贫铀诱发BEAS-2B细胞产生的DNA链断裂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贫铀染毒能造成细胞的DNA损伤.DMSO对贫铀所致细胞的DNA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苯并[a]芘对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具有一定的损伤作用,苯并[a]芘与其他毒物联合神经毒作用的研究处于起始阶段。目的: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与神经元培养相结合的手段研究苯并[a]芘、铅单独及联合作用下对体外神经细胞的毒性及胞核DNA的损伤情况。设计:重复测量设计。单位:重庆医科大学劳动卫生教研室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职业医学研究所热生物与分子毒理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3-06/09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职业医学研究所热生物与分子毒理实验室完成,选择10只8日龄SD大鼠小脑组织制备原代细胞培养物,分10组培养,每组5个培养皿。按以下分组进行处理:①空白对照组。②溶剂对照组(等量二甲基亚砜+肝微粒体酶混合物平行处理)。③低浓度铅染毒组(醋酸铅5μmol/L)。④高浓度铅染毒组(醋酸铅50μmol/L)。⑤低浓度苯并[a]芘染毒组(苯并[a]芘5μmol/L+肝微粒体酶混合物)。⑥高浓度苯并[a]芘染毒组(苯并[a]芘50μmol/L+肝微粒体酶混合物)。⑦低浓度铅+低浓度苯并[a]芘联合染毒组。⑧低浓度铅+高浓度苯并[a]芘联合染毒组。⑨高浓度铅+低浓度苯并[a]芘联合染毒组。⑩高浓度铅+高浓度苯并[a]芘联合染毒组。方法:染毒90min,胰酶消化法收集标本,椎虫蓝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各组细胞胞核DNA的损伤情况。主要观察指标:苯并[a]芘、铅单独及联合染毒下体外神经细胞的存活率及胞核DNA的损伤率。结果:①两种浓度的苯并[a]芘、铅单独或联合染毒各组细胞存活率均低于对照组[染毒组为(44.14&;#177;4.80%~(82.40+2.70)%,对照组为(88.44&;#177;2.53)%~(90.12&;#177;2.23%,P〈0.05~0.01]。②高浓度苯并[a]芘单独染毒组、低浓度铅+高浓度苯并[a]芘染毒组、高浓度铅+低浓度苯并[a]芘染毒组、高浓度铅+高浓度苯并[a]芘染毒组胞核DNA损伤程度均高于对照组[63%(19/30),87%(26/30),80%(24/30),97%(29/30),13%(4/30),20%(6/30),P〈0.01]。结论:苯并[a]芘与铅均有一定的体外神经毒性,且二者有协同作用;苯并[a]芘损害体外培养神经元胞核DNA的能力大于铅。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观察分子量小于10kD的肝再生刺激素(hepatocyte growth-promoting substance,HGS)在体外液体培养中对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实验分为3组:22.5μg/ml组、40μg/ml组和对照组,用胎盘蓝染色法计数HL-60细胞生长曲线,观察HGS对HL-60细胞增殖的影响;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比较不同剂量HGS引起HL-60细胞的DNA损伤情况;采用基因组DNA体外电泳技术,观察HL-60细胞在HGS作用后凋亡的DNA片段断裂情况。结果表明,22.5μg/ml和40μg/ml 2个组在2天培养后均观察到HL-60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基因组DNA体外电泳结果证明,在上述2个剂量的组内,出现了明显的DNA梯形条带,并于培养第2天有HL-60细胞凋亡;单细胞凝胶电泳(SEGE)显示,HL-60细胞在加入HGS后出现有慧尾的细胞数量增多。结论:HGS能够抑制白血病细胞系HL-60细胞的增殖,并通过诱导凋亡导致DNA损伤来杀伤对HL-60细胞。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检测脐血(CB)单个核细胞(MNC)体外培养DNA损伤情况,以探讨体外培养的最佳收获时机。脐血MNC分别接种于含细胞因子无血清培养体系并进行集落接种,分别在0、7、14及21天收集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及CD133+细胞数,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检测培养后不同时间点脐血造血细胞及集落细胞的DNA链断裂损伤情况。结果表明,体外短期培养(14天内)时,脐血CD34+及CD133+细胞数最多,脐血细胞DNA损伤率均低于5.0%,21天时CD34+及CD133+细胞数降到低于0天的比例,细胞DNA损伤率为28.2%,DNA损伤率比0天时高(p=0.000),损伤细胞彗星尾长度明显大于0天(p=0.000);而其余各培养时间点(7天和14天)损伤细胞彗星尾长度与培养0天组损伤细胞的彗星尾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3及p=0.253);集落培养细胞DNA损伤率均低于5.0%。结论:利用本方法进行脐血造血细胞短期(14天)培养DNA损伤率均低于5.0%,但超过14天时DNA损伤明显增加,体外培养的最佳收获时机应在14天内。  相似文献   

10.
背景苯并[a]芘对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具有一定的损伤作用,苯并[a]芘与其他毒物联合神经毒作用的研究处于起始阶段.目的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与神经元培养相结合的手段研究苯并[a]芘、铅单独及联合作用下对体外神经细胞的毒性及胞核DNA的损伤情况.设计重复测量设计.单位重庆医科大学劳动卫生教研室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职业医学研究所热生物与分子毒理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3-06/09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职业医学研究所热生物与分子毒理实验室完成,选择10只8日龄SD大鼠小脑组织制备原代细胞培养物,分10组培养,每组5个培养皿.按以下分组进行处理[1]空白对照组.[2]溶剂对照组(等量二甲基亚砜+肝微粒体酶混合物平行处理).[3]低浓度铅染毒组(醋酸铅5 μmol/L).[4]高浓度铅染毒组(醋酸铅50μmol/L).[5]低浓度苯并[a]芘染毒组(苯并[a]芘5 μmol/L+肝微粒体酶混合物).[6]高浓度苯并[a]芘染毒组(苯并[a]芘50μmol/L+肝微粒体酶混合物).[7]低浓度铅+低浓度苯并[a]芘联合染毒组.[8]低浓度铅+高浓度苯并[a]芘联合染毒组.[9]高浓度铅+低浓度苯并[a]芘联合染毒组.[10]高浓度铅+高浓度苯并[a]芘联合染毒组.方法染毒90min,胰酶消化法收集标本,椎虫蓝染色法检测各组细胞存活率;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各组细胞胞核DNA的损伤情况.主要观察指标苯并[a]芘、铅单独及联合染毒下体外神经细胞的存活率及胞核DNA的损伤率. 结果[1]两种浓度的苯并[a]芘、铅单独或联合染毒各组细胞存活率均低于对照组[染毒组为(44.14±4.80)%~(82.40±2.70)%,对照组为(88.44±2.53)%~(90.12±2.23)%,P<0.05~0.01].[2]高浓度苯并[a]芘单独染毒组、低浓度铅+高浓度苯并[a]芘染毒组、高浓度铅+低浓度苯并[a]芘染毒组、高浓度铅+高浓度苯并[a]芘染毒组胞核DNA损伤程度均高于对照组[63%(19/30),87%(26/30),80%(24/30),97%(29/30),13%(4/30),20%(6/30),P<0.01].结论苯并[a]芘与铅均有一定的体外神经毒性,且二者有协同作用;苯并[a]芘损害体外培养神经元胞核DNA的能力大于铅.  相似文献   

11.
缺氧对心肌细胞DNA链损伤的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缺氧条件下对体外培养的心肌细胞DNA链的损伤及其探讨损伤机制。方法 :利用单细胞电泳技术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来观察乳鼠心肌细胞的DNA损伤 ,以慧星样细胞出现率、慧尾长度和尾距 (尾部DNA占总DNA的百分比与头尾部中心间距的乘积 )来评价心肌细胞DNA的损伤程度。结果 :缺氧 12h后 ,心肌细胞DNA发生了损伤 ,慧星样细胞出现率、慧尾长度和尾距均增加 ,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并随缺氧时间的延长 ,DNA的损伤程度和慧星样细胞的出现率均随之增加 ,呈现明显的时间———效应趋势。结论 :单细胞电泳可快速、灵敏地检测缺氧引起的心肌细胞DNA损伤。缺氧导致细胞的DNA损伤可能是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张红  崔景林  潘洪志  崔浩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27):35-37,F0003
目的:观察过氧化氢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氧化作用,以及牛磺酸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抗氧化作用。 方法:实验于2005—01/09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人眼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来源:实验眼来自20—35岁男性意外死亡后12h内捐给黑龙江省眼库作为角膜移植的供体眼5眼,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取8-10代人眼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用于实验. ②过氧化氢损伤实验:将培养的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过氧化氢各浓度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0,25,50,100μmol/L的过氧化氢,阴性对照组只加入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③牛磺酸实验:将培养的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阴性对照组用不含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培养,牛磺酸各浓度组分别用含有终浓度为300和600μmol/L的牛磺酸培养液进行培养。将上述每个浓度组的细胞悬液分成2份,向其中1份加入终浓度为25μmol几的过氧化氢,另一份加入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④指标检测:15min后,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DNA损伤的程度,以拖尾率(彗星细胞数/总细胞数)和拖尾细胞DNA迁移距离[400倍显微镜下测量25个拖尾细胞的DNA迁移长度,整个核DNA直径和迁移DNA(即彗星尾)长度,其差值为DNA迁移距离]的变化表示。⑤统计学分析:用四格表x^2检验(确切概论法)比较组间彗星细胞拖尾率;用t检验进行组间DNA迁移距离比较。 结果:①过氧化氢损伤实验结果:阴性对照组DNA荧光图像为红色圆球形,过氧化氢各组出现彗星样,随着过氧化氢浓度(10,25,50,100μmol/L)的增加,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拖尾率和DNA迁移距离均明显高于或长于阴性对照组[拖尾率:4.6%,26.0%,43.3%,86.6%,96.0%;DNA迁移距离:(4.13&;#177;0.52),(10.54&;#177;2.03),(20.59&;#177;4.42),(39.56&;#177;10.28),(51.54&;#177;15.93)μm,P〈0.01]。②牛磺酸实验结果:300和600μmol/L牛磺酸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拖尾率和拖尾细胞DNA迁移距离与阴性对照组相近(P〉0.05)。300和600μmol/L牛磺酸+25μmol/L的过氧化氢组均明显低于或短于25μmol/L过氧化氢组[拖尾率:22.6%,20.0%,43.3%;DNA迁移距离:(17.46&;#177;7.13),(13.56&;#177;2.52),(20.59&;#177;4.42)μm,P〈0.05],且牛磺酸浓度越高,差异越大。 结论:10μmol/L过氧化氢就能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直接造成DNA断裂损伤,该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适量的牛磺酸(300和600μmol/L)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DNA的氧化断裂损伤起保护作用,该作用也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3.
一种简单安全提取凋亡细胞DNA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Kerr等[1]于1972年首次提出了“细胞凋亡”的概念,在经过对细胞凋亡现象的长期观察和分析后又阐明细胞凋亡不同于细胞坏死(necrosis,是一种不引起机体炎症反应的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PCD)过程。并首先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凋亡细胞核浓缩,密度增高,细胞膜、细胞器相对完整等形态特征。1980年Wyllie[2]等提取凋亡细胞的DNA作电泳分析,见到相差为180-22bp整数倍的DNA梯状条带,成为鉴定细胞凋亡的经典方法。尽管近期文献报道可应用流式细胞仪鉴定调亡细胞百分率及其它测定凋亡细胞DNA的方法,如原位TUNEL法、E…  相似文献   

14.
循环DNA是指存在于血液、滑膜液等体液中的细胞外DNA ,主要以DNA蛋白质复合物的形式存在 ,部分为游离DNA。其在体液中处于一种动态平衡过程 ,由细胞受外源刺激后主动分泌或者细胞损伤或死亡后释放产生[1]。其变化与临床多种疾病 ,尤其是肿瘤有关。本研究用建立的循环DNA提取和定量检测方法 ,对临床不同疾病的血清中循环DNA水平进行研究。一、材料和方法1.标本来源 :随机选择 2 0 0 2年 4月至 6月本院经病理确诊为肺癌患者的血清标本 40份 ,年龄 52~ 84岁 ;肝癌标本 40份 ,年龄 46~ 76岁 ;门诊收集健康体检者血清 3 0份 ,年龄 50~…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过氧化氢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氧化作用,以及牛磺酸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抗氧化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1/09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人眼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来源:实验眼来自20~35岁男性意外死亡后12h内捐给黑龙江省眼库作为角膜移植的供体眼5眼,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取8~10代人眼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用于实验。②过氧化氢损伤实验:将培养的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过氧化氢各浓度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0,25,50,100μmol/L的过氧化氢,阴性对照组只加入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③牛磺酸实验:将培养的细胞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阴性对照组用不含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培养,牛磺酸各浓度组分别用含有终浓度为300和600μmol/L的牛磺酸培养液进行培养。将上述每个浓度组的细胞悬液分成2份,向其中1份加入终浓度为25μmol/L的过氧化氢,另一份加入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④指标检测:15min后,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DNA损伤的程度,以拖尾率(彗星细胞数/总细胞数)和拖尾细胞DNA迁移距离[400倍显微镜下测量25个拖尾细胞的DNA迁移长度,整个核DNA直径和迁移DNA(即彗星尾)长度,其差值为DNA迁移距离]的变化表示。⑤统计学分析:用四格表χ2检验(确切概论法)比较组间彗星细胞拖尾率;用t检验进行组间DNA迁移距离比较。结果:①过氧化氢损伤实验结果:阴性对照组DNA荧光图像为红色圆球形,过氧化氢各组出现彗星样,随着过氧化氢浓度(10,25,50,100μmol/L)的增加,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拖尾率和DNA迁移距离均明显高于或长于阴性对照组[拖尾率:4.6%,26.0%,43.3%,86.6%,96.0%;DNA迁移距离:(4.13±0.52),(10.54±2.03),(20.59±4.42),(39.56±10.28),(51.54±15.93)μm,P<0.01]。②牛磺酸实验结果:300和600μmol/L牛磺酸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拖尾率和拖尾细胞DNA迁移距离与阴性对照组相近(P>0.05)。300和600μmol/L牛磺酸 25μmol/L的过氧化氢组均明显低于或短于25μmol/L过氧化氢组[拖尾率:22.6%,20.0%,43.3%;DNA迁移距离:(17.46±7.13),(13.56±2.52),(20.59±4.42)μm,P<0.05],且牛磺酸浓度越高,差异越大。结论:10μmol/L过氧化氢就能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直接造成DNA断裂损伤,该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适量的牛磺酸(300和600μmol/L)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DNA的氧化断裂损伤起保护作用,该作用也呈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天花粉蛋白,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天花粉蛋白进入黑色素瘤B16细胞的动态过程并分析其对黑色瘤B16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8/2004-08在南通大学神经再生重点实验室完成。将常规传代培养的黑色素瘤B16细胞用胰酶消化,以5×109个/L的浓度种植于24孔培养板。将天花粉蛋白、异硫氰酸荧光素-天花粉蛋白、异硫氰酸荧光素-牛血清白蛋白分别加入培养细胞中,终浓度为50mg/L,同时加入等量生理盐水作为正常对照组,每组再分别设3,6,12h不同孵育时间组。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天花粉蛋白后,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异硫氰酸荧光素-天花粉蛋白进入细胞的过程及其荧光强度,CCK-8细胞毒性实验评估各组细胞存活率、并用单细胞凝胶电泳及hoechst33258染核观察天花粉蛋白对黑色素瘤B16细胞致DNA损伤作用。结果:①终浓度50mg/L的异硫氰酸荧光素-天花粉蛋白孵育3h时已经进入黑色素瘤细胞,6h时进入细胞量达到最高,12h时已轻度下降,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异硫氰酸荧光素-天花粉蛋白组与异硫氰酸荧光素-牛血清白蛋白组荧光强度差异有显著性(P<0.01)。②终浓度50mg/L异硫氰酸荧光素-天花粉蛋白、天花粉蛋白孵育黑色素瘤细胞3,6h后利用单细胞电泳和Hoechst33258染色未观察到核形态的变化;但孵育6h后CCK-8细胞毒性实验显示活细胞数量明显下降;孵育12h后出现DNA损伤的特征性彗星尾现象,并观察到明显的核浓缩和边集现象,出现特征性凋亡小体。结论:孵育6h时天花粉蛋白进入细胞量最多,但并没有明显的细胞DNA损伤的作用,而孵育12h时产生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和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人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系K562细胞在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处理前、后的DNA损伤模型,探讨伊马替尼对K562细胞的DNA损伤修复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噻唑蓝(MTT)法确定伊马替尼预处理K562细胞的浓度;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伊马替尼处理后K562细胞BCR/ABL的磷酸化状态,以反映BCR-ABL酪氨酸激酶活性受抑制情况;用彗星实验检测不同浓度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K562细胞、伊马替尼预处理K562细胞的DNA损伤模型;用彗星实验对各组细胞在DNA损伤后的修复进行动态观测.结果 MTT实验结果显示,伊马替尼预处理K562细胞的最佳终浓度为1 μmol/L,作用时间24 h;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该浓度的伊马替尼可有效抑制BCR/ABL融合蛋白第177位酪氨酸激酶磷酸化,密度比为0.100±0.018,与对照组(0.425±0.039)相比,降低了(77.11±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7,P<0.05);彗星实验确定了各组细胞DNA损伤模型的建立条件,采用10 μmol/L终浓度的H2O2对K562细胞和伊马替尼预处理后K562细胞进行染毒,H2O2作用温度和时间为4℃、10 min.修复结果显示,经伊马替尼预处理的K562细胞修复时间为120 min,与未处理组修复时间60 min相比,前者DNA损伤修复时间明显延长(F=97.79,P<0.05).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伊马替尼处理前、后的白血病K562细胞的DNA损伤模型,BCR/ABL融合蛋白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能减弱K562细胞的DNA损伤后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18.
氯离子通道阻断剂对肺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氯离子通道阻断剂在肺血管内皮细胞氧化损伤中的作用。方法:以肉联厂检疫合格的健康小牛为研究对象,过氧化氢(H2O2)诱导体外培养的牛肺动脉内皮细胞损伤,观察Cl^-通道阻断剂对受损细胞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DH)释放量、三磷酸腺苷(ATP)含量、细胞内钙离子浓度[Ca^2+]i和DNA降解程度的影响。结果:Cl^-通道阻断剂可使受损细胞的细胞活力得到提高.NPPB组和NFA组分别恢复到0.449&;#177;0.015和0.535&;#177;0.023;LDH释放量下降,分别为(12.4&;#177;0.4)%,(6.4&;#177;0.6)%。ATP含量分别回升为18.22nmol/mg蛋白质和21.96nmol/mg蛋白质,[Ca^2+]i下降和DNA降解程度减轻。结论:Cl^-通道参与了氧化剂对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病理过程,Cl^-通道阻断剂对肺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雌激素对培养血管平滑肌细胞AT1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10nmol/L雌激素处理兔血管平滑肌细胞3,6、12、或24h,或先经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他莫西芬(Tamoxifon)处理兔血管平滑肌细胞再用雌激素处理6h后,提取总RNA,RT-PCR法对AT1受体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雌激素可以下调兔血管平滑肌细胞AT1受体的表达,并在6h时作用最强,24h后恢复正常;雌激素受体拮抗剂他莫西芬对兔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AT1,受体无影响,但可消除雌激素的作用。[结论]雌激素可以下调兔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AT1受体,且这一作用与雌激素的胞内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黄芪总黄酮(TFA)对尿毒症患者血清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收集22例健康志愿者和25例规律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血清。以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为研究对象,设立对照组(细胞同步化后加入健康志愿者血清)和尿毒症组(细胞同步化后加入尿毒症患者血清)。细胞同步化前6h,在尿毒症组的一部分细胞中加入0.5、1.0、2.0mg/mL TFA预先进行干预,分别得到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细胞。细胞培养24h后,于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硝酸还原酶比色法测定一氧化氮(NO)水平;彗星实验法检测细胞DNA损伤;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尿毒症组细胞增殖活力、SOD活性、NO水平均降低(P<0.01),DNA拖尾率、细胞凋亡指数(AI)均升高(P<0.01);与尿毒症组细胞比较,不同剂量干预的各组细胞增殖活力均增加(P<0.05),NO水平均升高(P<0.01);与尿毒症组比较,中剂量、高剂量组SOD活性增加(P<0.05),DNA损伤拖尾率降低(P<0.05)。结论 TFA可减少尿毒症患者血清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其可能机制与抗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