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11年6月经胃肠镜检查发现消化道黏膜下肿瘤48例,回顾性分析48例患者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变部位、大小、治疗经过以及病理结果等,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结果病灶直径为0.8~5.8 cm,平均(3.3±0.75)cm,ESD手术时间为27~167 min,平均(71.0±22.6)min,ESD完整切除病灶45例(45/48,93.75%),穿孔3例(3/48,6.25%),其中1例大出血,1例食管患者ESD术后出现食管狭窄,经内镜下球囊扩张食管狭窄消失。所有病人均完成了术后6个月的内镜随访,1例患者见肿瘤复发。结论 ESD技术对较大病变可以整块切除,并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消化道SMT行ESD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新技术, 其在消化道早期肿瘤的微创治疗中发挥 着重要的作用。ESD 技术能一次性、大块、完整切除病变组织, 并提供完整的病理资料, 显著减少病灶残留及复发, 达到根治性切除消化道早期肿瘤的疗效。文章就ESD 应用于消化道早期肿瘤的适应证和禁忌证、操作步骤、风险预 防以及处理等内容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4.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胃肠道早期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但在部分病例中,由于病变大小、部位等原因,无法取得预期疗效。口袋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是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项新兴内镜技术,具有手术时间短、病灶整块切除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逐渐应用于消化道早期肿瘤的治疗中。  相似文献   

5.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来源于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内镜发现的消化道SMT进行超声检查,对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来源于固有肌层的消化道SMT 10例,术后病理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1例,胃平滑肌瘤1例,胃间质瘤6例,直肠平滑肌瘤和间质瘤各1例.病变最大直径0.5~3.0 cm(平均1.4 cm).9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剥离,1例创面肿瘤残留接受外科手术.ESD手术时间30~150 min(平均73.5 min).1例术中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未转开腹手术修补.术中平均出血量约40 ml,术后均未出现出血,亦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 ESD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大多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gubmucosal disseetion,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ESD方法治疗37例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的内镜下手术情况、并发症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术中出血3例,术后出血2例,均内镜下成功止血;术中穿孔2例,均予内镜下金属夹夹闭后内科保守治疗成功,未有中转外科手术;l例直肠类癌及1例食管重度异型增生术后切缘病变组织残留,2~6月后复查未见明显复发迹象。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及黏膜下病变安全、有效,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术后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7.
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肠道肿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胃肠道恶性肿瘤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提高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近年来,随着消化道内镜诊治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既可以达到肿瘤根治目的 ,又可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内镜下治疗方法.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作为一种新兴的内镜下治疗技术,因其治疗安全性高、效果好,在早期消化道肿瘤中的应用已逐渐开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内镜下经多隧道黏膜下剥离术(ESMTD)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ESMTD和ESD在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选取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140例。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ESMTD组(38例)和ESD组(102例)。比较两组术后病灶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程度及随访3、6、12个月的复发率、生活质量核心30问卷调查(QLQ-C30)评分。结果ESMTD组患者术后在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明显高于ESD组,在操作时间、住院时间明、术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和ESD组在术后3个月均无复发病例,ESMTD组在术后6、12个月复发率低于ESD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ESMTD组在术后3、6、12个月QLQ-C30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MTD和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疗效显著,且ESMTD在术后病灶整块切除率、根治性切除率、操作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疼痛程度及复发率、QLQ-C30评分方面明显优于ESD,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8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宜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患者88例,随机分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44例)和ESD组(44例)。术后随访12个月,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与EMR组比较,ESD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增加,但一次性切除率明显升高(P0.05);术后6个月,ESD组切面愈合率显著高于EMR组(P0.05),ESD组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显著低于EMR组(P0.05)。结论与EMR相比,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增生性病变的一次性切除率和术后切面愈合率均较高,且术后12个月的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胃肠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泛指一类来自黏膜层以下(非黏膜组织)的消化道病变。随着内镜检查的开展和内镜超声的广泛应用,SMT的检出率逐年升高。通常认为起源于1~3层的病变可行内镜下治疗,超源于第  相似文献   

11.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以其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特点成为早期胃肠道肿瘤的一线治疗方法。但是对于面积大、严重纤维化等的病灶,术中缺乏牵引限制了手术视野的清晰度,使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系统回顾国内外牵引技术在ESD术中应用的研究,旨在总结近年常用ESD术中牵引方式,并分析其在不同解剖部位的应用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1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操作方法、疗效、并发症等.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按照入选标准选取食管、胃、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28例,共治疗病变29处.内镜下明确病变边界,采用氩离子凝固(APC)或针式刀在距病变边缘0.3~0.5 cm处环周点状凝固标记,再行黏膜下注射,使病变完全抬起,在距离标记点约0.5 cm处用针刀及IT刀环行切开黏膜至黏膜下层,用IT刀逐渐将黏膜剥离,部分病变回缩后用圈套器将病变黏膜圈套电凝切除.术中出血用热凝同止血钳、APC或金属夹止血.切除病变回收送病理.所有病例均按计划内镜随访.结果 本组29处病变中,22处病变完整切除,6处病变分块切除,1处病变未能全部切除.胃窦病变完整切除率为100.0%(12/12),胃角至贲门间病变为5/7,食管病变为3/5,结直肠病变为2/5.1例出现术后迟发出血.胃窦病变平均手术耗时最短,为48 min.20例随访1~12个月均无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 ESD技术可以根据病变的大小及形状确定切除范围,对较大病变可以整块切除.缺点之一是操作过程较复杂、技术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消化道肿瘤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的安全性及手术操作体会。[方法]选取行ESD治疗的消化道黏膜层及黏膜下层肿瘤患者10例,对镜下手术方法及并发症进行总结。[结果]10例患者均完整剥离病灶,平均手术时间65(40~90)min,平均住院时间9(7~15)d。所有病例术中仅有少量渗血,经喷洒及电凝即可止血;1例穿孔,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ESD治疗消化道黏膜层及黏膜肌层肿瘤是相对安全有效的,大部分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可保守治愈。  相似文献   

14.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胃癌的有效件及安全性.方法 对20例早期胃癌患者共21处病灶进行ESD治疗,观察治疗的情况及效果.结果 21处病灶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5.2%(20/21),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为90.5%(19/21).平均手术时间50.4 min.急性少量出血率4.8%(1/21),术后腹痛发生率为76.2%(16/21),未发生急性大量出血、穿孔、术后延迟出血.2个月时复查胃镜,溃疡愈合率100%.平均随访9.2个月(8~12个月),局部无残留、复发及异时病灶发生.结论 ESD町提高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和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是一种治疗早期胃癌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病变的疗效、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ESD方法治疗29例(共31块)消化道病变的内镜下手术情况、并发症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术中出血2例,1例创面小动脉出血,内镜下钛夹止血,另1例胃黏膜下持续出血,形成血肿,中转开腹行胃窦切除术;1例直肠管状腺瘤ESD术后7天大出血,经肛门缝扎止血;术中发现肠壁穿孔1例,中转开腹行肠壁修补术。29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无1例留下后遗症,平均住院时间5 d。随访2~27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变是安全的,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较大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资料,且术后不易复发。缺点是操作时间长,技术难度较大,并发症较EMR多。  相似文献   

16.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消化内镜诊断技术的发展,以及患者对恶性肿瘤“早查早治”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胃癌在无任何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的早期阶段即被发现。据报道,日本的早期胃癌发现率已达40%~50%。在日本,对于早期胃癌的治疗前几年普遍采用的方法是施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EMR有多种手术方式,如双腔内镜圈套法、透明帽吸引法等。近年来,随着新型内镜治疗用具的开发和治疗技术的进步,又出现了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使得更多的早期胃癌病灶能够一次性地在内镜下切除。目前在日本,绝大多数条件具备的医院已普遍开展ESD,其他术式已较少采用。  相似文献   

17.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上消化道病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丽黎  陈世耀 《胃肠病学》2008,13(8):495-498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下微创治疗新技术。ESD技术具有可完整切除病灶、切除较大病灶、切除溃疡型病灶等优点,为上消化道黏膜病灶尤其是早期肿瘤和黏膜下肿瘤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文详细介绍了ESD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中所需的特殊器械、具体的操作方法及其并发症的处理,并结合文献资料和临床操作体会,阐述了ESD技术在早期消化道肿瘤和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处理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安全性及其疗效.方法 采用ESD方法对19例上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进行治疗,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疗效,随访肿瘤复发及转移情况.结果 肿瘤直径0.4 ~1.5 cm,平均0.9 cm,均一次性完整剥离切除,ESD手术时间(自黏膜下注射至完整剥离病变)15~ 50 min,平均20 min,无严重出血及穿孔发生.术后18例病理诊断为神经内分泌瘤,其中G1级16例、G2级2例,基底和切缘均未见病变累及;另1例病理显示有浸润性生长倾向,诊断神经内分泌癌(G3级),行外科扩大切除,术后病理未见肿瘤组织残留,无淋巴结转移.平均随访28个月,无一例出现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 ESD治疗上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大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性、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接受ESD治疗的108例大肠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灶特征、术后病理特征、术中与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访等情况。 结果 10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ESD治疗,中位手术时间为45 min。术中穿孔3例(2.8%),术后无迟发性穿孔,术后迟发性出血3例(2.8%)。术后病理提示管状腺瘤41例(38.0%)、绒毛状腺瘤4例(3.7%)、绒毛状管状腺瘤39例(36.1%),其中伴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41例(38.0%)、伴有高级别上皮内瘤变16例(14.8%);腺癌19例(17.6%),包括高分化11例、中分化5例、低分化3例;其他病理类型5例(4.6%)。病灶均为完整切除,其中整块切除100例(92.3%)。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8.1个月,在此期间未发现复发病例。 结论 ESD治疗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完善术前评估,加强手术技能,分析术后病理特征及定期随访是提高ESD治疗质量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病灶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内镜检查发现的消化道病灶病例患者为入选对象,术前行染色内镜和超声内镜检查,确定病变范围和深度,常规行术前评估,观察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 2008年12月~2009年6月我院共实施ESD手术56例进入观察,切除标本平均直径(2.56±0.69)cm,平均手术操作时间(70.24±28.35)min;手术完整剥离成功率94.6%,术中穿孔发生率5.4%,迟发性穿孔率3.6%。1例发生迟发型出血,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率92.9%,随访患者中6个月内切面愈合率91.3%,12个月内切面愈合率达100%。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病灶病变局部的复发率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