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外科手术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手术干预方式,为儿童听力筛查中分泌性中耳炎患儿的干预措施选择提供临床资料。方法总结2004-2008年我院90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接受手术治疗且资料完整者45例(82耳)的年龄特点、听力下降时间、手术方式、手术前后听力状况比较。结果术前平均纯音听阈FrrA(pure-tone threshold average,500Hz,1000Hz,2000Hz,4000Hz听阈均值)从8dBHL-61dBHL,平均(34.8±12.09)dBHL。术后PTA从0dB HL-38dB HL,平均(15.9±7.88)dB HL,3耳术后听闯提高,4耳无改善,75耳听阈降低,占91.5%,平均听阈降低18.9dBHL。手术方式:鼓膜置管术9例,腺样体切除+鼓膜置管术29例,腺样体切除+扁桃体切除+鼓膜置管术7例。结论腺样体切除+鼓膜置管术是我们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基本术式;扁桃体切除术不作为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常规选择;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术式选择应该个体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耳内镜下鼓膜置管结合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手术方法 和应用价值.方法 对34例(62耳)合并腺样体肥大分泌性中耳炎的患儿在耳内镜指引下实施鼓膜置管同时经口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后所有病例随访15个月.结果 随访15个月发现34例(62耳)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中32例(59耳)听力明显提高,2例(3耳)复发,纯音测听0.5、1.0、2.0kHz听阈平均值提高23.2dBHL.结论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结合鼻内镜腺样体切除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 疗效显著,复发率低,可以减少二次手术的风险.耳内镜下完成鼓膜置管,具有视野清晰、操作简便、受外耳道条件影响小等优点,安全易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单侧听耳患者的鼓室成形术,了解手术方法和手术疗效。方法对9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胆脂瘤型进行了乳突根治术加鼓室成形术,对37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单纯型和中耳炎后遗症进行鼓室成形术,并比较术后效果。手术后3个月~1年之间进行术后听力评价。结果46耳单侧听力耳术前言语频率气导平均听阈为60.2±23.1dB HL,骨导听阈35.7±17.0dB HL;手术后的平均气导听阈为51.3±22.6dB HL,骨导听阈为36.3±10.6dB HL。鼓室成形术后疗效评定:37耳外耳道宽敞,人工鼓膜完整,血运好,近正常鼓膜色泽;纯音测听500~2000Hz平均气导听力改善23例(62.16%,23/37),听力不变13例(35.14%,13/37),听力恶化(下降10dB以上)1例(2.70%,1/37)。乳突根治术加鼓室成形术后疗效评定:9耳术腔干洁,人工鼓膜完整,血运好,近正常鼓膜色;纯音测听500~2000Hz平均气导听力改善5例(56.56%,5/9),听力不变4例(44.44%,4/9)。结论各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都可作为单侧听力耳的手术适应症。手术时只要注意手术技巧,认真仔细,一般不会造成手术后骨导听力的下降。术后干耳和保持原有听力是手术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4.
耳内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技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介绍在耳内镜下进行鼓膜切开置管手术的技法。方法探讨95例(119耳)分泌性中耳炎病例在耳内镜下进行鼓膜切开置管的技法。结果耳内镜下鼓膜切开置管术均一次完成,手术更为精确,操作更为简单。结论在耳内镜下进行鼓膜切开置管手术优于在显微镜下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耳内镜下软骨膜-软骨岛在鼓膜修补术中应用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7月86例行鼓膜修补术的慢性中耳炎静止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3例,使用软骨膜-软骨岛移植物行鼓膜修补术;对照组43例,使用全厚软骨-软骨膜移植物行鼓膜修补术。对比两组术前穿孔部位、穿孔大小、手术后鼓膜愈合率、术后6个月平均气导听阈及气骨导差。结果 对照组鼓膜愈合35例(81.4%),再穿孔8例(18.6%);观察组鼓膜愈合41例(95.3%),再穿孔2例(4.7%),两组鼓膜愈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37,P<0.05)。术后6个月纯音听阈检查,对照组平均气导听阈(33.54±4.81)dB HL,骨气导差(14.05±5.72)dB HL;观察组平均气导听阈(28.84±2.53)dB HL,骨气导差(9.40±2.77)dB HL,两组听力均较术前提高,两组间比较平均气导听阈和气骨导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5.347、4.516,P 均<0.05)。结论 耳内镜下软骨膜-软骨岛行鼓膜修补术鼓膜愈合率高,术后听力改善更显著,是一种有效的鼓膜修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同期耳内镜下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听力变化、复发率及并发症等.方法 对80例(132耳)病史超过3个月,保守治疗无效的4~12岁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分为两组,A组42例(72耳)采用在耳内镜下同期行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治疗,B组38例(60耳)则仅在耳内镜下行鼓膜置管而不行腺样体切除术.结果 A、B组术后纯音听力均提高.A组术后中耳积液平均时间为(8.5±1.2)天,通气管脱落或取出后3个月分泌性中耳炎复发率为8.3%,并发中耳感染率为2.7%;B组积液时间为(10.3±1.4)天,分泌性中耳炎复发率为21.7%,中耳感染率为11,7%.结论 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联合腺样体切除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可改善听力,能缩短中耳积液时间,减少复发率及继发中耳感染的发生率.对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伴有腺样体肥大的患者施行鼓膜置管联合腺样体切除术是最合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咽鼓管置管术与鼓膜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为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将71例(86耳)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36例,44耳)与对照组(35例,42耳)。实验组在鼻内镜直视下行咽鼓管置管术,每日;中洗后鼓室注药治疗;对照组行鼓膜切开并置管。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治愈21耳(47.73%),显效19耳(43.18%),无效4耳(9.09%)。对照组治愈12耳(28.57%),显效17耳(40.48%),无效13耳(30.95%)。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0.91%,显著高于对照组69.05%(P〈0.05),实验组治疗后平均听阈为20.95dB,显著好于对照组28.25dB(P〈0.01)。结论鼻内镜下咽鼓管置管术疗效明显优于鼓膜置管术,联合药物管腔内注入可有效恢复咽鼓管功能,且避免了鼓膜损伤,符合微创原则,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Over-under法和内置法Ⅰb型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间行Ⅰb型鼓室成形术的28例(28耳)单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以Over-under法修补鼓膜且鼓室内放置明胶海绵15例(耳)(Over-under法组),以内置法修补鼓膜且鼓室内不放置明胶海绵13例(耳)(内置法组).术后1月复查耳内镜及纯音听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各频率及语频气导平均听阈的变化及鼓膜愈合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移植鼓膜均愈合,鼓膜修补成功率均为100%;术后各频率气导听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Over-under法组手术前后0.25、0.5、1、2、4及8 kHz平均气导听阈差分别为14.33± 3.48、12.33±2.48、9.00±2.19、8.67±3.33、5.33±2.46、-1.00±3.56 dB;内置法组分别为21.92±3.78、19.23±3.09、12.69±2.24、7.69±1.34、6.92±2.97、7.69±3.70 dB,两组术后听阈均较术前降低;手术前后语频气导平均听阈差值Over-under法为10.00±1.91 dB,内置法组为13.21±1.78 dB,两组间听力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可行Ⅰb型鼓室成形术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无论选择Over-under法还是内置法,鼓膜修补成功率相似,术后听力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外科治疗方法对分泌性中耳炎合并腺样体肥大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014年6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106例(172耳)合并腺样体肥大伴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病史、听力受损程度分为3组,其中A组20例(37耳)行单纯内镜下腺样体刮除术,B组25例(42耳)行内镜下腺样体刮除+鼓膜切开鼓室冲洗术,C组61例(93耳)行内镜下腺样体刮除+鼓膜切开鼓室冲洗+鼓膜置管术。比较三组术前及术后2周、1月、3月的纯音听阈和/或声导抗检查结果,分析各组术后疗效。由于A组患者术前平均听阈正常,因此主要以声导抗检查结果评价该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时A组和B组患者的咽鼓管功能均有好转,但是在同一时间节点两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B组、C组患者在术后的平均听阈均较术前明显降低,B组患者在术后3月平均听阈恢复正常水平,但是,C组患者在术后1月平均听阈已恢复正常水平。并且,术后1月时C组患者的平均听阈明显优于B组患者(P<0.05)。虽然C组患者比A组、B组患者接受了更多手术方式治疗,但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没有增加。结论对分泌性中耳炎合并腺样体肥大的患者根据病史及听力情况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内镜下腺样体刮除、鼓膜切开及鼓室冲洗并鼓膜置管术虽然增加了更多的手术治疗,但是并没有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且可以保证较久的治疗效果,对于筛选后的患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耳内镜下双侧同期鼓室成形术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在我科行耳内镜下双侧同期鼓室成形术的14例患者临床资料,共28耳,其中单 纯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6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伴鼓室硬化症8耳,中耳胆脂瘤4耳;共完成鼓室成形术I型20耳,鼓室成形术II型7耳,鼓室成形术III型1耳;术后观察分析鼓膜愈合及听力改善情况。结果 术后复查12~24个月,14例(28耳)患者鼓膜移植物均成活,27耳穿孔鼓膜完全愈合,愈合率96.4%;1耳遗留小穿孔,于二次局麻下手术处理后愈合。28耳术前气导听阈为(55.4±21.6)dB HL,术后气导听阈为(35.5±16.4)dB HL(t =11.234,P<0.05);术前气骨导差为(29.3±10.3)dB HL,术后气骨导差为(11.3±3.9)dB HL(t =10.752,P<0.05)。结论 耳内镜下鼓室成形术可获得较高的手术成功率,取得良好的听力改善效果,双侧同期手术可节省医患人力、物力资源。  相似文献   

11.
自2000年9月~2001年5月,笔者自制通气管和置管针,在鼻内镜下行鼓室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33例(38耳).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33例病人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11~65岁,病程15 d~11月.其中5例为双耳 发病,28例为单耳发病.4例为住院病人,其余29例为门诊病人.全部病人纯音测听提示有不同程度的传导性聋,听力下降35~45 dB,平均听阈提高38.2 dB.声导抗检查均为B 型图,镫骨肌声反射消失.11例曾行鼓室穿刺抽液治疗.鼓膜切开后,29耳鼓室吸出淡黄色 浆液,9耳冲吸出粘稠胶状液.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伴有骨导听力下降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其可能原因,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方法 分析2018年11月至2022年3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23例(31耳)伴骨导听力下降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治疗方案及疗效。结果 患耳侧别:双耳8例,左耳11例,右耳4例;伴随症状:耳鸣16耳,耳闷14耳,耳痛4耳,眩晕3耳;鼓室导抗图:“B”型图27耳,“C”型图3耳,“AS”型图1耳;纯音听阈:入院气导平均听阈(59.9±18.7)dB HL,骨导平均听阈(34.7±14.6)dB HL,治疗后气导平均听阈(42.6±16.3)dB HL,骨导平均听阈(26.9±12.3)dB HL;治疗方案: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予以鼻喷激素、粘液促排剂、营养神经药物等综合治疗;疗效:痊愈11耳(35.5%),有效6耳(19.4%),无效14耳(45.1%)。结论 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可出现骨导听力下降,其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出现骨导听力下降者,其听力损失程度一般较重,耳鸣为其常见伴随症状,确诊后应以综合治疗方案积极治疗,具有一定疗效。临床需引起重视,避免误诊及漏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耳内镜下异体真皮基质修补外伤性鼓膜穿孔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51耳)在耳内镜下应用异体真皮基质内植修补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鼓膜穿孔愈合率,并比较手术前后言语频率气导平均听阈.结果 51例患者中术后3个月时鼓膜穿孔愈合48例(94.12%,48/51),穿孔未愈合3例;术前言语频率纯音气导平均听阈29.00±7.43 dB HL,术后3月时为12.89±7.49 dB HL,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1,P<0.001).结论 耳内镜下异体真皮基质修补外伤性鼓膜穿孔愈合率高,听力提高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鼓膜置管联合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我院行鼓膜置管联合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手术的50例分泌性中耳炎儿童为研究组,将这期间在我院单纯行鼓膜置管术的35例分泌性中耳炎儿童做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在术后6月和1年时的相关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观察其转归。结果研究组中,87患耳在术后6月的检查发现85耳治愈,治愈率97.7%;术后1年检查未发现患耳,治愈率100%。对照组中,49患耳在术后6月检查发现3患耳未愈,治愈率为93.9%;术后1年的检查发现5患耳,其中4患耳为曾患病耳,1患耳为初次发病。两组在术后6月复查比较中,P>0.05,在术后1年的复查比较中,P值<0.05。结论鼓膜置管联合鼻内窥镜下腺样体切除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效果明显,并发症少,不易复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不同方法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 26例(52耳)伴腺样体肥大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分为三组,第1组:7耳,单纯声导抗测试异常者,行腺样体刮除术;第2组:17耳,声导抗测试异常、轻度听力损失者,行腺样体刮除术+鼓膜切开术;第3组:28耳,声导抗测试异常、中度听力损失者,行腺样体刮除术+鼓膜置管术.记录各组手术前后的纯音听阈值,定期复诊、观察半年以上,将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第2、3组术后3~5天、2~4周、3~6月与术前比较各频率气导听阈明显下降(P<0.001).而第1组手术后3~5天、2~4周的平均听阈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术后3~6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疗程长、听力下降明显的伴有腺样体肥大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以腺样体切除同时行鼓膜置管术为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导听阈提高的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2011年3月期间收治的骨导听阈提高的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96例(148耳)临床资料,并以是否伴有腺样体肥大、变应性鼻炎或乳突病变分为3组。结果所有患耳均行鼓膜切开置管术,同时A组患者42例(70耳)并行腺样体切除术;B组患者22例(32耳)术后给予口服抗组胺药物及鼻用激素治疗;C组患者32例(46耳)予乳突手术治疗。鼓膜置管术后所有患耳于术后6个月拔管,78例(125耳)患者骨导听阈恢复正常;16例(21耳)患者骨导言语频率平均提高约11~25dBHL;2例(2耳)患者骨导听力无明显改善。术后91耳声导抗图为A型;21耳为B型;36耳为C型。结论提示伴有腺样体肥大、变应性鼻炎或乳突病变之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与患者骨导听阈提高相关联,通过手术联合药物治疗解除相关致病因素、可有效提高患者骨导听力水平,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腺样体肥大伴分泌性中耳炎患儿46例,随机分为手术组与对照组。手术组常规在鼻内镜下行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对照组采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口服及减充血剂滴鼻等药物治疗。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跟踪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手术组痊愈18例(34耳),占77.3%;有效4例(6耳),占13.6%;无效2例(4耳),占9.1%。对照组痊愈9例(17耳),占43.6%;有效4例(6耳),占15.4%;无效9例(16耳),占41.0%。两组治愈有效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联合鼓膜置管术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手术,且对与腺样体肥大有关的分泌性中耳炎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耳甲腔成形术在软骨环-软骨膜鼓室成形术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对胆脂瘤中耳炎患者行乳突病变切除术、软骨环-软骨膜鼓室成形术同时行耳甲腔成形术的疗效.方法 胆脂瘤中耳炎患者77例,其中41例(41耳) (治疗组)采用耳后切口施行乳突根治术、软骨环-软骨膜鼓室成形术及耳甲腔成形术;对照组36例(36耳)采用耳后切口施行乳突根治术、软骨环-软骨膜鼓室成形术.分别于术后1个月、3个月、1年及 3 年追踪观察两组患者干耳情况并行纯音听阈检查,对结果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术前气导平均听阈为45.66±8.40 dB HL,骨气导差为26.05±8.15 dB,术后3年气导平均听阈为23.55±7.10 dB HL,骨气导差为10.79±5.52 dB.平均干耳时间24.25± 5.37天,治愈率100%.未发生外耳道狭窄.对照组术前气导平均听阈为43.78±9.25 dB HL,骨气导差为25.65±8.55 dB,术后3年气导平均听阈为29.33±8.32 dB HL,骨气导差为17.10±6.62 dB,12例发生外耳道狭窄,其中有8例胆脂瘤复发,干耳时间32.35±15.60天.结论 乳突根治术+软骨环-软骨膜鼓室成形术同时行耳甲腔成形术能使术腔迅速上皮化、易干耳,术后听力提高,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耳后径路内植法在耳道入路困难者修补鼓膜边缘性大穿孔的方法和效果。方法本组病例为2013.7至2017.6完成手术且随访资料完整的47例,其中19例男性,女28例,平均年龄40.3岁(范围17~72岁),病程范围6月~15年。病例选择限于外耳道暴露困难、鼓膜边缘性穿孔者,直径不小于5mm,部分鼓环缺失。结果 47例患者随访至少6月以上。41例患者鼓膜穿孔一期愈合,2例出现鼓膜移植物完全脱落情况,穿孔未愈合,其中1例颞肌筋膜压于外耳道前壁皮瓣内侧者继发中耳感染和鼓室腔胆脂瘤;鼓膜再次穿孔4例,其中2例取耳屏软骨-软骨膜复合体再次修补穿孔,2例未作特殊处理。本组病例术后6个月纯音测听气骨导间距≤20 d B HL者占72.34%(34/47),21~30 dB者占14.89%(7/47),≥31 dB者占12.77%(6/47)。语频平均气导听阈15~55 dB HL(平均24.54±7.23dB HL),骨导听阈10~35 dB HL(平均15.73±8.24 dB HL)。术前、术后语频平均气导听阈比较,P<0.05表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耳后径路配合内植法技术有利于修补耳道入路困难者的鼓膜边缘性穿孔,具有手术视野清晰,便于观察鼓膜全貌、保留完整皮瓣血供、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等优点,可以结合耳内镜技术减少术后鼓膜的再穿孔,利于听力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耳内镜下鼓耳道后径路行鼓膜修补术疗效观察。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我科21例耳内镜下行鼓耳道后径路鼓膜修补患者,随访半年,针对术后鼓膜愈合率以及听力情况进行分析。结果20例患者,21耳,20例鼓膜愈合,成功率为95.2%,术后无味觉损伤,无移植物内陷及外移,无耳鸣或耳鸣加重,无听力损伤,无胆脂瘤形成;术前平均气导听阈为(49.4±8.6)dB HL,骨气导差为(31.9±4.9)dB HL,术后平均气导听阈为(24.2±5.9)dB HL,骨气导差为(12.7±6.5)dB HL,听力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17例(81%)骨气导差小于20db HL。结论耳内镜下利用耳屏软骨-软骨膜经鼓耳道后径路行鼓膜修补术,对不同部位鼓膜穿孔愈合率及听力恢复均获得良好疗效,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