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主要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0,他引:3  
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比较了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脂肪酸组成、角鲨烯和β-谷甾醇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油茶籽油和橄榄油样品中均分离并鉴定出8种脂肪酸组分,主要含有棕榈酸、棕榈烯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花生酸和顺-11-二十碳烯酸.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脂肪酸组成接近,但各脂肪酸含量略有差别.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角鲨烯含量差异较大,油茶籽油样品角鲨烯含量最高为0.156 g/kg,最低的只含有0.077 g/kg,平均值为0.117 g/kg.而橄榄油样品角鲨烯含量最低的有4.511 g/kg,而最高的达到8.401 g/kg,平均值为5.78 g/kg,橄榄油中角鲨烯含量为油茶籽油中的近50倍.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β-谷甾醇含量差异不大,油茶籽油中β-谷甾醇含量高于橄榄油.油茶籽油中仅有1个样品含量最低,为1.08 g/kg,其他样品含量都在2.0~3.5 g/kg区间,平均值为2.422 g/kg,而橄榄油样品中β-谷甾醇含量较高的2个样品分别有2.05 g/kg和2.09 g/kg,其余样品含量均在1.0 ~2.0 g/kg之间,平均值为1.534 g/kg.油茶籽油样品中β-谷甾醇含量为橄榄油样品的1.58倍.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油茶籽油中γ-生育酚、β-谷甾醇和角鲨烯。油茶籽油样品经过皂化、萃取、浓缩,将油茶籽油中的皂化物类成分除去,富集其中的不皂化物类成分,并通过HPLC进行分析检测,按外标法测定其含量。HPLC色谱条件:色谱柱Hypersil ODS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100%甲醇,等度洗脱;流速0.7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05 nm。结果表明γ-生育酚、β-谷甾醇和角鲨烯分别在0.01~0.40μg(R~2=0.9999)、0.44~10.94μg(R~2=1)、0.01~0.55μg(R~2=0.9990)范围内呈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接近1。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1322%(RSD=1.28%)、100.2346%(RSD=1.54%)、98.0859%(RSD=1.58%),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3%。结论:该方法前处理简单易行,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重现性和准确性好,可用于油茶籽油中γ-生育酚、β-谷甾醇和角鲨烯的含量测定和油茶籽油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3.
福建油茶籽在成熟过程中重要成分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闽43、闽48、闽60"等3个油茶优良无性系品种和优良农家品种小果油茶在70 d的油茶籽成熟过程中重要成分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油茶籽的成熟过程中主要营养物质持续积累,水分含量呈均匀下降趋势;油茶籽的含油量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在成熟前期含油量上升较快,后期趋缓并达到最高值;维生素E和角鲨烯均呈现前期含量上升、后期持续下降的趋势;油茶籽中各种成分变化规律表明,第8周已处于成熟后期,可以针对深加工的需要适时采摘。油茶籽油脂中油酸的质量分数总体呈现先增加、再降低、然后持续增加的趋势,而亚油酸和棕榈酸的变化规律则与油酸的相反,表明油茶籽在成熟过程中油脂的脂肪酸可能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研究还发现,4个油茶优良品种的有效成分各具特色,有利于发挥互补作用,实现良好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景璐璐 《中国油脂》2021,46(12):56-61
植物油是维系人体生命活动能量的重要来源,富含磷脂、植物甾醇、维生素E、角鲨烯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为进一步了解植物油的营养特性及潜在利用价值,对8种大宗油料油脂及7种特色油料油脂的生物活性物质(植物甾醇、维生素E、角鲨烯、β-胡萝卜素)含量及其营养特性进行了概述,明确了不同植物油中生物活性物质组成差异,为消费者合理选择食用油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以油茶籽油为原料,研究不同加热处理对油脂的脂肪酸、生育酚、角鲨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籽油中油酸含量随温度的升高及加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总体随加热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饱和脂肪酸含量随加热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高温或长时间加热均导致角鲨烯和生育酚含量的损失。加热后油茶籽油总生育酚平均含量为43.68 mg/kg,较未加热(88.96 mg/kg)降低了50.90%;加热后角鲨烯平均含量为64.15 mg/kg,较未加热(67.06 mg/kg)降低了4.34%。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核桃仁及核桃油组成成分分析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测定了河南省核桃仁中粗脂肪含量为71.4%、粗蛋白为13.3%、粗纤维为2.4%;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制取的核桃油中脂肪酸组成成分,组成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0%以上,其中油酸20.3%、亚油酸61.0%、亚麻酸10.6%;采用胰脂酶水解方法分析了核桃油的Sn-2脂肪酸组成;组成中亚油酸、油酸、亚麻酸含量96%以上;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核桃油中维生素E含量87.24mg/100g;氧化稳定性仪(Rancimat)测定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为120℃,0.5h;还测定了核桃油的色泽、折光指数、密度、酸值、碘值、过氧化值、皂化值及不皂化物含量等理化特性指标;脱油后核桃饼粗蛋白为45.7%。结果表明,核桃仁是一种极具开发利用价值的油料,其油脂具重要的生理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7.
油茶籽油主要特征成分的研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分析了采自我国油茶籽主产地95个油茶籽和87个成品油茶籽油样品的特征成分.结果表明:油茶籽的纯仁率为57.5%~71.8%;含油量(干基)为39.6%~65.3%.提取油茶籽油的皂化值(KOH)、碘值(Ⅰ)分别为178.0~197.7 mg/g和79.3 ~97.3 g/100 g,成品油茶籽油分别为181.0~188.0 mg/g和82.0 ~86.0 g/100 g.提取油茶籽油和成品油茶籽油中占主要组分的脂肪酸相对含量几乎一致,提取油茶籽油的棕榈酸含量为7.1% ~9.6%,硬脂酸含量为1.6% ~3.3%,油酸含量为77.2% ~ 83.6%,亚油酸含量为5.4%~9.8%;成品油茶籽油分别为3.9%~9.1%,1.0%~4.6%,74.3%~83.6%和7.0%~15.0%.根据上述数据可确定油茶籽油国家标准的特征指标和限量值.  相似文献   

8.
核桃油与常用植物油中37种脂肪酸和角鲨烯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核桃油与大豆油、芝麻油和玉米胚芽油等常用植物油的营养价值差异,本研究采用气-质联用法和气相色谱法对4种植物油中37种脂肪酸和角鲨烯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开展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核桃油与常用植物油营养价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核桃油富含α-亚麻酸、二十碳二烯酸和亚油酸3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以及油酸等单不饱和脂肪酸,还含有少量的棕榈酸及硬脂酸等饱和脂肪酸,核桃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组成与比例显著高于其他植物油(P<0.05),而饱和脂肪酸则显著低于其他植物油(P<0.05);核桃油中角鲨烯含量略低于芝麻油,属于优质植物油。4种植物油中总脂肪酸含量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大豆油、芝麻油、核桃油和玉米胚芽油,含量分别为78.11、73.96、69.20和48.83 g/100 g;4种植物油均含α-亚麻酸、亚油酸和二十碳二烯酸等人体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s,EFA),EFA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核桃油、大豆油、玉米胚芽油和芝麻油,分别占总脂肪酸的90.0%、70.7%、64.9%和54.1%;4种植物油的油酸含量与亚油酸含量的比值(油亚比R)由高到低依次为芝麻油、玉米胚芽油、大豆油和核桃油,分别为0.62、0.35、0.27和0.10,表明4种植物油中,芝麻油的抗氧化能力最大,可保存时间最长。大豆油、核桃油和芝麻油中均检出角鲨烯,其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大豆油、芝麻油和核桃油,含量分别为173.3、72.9和31.4 mg/kg,玉米胚芽油中仅含有微量的角鲨烯,未检出。本研究表明不同植物油中脂肪酸及角鲨烯等营养物质含量存在差异,可为食用植物油的营养价值分析、相关的食品和保健品等产品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对黑果枸杞油中脂肪酸、植物甾醇组成及维生素A、维生素E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黑果枸杞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0.0%,其中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含量分别为17.9%、67.6%和4.0%;植物甾醇由β-谷甾醇、菜油甾醇和豆甾醇组成,总含量为489.2 mg/100 g;维生素A和维生素E的含量分别为0.3 mg/100 g和46.3 mg/100 g。黑果枸杞油是一种具有开发价值的新型植物油。  相似文献   

10.
经过对全国各区域2 246个玉米毛油样品进行脂肪酸组分检测,分析研究了玉米毛油中主要脂肪酸组分的含量范围,其中棕榈酸11.5%~13.5%、硬脂酸1.5%~2.0%、油酸28.0%~34.0%、亚油酸50.0%~57.0%、亚麻酸0.50%~0.80%,检测结果符合国标中的质量指标要求。通过比较,国产玉米毛油的主要脂肪酸组分含量范围较为集中,有利于企业进行油种的识别和对产品质量进行控制和改善。  相似文献   

11.
对不同富硒油茶籽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富硒油茶籽油的抗氧化功能性成分和抗氧化活性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硒含量对油茶籽的营养成分及油茶籽油的抗氧化活性有一定的影响,随硒含量的增加,油茶籽的灰分、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增加,水分含量下降;油茶籽油中的甾醇含量随硒含量的增加而升高,角鲨烯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硒含量的增加能够显著提高油茶籽油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2.
以云南丽江田园、丽江森泽、楚雄永仁、丽江三全和甘肃陇南5个产地"皮瓜尔"油橄榄初榨油为材料,采用GC-MS法测定橄榄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HPLC法测定其角鲨烯含量,Folin-Ciocalteu比色法测定其总酚含量,UV法测定其总黄酮含量,并比较分析不同产地初榨橄榄油的主要品质差异。结果表明:初榨橄榄油中共鉴定出9种主要脂肪酸,主要由油酸(70. 23%~78. 28%)、棕榈酸(14. 18%~16. 80%)和亚油酸(4. 00%~8. 65%)组成,变异系数介于4. 26%~53. 12%之间,平均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80%以上。5个产地初榨橄榄油角鲨烯含量在377. 93~582. 65mg/100 g之间,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分别在47. 6~142. 45 mg/100 g和156. 72~265. 98 mg/100 g之间,云南产地初榨橄榄油的总酚含量均高于甘肃陇南产地的,云南楚雄永仁产地的初榨橄榄油总酚含量是甘肃陇南产地的近3倍。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盒进样-离子迁移谱法快速测定橄榄油与油茶籽油中的挥发性物质,从而得到挥发性风味成分的谱图。对比谱图,橄榄油与油茶籽油区别明显。进一步对橄榄油与油茶籽油的离子迁移谱图数据求一阶及二阶导数,提取各自特征点,可以对两类植物油的谱图数据进行很好的区分,但油橄榄油IMS数据还是与油茶籽油IMS数据会存在部分重叠。最后利用随机森林法对原有数据进行训练,通过对盲样进行识别,橄榄油与油茶籽油的识别正确率达100%。  相似文献   

14.
油茶籽油精炼过程中主要营养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碱炼、脱色、脱臭、冬化4道加工工序对油茶籽油中的α-生育酚、甾醇、角鲨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道加工工序中,脱臭对油茶籽油中α-生育酚、甾醇、角鲨烯的含量影响最大.分别损失了52.1%、34.5%、55.4%,而相应脱臭馏出物中3种活性物质含量最高,分别为750.90、2 463.58、8 887.47 mg/kg;脱色对油茶籽油中α-生育酚、甾醇、角鲨烯的含量影响次之,分别损失了11.5%、9.5%、8.5%.脱色和脱臭是影响油茶籽油中活性物质含量的重要环节,碱炼和冬化对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霉变油茶籽对压榨油茶籽油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霉变油茶籽对压榨油茶籽油的影响,选择在新鲜油茶籽中,按不同比例添加严重霉变的油茶籽,分别混合粉碎后,120℃干燥至水分含量为4%~7%,然后冷却到50℃,分别投入榨油机进行压榨,称取所得油茶籽油,计算出油率,并将油茶籽油过滤,检测其透明度、气味、滋味、酸价、过氧化值、黄曲霉毒素等指标。结果表明:霉变油茶籽对油茶籽出油率和油茶籽油气滋味、酸价影响较大,但没有检测出黄曲霉毒素B_1、B_2、G_1、G_2。为了确保油脂品质,消除潜在风险,在榨油前应进行霉变油茶籽的筛选。  相似文献   

16.
孟橘 《中国油脂》2021,46(7):20-22
为了考察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微量成分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对不同工艺(冷榨、热榨、浸出精炼、鲜榨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微量脂肪伴随物,如多酚、维生素E、植物甾醇、角鲨烯、总黄酮含量,以及过氧化值、氧化稳定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鲜榨油茶籽油的多酚、维生素E、植物甾醇、角鲨烯和总黄酮含量均高于其他3种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鲜榨油茶籽油的过氧化值均低于其他3种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远高于其他3种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  相似文献   

17.
程明焱 《中国油脂》2022,47(2):114-117
基于质量标准对油茶籽油和橄榄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与橄榄油的特征指标和质量指标相似,油茶籽油具有碘值低、抗氧化能力强、稳定性好、烟点高等特性;油茶籽油与橄榄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高,油酸均是最主要的脂肪酸,油茶籽油中油酸含量甚至比橄榄油的高;油茶籽油中饱和脂肪酸含量约10%,比橄榄油的低;油茶籽油中含有多酚、黄酮等活性营养成分,营养价值高。另外,指出了现行油茶质量标准体系亟待完善的问题,为油茶籽油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旨在为我国甘肃陇南产区初榨橄榄油(VOO)的快速鉴别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风味品质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采用HS-GC-IMS技术对甘肃陇南主栽品种莱星(LX)、佛奥(FO)、科拉蒂(KLD)、皮削利(PXL)、鄂植8号(EZ8)以及LX与KLD的混合品种(HH)6种VOO中的风味特征成分进行定性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6种VOO中共检测出39种风味特征物质,定性出22种,其中醛类(9种)、酮类(5种)化合物为主要的风味特征成分,此外还包括酯类(3种)、醇类(3种)、萜烯类(1种)和呋喃类(1种)等物质;6种VOO中含有的风味特征物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LX、KLD和HH中的风味特征物质较为相似,其2-甲基丁醛、3-甲基丁醛、(E)-2-戊烯醛、辛醛和2-正戊基呋喃含量较高,FO中的正戊醇、正己醛和3-戊酮含量较高,PXL中的(Z)-3-己烯乙酸酯、α-松油烯、2-己酮的含量较高,EZ8中的乙酸乙酯含量最高,HH中的2-丁酮、丙酮、(E)-2-庚烯醛的含量较高。综上,采用HS-GC-IMS可以有效检测VOO中的风味特征物质,定性出的风味特征物质可作为区分6种VOO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解决压榨油茶籽油中掺入浸出油茶籽油的定量检测问题。方法:采用HS-SPME-GC-MS法对精炼浸出茶油和3种添加香精浸出茶油的关键香气成分进行测定和分析;将4种原香茶油和10种烤香茶油的香气成分相对含量与浸出茶油的香气成分相对含量进行对比,用浸出茶油中特有的香气成分作为特征数据进行Fisher判别分析,并建立LDA模型。结果:精炼浸出茶油中关键挥发性成分依次为(E)-2-癸烯醛、辛醛、(E)-2-壬烯醛和壬醛;3种添加香精的浸出茶油中特有的香精香气成分为2-甲氧基-3-甲基吡嗪、甲基环戊烯醇酮和2-甲基吡嗪。LDA模型对原香及烤香茶油的判别正确率分别达到84.0%和83.6%,能够鉴别原香及烤香茶油中掺伪比例为10%及以上的浸出茶油。结论:原香茶油的LDA模型能够很好地鉴别出添加茶油香精的浸出茶油,但烤香茶油的模型无法鉴别。  相似文献   

20.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studies found that the traditional Mediterranean-style diet i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lower mortality from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lthough it is difficult to isolate individual dietary factors, cumulative evidence suggests that olive oil, used as primary source of fat by Mediterranean populations, may play a key role in the observed cardiovascular benefit. Olive oil is a priceless source of vitamins and polyphenolic antioxidants, and has a balanced ratio of monounsaturated and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There are multiple mechanisms by which olive oil might impact the development of atherosclerosis. Olive oil decreases LDL-cholesterol and increases HDL-cholesterol, and also reduces oxidative stress due to polyphenols, which are able to scavenge free radicals and protect LDL from oxidation. In addition, olive oil components may interfere with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within atherosclerotic lesion, by inhibiting endothelial activation involved in monocyte recruitment during early atherogenesis and macrophage production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matrix degrading enzymes, thus improving vascular stability. Other vasculoprotective mechanisms by olive oil components derive from anti-thrombotic and anti-hypertensive actions. The available data support the need to preserve certain dietary traditions, such as olive oil consumption, to counteract the burde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