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斗栱的地位相当于西方柱式的地位。从唐代到清代,斗栱的发展经历了由成熟到僵化的阶段。它的形态由简到繁,从不可或缺的结构构件,发展成了繁琐、复杂的装饰构件。现存最古老的古建筑是唐代的南禅寺大殿,文章以现存的实例和《营造法式》为依据,探讨斗栱从鼎盛时期走向没落的发展过程,旨在研究斗栱的演变过程,以及斗栱文化在现代建筑文化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斗栱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最为特征的符号,在跨时空演变的各阶段都有典型的特征,对其起源的探讨有助于认识中国古典文化和建筑形式流变的动因。该文以文献结合考古发掘和中国两汉以前原生的本土文化,提出象天法地的礼制建筑斗栱起源于天文观测,是集图腾、角崇拜、星斗崇拜和太阳崇拜于一体的符号。  相似文献   

3.
彝人古镇建筑物上的斗栱为古镇建筑的独特构件,每个建筑上复杂多样的斗栱组合造型丰富,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在古典中构筑了现代气韵,在传统中凝固着时尚精神,充分体现了彝族传统建筑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相似文献   

4.
明清河西走廊建筑具有地方特点的檐下装饰做法是将正常斗栱的斗、升取消,栱、昂以雕花木板取代的“花板代栱”。本文以大量调查实测为基础,主要从轮廓、雕刻和彩画三方面对花板代栱的装饰手法进行探析,并扩展到与花板代栱相关的其他檐下装饰,归纳揭示了河西建筑檐下装饰的手法及其发展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5.
刘晓红  赵飞鹏 《混凝土》2012,(5):126-127,130
斗栱是现代仿古建筑中独有的装饰构件,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研究了一种新型复合材料石膏混凝土在仿古建筑斗栱上的应用,介绍了石膏复合混凝土斗栱的模具设计、构件制作以及组合、安装等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6.
斗栱是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体系中独有的构件,是中国建筑的符号。斗栱的演变特征可以看作是古代木构架建筑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建筑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考古发现有大量的汉代明器,其中为数可观的建筑明器都表现有建筑斗栱,样式繁多,用途广泛。本文主要从汉代建筑明器论述斗棋的形制特点及其在建筑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古建筑大木作中不可缺少的斗栱结构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斗的起源,着重阐述了斗栱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并探讨了斗栱的功能与美学价值,指出其对于促进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孙博文 《建筑师》2014,(3):82-86
"斗栱"是建筑史学科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而且其称谓与形象俨然已成为中国建筑史乃至民族建筑形式的象征符号。梁思成先生在对《营造法式》的研究及实物考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研究定名。而笔者近期在江南各省对一些乡土工匠进行了田野方式的口述史调研工作,基于笔者观察到的事实,对"斗栱"的称谓及《营造法式》中的相关表达进行了重新地思考。  相似文献   

9.
斜栱发微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独有构件。随着中国历代建筑的发展,斗栱门类日益繁多,并存在着地区差异。对某一地区的建筑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斗栱中的斜栱。通过对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古建筑考察,对斜栱的类型与起源,斜栱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斜栱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独有构件。随着中国历代建筑的发展,斗栱门类日益繁多,并存在着地区差异。可以说,对某一地区的建筑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斗栱中的斜栱。然而到目前为止,对斜栱则少有论著。一九八  相似文献   

11.
《新建筑》2004,(4):64-64
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技术成就,也是美化建筑的特有装饰艺术之一。斗栱在现代古城保护、古建修缮、文物保护及研究建造中国传统建筑方面具有很现实的作用。扬州古建筑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潘德华先生积40余年古建筑设计、施工的实践智慧结晶,用了整整12年时间,对中国历代遗留下来的著名建筑及古代经典官著《营造法式》、《工程做法》和相关历史文献进行了考察、研究、剖析、测绘和模型制作,并结合自己主持设计、施工的扬州大明寺栖灵塔、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靖江生祠堂岳王庙等9项仿唐、仿宋大型建筑设计、施工的工程实践知识,最终完成了巨著《斗栱》。  相似文献   

12.
崔浩东 《工业建筑》2022,(4):314-315
<正>中国传统的建筑装饰语素是一种中式的文化传统印记,它也是一种代表中式的文化符号。而在现代的环境艺术语言中这种文化符号逐渐的被转译到新的景观空间或者环境艺术空间中。同时中式传统建筑符号也逐渐融入到建筑的构件或者景观装饰体中,让构筑物显现出中式传统的文化底蕴和空间美学,同时也能提升整体现在环境艺术的空间品质,突出传统文化符号与空间艺术的整体渗透性。  相似文献   

13.
叶诚  许鹏  韩振华 《建筑施工》2023,(12):2444-2447
斗栱是我国古建筑木结构中的代表性构件,具有重要的装饰价值与结构功能。对崇福观唐式斗栱的竖向承载性能与施工工艺进行研究,通过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研究了斗栱节点在竖向单调加载时的变形趋势、应力分布与荷载传递规律,结果表明:斗栱节点的整体变形主要是由栌斗受压屈服和下层栱构件的弯曲变形引起,华栱方向构件的应力与变形均大于泥道栱方向,斗栱的竖向荷载-位移曲线具有明显的变刚度特征。根据分析结果建立斗栱竖向刚度计算模型,并结合崇福观木结构建筑的施工经验,总结唐式斗栱的现场施工工艺,为古建筑木结构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以法隆寺金堂和《营造法式》为代表,通过梳理和归纳3-12世纪中国、朝鲜半岛、日本的墓葬、石刻、图像资料以及木构建筑实例,追寻同为栱端装饰细部的"舌"与燕尾彩画之间的演化关系。并结合对地域性的考察探寻其传播路径,在斗栱细部上为中国、朝鲜半岛、日本三地之间木构建筑样式的关联性提供了实证,同时揭示了中国北方斗栱细部样式演变的一条线索。  相似文献   

15.
叶松涛 《城市建筑》2013,(22):32-32
19世纪为适合工业化生产的需要,建筑的实用性成了设计师们强调的重点。主张建筑要有装饰,不必追求纯净、明确;提出含混、折衷、歪扭的形象也是美的。自此以后建筑界出现了讲究建筑的象征性、隐喻性、装饰性倾向。在建筑设计中,中国传统文化符号与现代建筑结构、材料、技术的融合是中国现代建筑所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周淼 《建筑遗产》2021,(2):50-58
唐宋时期,外檐补间斗栱出现并形成定制,引发了外檐斗栱形制的一系列调整,深刻地改变了传统建筑的立面构图形式.文章以晋中地区保存的五代宋金时期木构建筑为样本,展开对地方建筑外檐斗栱配置方式演变历程的研究,着重讨论结构形式与补间斗栱样式的匹配关系、外檐斗栱形制趋同、外檐斗栱假昂的出现与演变、斗栱配置的视觉考量等问题.文章认为,晋中地区宋金时期地方建筑中补间斗栱逐渐成为必备的构造,但是,补间斗栱的出现并不是结构进化的产物,而是地方结构体系吸收外来流行形制样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中国的传统建筑也有其相应的特色。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作为建筑文化与艺术的承载体,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建筑元素。本文通过探究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基本特征,得出相应的建筑装饰方式。并进一步分析了如何在现代建筑的设计过程中,通过建筑装饰艺术的应用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引言建筑的装饰作为一种艺术以及文化的象征,为建筑本身增添了很多色彩;传统的建筑装饰包括了粉刷、油漆、彩画、壁画、雕刻以及利用建筑材料和构件本身色彩和状态的变化等。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  相似文献   

18.
斗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李学武 《山西建筑》2002,28(6):16-17
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闻名于世,而木结构的精髓在斗栱。斗栱是一系列木构件的组合。斗和栱是这一系列构件中最基本的两个。介绍了斗栱的组成、型制以及型制所涉及的几个重要概念。阐述了斗栱的作用,不仅能提高梁、枋的承载力,还能与梁柱构成一个延性很好的节点,减震消能,而且装饰效果很强。  相似文献   

19.
《新建筑》2018,(6)
斜栱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特别是民间斗栱技术发展成就的突出代表之一。西南地区是斜栱营造的活跃区,现有遗存丰富,其技术和艺术成就高,研究价值突出,但长期以来其价值未被充分认知,相关研究也较薄弱。文章尝试较为全面地总结斜栱价值,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唤起学界对这一特色斗栱营造技术的关注,并为斜栱的后续研究提出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20.
前言 建筑文化有四种形象 :建筑实体文化,建筑规范文化,建筑符号文化,建筑理念文化.建筑理念文化。传统民居装饰文化是传统民居建筑实体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的形成与发展往往要稍微滞后于建筑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