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本文概述了当前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的新变化 ,分析了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 ;对新形势下 ,高等学校如何抵制和防范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和颠覆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国际政治表现出民族国家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突出民族主义。民族主义在冷战后有三个主要特点 :狭隘性、极端性和宗教性 ,这些特点对国际政治造成的影响是 :经济利益的民族主义、国际冲突加剧和国际干涉复杂化。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国际形势的新判断方面,首先是邓小平较为及时地认清了当今时代特征的变化。和平与发展已取代战争与革命变成为当代世界的主题。具体的新判断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从战争危险很迫近转变为较长时间内可能不发生世界大战。第二,邓小平不仅看到新科技革命减少了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而且指明了它在世界发展中的首要作用。第三,世界格局正在从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朝多极格局发展。第四,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第五,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是南北矛盾。解决矛盾的主要途径是用经济政治斗争的办法,而主要不是用军事政治斗争的办法,通过谈判斗争来解决矛盾。第六,不仅南北矛盾,而且世界上国与国之间的各种矛盾都应该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  相似文献   

4.
国际能源格局中的大国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的日趋重要,使国际地缘政治发生了新的变革,产生了国际能源地缘政治。能源政治作为分析国际政治的一种新角度,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展现出了一个新的国际能源格局。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大国政治表现出了许多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构成人类社会自西班牙大流感之后最大的公共卫生危机,拖累全球经济出现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萎缩.面对这一重大危机,国际社会启动现行国际治理体系中的灾难应对机制,展开了多方面合作,以对抗疫情,稳定经济.然而国际社会合作中多方面困境导致合作效果不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相对经济实力变化以及发达国家自身经济发展困境引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系竞争甚至对抗化调整,抗疫与稳定经济之间的矛盾、美国推卸抗疫不力责任等是造成这一集体非理性局面的经济政治因素.破局则需各国尤其是大国搁置内部矛盾,充分考虑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实际,充分协商和切实推进抗击疫情和恢复经济方面的务实合作.  相似文献   

6.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国际政治格局的形成与变迁归根到底是由各国的经济地位所决定的.战争是经济与政治斗争的一种特殊形式,正是因为中国抗日战争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而成为国际政治格局重新组合与变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国际政治中的资源环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环境与人糊的生存斗争是研究是国际政治斗争的一个基本视角。在人类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过程中,资源环境的利用和控制都面临着既有的技术基础、国际格局和制度的限制。随着工业化的逐步普及和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资源环境问题已不仅关系到各国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影响到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协调各国在处理资源环境上的立场、权利和责任,是全球化时代国际政治中不可回避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恐怖与反恐怖斗争的发展对国际政治形势走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衬,国际政治斗争的焦点将是恐怖与反恐怖的半争,反恐牵动的大国关系调整将国际局势趋于缓和与稳定,合作大于冲突。美国借反恐巩固其在世界上的“领导地位”,但多极化仍将在曲折中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差距突出,南北问题将成为世界的主要矛盾,世界只有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公正合理原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相似文献   

9.
徐崇利 《中国社会科学》2012,(10):186-204,208
我国学界历来把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主要界定为诉求"特殊与差别待遇"之举。然而,晚近新兴国家不断崛起,与发达国家间经济实力差距趋于缩小。于是,中国等新兴国家开始向发达国家主张"平等与无差别待遇"。此等新路径的开辟,可能意味着正在推动继20世纪80年代初之后一度潮落的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将再掀高潮。有鉴于此,学界在继续研究传统路径的同时,应更加关注此等新路径的开辟对和平发展之中国的意义,从而完整、准确地把握中国参与重构更加公正之国际经济秩序斗争的基本态势。  相似文献   

10.
国际政治因素与中国循环经济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在对世界现代化进程政治考察基础上的中国循环经济模式选择,既是缓解中国崛起对国际社会冲击的需要,也适应了国际政治斗争重心变化趋势,更是国际制度因素影响加深的体现,有助于增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的战略意识和战略思维。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欧洲列强为争权夺霸而粗暴践踏国际法,这导致国际法功能与效力的发挥受到极大制约.为此,马克思恩格斯对欧洲列强违背国际法的行为进行有力抨击,揭示了国际法应该具有的功能和效力:强调以国际法维护国家间的正常交往关系;以国际法规制西方列强的国际行为;以国际法支持民族解放运动;以国际法创设新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12.
新干涉主义:21世纪初国际秩序的主要威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干涉主义是全球化形势下霸权主义新的表现形式 ,是冷战结束后霸权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战略威慑、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征服和控制的政策工具 ,是打着“人权”旗号、披着“道义”外衣的强权政治 ,目标是建立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新秩序”。新干涉主义建立在美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霸权的基础之上 ,不接受国际关系准则的约束、国际秩序的制约和其他国际力量的制衡 ,是 2 1世纪初世界和平与国际秩序的主要威胁  相似文献   

13.
宫力 《学术探索》2009,(5):6-10
新中国国际战略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一边倒",争取中间地带与两个超级大国同时对抗,"一条线",不结盟、全方位的和平外交等历史阶段。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提出了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等思想理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制定相应的国际战略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有科学判断时代主题、客观估量国际局势、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永远不称霸。这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际法上的内政及不干涉内政原则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法上的内政是指各国在不违反国际法基本原则及条约规定应履行的国际义务前提下 ,属于国家管辖的所有对内对外事件。以此为基础 ,国际法上不干涉内政原则包括双层内涵 :对于在本质上属于一国国内管辖之事件 ,别国或国际组织不能列入议事日程和无权介入。但鉴于国际法对一些发达国家约束力不强、“区域办法”旗号的存在 ,不干涉内政原则经常遭到破坏。为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 ,应坚决反对肆意干涉别国内政的违反国际法基本原则的违法行为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各国相互依赖的加深,国际社会进入了高度的组织化时代,具体表现为国际组织的迅速发展和扩张.在全球化和国际组织互动过程中,国际组织日益成为全球化的载体和依托,全球化大大加速了国际组织的发展,使得国际组织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在国际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国际法的渊源是指在国际法表现形式的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资源。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是国际法的形式,而国际法的渊源主要表现为一般法律原则、司法判例、各国权威最高之公法学家学说、公允及善良原则、国际组织的非拘束性决议或规则、国际法院的咨询意见、政府间国际会议制定的非拘束性决议或规则。  相似文献   

17.
按照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的观点 ,美国霸权首先是在经济领域建立起来的。 2 0世纪 90年代美国步入新经济时代 ,长达十年的低通货膨胀和高经济增长并存的经济表现 ,重新确立了其经济霸主地位。本文通过对美国新经济的分析 ,认为美国必将使用种种手段包括战争手段来维持其政治霸权。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党国际的全球治理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化的迅猛发展,给社会党国际带来了巨大挑战和机遇。作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社会党国际主张积极应对全球化,进行全球治理。其全球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强调政治优先,突出政治的责任;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采取各种措施,保持可持续发展等。这些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我们可以期待怎样的国际法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国际法治的现实基础是一个以主权国家为成员的"无政府"的国际社会。在此基础上构建的国际法治只能是"国际法之治"。国际法治的基本目标应该是建设一个更有秩序、更有效率和更加公平的国际社会。鉴于缺少中央权威的立法将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而秩序、效率和公平的内涵也都是发展变化的,因此,国际法治的构建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王毅 《晋阳学刊》2007,(5):13-18
国际合作理论更多地强调权力、收益和国家身份等因素,现实的国际合作中,国家权力表现为话语霸权,国家收益也依赖于话语交流,而建构主义所强调的共享观念也同样需要有话语交流的基础。基于对话语因素在国际合作中之作用的分析可见,潜藏在国际合作背后的话语矛盾是导致国际合作难以持久的内在原因。因此,只有"归还"话语权,建立平等对话、平等协商的话语伦理,才是构建国际合作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