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是一组由门静脉压力持续增高引起的症候群。各种原因导致门静脉血流不能顺利通过肝脏回流至下腔静脉时,就会引起门静脉压力持续增高,临床上称为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高压多由各种原因的肝硬化引起,部分继发于门静脉主干、脾静脉或肝静脉阻塞,少数由其他不明因素导致。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门-体静脉间交通支开放,导致食管、胃、直肠和腹壁等静脉曲张,脾脏肿大,脾功能亢进症,胸腹水和肝  相似文献   

2.
肝脏的血供75%来自门静脉,25%来自肝动脉。门静脉系将食管上段和直肠远端以外的整个消化道、胰腺、胆囊和脾脏的末梢血液运输至肝脏。门静脉由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在胰腺颈部后方汇合形成。肠系膜下静脉常汇入脾静脉,胃左静脉汇入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汇合处。门静脉长约6~8 cm,直径约1 cm,在肝门处分为肝内门静脉左右支。流入肝血窦的门静脉血通过肝静脉汇入下腔静脉。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多层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在胰源性门静脉高压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16排多层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对47例临床怀疑胰腺体尾部病变的患者的门静脉系统形态改变与126例肝源性门脉高压患者和47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形态学对比观察,并测量胃冠状静脉、门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内径、门静脉期肝实质和门静脉主干CT值,对比肝脏、脾脏体积.结果 在47例胰腺体尾部病变中发现有脾静脉狭窄、闭塞者38例,其中胰腺肿瘤患者27例(71.1%),急慢性胰腺炎患者11例(28.9%).38例胰源性门脉高压患者中,发现食管静脉曲张5例(13.2%),胃底静脉曲张25例(65.8%),胃体静脉曲张22例(57.9%),胃短-胃后静脉显示26例(68.4%),胃冠状静脉显示26例(68.4%),发现胃网膜静脉曲张24例(63.2%),肠系膜静脉曲张1例.脾静脉闭塞14例(36.8%),脾静脉狭窄23例(63.2%).结论 胰源性门脉高压在影像学上表现为脾静脉栓塞,脾脏增大,脾门处大量曲张静脉,胃后-胃短静脉及胃网膜静脉增粗迂曲,胃底和胃体静脉曲张,较少合并食管静脉曲张,肝脏形态大小亦无异常.多层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检查可为胰源性门脉高压患者提供血管形态、病因诊断等多方面有价值信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门静脉高压症是由门静脉系统阻力/血流增加或肝静脉系统回流受阻所导致的门静脉压力异常升高,常表现为脾大、脾功能亢进、食管胃静脉曲张及破裂出血、腹水及肝性脑病等。肝硬化所引起的窦性门静脉高压症临床最为常见,通常伴有肝脏合成功能障碍。而肝外、肝内门静脉系统异常所致的肝(窦)前门静脉高压,以及肝内、肝外肝静脉系统回流受阻所致的肝(窦)后性门静脉高压,多无明显肝脏合成功能障碍。可首先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血液学指标判断有无门静脉高压症,再通过影像学、肝静脉压力梯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其类型和病因。应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采取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剂、内镜、介入或手术治疗,以防治门静脉高压症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门静脉造影(MSCTP)及三维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72例正常者(正常组)及30例门静脉病变者(病变组)以小剂量预注射法行MSCTP,采用三维(MIP、VR及MPR)重建技术观察门静脉分支、分级情况以及门静脉病变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正常组均获得良好原始图像和三维重建图像,重建图像均可观察到门静脉5级以上分支,共5种解剖类型.病变组依据病史和三维重建图像诊断为门静脉高压症伴静脉曲张21例,其中海绵样变性2例,曲张静脉主要分布于食管下段及胃底静脉、前腹壁静脉、直肠上静脉曲张、自发性脾/胃-肾静脉分流、左性腺静脉、腹膜后交通支、胆囊周围静脉曲张、脾-左卵巢静脉;门静脉栓子6例,肝动脉-门静脉瘘3例.结论 MSCTP能清晰显示门静脉肝内分支、属支及侧支循环,对门静脉病变的病因诊断及外科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门静脉高压的血液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朱雅琪  岳林等 《中华消化杂志》1991,11(4):202-205,I002
本文报道有食管静脉曲张及出血(EV和EVB)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血液动力学(HD)改变直接和间接门静脉造影各为26例和10例。血流方向向肝远肝和双向各为6、21和9例。侧支短路有胃左静脉(LGV)100%、脾静脉(SGV)38.5%、脾-肾静脉与肝左PV-脐旁静脉各占19.2%、脾-肠系膜下静脉15.3%;脾-后腹膜静脉9.5%。EV扩张形态32例中垂直型75%、局限型15.6%、水平型9.3%;EV平均长度比为18.3:7.55:11.7(cm)。奇静脉型、脾-肾或胃-肾短路者EV程度轻、发生EVB频率少,但肝性脑病多;胃左静脉经(LGVd)>5mm、又颈静脉型的F组病例均反复发生EVB。生存期P组98周、B组81.7周,F组36.2周,呈等级相关。Child分级与血流方向呈正相关。HD研究对评价肝功能、预后与手术的选择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作者研究门静脉血的流量和成份与肝再生的关系。实验方法是在狗的肝门处将门静脉左支切断,与胃十二指肠静脉以下的肠系膜静脉作端端吻合,再将远侧脾静脉与门静脉总干作端端吻合,使肝的左叶仅接受来自肠的静脉血,右叶接受来自胰、胃、脾的静脉血。然后,切除右叶肝的10%(尾叶)和左叶的40%(左侧叶和中叶),使左右两叶的血流量接近相等(2.3~2.4ml/min/g肝组织)。再切除引流至肠系膜静脉的胰下叶尾部。8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胃左静脉来预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方法对28例肝硬化患者(出血组16例,未出血组12例)进行门静脉、胃左静脉的多普勒超声检测(指标包括管径、流速、血流方向及胃左静脉分流指数),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门静脉及胃左静脉出血组管径增粗较非出血组差异均有显著性,但胃左静脉管径增粗较门静脉明显;门静脉血流速度出血组较未出血组及对照组显著减慢,胃左静脉血流速度出血组与非出血组及健康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快;出血组患者胃左静脉全部呈离肝血流,发生率100%,未出血组有11例呈离肝血流,发生率68.8%:出血组胃左静脉分流指数较未出血组及对照组明显增大,如将胃左静脉分流指数限定值定为0.21时,预测出血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3.3%及87.5%。结论胃左静脉超声检测的各项指标结果提示随门脉压力增高,其出血组与非出血组对比均发生了显著性变化;胃左静脉的管径、血流速度与门静脉比较,具有更显著的变化;胃左静脉分流指数和血流方向的测定在预测出血方面具有更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门静脉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在相当于第二腰椎高度偏右侧,即胰头、体交界处后方汇合而成,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后在肝固有动脉和胆总管后方上行至肝门,然后分为左、右两支分别进入肝左、右叶,门静脉提供肝脏70%~80%的血液供应,门静脉主干长约6~8cm,直径约1.25cm。  相似文献   

10.
门静脉海绵样变(cavernous transformation of the portal vein,CTPV)是指肝门部或肝内门静脉分支慢性部分性或完全性阻塞后,导致门静脉血流受阻,引起门静脉压力增高,为减轻门静脉高压,机体代偿性在门静脉周围形成侧枝循环或阻塞后的再通.CTPV患者可反复呕血和解柏油样便,伴有轻到中度的脾肿大和脾功能亢进.我院2003年至2011年采用内镜套扎(endoscopic variceal ligation,EVL)、内镜下硬化(endoscopic variceal sclerotherapy,EVS)及胃底曲张静脉粘合剂注射对13例CTPV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进行了治疗,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左侧门脉高压又称节段性门脉高压或区域性门脉高压,是肝前性病因(如胰腺炎、囊肿或肿瘤引起的脾静脉受压梗阻、脾静脉血栓等)导致的门静脉高压。临床多表现为脾肿大、脾内高压及胃底静脉曲张等,常需要与肝硬化门脉高压相鉴别。当常规影像学鉴别诊断存在困难时,经腹腔动脉或选择性脾动脉造影是诊断左侧门脉高压的金标准[1]。此外,肝静脉压力梯度(hepatic venous pressure gradient,HVPG)的测定对于肝硬化门脉高压与左侧门脉高压的鉴别亦有很大的帮助[2]。  相似文献   

12.
徐志强  张敏 《传染病信息》2019,32(5):456-461
儿童门静脉高压症是指在多种病因作用下,门静脉系统的血流受阻和(或)血流量增加、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门静脉及其属支的压力持续增高,门静脉压力>5 mmHg(1 mmHg=0.133 kPa),或门静脉、肝静脉压力梯度>10 mmHg,最终导致脾大、门腔侧支循环形成和开放、腹水等临床表现,是一种血流动力学异常综合征。儿童门静脉高压症根据病因不同分为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和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症;根据压力来源的解剖部位,可将门静脉高压症分为肝前性、肝内性(窦前性、窦性、窦后性)及肝后性。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曲张静脉套扎或硬化、手术治疗等。虽然儿童门静脉高压症发病率较低,但可以引起胃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为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现将其病因分类、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正门静脉回流受阻,血液瘀滞时可引起门静脉系统压力增高发生门静脉高压。影像学上门静脉主干内径≥1.3 cm,脾静脉内径≥1 cm,则提示门静脉高压。临床表现为脾大和脾功能亢进、胃底静脉曲张和呕血、腹水等。门静脉高压按照病因可分为肝硬化性、非肝硬化性,以肝硬化性常见。越来越多的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日益受到重视,非肝硬化性门静脉高压包括  相似文献   

14.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中TCVO的应用概况 1974年Lunderquist等在施行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PTC)时,发现很容易将导管送入门静脉系统,因而认为它可被用来取代外科分流术前常规施行的经皮经脾门静脉造影。以后在作经皮肝穿刺门静脉造影术(PTP)时,他们又将导管选择性插入胃左和/或胃短静脉,然后注射凝血物质,以切断食管曲张静脉的血流,成功地治疗了4例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Widrich等将此法称为经皮经肝曲张静脉栓塞术  相似文献   

15.
胃底静脉曲张对诊断脾静脉血栓形成之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底静脉曲张对诊断脾静脉血栓形成之意义?方法分析过去的23年里,在临床上遇见9例脾静脉血栓形成(SVT)的患者,皆有胃底静脉曲张(GFV),外科手术后和利用静脉造影术观察脾静脉栓塞情况。结果选择性脾动脉造影(SSAG)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SMAG)静脉相期未显示脾静脉(SPV),SSAG和经皮肝门静脉造影(PTP)又见胃短静脉和左胃网膜静脉显著扩张,然PTP影象较ssAc清晰,特别是GFV。5例外科和病理剖开SPV见到血栓形成。结论当内镜见有GFV,特别是IGFV如肯定除外IPH或肝硬化者,此GFV是诊断SVT的秘诀。对SVT单纯行脾切除术是可完全治愈的一种左侧门静脉高压;  相似文献   

16.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肝硬化严重并发症之一,首次出血死亡率高达40%,传统的经皮经肝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不能永久性栓塞曲张静脉,术后再通率高。我们设计了经皮经肝食管胃底静脉TH胶定位栓塞技术,达到了急症止血、预防再出血的目的。联合部分性脾栓塞(PSE),减少脾脏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弥补单纯PTVE后门静脉压力升高的不足,同时缓解了脾功能亢进。  相似文献   

17.
特发性门静脉高压(IPH)是指原因不明的脾肿大、脾功能亢进,但从不发展成为肝硬化的门静脉高压.以往有人提出由于免疫损害、肝炎病毒感染、疟疾、暴露于氯乙烯及慢性砷摄入等假说.最近,作者通过经皮经肝门静脉导管检查和肝活检发现有两姐妹患IPH,首先证明了IPH的家族发病性.例1:患者女性,43岁.因腹水和全身不适入院.两年前诊断为缺铁性贫血.体检:有贫血,无肝硬化的皮肤体征.肝未扪及,脾左助下1指.实验室检查示全血细胞减少和肝功能轻度异常.内镜检查食管和胃无静脉曲张.超声波检查示肝脏表面光滑,门静脉和脾静脉  相似文献   

18.
Xu K  Han GH 《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7):481-482
门静脉高压常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甚至破裂出血、腹水、脾功能亢进、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等,统称为门静脉高压症,尤其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和顽固性腹水最为常见.静脉曲张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致死性的并发症,50%的肝硬化患者诊断时存在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其中多数发生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或C级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自发性脾肾分流患者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7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脾肾分流患者作为分流组,记录其Child-Pugh评分,门静脉内径、脾静脉内径,总胆红素水平及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性脑病及腹水的发生;随机抽取同期住院2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未合并脾肾分流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其临床特征。结果:分流组患者门静脉及脾静脉内径分别为(14.14±0.93)mm、(15.82±1.03)mm,对照组患者分别为(15.35±1.22)mm、(12.56±1.90)mm,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分流患者总胆红素水平为(32.94±7.56)μmol/L,总胆红素异常率为88.23%,对照组分别为(37.45±22.61)μmol/L和55.00%,两组总胆红素水平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流组患者总胆红素异常率高于对照组(P0.05);分流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肝性脑病、腹水发生率分别为88.24%、47.06%、23.53%,对照组分别为55.00%、10.00%、30.00%,两组相比较,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肝性脑病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水发生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脾肾分流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总胆红素升高,多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其肝性脑病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20.
门静脉左支分流降低术后肝性脑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检测和分析家兔门静脉及其分支的血氨浓度差异从而指导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中对门静脉分支的选择,降低分流引起的肝性脑病的发病率。评价选择性门静脉左支作为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分流道的临床意义,分析门静脉左、右支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及重要液递物质浓度差异对术后预防肝性脑病及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在家兔门静脉系统各分支分别取血测定血氨浓度并进行比较。341例有目的地选择肝内门静脉左支作为穿刺靶点,行经颈静脉肝内门静脉左支门腔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leftbranch of portal vein portosystemicshunt,TILPS)建立门腔分流道,避开富含营养、毒素的门静脉右支血液。肝实质通道用8mm直径球囊扩张,限制分流口径。结果 所测得血氨浓度,肠系膜上静脉高于门静脉左、右主支,(19.3±19.3)μmol/L与(156.5±20.9)μmol/L、(176.3±22.5)μmol/L,t值为2.35、2.25,P<0.05;高于脾静脉与腔静脉;门静脉右支高于左支、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内无一例发生肝性脑病。随访期间(术后1年),TILPS术后341例患者仅5例 (1.47%)出现肝性脑病,19例(5.57%)出现支架内狭窄。结论 家兔门静脉系统各分支的血氨浓度存在差异,提示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中门静脉左右支的选择可能会影响术后肝性脑病的发病率。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