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α-硫辛酸、莫沙比利联用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α-硫辛酸、莫沙比利联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 20例2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予以α-硫辛酸、莫沙比利联合治疗10 d,比较治疗前后B超膀胱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B超测定的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有明显减少(t=14.604,P<0.01).结论 α-硫辛酸、莫沙比利联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糖脉康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100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予糖尿病饮食,采用常规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水平,并予甲钴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糖脉康和依帕司他治疗,疗程60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38%,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糖脉康联合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有显著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依帕司他联合坦索罗辛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的疗效。方法选取DNB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膀胱训练方法治疗,治疗组30例,在常规基础治疗基础上,再给予依帕司他联合坦索罗辛治疗。记录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后尿流动力学、膀胱内残余尿量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3.3%,对照组总有效率46.7%。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残余尿明显减少,充盈末逼尿肌压力、膀胱压力下降,最大膀胱容量,最大尿流率明显改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帕司他联合坦索罗辛治疗DNB近期疗效确切,DNB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维生素B12椎管注射对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尿失禁、尿潴留的影响,选择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36例,给予间断椎管注射维生素B12治疗,并在治疗前后测定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治疗后残余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说明维生素B12椎管注射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具有简便、可靠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背景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神经源性膀胱)是脊髓损伤康复治疗中常见问题和难题之一.功能性磁刺激具有安全、无创、无副作用等优点,目前已逐步用于中枢神经传导、疲劳恢复、骨愈合、神经疾病治疗及脑功能研究等各方面,但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尚未深入系统地研究.目的观察功能性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纵向观察研究.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对象选择2003-05/2004-05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就诊的脊髓损伤康复期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方法对12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Dantec公司(丹麦)生产的MagLite型磁刺激仪,经S3神经根和膀胱区的功能性磁刺激治疗,2次/d,5 d/周,4~8周1个疗程.主要观察指标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如残余尿、最大尿道闭合压力、最大膀胱容量、膀胱压力、最大尿流率)指标;排尿次数、平均尿量及单次最大排尿量;生活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综合征症状评分.结果患者接受功能性磁刺激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如残余尿、最大尿道闭合压力、最大膀胱容量、膀胱压力、最大尿流率)变化除膀胱压力变化不明显外(P>0.05),其余均有明显变化(P<0.01~0.001);功能性磁刺激治疗前后日排尿次数的减少、日平均尿量及单次最大排尿量的增加,均有明显变化(P<0.01~0.001);生活质量评分和国际下尿路综合征症状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功能性磁刺激可以显著地改善部分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和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维生素B12椎管注射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静  王俊宏  吴海琴  戴信刚  曹会芳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5):2817-2817,2821
为评价维生素B12椎管注射对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尿失禁、尿潴留的影响,选择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36例,给予间断椎管注射维生素B12治疗,并在治疗前后测定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治疗后残余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lt;0.01),说明维生素B12椎管注射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具有简便、可靠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电兴奋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电兴奋治疗联合局部肌肉训练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机制恢复的效果。方法将61例2型糖尿病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观察组除传统的护理方法外,增加电兴奋治疗联合局部肌肉训练。观察两组症状、体征及膀胱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电兴奋治疗联合局部肌肉训练能明显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提高了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8.
我们用酚妥拉明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23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住院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23例,男5例,女18例,年龄16~63岁。根据WHO糖尿病(DM)诊断标准,1型DM6例,2型DM17例。糖尿病病程7~15年,神经源性膀胱病程0.5~2年。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标准:尿流缓慢、变细、尿不尽及尿失禁;排尿后膀胱区叩诊仍有尿液充盈;B超膀胱残余尿量>100ml;排除神经系统疾病及尿路梗阻和外伤等所致排尿异常。入院时空腹血糖10.8~20.5mmol/L,B超膀胱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膀胱尿压测定评定系统在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 DNB )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50例,应用膀胱尿压测定评定系统了解膀胱压力容量变化、膀胱安全容量和最大容量、逼尿肌起始活动状态,括约肌状态、逼尿肌/括约肌协同能力,据此制订护理方案并实施,比较干预前后膀胱残余尿量及排尿功能变化。结果本组患者中尿失禁9例,尿潴留40例;膀胱训练后膀胱残余尿量>200 ml患者从20例降至5例,中重度排尿功能障碍患者从22例降至7例,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值分别为4.73,5.51;P<0.01)。低顺应性小容量膀胱1例,转外科手术治疗。结论膀胱尿压测定评定系统用于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护理安全可行,可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0.
张敏 《全科护理》2014,(19):1770-1771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神经源性膀胱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常规给予间歇性清洁导尿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膀胱训练等相应护理干预措施,30d后观察两组病人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30d后膀胱容量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尿路感染及肾积水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神经源性膀胱病人实施膀胱功能训练等护理干预能有效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54例糖尿病神经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对照组26例。对照组给予膀胱冲洗的护理和控制血糖、营养神经、控制感染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膀胱功能训练、中药热敷、红外线照射和间歇导尿护理。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和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尿频尿急症状少于对照组(P〈0.05),排小便顺畅率高于对照组(P〈0.05),最大尿流率时的压力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传统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膀胱功能肌肉训练、中药热敷护理、红外线照射并加强心理辅导和间歇导尿等综合护理措施,可以提高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我清洁间歇导尿(IC)在神经源性膀胱(NGB)病人中的应用。[方法]2001年7月至2008年7月采用自我清洁IC治疗NGB病人120例。所有病人经留置尿管纠正肾积水与肾功能不全,但拔除尿管仍不能自主排尿或虽能自主排尿但残余尿量在100mL以上,无泌尿系感染、结石和肾积水,尿动力学检验示膀胱容量300~500mL,残余尿量100~450mL;双上肢肌力4~5级,意识清楚且愿意配合治疗。[结果]本组120例病人经医生指导2~3次后均能成功进行自我清洁IC。培训过程及自我导尿期间未出现异常情况。4例女性病人培训两周后进一步掌握在厕所进行自我清洁IC。随访3~24个月,平均9个月。9例病人在自我清洁IC期间曾发生泌尿系感染,经配合口服抗生素和碱化尿液治疗后复查尿常规结果正常。其余病人尿常规检查无异常,中段尿培养无菌生长。[结论]自我清洁IC治疗NGB操作简便,容易掌握,掌握自我清洁IC能增加患者的自理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针膀胱经腧穴联合膀胱治疗仪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膀胱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42例SCI后NB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膀胱治疗仪治疗,联合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电针膀胱经腧穴联合膀胱治疗仪治疗。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方案实施前、后排尿日记的指标:24h排尿次数、24h尿失禁次数、每次排尿量;尿流动力学指标:膀胱充盈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闭合压、残余尿量;LUTS评分,比较2组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24 h 尿失禁次数、24 h排尿次数及尿流动力学观察指标逼尿肌压力、残余尿量分别较治疗方案实施前均减少,联合组减少更明显,排尿日记的观察指标每次排尿量及尿流动力学观察指标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闭合压较治疗方案实施前均增大,联合组增大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 LUTS 评分较前均有明显减少(P<0.05),且联合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膀胱经腧穴联合膀胱治疗仪治疗SCI后 NB临床疗效较好,明显减少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功能状态有效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具有联合康复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FromJanuary2000toJanuary2001,21patientswithin-tractablediabeticneurogenicbladderweretreatedusingintermittenturethralcatheterization,20patientsofthesameperiodwereselectedascontrols.Weobtainedgoodtherapeuticeffect,hereisthereport.1Subjectandmethod1.1Subject41inpatientswithdiabeticneurogenicbladderconfirmedbyclinicalandexperimentalexaminationenteredourstudy.DiabeteswasdiagnosedaccordingtoADAcriteria.5patientswerediabetestype1,26werediabetestype2.Thesepatientsin…  相似文献   

15.
电兴奋疗法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姜俊香  盛玲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4):1257-1259
目的观察电兴奋疗法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iabetic neurogenic bladder,DNB)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2例DNB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在综合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加用电兴奋疗法,进行膀胱排尿功能训练;对照组仅在综合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膀胱排尿功能训练,疗程为3周。结果治疗组显效24例,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9%;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13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膀胱残余尿(Bladder residue urine,BRU)比较,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t=-15.64,P0.01)。结论在综合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DNB患者采用电兴奋疗法的效果优于单纯进行膀胱排尿功能训练,护理操作简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例。对照组患者在饮水计划的基础上实施清洁间歇导尿,并给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患者膀胱功能。结果:治疗后排尿日记指标比较,2组每次排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多(P0.05)、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24h尿失禁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观察组24h尿失禁次数、膀胱残余尿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每次排尿量较对照组改善增加(P0.05)。治疗后尿流动力学指标比较,2组最大膀胱容积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充盈期逼尿肌压力及逼尿肌漏尿点压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提高膀胱排尿功能、降低膀胱输尿管返流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高压氧(HBO)联合电针八髎穴治疗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20例、电针组20例、联合组20例,各组均接受常规膀胱功能训练,电针组增加电针治疗,联合组增加电针治疗及高压氧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通过尿流动力学检查及排尿日记评价3组患者的膀胱功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的充盈期逼尿肌压(Pdet)、膀胱顺应性(BC)、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RV)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3组患者BC及Qmax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Pdet及RV明显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电针组及联合组患者BC及Qmax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Pdet及RV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BC及Qmax明显高于电针组(均P<0.05),Pdet及RV显著低于电针组(均P<0.05)。治疗后,3组患者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均明显少于治疗前(均P<0.05),日平均单次尿量、下尿路症状(LUTS)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电针组及联合组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日平均单次尿量、LUT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日平均排尿次数、日平均尿失禁次数均明显少于电针组(均P<0.05),日平均单次尿量、LUTS评分均明显高于电针组(均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电针八髎穴治疗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动力学及排尿功能,提高生存质量,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6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1例。2组均给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1周、治疗4周和8周后采用尿流动力学检查和排尿日记对2组患者膀胱安全容量、残余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和导尿次数进行比较,通过泌尿症状困扰评分(USDS)和国际下尿路症状评分(LUTS)评估2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4及8周后,2组患者日均漏尿次数、残余尿量及导尿次数均较治疗前呈持续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日均排尿次数、日均单次排尿量及膀胱安全容量均较治疗前呈持续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及8周后,2组患者USDS及LUTS评分均较治疗前呈持续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盆底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可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波长的超声波治疗脊髓损伤后低顺应性神经源性膀胱感染患者的感染状况。方法:收集2020.1-2022.6厦门大学附属东南医院康复医学科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40名,分为常规组、20kHz超声波刺激,30kHz超声波刺激,40kHz超声波刺激组,每组10名。常规组进行灌注疗法及抗胆碱能药物酒石酸托特罗定片进行清洁及扩容治疗,不同波长的超声波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超声波治疗,连续2个月,每周治疗6天。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白细胞数和细菌数,中段尿的细菌培养。结果:各组患者治疗前的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白细胞数、细菌数、尿中段细菌培养物的差异均不显著。与常规组相比,20kHz超声波刺激、30kHz超声波刺激、40kHz超声波刺激组患者的最大膀胱容量显著升高,残余尿量、尿白细胞数、细菌数、大肠埃希氏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例数均显著降低,其他细菌完全消失,其中30kHz超声波刺激超声波刺激的治疗效果最合适。结论:30kHz超声波刺激超声波治疗可改善脊髓损伤后低顺应性神经源性膀胱尿动力,抑制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