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砷污染原水的应急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目前广泛采用的常规净水工艺为基础,开展了水源突发性砷污染的应急处理工艺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在原水中的As(Ⅴ)浓度超标10倍和50倍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混凝剂的投量,可将砂滤出水中的As(Ⅴ)浓度控制在10μg/L以下;但在原水As(Ⅴ)浓度超标100倍的极端情况下,则需在取水口处投加膨润土,采用吸附与增加混凝剂投量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将砂滤出水中的As(Ⅴ)浓度控制在10μg/L以下。混凝沉淀无法有效去除以分子形态存在的As(Ⅲ),需要预先将其氧化为As(Ⅴ)。当采用液氯作氧化剂时,其投加点对去除效果的影响不明显,但需确保有效氯(以Cl2计)与As(Ⅲ)的质量比〉2。混凝沉淀出水的浊度与残余的As(Ⅴ)浓度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因此在时问较为紧迫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监测混凝沉淀出水浊度来问接反映对As(Ⅴ)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2.
饮用水水源突发性石油污染的应急处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粉末活性炭(PAC)与ClO2组合技术对水源突发性石油污染进行了应急处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PAC+ClO2组合技术的除油效果明显优于采用单一处理方法.在ClO2和PAC的投量分别为8和30 ms/L,PAC吸附时间为3 h的条件下,该组合工艺可将水中0.5 mg/L石油类污染物降至0.01 mg/L,满足饮用水标准中0.05 mg/L的要求.在输水管渠中间的调压阀室投加PAC,可以充分利用管渠的流行混合时间;在水厂混合反应前投加ClO2进行预氧化较为适宜.PAC+ClO2组合技术可作为饮用水水源突发石油类污染的应急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受典型除草剂污染原水的应急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中阿特拉津和莠灭净浓度突增为背景,研究了混凝、PAC吸附和PAC吸附+混凝等工艺对它们的去除效率,同时根据原水水质的变化和水厂的常用工艺,分别考察了混凝剂投加量、pH值、预氧化对混凝去除阿特拉津和莠灭净的影响,以及目标物初始浓度、天然有机物浓度和预氧化对PAC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调节pH值及采取预氧化措施均能改善混凝对阿特拉津和莠灭净的去除效果,但其出水浓度仍不能达标;天然有机物浓度对PAC吸附的影响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同时投加氧化剂和PAC会相互削弱其作用,PAC吸附+混凝才是去除阿特拉津和莠灭净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高藻及微囊藻毒素污染原水的应急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静态试验研究了由于藻类暴发所产生的各种问题的应急处理措施。结果表明:对于高藻期的原水,调节其pH值到6.0左右并投加10 mg/L的粉末活性炭,可明显改善混凝工艺对藻类的去除效果,藻类去除率从60%提高到96%,沉淀出水中的藻类含量稳定在200×104个/L左右,同时还能有效去除水中的土嗅素和二甲基异冰片等致嗅物质,并有一定的助凝作用;对于高藻期后水中较高浓度(约10μg/L)的溶解性微囊藻毒素,可通过投加粉末活性炭(投量为20mg/L,并确保接触时间>40 m in)使其含量降到水质标准值以下。  相似文献   

5.
饮用水原水突发性铬污染的应急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小试和中试,采用硫酸亚铁还原/混凝沉淀工艺处理模拟突发性铬污染原水。结果表明,此工艺对突发性铬污染原水的处理效果较好,当原水的Cr6+高达0.5 mg/L、不调节pH、Fe2+/Cr6+值(质量比)为16时,对Cr6+和总铬的去除率均可达100%,且出水的总铁0.3 mg/L、SO24-远低于250 mg/L,出水水质完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要求。此方法简单、经济且安全,是切实可行的饮用水原水突发性铬污染应急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太湖水源夏季突发性藻类污染问题,研究了投加高锰酸钾预氧化、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氧化助凝、聚丙烯酰胺(PAM)、投碱调整pH值、聚硫氯化铝(PACS)混凝及助凝等几种处理方法。生产性试验表明,投加高锰酸钾预氧化对藻类和CODMn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84.3%和23.1%;小试结果表明,厂区内采用PAM强化混凝、投碱调整pH值和PPC氧化助凝三种方法对含藻水的处理效果较好。通过研究,高锰酸钾预氧化(取水头部)+PAM强化混凝(厂区)组合技术作为应急工艺具有操作简单,快速有效等特点,符合饮用水应急预案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7.
2008年7月15日某金矿现役黄洞沟尾矿库一条排水管破裂,含有较高浓度CN-的尾矿浆液出现泄漏,并威胁到当地唯一的饮用水源--某水库,后经采取应急处理处置措施,未造成严重的社会和经济损失.介绍了该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过程的主要技术手段(包括封堵、筑坝拦截、投加活性炭及漂白粉等措施),以及主要的行政手段.从"7·15"事故及其后期处理中总结的经验教训,可为将来类似事件的处理提供合理有效的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我国目前广泛采用的常规净水工艺为基础,开展了水源突发性砷污染的应急处理工艺中试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当原水As(Ⅲ)含量超标3倍时,常规处理工艺对As(Ⅲ)的去除率仅为71.85%,无法将出水中的As(Ⅲ)控制在10μg/L以下,预氧化是必须的。对于长江镇江段的水质而言,当有效氯的投加量满足大于As(Ⅲ)浓度水平1.0~1.5mg/L时,预氯化-强化混凝工艺能够安全、迅速、有效的应对突发性的As(Ⅲ)污染,但在低有效氯投加量时,氨氮浓度以及预氯化点的选择会对处理效果产生影响。对于有机物含量较高的水体而言,需要进一步考察消毒副产物。当KMnO4的投加量满足大于As(Ⅲ)浓度水平0.5mg/L时,KMnO4预氧化-强化混凝工艺亦能够安全、迅速、有效的应对突发性的As(Ⅲ)污染,且其处理效果明显优于预氯化,预氧化点的选择不会对处理效果产生明显影响。建议有条件的水厂优先选用KMnO4作为As(Ⅲ)的氧化剂。  相似文献   

9.
洪景涛 《山西建筑》2010,36(12):168-169
对长江下游区域水源突发性污染状况和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不同的突发性污染物类型提出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以期为长江下游区域供水企业应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和安全供水提供技术支持和知识储备。  相似文献   

10.
针对涪江原水多次出现突发性锰超标事故,沿途多个城镇供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这一情况,开展了高锰酸钾强化混凝除锰应急处置工作,并总结了锰污染应急处置的技术方案和实施要点。  相似文献   

11.
突发性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近年来,我国城市水源地突发性污染事件日益增加,如何保护水源地生态环境安全和城市供水系统安全,以及如何快速、有效地处理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已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介绍了突发性水污染事故应急处理的一般程序,重点讨论了应急措施、处理技术及区域污染物的处理方法。对于危及城市自来水厂区域的突发性污染事故,若在其处理能力范围内,可采用强化混凝、三级处理、备用水源地取水、开启与邻近城市间的备用供水管网等应急处理方法向城市供水;对于自来水厂取水口等遭受污染的水域,可采用吸附、化学沉淀、化学氧化、强化消毒等方法对不同污染物进行治理或隔离。  相似文献   

12.
强化常规工艺处理黄河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天津在冬季、经长距离调用的黄河原水水质具有低温、低浊、微污染的特点,采用常规工艺处理时出水CODMn很难满足《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的要求,为此开展了强化常规工艺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采取臭氧预氧化或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预氧化、高效絮凝刺HPAC强化混凝气浮、改性滤料强化过滤等措施,可显著改善常规工艺的出水水质,对有机物的去除率提高了10%以上,出水CODMn〈3mg/L。臭氧(或PPC)预氧化、HPAC混凝气浮、改性滤料过滤是改善常规工艺出水水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福州市内河水质污染原因和近年采用的水质处理技术进行探讨分析,结合国内外内河污染处理的发展趋势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针对典型煤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以积极应对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水环境作为出发点,提出了一套应急处理系统,通过对事故废水进行收集、导流、储存和处理,将事故对自然水体的危害降到最低.该应急处理系统主要包括缓冲系统、导流系统和处理系统三大部分,介绍了每个系统的功能和所包含的主要构筑物的设置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混凝-微滤组合工艺处理饮用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处理能力为300m^3/d的混凝-微滤组合工艺处理饮用水。连续监测了系统的处理效果及膜污染特性。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出水水质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系统运行期间,跨膜压差及膜比通量仅有较小程度的下降,排泥周期由24h变为48h,对膜污染和出水水质均未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一项新兴的地表水污染治理技术——植物修复技术。该项技术与传统的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相比,具有成本低、处理效果好(去除率可达99%以上)、对环境扰动小、操作简便,在处理设备和处理规模上没有限制等优点。这些优点决定了植物修复技术在地表水污染治理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综述了国内外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情况,并对该项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针对邯郸市双水源供水体系,开展了预氧化强化混凝工艺处理南水北调-本地水库掺混源水试验。结果表明,单因素试验得到的PAC、次氯酸钠最佳投加量分别为5~15、0. 1~1. 0mg/L,慢速反应搅拌速度以60~100 r/min为宜;采用Box-Behnken法对单因素试验参数进行优化,并建立了响应值为叶绿素a和浊度去除率与PAC、次氯酸钠投加量及慢速反应搅拌速度的二次回归模型,通过Design-Expert软件得到的最优工艺参数如下:PAC投加量为11. 85 mg/L、次氯酸钠投加量为0. 88 mg/L、慢速反应搅拌速度为67 r/min,此时对叶绿素a和浊度去除率的预测值分别为93. 27%、90. 79%,与实测值93. 26%、90. 85%高度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