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角膜盲约占我国不可逆盲疾病患者总数的40%,Stevens-Johnson综合征及瘢痕类天疱疮等疾病是导致角膜盲的主要原因之一。自体及异体角膜移植术已在临床应用获得一定成功,但仍存在诸多问题。目前治疗上述角膜疾病的重要方式是通过直接或体外培养的方式移植自体或异体的角膜缘上皮干细胞。相关信号通路,如Wnt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及STAT信号通路等对角膜缘上皮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具有重要影响,可与多种因子相作用调节角膜缘上皮干细胞的增生、分化及静止的动态平衡。双眼均存在角膜缘干细胞缺乏的患者可有望通过体外培养的方式诱导自体其他干细胞,如间充质干细胞、口腔黏膜上皮干细胞、人胚胎干细胞、牙髓干细胞等,向角膜样上皮干细胞分化而重建眼表。  相似文献   

2.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中主要存在3种亚型,分别为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和p38 MAPK.它们在各亚群内部均存在着类似的、相互独立的三级级联反应,在适当刺激因素下作用于不同的底物可产生不同的细胞生物学效应.眼底新生血管是多种致盲眼病的病理基础,是多种因子相互作用导致促血管生成因子和抗血管生成因子间的平衡失调的结果;而有关多种因子发挥生物效应的MAPK信号通路在眼底新生血管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注意.MAPK信号通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疾病的新生血管形成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通过对MAPK信号通路在眼底新生血管作用机制的探索,有助于深入详尽地了解眼部疾病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为预防和控制眼底新生血管形成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案.在未来,针对MAPK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将成为有效抑制眼底新生血管形成的重要治疗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3.
胚胎发育和器官形成的过程涉及到多种信号传导通路,这些通路之间互相影响,精密地调控着整个过程。Wnt信号传导通路在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对维持诸多器官的正常发育和形成至关重要。在眼部,Wnt信号通路与角膜创伤愈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变性等病理过程相关。本综述总结了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Wnt信号传导通路在眼部发育及部分眼科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4.
细胞凋亡、信号传导与头颈部肿瘤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细胞凋亡对机体正常发育和自身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对其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作了大量研究.弄清凋亡通路的分子作用机制对肿瘤的综合治疗有着深远和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脉络膜新生血管可见于多种眼部疾病,是引起视力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近期多项研究表明,Notch信号在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发生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作为相邻细胞间的信号转导通路,Notch信号途径可参与血管形成中的多个步骤,并与多种细胞及多种信号通路发生交互作用.因此,揭示Notch信号在脉络膜新生血管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对该类疾病的发生机制和靶向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Th17细胞是新近发现的CD4+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7细胞分泌以白细胞介素(IL)-17为主的致炎因子,导致炎症产生和升级,在介导多种炎症性自身免疫反应中发挥关键作用;在葡萄膜炎的发病过程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有关Th17细胞在葡萄膜炎中的作用机制和信号传导通路已成为免疫学研究的热点,随着Th17细胞的诱导分化、生物效应及其与葡萄膜炎致病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希望为葡萄膜炎的防治对策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7.
后囊膜混浊是白内障术后引起视力下降的常见并发症.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是调节晶状体上皮细胞转分化和产生细胞外基质的重要因子.TGF-β主要通过Smad信号传导通路实现其生物学作用,介导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生、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和细胞外基质的产生.本文对TGF-β/Smad信号传导通路及其在后囊膜混浊形成中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作为眼内重要细胞组成,在近视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视网膜局部调控学说”认为,RPE细胞在近视发生过程中能够接受一级近视信号因子作用,并产生二级信号因子作用于下游传导通路。因此,通过对RPE细胞信号通路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近视的发病机制。现从RPE细胞形态学结构、神经递质及细胞受体、细胞因子、离子通道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由于脊椎动物的视网膜干细胞在增生、分化潜能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将其视网膜干细胞统一称为"视网膜干细胞和(或)祖细胞".对脊椎动物视网膜干细胞和(或)祖细胞的研究,涉及范围从鱼类、两栖类到鸟类、哺乳类动物的胚胎和成年个体,特别是哺乳类动物成体视网膜干细胞和(或)祖细胞的发现,改变了视网膜不能再生的传统观点,有可能通过各种手段促进视网膜的再生而修复视网膜功能.视网膜干细胞主要来源包括睫状缘(CMZ)的干细胞和(或)祖细胞、睫状体色素上皮(PCM)细胞、视网膜MOiler细胞等.与鱼类、两柄类和鸟类等低等脊椎动物较强的视网膜再生能力相比,哺乳类动物视网膜中干细胞和(或)祖细胞的存在具有争议.进一步明确哺乳动物视网膜中的干细胞的存在和生物学特性,以及在视网膜损伤和变性过程中干细胞对视网膜可能的自修复作用和调控机制,对各种视网膜、视神经致盲性眼病的认识和治疗,将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Janus激酶-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Jak-Stat)通路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条细胞因子信号转导途径。其中信号转导子与转录激活子3(Stat3)的作用非常广泛。Stat3能够介导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信号向细胞核传导,影响靶基因的转录,调控细胞功能,广泛参与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免疫调节等过程,是细胞因子受体下游区重要的信号通路之一。本文简要介绍了stat3信号通路及调控的机制与生物学意义,并对该信号通路在眼科领域的初步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尾静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小鼠视网膜激光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 方法 体外培养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C57BL/6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GFP-MSCs)。135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损伤对照组和MSCs治疗组,分别为15、60、60只。采用激光光凝方式建立视网膜激光损伤模型。激光光凝后1 d,MSCs治疗组小鼠尾静脉注射0.2 ml GFP-MSCs细胞悬液(含MSCs 1×106个),损伤对照组小鼠尾静脉注射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分别于激光光凝后3、7、14、21 d,处死各组小鼠并摘除眼球。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形态,并用图像处理软件测量激光斑直径和外核层光感受器细胞核完全缺损区域直径;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荧光显微镜观察MSCs治疗组GFP-MSCs的迁移情况。 结果 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正常对照组视网膜组织结构完整;损伤对照组及MSCs治疗组均可见视网膜组织结构损伤,但MSCs治疗组较损伤对照组损伤程度减轻。激光光凝后3 d,损伤对照组与MSCs治疗组激光斑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64,P>0.05);MSCs治疗组外核层细胞核完全缺损区域直径小于损伤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69,P<0.05)。激光光凝后7、14、21 d,MSCs治疗组激光斑直径(t=5.180、5.417、2.381)和外核层细胞核完全缺损区域直径(t=3.530、3.224、3.162)均小于损伤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激光光凝后3、7、14、21 d,正常对照组小鼠视网膜内均未见凋亡细胞;损伤对照组及MSCs治疗组小鼠损伤部位视网膜内可见凋亡细胞;MSCs治疗组平均细胞凋亡数均小于损伤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142、7.479、6.678、3.953,P<0.05)。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激光光凝后3、7、14、21 d均未见MSCs治疗组GFP-MSCs大量向视网膜内迁移;仅于激光光凝后7、14 d时在视网膜下及脉络膜新生血管处有少量迁移。结论 尾静脉注射MSCs能有效限制小鼠视网膜激光损伤范围及抑制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B)组织中热休克蛋白(HSP)70、90的表达及其与凋亡调控因子Survivin表达关系,以及两者共同表达对RB细胞增生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3例RB及6例正常视网膜石蜡组织切片HSP70、HSP90、Survivin和Ki-67蛋白表达水平,以Ki-67蛋白标记指数作为肿瘤细胞增生活性标志,结合病理学特征分析HSPs-Survivin协同表达与肿瘤细胞增生活性关系。结果 43例RB组织中HSP70阳性表达28例,占65.12%,HSP90阳性表达37例,占86.05%,Survivin阳性表达27例,占62.79%;6例正常视网膜组织中均无HSP70、HSP90及Survivin表达;HSP90阳性表达组中Survivin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阴性表达组(P<0.05);HSP90阳性表达组及Survivin阳性表达组Ki-67蛋白标记指数均较表达阴性组明显增高(P<0.05),HSP90-Survivin共同阳性表达组Ki-67蛋白标记指数较HSP90-Survivin共同表达阴性或表达不一致组明显增高(P<0.05)。但HSP70表达与Survivin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Ki-67蛋白标记指数无明显影响(P>0.05);HSPs、Survivin表达及Ki-67蛋白标记指数与RB组织学分型无关(P均>0.05)。结论 RB组织中HSP90与Survivin表达存在明显相关性,HSP90-Survivin共同阳性表达可能在RB细胞增生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及其配体PD-L1和PD-L2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的表达.方法 临床检查确诊为DR的40例患者(DR组)以及同期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20名(对照组)纳入研究.DR组40例患者中,非增生型DR(NPDR)20例,增生型DR(PDR) 20例.抽取两组受检者晨起空腹静脉血2 ml,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PD-1、PD-L1、PD-L2 mRNA的表达水平.对比分析DR、对照组之间,PDR与NPDR组之间各指标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DR组患者PBMCs中PD-1、PD-L1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0,-2.562;P=0.043,0.013);PD-L2 mRNA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7,P=0.395).PDR组患者PBMCs中PD-1 mRNA相对表达量较NPDR组有降低趋势,PD-L1、PD-L2 mRNA相对表达量有升高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35,0.987,0.131;P=0.190,0.334,0.897).结论 DR患者PBMCs中PD-1、PD-L1 mRNA相对表达较正常者低,PD-L2 mRNA相对表达较正常者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高度近视患者后极部视网膜血管曲折度及分叉角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患者后极部各个象限视网膜动静脉曲折度及分叉角的变异.方法 对比分析高度近视患者32例52只眼以及正常人22例30只眼后极部不同象限视网膜血管曲折度及分叉角大小,并比较高度近视后极部视网膜血管与正常眼的差异.多变量方差分析对结果 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高度近视眼由视盘发出平行走向黄斑的血管,动脉曲折度分别为(1.29±1.10)×10-4、(5.39±1.93)×10-5;正常眼分别为(4.15±2.38)×10-4、(9.75±4.99)×10-5,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9,2.00;P<0.05).高度近视眼视网膜动脉鼻上鼻下分叉角分别为(66.17±14.04)°、(61.20±11.02)°,正常眼分别为(77.66±14.12)°、(85.86±16.45)°,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0.77,0.83;P<0.05).高度近视眼视网膜静脉颞上颞下分叉角分别为(92.39±20.36)°、(83.56± 23.50)°,正常眼分别为(79.45±15.94)°、(70.59±17.2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34,1.83;P<0.05).结论高度近视眼视网膜动脉及从视盘发出平行走向黄斑的血管曲折度变小,与动脉相应静脉曲折度变化不明显;高度近视眼底血管动脉鼻上鼻下分叉角较正常眼较小,高度近视眼底静脉颞上颞下分叉角较正常眼增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不同病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细胞线粒体DNA(mtDNA)损伤及黏附分子表达、细胞凋亡情况。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10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大鼠腹腔注射链尿佐菌素诱导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后依照病程分为DR1、DR2、DR3月组,正常对照组分为NR1、NR2、NR3月组。提取各组大鼠视网膜血管DNA,联合Fpg酶切Southern 印迹杂交检测未损伤mtDNA含量;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观察mtDNA编码基因环氧酶-1(COX-1)及转录因子A(mtTFA) mRNA的表达;消化铺片TdT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免疫荧光、细胞间黏附因子(ICAM-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观察细胞凋亡及黏附分子的表达。结果 不同病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未损伤mtDNA含量与不同鼠龄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大鼠未损伤mtDNA含量明显减少,且随着病程延长减少更明显;COX-1及mtTFA mRNA表达相应降低;糖尿病大鼠随病程延长,TUNEL、ICAM-1阳性细胞数增多。结论 糖尿病大鼠随着病程延长,视网膜血管细胞mtDNA损伤加重,其编码基因及转录调控基因mRNA的表达均相应下降,黏附分子表达上调,细胞凋亡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外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大鼠视网膜脱离(RD)状态下光感受器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的方法将162只正常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RD组、RD+磷酸盐缓冲液(PBS)组、RD+EPO 100、200、400 ng组.RD后3 d,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活性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XL(bcl-XL)的表达,免疫荧光检测caspase-3活性,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光感受器细胞凋亡情况.RD后14、28 d,2个月,视网膜组织病理学观察并测量外核层(ONL)厚度.结果 Western bolt检测发现,各组间活化caspase-3条带灰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96,P<0.01),bcl-XL条带灰度值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30.75,P<0.01).免疫荧光和TUNEL检测发现,caspase-3免疫阳性光感受器细胞数目与TUNEL阳性细胞核趋势表现一致.RD后14 d、2个月,各组间ON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52,96.25;P<0.01).结论 RD后补充外源性EPO可通过抑制caspase-3活性并增加bcl-XL的表达拮抗凋亡,从而发挥对光感受器细胞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体外分离、培养的兔羊膜成体干细胞(ADSC)定向诱导神经细胞的分化结果.方法 新西兰雌兔羊膜分离、培养ADSC.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羊膜ADSC的纤连蛋白(Fibronectin)、巢蛋白(Nestin)、波形蛋白(Vimentin) mRNA的表达水平.单克隆形成实验证实羊膜ADSC是否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培养成功的ADSC中加入神经分化诱导培养基诱导神经细胞分化.诱导分化5d后,免疫荧光染色检测β-微管蛋白(tubulin)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结果 培养的ADSC在24 h后逐渐从羊膜组织中移行出;72 h可见明显的多角形细胞富集在羊膜组织周边;120 h后多角形细胞致密地分布于羊膜四周.分裂后的子代细胞形态同父代细胞.单克隆形成实验结果证实羊膜ADSC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羊膜ADSC的Nestin、Vimentin、Fibronectin mRNA分别是脾脏细胞同种分子表达量的15.79、1.91、7.65倍,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243、-3.972、-2.524,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β-tubulin在大部分细胞的胞质中表达;GFAP在部分细胞的细胞质中表达.结论 羊膜ADSC具有自我复制能力,在合适条件下能够分化成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性角膜病变是糖尿病眼病主要表现之一,是一种潜在的致盲性眼病.糖尿病对角膜各层组织结构、代谢及功能均有重要影响.糖尿病性角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文就糖尿病性角膜各层组织结构改变以及角膜神经改变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中浆)的治疗理念随着对中浆认识的逐步深入而演变.最初临床研究发现,中浆属自限性疾病,所以,主张观察或保守治疗通过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中浆是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屏障功能受损导致的浆液性RPE和(或)神经视网膜脱离,激光光凝治疗可以通过激光的热效应凝固RPE渗漏点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吲哚青绿血管造影用于中浆的临床研究后新近发现,中浆病灶对应处脉络膜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脉络膜组织内静水压过高引发局部RPE脱离,进而机械性破坏RPE屏障才是其病理基础的主要原因.光动力疗法可以栓塞脉络膜毛细血管网,从而阻止脉络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的渗漏,可以取得其治疗成功.然而,关于中浆发病机制和治疗的探索远未结束.进一步探讨其发病机制,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既是临床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挑战眼科医生智慧的重大问题.促进更多更好的中浆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早El问世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treatment of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 has evolved dramatically with the understanding of its pathogenesis recently. Initial clinical studies found that CSC is a self-limiting disease, therefore advocated observation or conservative treatment was recommended. Further study by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indicated that CSC results from barrier dysfunction of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 (RPE), which leads to serous RPE and (or) neural retinal detachment; so laser photocoagulation to close RPE leakage points by its thermal effects became a strategy to treat CSC. Recent study by 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 revealed that increased choroidal vascular permeability can induce 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 and focal RPE detachment, resulting in mechanical breakage of RPE barrier. This is likely the major pathological basis of CSC now. 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can embolize of choroidal capillary network, thereby preventing choroidal leakage caused by increased capillary permeability, and thus cure the CSC. However the search for the pathogenesis and better treatment of CSC is far from over.Further investigation about pathogenesis and improvement of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is an urgent need for clinic work, but also major issues challenging the wisdom of an ophthalmologist. We need to work together to promote more and better clinical and basic research of CSC.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病机制复杂,除了传统的4条致病分子通路外,统一机制、炎症反应、神经元退行性病变和血糖“代谢记忆”等多因素相互协同或拮抗以及上下游因子级联式的庞大网络是目前DR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尽管如此,现有的这些研究或许也只是DR发生发展机制这座“冰山”的一角;DR机制研究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除考虑从多因素协同或上下游通路的关系角度加强对其新生血管生成等发病机制的研究外,多学科配合,探索DR与糖尿病其他全身疾病之间的联系,寻找新的关联靶点,或许会给DR基础研究带来新的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