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抗GPⅠb、抗GPⅡb、抗CPⅢa)检测对区别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院有70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其中37例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33例为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应用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MAIPA)检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抗GPⅠb、抗GPⅡb、抗Ⅲa)。结果37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中有26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至少一项阳性,占70.2%。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为6.1%。结论自体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ITP)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的总阳性率(抗GPⅡb或抗GPⅢa或抗GPⅠb特异性自身抗体阳性)为70.2%。显著高于非免疫组6.1%(χ^2=29.97,P〈0.05),因此,我们认为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是特异性较强的一项指标,对提高ITP确诊率及鉴别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抗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及PAIgG,并比较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咐竞争法检测PAIgG,用血小板抗原单克隆抗体固相化法(MAIPA)和改良抗原捕获ELISA法(MACE)检测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 b/Ⅲa、GPⅠ b/Ⅸ和P-选择素)的特异性抗体。结果 PAIgG在ITP组的阳性率为94.0%,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组为53.3%。MAPIA和MACE在ITP组的阳性率分别为GPⅡb/Ⅲa 31.3%、26.7%,GP Ⅰ b/Ⅸ12.0%、8.7%,P-选择素24.6%、19.3%,在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组中MAIPA和MACE的阳性率除1例P-选择素阳性外,其余均为阴性,与ITP组相比,P<0.001。结论 PAIgG的敏感性可达90%以上,但特异性较差;而MAIPA和MACE虽然敏感性较低,但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并能鉴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抗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可成为ITP的特异性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小板特异性抗体(PAIg)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改良单克隆特异性抗体俘获血小板(MAIPA)技术检测35例ITP患者(ITP组)、32例慢性障碍再生贫血(CAA)患者(CAA组)、30例恶性血液疾病患者(恶性血液病组)以及3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的血小板特异性抗体GP Ⅰ V、GPV、GPⅠb/Ⅰ X及GPⅡb/Ⅲa抗体阳性率,并比较4种抗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ITP组、CAA组、恶性血液疾病组以及正常对照组4种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91.43%、15.63%、10.00%及0.00%,ITP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余3组,CAA组与恶性血液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GP Ⅰ V、GPV、GPⅠb/Ⅰ X、GPⅡb/Ⅲa联合检测时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明显高于与单一抗体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Ig可鉴别ITP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疾病,并作为ITP诊断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PAlgG)、网织血小板(RP)及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抗GPⅡb/Ⅲa、抗GPIb、抗P-选择素)检测对区别免疫性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方法本院75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其中35例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40例为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同时以PAlgG、RP及抗GPⅡb/Ⅲa、抗GPIb、抗P-选择素进行检测,其中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用改良单克隆抗体免疫固相法(MAIPA)检测,PAlgG、RP用流式细胞术测定。结果35例ITP患者有22例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至少一项阳性,占61.5%,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均为阴性反应;ITP患者RP平均值30.5±5.5,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为26.5±5.0(P〉0.05);ITP患者PAIgG均值为38.5±6.0,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为36.6±6.2(P〉0.05)。结论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RP和PAlgG结果均显示增高,但差异无显著性;血小板特异性抗体检测是特异性较强的一项指标,对提高ITP确诊率及鉴别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血小板性紫癜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出血浆中含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自身抗体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为人源化抗GPⅡbⅢa基因工程抗体的研制做准备。方法:用改良MAIPA法检测24例慢性ITP患者血浆有无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自身抗体,用血小板聚集试验研究抗GPⅡbⅢa自身抗体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24例慢性ITP患者中10例(41.7%)血浆中抗GPⅡbⅢa自身抗体阳性,2例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结论:少数抗GPⅡbⅢa自身抗体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  相似文献   

6.
Chu XX  Hou M  Zhu YY  Peng J  Ji XB  Zhang F  Wang L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49):3464-3468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特异性IgG抗体及其片段的免疫活性及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用改良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技术(MAIPA)检测84例慢性ITP患者血浆中抗GPⅡb/Ⅲa、GPⅠb/Ⅸ及GPⅥ自身抗体,比浊法血小板聚集试验筛选出自身抗体阳性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患者,用蛋白A柱纯化其血浆IgG抗体并用胃蛋白酶制备F(ab')2片段.检测纯化的IgG抗体及其酶切片段与血小板GP的结合活性及对正常人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结果 (1)84例ITP患者血浆中,48例(57.1%)抗GPⅡb/Ⅲa和/或GPⅠb/Ⅸ和/或GPⅥ自身抗体阳性,其中7例(14.6%)明显抑制了二磷酸腺苷、瑞斯托霉素或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2)纯化的IgG及F(ab')2片段具有与相应血小板GP的结合活性;(3)4例患者纯化IgG及F(ab')2片段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结论 F(ab')2片段是IgG自身抗体的功能片段,它不但保留了良好的抗原结合活性且可部分抑制血小板聚集功能,为人源化血小板糖蛋白特异性抗体的制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GPⅡb/Ⅲa、GPⅠb/IX),探讨其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体内表达情况及其与激素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 取67例ITP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组的外周血,分离、裂解血小板与单抗包被微球共同孵育后加入PE标记多克隆抗体,流式细胞仪分析,评价ITP患者激素治疗效果.结果 ITP患者血小板GPⅡb/Ⅲa、GPⅠb/IX自身抗体荧光强度为4.58(0.22~30.20)、4.78(0.56~22.00),对照组为0.92(0.23~2.28)、0.87(0.22~2.13).以微球荧光强度比率(测定/对照)CD41a>0.025%、CD42>2.12%定为阳性,用流式微球技术同时检测两种抗血小板抗体,诊断ITP敏感性为95.5%(64/67)、特异性为90.9%,阳性预测值为96.7%.ITP患者激素治疗效果与抗体检测结果呈负相关(r=-0.318).结论 流式微球技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对ITP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较高,对治疗及预后也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PAICA法检测ITP病人血小板特异抗体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目的: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人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人的抗血小板特异性抗体,并探讨其临床意义;(2)方法:采用血小板相关抗体特性检测技术(PAICA法),检测52例ITP病人,31例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人抗血小板GPⅡb/Ⅲa,GPⅠb/Ⅸ的特异性抗体,并与血小板相关抗体IgG(PAIgG)检测结果进行了比较。(3)结果:血小板特异抗体检测的可能性比值及阳性预测值较高,但阴性预测值较低,而PAIgG检测的可能性比值,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较低。(4)结论:血小板特异抗体检测对肯定ITP诊断有重要的意义,对排除ITP诊断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GPⅢa)单克隆抗体,采取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检测了2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浆抗GPⅡb、GPⅢa自身抗体.结果显示3例抗GPⅡb阳性(约占11.5%),1例抗GPⅢa(约占3.8%),7例同时抗GPⅡb.GPⅢa(约占26.9%),阳性总数为11例(约占42.3%);且抗GPⅡb. GPⅢa阳性结果与血小板数无关.  相似文献   

10.
利用本室生产的二株抗人血小板单克隆抗体SZ-21和SZ-22,研制成功能够检测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和Ⅲa自身抗体的酶联免疫测定药盒。利用SZ-21或SZ-22(分别作用于GPⅢa和GPⅡb)包被的微孔结合正常血小板提取液中的GPⅡb/Ⅲa,洗涤后加入病人或正常对照的血浆,然后以辣根过氧化物酶联结的抗人IgG检测抗GPⅡb/Ⅲa的自身抗体。应用该药盒检测69例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浆中抗GP直Ⅱb/Ⅲa自身抗体,其中22例为阳性,阳性率31.8%。急性与慢性ITP的抗GPⅡb/Ⅲa抗体阳性率无差别,但儿童ITP组抗GPⅡb/Ⅲa抗体阳性率(20%)低于成人ITP组的阳性率(41.0%)。抗GPⅡb/Ⅲa抗体的阳性结果与PAIgG含量无相关,与血小板数也无相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和分析测量了139具尸体的小肠长度。成年男性54例,均长414.30±9.60厘米;成年女性47例,均长345.87±8.19厘米;男女两性小肠均长382.48±6.40厘米,且两性小肠长度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男性胎儿13例,均长218.46±8.76厘米;女性胎儿25例,均长211.60±7.31厘米;胎儿两性小肠均长213.95±5.68厘米,两性间无差异。求相关系数表明,r=0.039,小肠长度与身高完全无关。  相似文献   

12.
用200例(男124、女76)长春市郊出土的干燥成人下颌骨进行了下颌孔定位的研究。所测得的数据,均通过统计学处理。结果发现下颌孔的位置是变化的,但下颌孔主要位于冠突最高点与下颌角连线的上五分之三与下五分之二交界处。同时进行了男、女性别之间及同一性别两侧之间的对比研究。从研究结果看,除下颌孔至下颌角的距离在男、女性别之间存在着明显性别差异以外,其余各项未看出明显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成年猫8只,向直肠壁浆膜下层和肌层内多点注入10%HRP溶液200微升,研究结果证明①猫直肠初级传入神经来自双侧(?)_1至腰_5和骶_1至尾_1的脊神经节,其高峰节段是腰_2和骶_2节段。②脊神经节内直肠的初级传入神经元胞体多为圆形和椭圆形,少数是梭形和不规则形。③直肠初级传入神经元的中枢突经李氏束深面进入骶髓_(13)节段,围绕后角形成较大的外侧束和较小的内侧束。两束沿后角外侧阳内侧缘行向腹侧,其终末均终止于灰质Ⅱ,Ⅲ层和Ⅴ、Ⅶ层.④直肠副交感节前神经元位于双侧骶_1至尾_1节段的中间带外侧核,并在网状核、侧素、后外侧核、中界核和前角后外侧核也见到标记细胞。  相似文献   

14.
在162例成年尸体上观察的结果如下:腹腔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1上1/3者最多,平Th_(12)下1/3者次之,平均在L_1上1/3上部。肠系膜上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1上1/3者最多,平L_1下1/3者次之,平均在L_1中1/3下部。肠系膜下动脉起点的高度,以平L_3下1/3者最多,平L_3中1/3者次之,平均在L_3下1/3上部。腹腔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上缘间的距离,以在0.1~0.5厘米之间者最多,平均距离为0.41厘米。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上缘间的距离,以在5.0~7.0厘米之间者最多,平均距离为6.36厘米。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下缘与腹主动脉分叉角顶之间的距离,分别以在12.0~14.0厘米、10.0~13.0厘米和3.0~5.0厘米之间者最多,它们的平均距离分别为13.03厘米、11.28厘米和4.21厘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家兔胰腺器官内的淋巴管进行了光镜和电镜观察。胰腺毛细淋巴管和淋巴管存在小叶间和被膜下。毛细淋巴管的超微结构与其他器官所见相同。  相似文献   

16.
17.
18.
本文报导了83例119眼弱视治疗及随访情况,其中经随访一个月以上的93眼中,56眼(60%)视力恢复三排以上或达1.0以上。 视力恢复与开始治疗的年龄有明显的关系,5岁以前开始治疗者疗效较5岁以后开始治疗者显然好得多。非中心凹注视者疗效不一定比中心凹注视者差,而大多数非中心凹注视眼视力提高者转变为中心凹注视。定期随访,严格认真地遮盖健眼,及强迫多使用弱视眼是治疗弱视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现有的实验室务件下以7-ACA为原料合成头孢吡肟中间体,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收率。方法:与国外文献报道的相关方法具有一致性,同时,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考察了一些关键步骤(时间、温度、剂量)对中间体收率的影响。结果:中间体收率为32.7%。结论:该方法使中间体的合成更易于控制,避免了一些繁杂的操作,并降低了实验成本。  相似文献   

20.
血小板聚集活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查明血小板聚集活性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中的作用,在造成动粥模型前测定血小板对ADP的聚集性,分为高敏感性血小板组和低敏感性血小板组。结果表明,高敏感组的动粥斑块病变比低敏感组明显加重(P<0.05)。但是,两组脂质和脂蛋白变化,除胆固醇有明显差异外,其它各项指标比较均无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