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刘庄煤矿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北部,是国投新集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阜阳新建的特大型现代化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800×104 t/a,于2003年初开工建设,已于2006年10月16日建成试生产,因为煤矿开采引发了强烈的采空塌陷地质灾害,严重破坏了地质环境,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通过对刘庄煤矿地面塌陷发育特征的发育研究,评价刘庄煤矿地面塌陷的稳定性并进行稳定性分区,进而评价建设用地适宜性,对合理规划、探索创新对塌陷区的治理方法、发掘塌陷区的土地资源、加快塌陷区的综合治理,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窑街煤矿采空地面塌陷的实地调查,结合历史资料的研究成果,分析了采空地面塌陷的形成机理及其发育规律,对窑街煤矿采空塌陷区的稳定性做出了评价,在窑街矿区的地面塌陷治理中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煤矿开采后引发地面塌陷的危险性预测评估是煤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核心内容。以华亭矿区大柳矿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例,介绍了煤矿采空引发地面塌陷危险性预测评估的基本内容及评估深度,并提出了较全面的矿区采空塌陷的防治措施,可以为矿井开采后防治地面塌陷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永城市是我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由于地下煤炭的大量开采,采空区地面塌陷区成为最突出的地质灾害。本文主要论述了永城市煤矿采空区地面塌陷特征,并对地面塌陷的预防和塌陷区工地的整治提出了相应的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5.
煤炭资源的开采引发的地面塌陷,已成为制约矿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陕西省主要煤矿区地面塌陷问题严重,且随着煤炭生产规模的扩大呈现更加严重的趋势。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塌陷盆地、塌陷坑、地裂缝、滑坡、崩塌等,并引发地形地貌、植被变化及居民点变迁等。针对陕西省主要煤矿区开发状况及地面塌陷表现形式,对地面塌陷形成的地质灾害遥感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利用遥感图像可以有效识别塌陷坑、地裂缝、崩塌等直接标志及地貌变化、居民地变迁、植被变化等间接标志,并以此确定地面塌陷的范围;利用多时相遥感资料对比能够获得塌陷区动态变化信息,为研究矿区塌陷规律及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徐州煤矿采区地面塌陷与诱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江苏省徐州地区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分别论述了徐州地区煤田地下采煤历史、现状和煤矿采空地面塌陷的分布发育特征,阐述了塌陷区生态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煤矿采空塌陷地质灾害的防治及塌陷区生态重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通煤矿开采多年,已属煤炭资源高度危机矿区,地面塌陷危害严重,严重制约着矿区及周边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分析地面塌陷现状及其危害的基础上,提出治理总体思路及近、中、远期预防对策及治理规划,以实现矿区资源枯竭后的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8.
在遥感解译的基础上,实地调查了神木县煤矿开采区地面塌陷现状,阐述了地面塌陷分布、发育特征及发育规模。共发现大面积地面塌陷30处。地面塌陷规模以中型为主,稳定性以较差为主,险情等级以小型为主,均为高强度采煤造成。单个塌陷区最大面积27.67 km2,煤炭开采强度与塌陷发育程度关系密切。论述了石圪台村、榆神路煤矿、蛇疙瘩村、榆家梁煤矿、后柳塔村、沙沟茆村等典型村镇地面塌陷特征。地面塌陷导致的地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截至2015年4月30日,已经导致了48次1.5~3.3级的塌陷地震,诱发区域性地下水水位下降、井泉干涸与河流断流、水域面积萎缩,并进而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9.
采煤塌陷区稳定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吉林辽源煤矿塌陷区为例,应用高精度电磁频谱探测法进行了煤炭采空区探测,通过勘探结果与实际资料对比分析,评价了辽源采煤塌陷区的稳定性,探索了应用电磁频谱物探技术进行采煤塌陷稳定性分析评价的可行性。为塌陷地的稳定性评价,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对于采空区地面塌陷的恢复治理和合理开发利用,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杨利芳 《中国煤炭地质》2013,25(2):52-55,59
以山西省经坊煤矿采空区塌陷为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野外地质调查结果,结合钻孔揭露、构造发育、岩石的力学性质、煤层深厚比等对矿区的地面塌陷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矿三处地面塌陷处的回采工作面直接顶为分层厚度较厚的薄层状砂质泥岩或泥岩夹薄层细粒砂岩,老顶为K8砂岩,抗压强度大,采空区形成后,地面变形强烈,从而形成地面塌陷;构造的发育会促进地层变形加快,增大变形范围,扩大地表塌陷区域,井田内3处采空塌陷附近均有断层及(或)陷落柱发育。并结合矿区实际,提出地面塌陷的预防和治理措施,对煤矿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矿区地质、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结合矿井的开采情况,分析认为矿区存在的环境地质问题主要是土地占用和破坏,地裂缝,固体废弃物的排放等,并对其危害程度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评估区植被破坏较少,无明显土地荒漠化(石漠化)现象,占用土地大多为旱地,有轻微水土流失,易于治理和恢复;区内地质灾害危害的可能性大;固体弃土、弃渣(矸石)在暴雨或流水作用下,可能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矿山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估,将研究区分为三个大区:影响严重区、影响较严重区、影响较轻区,并分别对各大区的地质灾害特征进行了分析说明。根据地质环境现状提出了生态环境恢复、修建截排水沟、废渣(矸石)的处理等一系列切实综合治理方案。此研究对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具有指导性,并对类似矿山环境综合治理能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水帘洞煤矿地表水系发育,煤系地层上覆的白垩系洛河组和宜君组巨厚层状砂砾岩含水层,含水丰富,对矿井的安全开采构成了威胁。在详细分析矿区顶板含水层特征、隔水层岩性组合特征及隔水性能基础上,采用比拟法计算了综放条件下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并用数值法研究了不同采宽条件下顶板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预计了工作面涌水量,为评价煤矿综放条件下工作面安全回采可行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界沟煤矿位于淮北煤田南部,设计生产能力为0.6Mt/a,新构造活动不强,构造稳定性较好。通过对界沟煤矿环境地质现状监测和调查,认为目前环境现状质量良好;对煤层开采后引起的地面沉降与塌陷、矿井污、废水排放,固体废弃物,空气污染、噪声等对环境地质的影响进行了预测评价,预测地面沉降为12.0m,塌陷积水面积为9.25m^2,受影响的耕地为1316m^2,综合评价环境地质条件为不良即Ⅲ类;提出了采用煤矸石发电,对塌陷区回填复垦.对矿井排水进行处理和综合利用等环境地质保护的方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14.
煤矿区地质灾害类型多,诱发因素复杂,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以鄂尔多斯某煤矿为例,运用MapGIS的叠加图层功能,对矿区的工程建设场地的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现状评价认为,研究区的地质灾害为地面塌陷和裂缝,危险性小。运用采深与采厚比,预测评价区北部为塌陷区,南部为沉陷区,因9煤组埋藏浅于16煤组,故9煤组塌陷区面积大于16煤组。经过计算,开采最大影响半径为168.5m,因此,评估区范围为井田边界外扩170m。最大冒落带和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表明,研究区的最大冒落带高度和导水裂隙带高度都小于煤层顶板埋深,不会沟通地表,但区内的部分钻孔会沟通上覆岩层的含水层,存在危险性。综合分析认为,评估区西北部为地质灾害危险性中等区,东南部为危险性小区,并据此提出了留设保安煤柱,落实村庄搬迁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覆岩破坏特征对于煤矿水灾害和瓦斯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研究综放开采覆岩破坏特征。以山西某矿5.82m大采高工作面为试验面,采用分段注水、钻孔电视、地质雷达、微震监测探测覆岩破坏高度,对破坏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对裂隙演化进行了相似模拟试验,同时对传统经验公式进行了修正,研究结果表明:综放开采垮落带发育高度为43.1m,断裂带发育高度为86.7m;垮落带、断裂带、导水断裂带各测试方法之间相差分别小于4.5%、7.1%、9.0%;工作面采动前,裂隙发育度低,而采动后,裂隙数量明显增多,发育度增加;近煤壁区域为裂隙聚集区,密度曲线呈“蛇”型分布;得到新的适合该矿地质条件下的覆岩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6.
针对闭坑30多年的大通煤矿四号井老采空区受小煤窑重复采动情况下的地质稳定性问题,利用钻孔取样及室内土工实验研究了松散层物理力学性质,采用瞬变电磁仪器对研究区50m和100m埋深视电阻率平面分布进行了现场探测,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地质稳定性进行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大通湿地单元第四系粘土层厚度稳定,透水性差,有效的阻隔了地表水通过入渗补给地下水;由于小煤窑的开采,研究区内中部和东部塌陷区活化,属于采空塌陷不稳定区,而其它区域相对比较稳定。研究结果为该区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系统重构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新疆托克逊县雨田煤矿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3-3号煤层厚度大、结构简单,为该矿的主采煤层。由于受坚硬顶板条件的制约,一直沿用"刀柱式采煤法",不仅回采率低,同时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根据煤层顶板物理力学性质测定结果,结合矿井3-3号煤层的赋存条件,确定工作面的顶板管理采用"超前工作面深孔预爆破控制坚硬顶板"的方式。该技术有效的提高了回采的安全性,顶板基本随采随冒,工作面无明显冲击来压现象,支架载荷变化平缓,资源回收率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为准确划定矿山环境影响范围,有效地开展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促进矿山可持续发展,本文在详细分析贵州平坝榜上煤矿矿山环境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运用采掘活动过程中的安全开采深度、移动角、边界角和地下水均衡原理等理论.系统地分析和计算了榜上煤矿矿山环境影响的几类不同范围:利用上山移动角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大区,采用边界角确定井下开采影响范围,运用“大井法”圈出疏排水影响范围。依据矿山环境问题类型影响程度.相应地划分为严重区、较严重区和较轻区等3类,并给出具体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9.
文中进一步厘定了煤炭资源/储量的概念,全面分析了我国煤炭资源勘查开发现状,深入阐述了我国煤炭资源保障程度,认为煤炭资源总体丰富,可采、预可采储量不足,服务年限少,区域煤炭资源保障不平衡,优质炼焦用煤稀缺,中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压覆严重,中西部煤炭开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在分析煤炭资源保障程度基础上,根据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勘查开发的基本要求,提出了煤炭资源绿色勘查技术、煤矿高精度高效安全开采地质探测技术、煤矿水害探测与防治技术、煤矿绿色充填开采关键技术、采煤沉陷综合治理与生态环境恢复再造技术、煤矿瓦斯井上井下联合抽采技术、废弃矿山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恢复技术研究、煤矿高矿化度矿井水及固废处理技术、洁净煤技术的基础地质研究、煤系多能源矿产综合勘查开发和利用技术、煤炭地下气化与煤层气联合协调勘查开发技术、煤源雾霾研究和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技术十二项煤炭绿色勘查开发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介绍矿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矿井的充水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指出矿井的主要充水水源是山西组砂岩裂隙水、太原组灰岩岩溶裂隙水和奥陶系灰岩岩溶水;充水通道主要是断层破碎带和隐伏陷落构造,其次是采矿形成的冒落带和导水裂隙带。结合历年的突水资料,分析了三河尖煤矿历次发生水害事故的原因。针对煤矿充水特征,提出了在预防煤层顶板砂岩裂隙水和太原组灰岩岩溶水时,要以超前疏放为主,对奥陶系灰岩岩溶水,则应以"防"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